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and Breeding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the Technique of Producing Double Haploid of Wheat by Wide Hybridization between Wheat and Maize 被引量:6
1
作者 丁明亮 赵红 +4 位作者 顾坚 李宏生 刘琨 杨木军 李绍祥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12期2202-2208,共7页
The technique of producing doublehaploid of wheat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between wheat and maize has characterized with better inducing effect, shorter in- ducing period, easy operation, and so on. At present, it is... The technique of producing doublehaploid of wheat by distant hybridization between wheat and maize has characterized with better inducing effect, shorter in- ducing period, easy operation, and so on. At present, it is the most efficient and has great potential of application in breeding of wheat. This article reviewed princi- ple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techniqu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three key in- dicators of the technology(embryo rate, seedling rate and success rate of doubling)in recent year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breeding, genetics, germplasm improvement of wheat. At last, both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in our program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x maize Distant hybridization Double haploid(DH)
下载PDF
Study on Chromosome Doubling for Haploid Produced by Wheat×Maize Crossing 被引量:1
2
作者 CHEN Xin-min, ZHANG Wen-xiang, GUI Shu-Ian and CHEN Xiao(Institute of Crop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81 , P. R .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86-490,共5页
There is no spontaneous chromosome doubling in haploid plants produced by wheat X maize crossing. In order to obtain doubled haploid, two chromosome doubling methods were used.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adding colchi... There is no spontaneous chromosome doubling in haploid plants produced by wheat X maize crossing. In order to obtain doubled haploid, two chromosome doubling methods were used.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adding colchicine solution directly into a medium for young embryos that had been cultured 7 days, frequencies of embryo germination in colchicine concentrations of 50mg/L, 100mg/L and 200mg/L were 32.1% , 26.4% and 16.3% , respectively, and frequencies of chromosome doubling were 85.3% , 100% and 50.0% , respectively. But in the control without colchicine, the frequency of embryo germination was 67.4% and no seed was setting. As the time of colchicine treatment increased from 24 to 72 hours, the frequency of embryo germination was reduced, and 24 hours had better results. After soaking seeding crowns and roots with colchicine solution of 500mg/L, 750mg/L and 1 000mg/L for 5 hours, the frequencies of doubling were 89.6%, 76.0% and 73.3%, respectively. By soaking crowns and roots of strong seedings with 500mg/L colchicine solution, the frequency and efficiency of doubling were 98.2% and 93.2% ,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x maize crosses haploid doubled haploid
下载PDF
Genetic Analysis of Embryo Production Frequency in Wheat × Maize Cross
3
作者 刘琨 宁波 +4 位作者 李宏生 李绍祥 顾坚 赵红 杨木军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9期1869-1872,共4页
A DH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C49S-87/01Y1-1069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of wheat haploid embryo production frequency(EPF) in wheat × maize cross with the mixed major gene and polygene inheritance model... A DH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C49S-87/01Y1-1069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of wheat haploid embryo production frequency(EPF) in wheat × maize cross with the mixed major gene and polygene inheritance model of quantitative trai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PF of wheat × maize cross was controlled by two dominant epistatic genes and polygene with gene effects of 1.95 for the first major gene, 6.69 for the second one and 2.80 for the polygene. The inheritability of major genes was as high as 72.09%, suggesting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EPF among wheat materials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genotype. However, non-genetic factors were still important, especially for wheat materials with low EP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 maize cross haploid embryo production frequency Double haploid population Mixed major gene and polygene inheritance model
下载PDF
小麦DH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云南的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杨忠慧 杨木军 +4 位作者 李绍祥 丁明亮 刘琨 顾坚 李宏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11-1318,共8页
双单倍体(DH)技术可使杂合育种材料在一个世代纯合稳定,被广泛用于作物遗传育种。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DH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小麦和玉米一般在不同季节种植,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春性和经春化处理的半冬性、冬性小麦材料在... 双单倍体(DH)技术可使杂合育种材料在一个世代纯合稳定,被广泛用于作物遗传育种。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DH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小麦和玉米一般在不同季节种植,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春性和经春化处理的半冬性、冬性小麦材料在云南昆明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收获,为每年4月至12月进行小麦×玉米杂交提供了便利条件。本团队前期建立了平均得胚率为25%(15%~70%)、成苗率为62%(50%~80%)以及加倍率为62%(50%~90%)的小麦DH批量生产技术规程。并于2015年以来,利用国内外共1900余份不同遗传背景的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材料进行验证,共获得10.5×10^(4)个小麦DH株系;构建了64个DH遗传群体;育成了云麦110、云麦112等小麦新品种;创制了24个优良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及一批抗病优良品系,初步实现了该DH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后续还需继续完善规模化DH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得胚率、成苗率、加倍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和DH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该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更广泛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远缘杂交 双单倍体 单倍体育种 云南
下载PDF
Molecular evidence on maize specific DNA fragment transferred into wheat through sexual hybridization
5
作者 陈纯贤 朱立煌 孙敬三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1998年第2期126-132,共7页
Nearly 100 maize specific repeated DNA clones were screened from a maize random genomic library, and used for RFLP analysis of two wheat DH populations from wheat and maize cross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 maize frag... Nearly 100 maize specific repeated DNA clones were screened from a maize random genomic library, and used for RFLP analysis of two wheat DH populations from wheat and maize cross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 maize fragment in clone MR64 was transferred into two wheat DH lines, i.e. No.18 in common wheat DHs and No.15 in persicum wheat DHs, in which strong hybridization signals were detected. It is first proved at DNA level that some maize specific DNA can be transferred into wheat DH progenies through fertilization at low frequency. Sequencing revealed that the size of the cloned insert DNA is 695 bp, containing 58% A+T. Southern hybridization to maize genome with several restriction enzymes indicated that MR64 is a dispersed repeat with 2-3 dominant tandem units. Its sequence structure, methylation pattern, copy number and chromosomal distribution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lien DNA transfer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maize wide crosses doubled haploid (DH) repeated DNA RFLP.
原文传递
小麦×玉米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陈新民 张文祥 +1 位作者 崔淑兰 陈孝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7-450,共4页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的单倍体植株无染色体自然加倍发生 ,为获得加倍单倍体 ,进行了两种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结果表明 ,在培养基中直接加入秋水仙素处理已培养 7d的幼胚 ,无秋水仙素对照的幼胚萌发率为 6 7.4 % ,存活的植株均未结实 ;而...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的单倍体植株无染色体自然加倍发生 ,为获得加倍单倍体 ,进行了两种秋水仙素加倍处理。结果表明 ,在培养基中直接加入秋水仙素处理已培养 7d的幼胚 ,无秋水仙素对照的幼胚萌发率为 6 7.4 % ,存活的植株均未结实 ;而经过浓度为 5 0mg/L、10 0mg/L和 2 0 0mg/L秋水仙素处理的幼胚萌发率分别是 32 .1%、2 6 .4 %和 16 .3% ,加倍率分别是 85 .7%、10 0 %和 5 0 %。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在 2 4~ 72h范围内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幼胚萌发率随之降低 ,死亡率随之增加 ,以 2 4h效果较好。用浓度为 5 0 0mg/L、75 0mg/L、10 0 0mg/L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根加倍处理 ,平均加倍率分别是 89.6 %、76 .0 %和 73.3% ,而用浓度为 5 0 0mg/L秋水仙素处理壮苗获得了98.2 %的加倍率和 9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小麦单倍体 染色体加倍 加倍单倍体 单倍体育种
下载PDF
利用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蔡华 马传喜 +2 位作者 司红起 乔玉强 陆维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4-157,共4页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L.)与玉米(Zea maysL.)进行远缘杂交,通过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获得小麦单倍体胚,再经幼胚离体培养及染色体加倍诱导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是小麦单倍体育种的一种重要途径,用这种方法创建的DH群体是进...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L.)与玉米(Zea maysL.)进行远缘杂交,通过玉米染色体的消失而获得小麦单倍体胚,再经幼胚离体培养及染色体加倍诱导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是小麦单倍体育种的一种重要途径,用这种方法创建的DH群体是进行小麦分子标记研究和QTL分析的重要遗传材料。本文对DH群体创建过程中影响单倍体胚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植株形成等因素以及双单倍体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亲本选配原则、花期调节技术、2,4-D处理、玉米花粉和小麦柱头发育状况以及环境因素等对诱导单倍体胚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同时对利用小麦与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远缘杂交 单倍体 双单倍体
下载PDF
不同杂交技术对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陈新民 李学渊 +2 位作者 陈孝 孟繁华 崔淑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43-746,共4页
首次在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方法中应用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和不去雄授粉技术,并与常规去雄授粉技术进行比较。其结果:平均胚产生频率常规去雄授粉技术为29.9%,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为21.4%,不去雄授粉技术... 首次在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方法中应用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和不去雄授粉技术,并与常规去雄授粉技术进行比较。其结果:平均胚产生频率常规去雄授粉技术为29.9%,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为21.4%,不去雄授粉技术为17.2%。3种杂交技术之间植株产生频率十分接近,分别是81.0%、81.8%和78.9%。尽管统计分析表明3种杂交技术间胚产生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改良垂直剪颖剪药技术工序少,操作简便,速度快,工效高,应是首先推荐使用的技术。4个小麦品种的胚产生频率在18.5%~29.1%间(平均22.6%),存在着显著差异。植株产生频率在74.4%~87.2%之间,平均为8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杂交技术 单倍体
下载PDF
不同小麦组合与玉米杂交产生单倍体的差异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新民 赖桂贤 +3 位作者 陈孝 周俊芳 刘俊秀 孙芳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37-441,共5页
实验采用3种类型、15个小麦F_1组合与玉米杂交种中单120进行杂交,研究不同小麦基因型单倍体产生的差异。结果:胚产生率六倍体太谷核不育小麦复合杂交5个组合在17.4%~28.5%间(平均23.8%),六倍体普通小麦6个单交组合在6.3%~10.8%间... 实验采用3种类型、15个小麦F_1组合与玉米杂交种中单120进行杂交,研究不同小麦基因型单倍体产生的差异。结果:胚产生率六倍体太谷核不育小麦复合杂交5个组合在17.4%~28.5%间(平均23.8%),六倍体普通小麦6个单交组合在6.3%~10.8%间(平均8.1%),四倍体硬粒小麦4个单交组合在4.4%~11.0%间(平均8.2%)。统计分析表明:3种小麦类型内各组合之间胚产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是,核不育小麦复合杂交F_1分别与普通小麦单交F_1和硬粒小麦单交F_1间有显著差异,而后两种类型间无显著差异。胚培养植株产生率3种类型分别为73.3%、61.9%、23.5%。讨论了该方法产生双单倍体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远缘杂交 单倍体
下载PDF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与双单倍体的稳定性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新民 王凤菊 +1 位作者 李思敏 张文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47-2252,共6页
小麦与玉米杂交是诱导小麦单倍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但单倍体和双单倍体产生频率不稳定影响了该技术的应用。选用13个小麦杂种F1代单交组合与玉米杂交, 研究了不同小麦生长环境、生长素处理、培养基和壮苗处理对单倍体及双单倍体产生频... 小麦与玉米杂交是诱导小麦单倍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但单倍体和双单倍体产生频率不稳定影响了该技术的应用。选用13个小麦杂种F1代单交组合与玉米杂交, 研究了不同小麦生长环境、生长素处理、培养基和壮苗处理对单倍体及双单倍体产生频率的影响。小麦生长在大田, 去雄后割穗培养与玉米杂交平均得胚率为23.9%, 每个杂交穗平均得胚数6.8个, 均是返青后从大田移回冷温室盆栽的3倍以上;不同小麦杂交组合间胚产生频率存在明显差异。生长素Dicamba蘸穗处理平均得胚率是21.5%, 与2,4-D处理得胚率(21.1%)无显著差异, 但不同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B5培养基幼胚萌发率为70.9%~88.3%, 平均82.0%;1/2 MS培养基胚萌发率为70.0%~86.0%, 平均76.6%;两种培养基平均胚萌发率无显著差异。试管苗经壮苗培养基壮苗处理与试管苗经移栽壮苗处理后加倍效率分别是67.6%和8.6%。移栽壮苗处理的苗分蘖少, 生长较弱, 加倍处理后存活率低和加倍率低是其单倍体加倍效率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单倍体 激素处理 培养基
下载PDF
利用小麦×玉米获得小麦单倍体 被引量:51
11
作者 孙敬三 刘辉 +5 位作者 路铁刚 王兴安 任真 王景林 方仁 杨才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2年第11期817-821,共5页
利用小麦×玉米的高成胚率和杂合子中玉米染色体自发消除的特点,可以获得小麦单倍体。由于胚乳的缺乏和败育,致使幼胚在发育早期夭折,利用幼胚培养也很难使这些过于幼小的胚胎发育成植株。于授粉后4小时用100 ppm的2,4-D溶液浸蘸穗... 利用小麦×玉米的高成胚率和杂合子中玉米染色体自发消除的特点,可以获得小麦单倍体。由于胚乳的缺乏和败育,致使幼胚在发育早期夭折,利用幼胚培养也很难使这些过于幼小的胚胎发育成植株。于授粉后4小时用100 ppm的2,4-D溶液浸蘸穗子,可以有效地延长幼胚在植株上的发育时间,从而获得大量可供培养的幼胚。用2,4-D处理穗子之后10天,从382个小麦子房中解剖出64(16.8%)个幼胚,经胚培养得到47棵绿色植株。而未经2,4-D处理的对照,104个子房中只解剖出1个胚(0.96%)和得到1棵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远缘杂交 单倍体
下载PDF
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顾坚 刘琨 +3 位作者 李绍祥 田玉仙 杨和仙 杨木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穗离体培养的得胚率比田间自然生长高2倍,两者的得胚率分别为31.6%和9.6%;割穗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授粉后24 h;不同的穗培养液配方对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因此,小麦×玉米杂交后24 h割穗,杂交穗在含有100 mg/L 2,4-D,40 g/L蔗糖,10 mg/L硝酸银,8 mL/L亚硫酸和3 g/L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液中培养,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杂交 割穗离体培养 单倍体胚诱导 结实率
下载PDF
小麦小花穗位及发育进度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顾坚 田玉仙 +3 位作者 李绍祥 刘琨 杨和仙 杨木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为了提高小麦×玉米的单倍体胚诱导频率,以玉米品种"白甜糯"和4个小麦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穗位、不同发育进度的小花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诱导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时小麦小花的发育进度对颖果结实率和单... 为了提高小麦×玉米的单倍体胚诱导频率,以玉米品种"白甜糯"和4个小麦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穗位、不同发育进度的小花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诱导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时小麦小花的发育进度对颖果结实率和单倍体胚诱导率有明显影响,单倍体胚诱导率以处于盛花期的小花最高(平均为22.3%),初花期次之(16.4%),始花期最低(11.3%);在同一个穗子中,中、上部,小花的单倍体胚诱导率(24.2%、26.8%)显著高于下部小花(18.5%),说明在小花柱头发育较成熟时授粉,有利于提高单倍体胚诱导率。研究结果还表明,主穗小花的单倍体胚诱导率与次生分蘖穗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小花发育进度 单倍体胚诱导率
下载PDF
提高小麦×玉米中小麦单倍体苗加倍率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顾坚 杨木军 +5 位作者 李绍祥 田玉仙 李宏生 杨和仙 刘琨 赵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1,共3页
以小麦玉米杂交产生的小麦单倍体为材料,研究了单倍体苗分蘖节切口预处理对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倍前对分蘖节进行切口处理的单倍体苗加倍率和加倍效率均达90.3%,比对照高16个百分点。对560个加倍成功的DH株的第一结实穗位分布进... 以小麦玉米杂交产生的小麦单倍体为材料,研究了单倍体苗分蘖节切口预处理对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倍前对分蘖节进行切口处理的单倍体苗加倍率和加倍效率均达90.3%,比对照高16个百分点。对560个加倍成功的DH株的第一结实穗位分布进行了统计,从主茎开始结实的植株只占31.1%,其余均从分蘖穗开始结实,个别植株到第13个分蘖穗才收到种子;前5个穗位开始结实的植株占82.1%,前7个穗位占94.3%。结果表明,小麦单倍体的加倍率不仅受加倍方法的影响,还与加倍处理前后的栽培技术有关,培育多蘖壮苗、提高分蘖成穗率是提高加倍率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杂交 单倍体 加倍率
下载PDF
小麦玉米杂交中麦穗小花穗位间的成胚率差异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琨 李宏生 +5 位作者 李绍祥 顾坚 田玉仙 丁明亮 赵红 杨木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1-596,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单倍体胚的成胚率和小麦双单倍体的产生效率,以小麦不同穗位小花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进行探讨。利用同一玉米品种给13个小麦DH株系授粉,对授粉后的麦穗进行剪穗离体培养,并镜检不同穗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单倍体胚的成胚率和小麦双单倍体的产生效率,以小麦不同穗位小花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进行探讨。利用同一玉米品种给13个小麦DH株系授粉,对授粉后的麦穗进行剪穗离体培养,并镜检不同穗位小花的成胚情况。结果表明,13个DH株系下、中、上3个穗位小花的平均成胚率分别为30.71%、27.83%和11.46%,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下部和中部小穗的成胚率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上部小穗;13个DH株系从麦穗基部到顶部21个小穗的平均成胚率仍以顶部小穗最低、下部小穗最高,变幅为2.1%-37.96%;3个穗位小穗间成胚率变异系数的大小为中部(CV=10.99%)〈下部(CV=17.45%)〈上部(CV=58.28%),表明中部小穗单倍体胚的形成最稳定。用营养液对离体培养的9个DH系的麦穗进行3种喷穗处理,结果表明,在穗培养的前3d用穗培养液喷穗,显著提高了中部和上部小穗的成胚率,同时降低了各小穗穗位间成胚率的差异。说明剪穗离体培养中营养供给的差异是造成麦穗小花间成胚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杂交 小花穗位 单倍体 成胚率
下载PDF
胚龄对小麦×玉米单倍体植株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国锋 范金萍 +5 位作者 高德荣 张伯桥 吴宏亚 张勇 陆成彬 程顺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胚龄 小麦×玉米 单倍体植株 小麦
下载PDF
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琨 宁波 +4 位作者 李宏生 李绍祥 顾坚 赵红 杨木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1-494,共4页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受两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效应分别为...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受两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效应分别为1.95和6.69,多基因效应为2.80;主基因遗传率为72.09%,说明小麦材料间得胚率的差异主要受基因型影响,但非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对那些得胚率低的小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单倍体胚得胚率 DH群体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下载PDF
简化去雄方法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琨 李绍祥 +6 位作者 李宏生 杨木军 田玉仙 赵红 丁明亮 谢永庆 顾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6-208,共3页
本研究以不同成胚率的3个小麦DH株系与同一玉米品种杂交,探讨简化去雄方法对成胚率的影响。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去雄方法与剪药+喷水、剪颖不去雄、剪药+剪伤部分柱头等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平均成胚率分别为26.53%、26.49%、27.84%和25... 本研究以不同成胚率的3个小麦DH株系与同一玉米品种杂交,探讨简化去雄方法对成胚率的影响。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去雄方法与剪药+喷水、剪颖不去雄、剪药+剪伤部分柱头等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平均成胚率分别为26.53%、26.49%、27.84%和25.60%,4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平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44%、2.35%、6.13%和3.12%,剪颖不去雄的自交结实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自交结实率低的原因与授粉偏迟有关。与常规去雄相比,3种简化去雄方法的去雄效率高5倍以上且单倍体胚成胚率相同,可作为小麦×玉米杂交中批量产生小麦单倍体的高效去雄方法单独或组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杂交 去雄方法 成胚率
下载PDF
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绍祥 田玉仙 +3 位作者 顾坚 杨木军 杨和仙 刘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18,共4页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 F2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单倍体胚成胚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 F2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单倍体胚成胚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最佳模型为B6,即单倍体胚成胚率由2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仅为43.46%,表明非遗传因素对小麦材料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单倍体胚成胚率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下载PDF
由小麦×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后代的RFLP变异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纯贤 孙敬三 朱立煌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1期55-59,共5页
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的rDNA克隆pTa71和与小麦基因组有部分同源性的玉米(ZeamaysL.)DNA克隆作探针,对由小麦x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DH)后代群体进行RFLP分析。... 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的rDNA克隆pTa71和与小麦基因组有部分同源性的玉米(ZeamaysL.)DNA克隆作探针,对由小麦x玉米获得的普通小麦加倍单倍体(DH)后代群体进行RFLP分析。结果发现,不但用pTa71在这些DH后代中检测到rDNA所发生的明显的减少和扩增及非转录间隔区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化,而且用与小麦基因组部分同源的玉米克隆MR13和MR50在一些DH后代中检测到缺失变异,特别是用MR13在普通小麦DH系的18号株的基因组中检测到大幅度的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化,即原来的4.3kb的强信号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40.0kb、2.5kb和2.0kb三条杂交带。这可能与小麦基因组DNA较大的重排事件有关,也可能是由外源的玉米DNA插入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远缘杂交 加倍单倍体 RFL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