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vergent responses of tiller and grain yield to fertilization and fallow precipitation:Insights from a 28-year long-term experiment in a semiarid winter wheat system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Rui WANG Ying +2 位作者 HU Ya-xian DANG Ting-hui GUO Sheng-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003-3011,共9页
Tillering is an important phenological stage,which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yield in spike components and final grain yield during winter wheat growth.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allow season(fallow precipitation)infl... Tillering is an important phenological stage,which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yield in spike components and final grain yield during winter wheat growth.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allow season(fallow precipitation)influences tillering in winter wheat on the semi-arid Chinese Loess Plateau.However,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regarding tiller number changes under various types of fertilization and amounts of fallow precipitation on a long-term scale.Effects of fallow precipitation and fertilization on tiller were investigated in a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system in a 28-year field study(1990 to 2017)in a semiarid agro-ecosystem.Tiller number,spike number and grain yield were measured in four fertilization conditions:control without fertilizer(CK);mineral nitrogen fertilizer alone(N);mineral phosphorus fertilizer alone(P);miner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ertilizer together(NP).Based on the long-term annual fallow precipitation,dry years(mean annual fallow precipitation)were distinguished.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alon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mean annual tiller number(23%),and the increase in tiller number was higher in wet years(29%)than in the dry years(17%).However,nitrogen fertilization alone had little effect on mean tiller number,whil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ogeth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ean annual tiller number(30%),mean tiller number in wet years(45%)and mean tiller number in dry years(17%).Tiller number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llow precipitation in dry years for all fertilizer treatments,whereas it was weakly and either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llow precipitation in wet years depending on the treatment.This study found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iller number and fallow precipitation in the CK and NP treatments,and it fou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iller number and fallow precipitation in the treatments with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lone or phosphorous fertilization alone in wet years.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fallow precipitation and fertilization on tiller development shed light on ways to improve crop production in rain-fed agricultural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ler grain yield nutrient deficiency fallow precipitation winter wheat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and light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canopy on wheat yield in a wide-precision planting pattern 被引量:6
2
作者 LIU Xin WANG Wen-xin +2 位作者 LIN Xiang GU Shu-bo WANG D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577-1585,共9页
The wide-precision planting pattern has become widely use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s a practice for increasing wheat yield.However,the effects of tilled ng developme nt and light tran smissi on within can opy on whe... The wide-precision planting pattern has become widely use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s a practice for increasing wheat yield.However,the effects of tilled ng developme nt and light tran smissi on within can opy on wheat yield un der differe nt sowi ng widths have not bee n clearly described.Therefore,a two-year experime nt was con ducted,in cludi ng four different seeding widths(6 cm,W6;8 cm,W8;10 cm,W10;12 cm,W12)and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with seeding width of 4 cm(W4).The results indicated mainly positive effects by the reduced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specifically all three yield components of W6 and W8 we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W4.The configurations with more than 10-cm seeding width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negative effect of a relative homogeneous canopy,leading to the weakened light transmission,leaf senescence,and reduced grain number per spike.Finally,the yields of W6 and W8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W4,whereas the yield in W12 was lower(though not significantly)than W4.In wheat production,therefore,the appropriate seeding width of 6-8 cm is recommended for farmers,whereas the too wide seeding width,with more than 10 cm,should be avo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tra nsmissi on seedi ng width tillerS NU mber WIN ter wheat yield COMP orients
下载PDF
基于遗传解析新模式的小麦寡分蘖QTL的鉴定和验证
3
作者 张智源 周界光 +11 位作者 刘家君 王素容 王同著 赵聪豪 尤佳宁 丁浦洋 唐华苹 刘燕林 江千涛 陈国跃 魏育明 马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3-1383,共11页
有效分蘖数可直接影响小麦的成穗数,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挖掘小麦分蘖数相关数量性状位点,解析分蘖数与其他重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可为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提出和建立了“多个环境评价-单个性状深入-综合性状兼顾-友... 有效分蘖数可直接影响小麦的成穗数,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挖掘小麦分蘖数相关数量性状位点,解析分蘖数与其他重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可为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提出和建立了“多个环境评价-单个性状深入-综合性状兼顾-友好标记开发-不同背景验证”的遗传解析新模式。进一步利用该模式,以寡分蘖自然变异植株msf和川农16(CN16)构建的F6代重组自交系群体(MC群体)为实验材料,以多年多点的有效分蘖数作为表型数据,借助基于16K芯片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成功定位和验证了寡分蘖遗传调控位点。QTL定位结果显示,1A、5A和6D染色体上有4个控制寡分蘖的QTL。其中Qltn.sau-MC-1A为稳定主效的寡分蘖QTL,解释了13.39%~60.40%的表型变异,其正效应位点来源于msf。表型分析发现,携带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株系的有效分蘖数显著少于携带Qltn.sau-MC-1A负效应位点株系的有效分蘖数。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分蘖数和株高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千粒重、每穗粒数、每穗粒重、旗叶宽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有效分蘖数与旗叶长、开花期之间无显著相关。遗传分析结果表明,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显著增加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和千粒重,但推迟开花期。不同遗传背景下的验证结果表明,携带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的株系确实能降低有效分蘖数。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遗传解析新模式,并基于此模式解析、定位和验证了一个控制寡分蘖的主效QTL Qltn.sau-MC-1A,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了解分蘖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解析新模式 16K SNP芯片 QTL 寡分蘖 产量
下载PDF
微量元素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国勤 申冠宇 +5 位作者 陈真真 谢旭东 尹志刚 石守设 朱保磊 陈宏 《农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1-15,共5页
为探究微量元素钼、锌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科学配施微量元素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11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锌肥施肥方式和钼肥的施用,分别是:CK: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Z1:在N15-P_(2)... 为探究微量元素钼、锌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科学配施微量元素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11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锌肥施肥方式和钼肥的施用,分别是:CK: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Z1: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基础上,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Z2: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基础上,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和15 kg/hm^(2)的硫酸锌;Z3: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和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的基础上,返青期、拔节期叶面喷施7.5 kg/hm^(2)的硫酸锌;Z4:在N15-P_(2)O_(5)10-K_(2)O10(底追比4:6)和底施7.5 kg/hm^(2)的钼酸铵的基础上,灌浆期叶面喷施7.5 kg/hm^(2)的硫酸锌肥两次(小麦扬花结束后4天喷第一次,隔一周后喷第二次)。分析微量元素钼、锌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钼肥的施用,提高了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湿面筋含量。其中锌肥作为底肥撒施,提升最明显,提高小麦灌浆速率和产量。施用微量元素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达到提质丰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硫酸锌 钼酸铵 茎蘖动态 灌浆速率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播种方式对两类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48
5
作者 李娜娜 田奇卓 +3 位作者 裴艳婷 谢连杰 刘国伟 王树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8-513,共6页
为寻求不同播种方式对大穗型和多穗型两类品种分蘖成穗的影响及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技术指标,以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稀植点播条件下的分蘖与成穗潜力及播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参试品种在稀植条... 为寻求不同播种方式对大穗型和多穗型两类品种分蘖成穗的影响及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技术指标,以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稀植点播条件下的分蘖与成穗潜力及播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参试品种在稀植条件下均具有较高的单株分蘖力、成穗数及成穗率,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两类品种分蘖与成穗特点受群体环境的影响程度均较大,其中,两个大穗型品种山农8355和山农01-35又影响的程度更高,而两个多穗型品种济麦20和鲁麦14分蘖成穗特点对群体环境的响应程度不如大穗型敏感。播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多穗型品种单产均表现为宽行>窄行>撒播,但只有撒播与宽行和窄行间差异显著;大穗型品种均以窄行的产量最高,高低依次为窄行>宽行>撒播,但只有山农01-35品种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撒播减产的原因主要是前期过高的分蘖力导致群体数量增加,降低了个体干物质积累,穗粒数及粒重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种方式 分蘖力 成穗率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6
作者 韩金玲 杨晴 +2 位作者 王文颇 李彦生 周印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3-307,共5页
为探讨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京冬8"为试材,观察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的茎蘖幼穗分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进入穗分化各时期的日期推迟,穗分化总历时缩短。随着播期的推迟... 为探讨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京冬8"为试材,观察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的茎蘖幼穗分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进入穗分化各时期的日期推迟,穗分化总历时缩短。随着播期的推迟,雌雄蕊分化期之前主茎幼穗各分化时期的持续时间缩短,至雌雄蕊分化期后各分化日期及历时达到一致。随着播期的推迟以及蘖位的增高,各分蘖的穗分化日期推迟。随着播期的推迟,同位蘖穗分化前期持续时间缩短,穗分化中后期以中播处理分化持续时间最短。晚播处理的Ⅱ、Ⅲ位蘖和中播处理的Ⅲ位蘖分化至小花分化期基本死亡。不同蘖位间,早播处理随蘖位增高穗分化前期持续时间缩短,后期高位蘖持续时间延长;中晚播处理,随着蘖位的增高各穗分化期持续时间延长。随播期的推迟,单茎分化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显著减少,有效穗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因此,本区域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底至10月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茎蘖 穗分化 产量
下载PDF
超高产冬小麦拔节期分蘖间^(14)C同化物分配及分蘖成穗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永庚 于振文 +1 位作者 姜东 余松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7-521,共5页
鲁麦 2 2达到 90 0 0 kg/hm2的超高产需依靠一定数量的分蘖穗 ,分蘖穗约占总穗数的 50 %左右。鲁麦 2 2最大分蘖数和鲁麦 14相近 ,但分蘖成穗率显著低于鲁麦 14;不同蘖位分蘖的成穗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拔节期主茎 14 C同化物只有 2 .... 鲁麦 2 2达到 90 0 0 kg/hm2的超高产需依靠一定数量的分蘖穗 ,分蘖穗约占总穗数的 50 %左右。鲁麦 2 2最大分蘖数和鲁麦 14相近 ,但分蘖成穗率显著低于鲁麦 14;不同蘖位分蘖的成穗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拔节期主茎 14 C同化物只有 2 .2 5%~ 6.0 7%向分蘖转移 ,存留在主茎的 14 C同化物有10 .4 6%~ 12 .72 %转移到籽粒中去 ;成穗分蘖 14 C同化物输出的比例更低 ,不成穗分蘖 14 C同化物向分蘖和主茎输出的比率显著高于成穗分蘖 ,可达总同化量的 2 5%左右。密度越高 ,有效分蘖向主茎和分蘖运输的 14 C同化物的量越少。鲁麦 2 2拔节期 14 C同化能力虽然较强 ,但 14 C同化物向分蘖输出的比例显著低于鲁麦 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超高产 拔节期 碳14同化物 分配 分蘖特性 成穗特性
下载PDF
冬小麦主茎及分蘖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晶 王姣爱 +1 位作者 党建友 张定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6-528,共3页
为了解小麦主茎及分蘖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以临优2018为材料,对其主茎及分蘖进行连续挂牌标记,并测定其相应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主茎和低位蘖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高于高位蘖。高位蘖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较高,... 为了解小麦主茎及分蘖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以临优2018为材料,对其主茎及分蘖进行连续挂牌标记,并测定其相应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主茎和低位蘖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高于高位蘖。高位蘖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较高,而谷蛋白和总蛋白质含量较低,主茎籽粒谷蛋白和总蛋白质含量介于低位蘖和高位蘖之间;主茎与低位蘖籽粒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评价值较高。因此,促进主茎与低位蘖的发育、提高其成穗质量有利于小麦高产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主茎 分蘖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四川小麦分蘖冗余及理想群体构成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思宇 吴舸 +4 位作者 樊高琼 胡雯媚 郑文 王强生 朱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2-237,共6页
为探究四川小麦分蘖冗余及理想群体构成,以5个典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分蘖始期至拔节期每2d剪一次分蘖,设置3个处理[仅保留主茎,剪除所有分蘖(B0);保留主茎和1个大分蘖(B1);保留主茎和2个大分蘖(B2);不剪分蘖(CK)],对成熟期小麦株高、... 为探究四川小麦分蘖冗余及理想群体构成,以5个典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分蘖始期至拔节期每2d剪一次分蘖,设置3个处理[仅保留主茎,剪除所有分蘖(B0);保留主茎和1个大分蘖(B1);保留主茎和2个大分蘖(B2);不剪分蘖(CK)],对成熟期小麦株高、穗部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间各性状对剪除分蘖的反应表现较一致。单株穗数以B0处理最低(1.00穗),B1、B2和CK处理单株穗数在同一水平(1.96~1.98穗);B0处理下穗粒数(49.5粒)、千粒重(53.2g)、穗长(11.3cm)、有效小穗数(17.7个)较CK显著增加,但株高(86.5cm)和单株产量(2.54g)均最低;B2处理的单株产量(4.27g)介于B1(4.39g)和CK(4.13g)之间,但与二者差异均不显著;B1处理下株高(88.1cm)适中,主茎和分蘖的穗长(11.0、10.6cm)增加,有效小穗数(17.8、16.4个)增多,最终主茎和分蘖的穗粒数(47.4、39.5粒)显著高于B2(44.2、34.7粒)和CK(43.8、36.0粒),主茎和分蘖的千粒重(50.7、52.5g)略高于B2(50.3、50.9g)和CK(49.6、51.3g),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协调,单株产量(4.39g)最高。因此认为,保留主茎1个分蘖处理消除了冗余分蘖对资源的浪费,减少了内耗,是四川小麦优质、低耗、高产的最佳茎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剪分蘖 分蘖冗余 产量构成
下载PDF
小麦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45
10
作者 周淼平 任丽娟 +3 位作者 张旭 余桂红 马鸿翔 陆维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40,共6页
为寻找更多与小麦产量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利用江苏地方品种望水白与墨西哥小麦品种Alondra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04个家系),在3个试验环境下进行了单株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单穗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的QTL分析,结... 为寻找更多与小麦产量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利用江苏地方品种望水白与墨西哥小麦品种Alondra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04个家系),在3个试验环境下进行了单株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单穗粒数和千粒重4个性状的QTL分析,结果在5A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单株有效穗数相关、可以解释10.3%~18.8%表型变异的QTL1个;检测到与主穗粒数相关的QTL8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B、1D、3B、4A、5D、6B上和连锁群4上(未知具体染色体归属),单个QTL可以解释9.9%~19.9%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与单穗粒数相关的QTL11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B、1D、2A、2B、3B、4A、5D、6B和7A上,单个QTL可解释7.5%~43.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与千粒重相关的QTL5个,分别位于2A、2B、3B、4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9.6%~25.7%的表型变异。获得的QTL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性状 单株有效穗数 单穗粒数 千粒重 QTL
下载PDF
小量播种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效应 被引量:20
11
作者 吴东兵 曹广才 +2 位作者 李荣旗 张仲琦 全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2282-2286,共5页
20 0 1~ 2 0 0 3年在北京进行了 2个年度的秋播 ,研究冬小麦在小量播种条件下的产量效应 .结果表明 ,在 2 2 5kg·hm-2 播量处理中 ,DS1号和临抗 1号的平均最高产量分别达 6 836 2 5和 735 3 75kg·hm-2 ,在一些重复小区中 ... 20 0 1~ 2 0 0 3年在北京进行了 2个年度的秋播 ,研究冬小麦在小量播种条件下的产量效应 .结果表明 ,在 2 2 5kg·hm-2 播量处理中 ,DS1号和临抗 1号的平均最高产量分别达 6 836 2 5和 735 3 75kg·hm-2 ,在一些重复小区中 ,产量超过 75 0 0kg·hm-2 .小量播种试验中 ,参试品种有正常的生育表现 .麦苗的总糖、脯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 ,单株分蘖能力强 .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阻力、CO2 传导度和叶肉细胞CO2 浓度表明植株的生理功能较旺盛 .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 ,表明植株代谢活性较强 .在产量结构中 ,单株穗数多 .在小量播种生产中 ,品种选择是前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小量播种 产量效应 分蘖 生理功能 代谢活性 株穗数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对氮肥与锌铁肥配施的反应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习文 田霄鸿 +2 位作者 武绍飞 保琼莉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22,共6页
以10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为材料,采用田间再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0,105 kg N/hm2)与锌铁用量(Zn:0,6.8 kg/hm2;Fe:0,12.1 kg/hm2)对冬小麦幼苗(返青期)生长及锌铁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10种基因型冬小麦的生物量、分蘖数... 以10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为材料,采用田间再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0,105 kg N/hm2)与锌铁用量(Zn:0,6.8 kg/hm2;Fe:0,12.1 kg/hm2)对冬小麦幼苗(返青期)生长及锌铁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10种基因型冬小麦的生物量、分蘖数和叶绿素SPAD值均有显著影响,增幅分别达到15.8%,14.7%,4.6%;施用锌铁肥后生物量增加8.0%,但分蘖数减少5.8%,而对叶绿素SPAD值几乎无影响;10种不同基因型小麦植株的长势有较大差异。施用氮肥后,显著提高了各基因型小麦植株的锌含量与锌携出量,平均提高7.6%和22.9%,而小麦植株铁的含量降低6.4%,但携出量提高7.2%;施用锌铁肥显著增加了小麦的锌含量和携出量,增幅分别11.9%和19.2%,但对铁的含量和携出量影响不显著。10种不同基因型小麦植株锌铁携出量存在一定差异,吸收值较高的三种基因型分别为绵阳31、陕优225、陕优2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基因型 生物量 分蘖数 锌、铁含量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薛志伟 杨春玲 +3 位作者 董军红 宋志均 刘国涛 郜峰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1634-1636,1684,共4页
为了探讨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安阳柏庄试验基地进行了小麦生长关键期喷洒吨田宝和磷酸二氢钾的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吨田宝和磷酸二氢钾可增加小麦株高和单株分蘖数,... 为了探讨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安阳柏庄试验基地进行了小麦生长关键期喷洒吨田宝和磷酸二氢钾的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吨田宝和磷酸二氢钾可增加小麦株高和单株分蘖数,吨田宝在小麦生长早期喷施效果明显,磷酸二氢钾则相反;冬前分蘖期喷施吨田宝和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均可增加小麦穗长、总小穗数、穗粒数,进而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系数,且效果最为明显;在小麦生长关键期喷洒吨田宝和磷酸二氢钾的产量均高于喷施清水,最高分别达5104.95,4488.45 kg/hm^2,吨田宝增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长调节剂 分蘖 产量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爱芝 韩松 梁九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4-97,145,共5页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整个发生期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小麦苗期和穗期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出苗、分蘖、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1.4~2.0g/kg拌种...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整个发生期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小麦苗期和穗期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出苗、分蘖、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1.4~2.0g/kg拌种、噻虫嗪1.0~4.0g/kg拌种对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麦出穗前、扬花期和灌浆期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02%~100%、93.12%~100%和84.19%~98.31%;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1.0~2.0g/kg拌种对小麦出苗时间、出苗率无显著影响,噻虫嗪4.0g/kg拌种小麦出苗时间推迟0.5~1d,对出苗率无影响;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2.0g/kg拌种,小麦有效分蘖增加最多,分别为55.38%和34.58%;小麦千粒重增加以吡虫啉1.4g/kg拌种最高,显著高于噻虫嗪1.0~4.0g/kg拌种,且吡虫啉1.4g/kg拌种小麦产量增加显著高于噻虫嗪4.0g/kg拌种,稍高于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见,在小麦播种时,用吡虫啉1.4~2.0g/kg、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有效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危害,且对小麦安全,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噻虫嗪 拌种 麦蚜 防治效果 出苗 分蘖 产量
下载PDF
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莉 王婧 +4 位作者 逄焕成 张珺穜 郭建军 董国豪 丛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70-1778,共9页
为明确秸秆颗粒还田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在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秸秆不还田(CK)、常规粉碎还田(CCSI)和秸秆颗粒还田(GSI)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冬小麦群体茎蘖数、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 为明确秸秆颗粒还田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在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秸秆不还田(CK)、常规粉碎还田(CCSI)和秸秆颗粒还田(GSI)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冬小麦群体茎蘖数、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CCSI处理相比,GSI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增加基本苗和分蘖成穗率,显著提高有效穂数13.23%和16.64%。同时,GSI处理显著提高灌浆期叶面积指数、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改善开花后旗叶光合性能,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的转运。与CK和CCSI处理相比,GSI处理的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显著提高19.65%和14.75%,籽粒产量显著提高9.69%和10.71%。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显著,有效穂数的提高是秸秆颗粒还田增产的主要原因。因此,秸秆颗粒还田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还田方式,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颗粒还田 土壤养分 冬小麦 茎蘖数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小麦高产品种分蘖特性与成穗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高翔 宁锟 宋哲民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17-22,共6页
①品种成穗分蘖主要是1级和2级分蘖,即由Ⅰ、Ⅱ、Ⅲ、Ⅰ_p、Ⅳ、Ⅰ_1、Ⅱ_p、Ⅱ_1等蘖位构成;3级分蘖几乎不能成穗。②高产品种2级分蘖成穗具有较大的生态适应变幅,是品种个体在成穗数目上自动调节能力较强的因素。③成... ①品种成穗分蘖主要是1级和2级分蘖,即由Ⅰ、Ⅱ、Ⅲ、Ⅰ_p、Ⅳ、Ⅰ_1、Ⅱ_p、Ⅱ_1等蘖位构成;3级分蘖几乎不能成穗。②高产品种2级分蘖成穗具有较大的生态适应变幅,是品种个体在成穗数目上自动调节能力较强的因素。③成穗分蘖多为冬前及冬季分蘖,冬后分蘖基本不能成穗。④品种成穗的多少,主要在于1、2级分蘖成穗保证率的大小及其稳定性;品种分蘖成穗保证率与分蘖生出的同伸性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育种实践中,可通过分蘖同伸性的选择,提高品种的成穗率。⑤春性品种分蘖具较强的越冬滞育性,冬性品种冬季分蘖滞育性相对软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分蘖特性 成穗规律 产量
下载PDF
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小麦茎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萍 尚云秋 +4 位作者 林祥 刘帅康 王森 胡鑫慧 王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4137-4151,共15页
【目的】针对黄淮海地区自然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阶段性干旱频发导致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索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冬小麦主茎和分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于2017—2019年冬... 【目的】针对黄淮海地区自然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阶段性干旱频发导致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索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冬小麦主茎和分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于2017—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室外遮雨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以小麦品种山农29和衡0628为试验材料,在拔节后0—10 d期间设置5个水分处理:充分供水(CK,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42.2—46.7 mm);拔节后0—5 d轻度干旱(T1,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7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33.4—37.8 mm)、重度干旱(T2,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5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15.6—20.1 mm);拔节后0—10 d轻度干旱(T3,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7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33.4—37.83 mm)、重度干旱(T4,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5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15.6—20.1mm),测定了茎蘖幼穗发育进程及茎蘖成穗和结实性状等指标。【结果】在拔节后0—10 d期间不同程度干旱对小麦主茎成穗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和干旱程度的加大,低位蘖(Ⅲ和Ⅰp)成穗率迅速下降,而高位蘖(Ⅱp和Ⅰ1)成穗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拔节后0—5 d轻度或重度干旱,高位蘖成穗率均较高,单位面积成穗数与CK无显著差异;拔节后0—10 d轻度干旱,高位蘖成穗率虽与CK相近,但由于低位蘖(Ⅲ、Ⅰp)成穗率下降幅度较大,导致单位面积成穗数显著降低,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穗数下降幅度分别为4.94%—5.06%和6.77%—8.33%;拔节后0—10 d重度干旱,Ⅱ蘖以上分蘖成穗率均下降,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成穗数下降幅度分别为10.97%—11.52%和15.00%—15.55%。拔节后0—5 d轻度干旱,2个品种主茎和各蘖位分蘖的结实性、单穗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拔节后0—5 d重度干旱,2个品种各中位蘖的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减少,主茎和高位蘖受影响不明显;山农29各茎蘖单粒重不受影响而单穗产量显著降低;衡0628各茎蘖单粒重和单穗产量显著降低;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分别比CK减少5.14%—5.46%和5.45%—6.24%。拔节后0—10 d轻度和重度干旱,2个品种茎蘖的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单粒重、单穗产量和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且以中位蘖下降幅度较大;重度干旱处理各茎蘖的穗粒数和单穗产量及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显著低于轻度干旱处理。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在T3处理下分别比CK减少12.87%—13.30%和15.52%—16.59%;在T4处理下分别比CK减少23.18%—25.92%和26.05%—31.22%。【结论】拔节后短时间轻度干旱(拔节后0—5 d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65%—70%,土壤有效水含量33.4—37.8 mm)对小麦成穗和结实无显著影响;干旱时间过长、程度过大则会大幅度降低低位蘖(Ⅲ和Ⅰp)成穗率、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单粒重和单穗产量,导致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在拔节后5 d干旱或拔节后10 d轻度干旱条件下,高位蘖(Ⅱp和Ⅰ1)成穗率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干旱造成的损失,这可能与低位分蘖受旱后成穗率降低,群体变小,动摇分蘖分配的营养增多、生存空间增大有关,为生产中通过合理措施调控,实现小麦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山农29对拔节期阶段性干旱的抗性高于衡06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阶段性干旱 主茎与分蘖 成穗与结实 产量
下载PDF
湖北稻茬小麦主茎、分蘖1、分蘖2和分蘖3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佟汉文 彭敏 +6 位作者 朱展望 刘易科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余辉 高春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106~1.65×106株·hm^-2)、中(2.85×106~3.15×106株·hm^-2)、高(4.35×106~4.65×106株·hm^-2)三种种植密度,分析了主茎(S)、分蘖1(T1)、分蘖2(T2)和分蘖3(T3)(按出现先后顺序)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1)湖北稻茬小麦成穗茎蘖农艺性状表现值偏低,除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最大外,其他被测性状受影响程度表现为蘖位>种植密度>品种;(2)在主茎均能成穗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随蘖位和种植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穗型品种川麦104的降幅大于多穗型品种扬麦15;(3)主茎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35.12%~54.50%),分蘖1产量贡献率稳定在23.25%~25.50%,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4.59%~23.22%和5.42%~16.77%;(4)主茎的穗粒数(35.94~44.13粒)和穗粒重(1.44~1.93 g)显著高于其分蘖,茎高、茎蘖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只在川麦104中、高种植密度下的分蘖3与其他茎蘖差异显著;穗长、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有随蘖位和种植密度升高而变劣的趋势。聚类分析得出:湖北稻茬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以主茎成穗为主体,低种植密度下增加分蘖1和分蘖2,争取分蘖3成穗为辅;中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分蘖2成穗为辅;而高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成穗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稻茬小麦 成穗茎蘖 产量贡献率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有效分蘖终止期控制措施对小麦群体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8
19
作者 张维城 王志和 +1 位作者 任永信 朱明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03-907,共5页
研究表明,在总头数与预期穗数相等的有效分蘖终止期,采取深中耕与镇压相结合的控制措施,可使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间形成一个“断档”阶段,拉大有效生育与无效生育的距离,减少无效生产,提高有效蘖整齐度,促进根系发育,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 研究表明,在总头数与预期穗数相等的有效分蘖终止期,采取深中耕与镇压相结合的控制措施,可使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间形成一个“断档”阶段,拉大有效生育与无效生育的距离,减少无效生产,提高有效蘖整齐度,促进根系发育,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及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矛盾,明显改善群体质量。这项措施提高了分蘖成穗率,增强了植株抗倒伏能力,降低了群体对个体的制约,干物质生产和源库关系更趋合理,产量和经济系数显著提高,是小麦高产、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一项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有效分蘖终止期 群体质量
下载PDF
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田海燕 张岁岐 王小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7-220,225,共5页
为了研究水分条件对不同基因型和抗旱性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选用栽培二粒(原始小麦)、西农9871(敏感型现代小麦)和长武134(抗旱性现代小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栽培二粒小麦分蘖和株高受水分的影响大,拔节期灌水对西农9871和... 为了研究水分条件对不同基因型和抗旱性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选用栽培二粒(原始小麦)、西农9871(敏感型现代小麦)和长武134(抗旱性现代小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栽培二粒小麦分蘖和株高受水分的影响大,拔节期灌水对西农9871和长武134株高和分蘖没有显著影响,说明了原始品种生长发育受水分制约大于现代品种。栽培二粒小麦的产量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没有显著变化,但西农9871和长武134不灌水处理的产量是充分灌水处理的50%,拔节期灌水并没有显著提高产量,说明了现代品种产量受水分影响大于原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蘖 株高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