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redity and gene mapping of a novel white stripe leaf mutant in wheat 被引量:1
1
作者 LI Hui-juan JIAO Zhi-xin +9 位作者 Nl Yong-jing JIANG Yu-mei LI Jun-chang PAN Chao ZHANG Jing SUN Yu-long AN Jun-hang LIU Hong-jie LI Qiao-yun NIU Ji-sh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7期1743-1752,共10页
Spotted leaf(spl)mutant is a type of leaf lesion mimic mutants in plants.We obtained some lesion mimic mutants from 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mutagenized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cultivar Guomai 301(wild type,WT)... Spotted leaf(spl)mutant is a type of leaf lesion mimic mutants in plants.We obtained some lesion mimic mutants from 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mutagenized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cultivar Guomai 301(wild type,WT),and one of them was named as white stripe leaf(wsl)mutant because of the white stripes on its leaves.Here we report the heredity and gene mapping of this novel wheat mutant wsl.There are many small scattered white stripes on the leaves of wsl throughout its whole growth period.As the plants grew,the white stripes became more severe and the necrotic area expanded.The mutant wsl grew only weakly before the jointing stage and gradually recovered after jointing.The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flag leaf,spike number per plant and thousand-grain weight of wsl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WT.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rait of white stripe leaf was controlled by a recessive gene locus,named as wsl,which was mapped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6 B by SSR marker assay.Four SSR markers in the F2 population of wsl×CS were linked to wsl in the order of Xgpw1079–Xwmc104–Xgwm508-wsl–Xgpw7651 at 7.1,5.2,8.7,and 4.4 c M,respectively and three SSR markers in the F2 population of wsl×Jimai 22 were linked to wsl in the order of Xgwm508–Xwmc494–Xgwm518-wsl at 3.5,1.6 and 8.2 c M,respectively.In comparison to the 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 of Chinese Spring(CS),wsl is located in a 91-Mb region from 88 Mb(Xgwm518)to 179 Mb(Xgpw7651)on chromosome 6 BS.Mutant wsl is a novel germplasm for study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wheat leaf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MUTANT white stripe leaf(wsl) heredity gene mapping
下载PDF
小麦籽粒硬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雅月 赵振杰 +3 位作者 赵万春 董剑 李晓燕 高翔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15-922,共8页
小麦籽粒硬度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对小麦的制粉品质有重要影响,是小麦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从小麦籽粒硬度测定方法、籽粒硬度与胚乳结构的关系、籽粒硬度对面粉品质和面制品品质的影响、籽粒硬度的遗传规律、品种与... 小麦籽粒硬度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对小麦的制粉品质有重要影响,是小麦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从小麦籽粒硬度测定方法、籽粒硬度与胚乳结构的关系、籽粒硬度对面粉品质和面制品品质的影响、籽粒硬度的遗传规律、品种与环境对籽粒硬度的影响、籽粒硬度育种改良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为小麦育种中籽粒硬度的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遗传 育种改良
下载PDF
小麦雄性不育遗传及基因工程方面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秦娜 张立平 +2 位作者 田自华 赵昌平 单福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12期107-112,共6页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可以显著地提高作物产量,因此杂种优势利用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麦雄性不育遗传的研究对于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小麦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环节,但利用常...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可以显著地提高作物产量,因此杂种优势利用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麦雄性不育遗传的研究对于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小麦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环节,但利用常规的育种方法来选育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创造植物雄性不育系已在一些作物上获得了成功,文章对小麦雄性不育的分类方法、类型在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综述了小麦雄性不育的基因工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 基因工程 遗传
下载PDF
冬小麦黄矮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曹亚萍 张明义 +2 位作者 乔合心 范绍强 王全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2-16,共5页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抗黄矮病性母本和丰产性父本的组合效应进行了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 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正向相关 ,而一般配合力效应更具重要性 ;( 2 )黄矮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抗黄矮病性母本和丰产性父本的组合效应进行了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 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正向相关 ,而一般配合力效应更具重要性 ;( 2 )黄矮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遗传决定度高达 97.68%,狭义遗传力为 90 .3 %,上下代遗传变异不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黄矮病 抗病性 遗传
下载PDF
小麦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阮仁武 傅大雄 戴秀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1-145,共5页
选用 5个小麦品种 ,按GriffingⅡ进行完全双列杂交 ,研究了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株高等 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性 ,按朱 军提出的杂种优势新的分析方法 ,估算F2 代基因型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 :株粒重、千粒重和... 选用 5个小麦品种 ,按GriffingⅡ进行完全双列杂交 ,研究了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株高等 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特性 ,按朱 军提出的杂种优势新的分析方法 ,估算F2 代基因型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 :株粒重、千粒重和株高的F1,F2 代基因型有显著的群体平均优势 ,株有效穗数群体平均优势不显著 ,穗粒数表现为负优势 ,所有性状群体超亲优势不显著 ,千粒重和株高的加性效应方差显著 ,株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显性效应方差显著 ,株粒重和穗粒数主要受显性效应的影响 ,株高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 ,千粒重则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影响 ,株有效穗数则受显性效应和环境的影响。F1,F2 代株高的群体超亲优势与显性效应相关不显著外 ,其他性状均达显著相关 ,F1代各性状与F2 代各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 ,表明小麦的杂种优势可以利用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性状 杂种优势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小麦重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和面条专用型小麦的筛选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韬 徐辰武 +2 位作者 胡治球 孙长森 顾世梁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1-16,共6页
分析了 32个小麦品种 (或稳定品系 )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面粉 RVA粘度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1)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以及 7个 RVA粘度性状在不同品种 (品系 )间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 ,并且都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 ;(2 )蛋白质... 分析了 32个小麦品种 (或稳定品系 )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面粉 RVA粘度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1)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以及 7个 RVA粘度性状在不同品种 (品系 )间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 ,并且都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 ;(2 )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与到达高峰粘度的时间呈显著正相关 ,与其它 RVA粘度指标相关系数的高低因性状而异 ,未达显著水平 ;(3)依据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聚类的结果与依据 7个 RVA参数聚类的结果有较大差异。依据 RVA粘度性状聚类的结果表明 ,生态类型相似的品种 (品系 )有聚集在一起的趋势 ,而以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聚类时没有类似的现象存在。本研究按照两种聚类结果对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 RVA粘度参数综合考虑 ,筛选出 10个优质面条加工潜力较大的品种 (品系 ) ,并对优质面条小麦的评价体系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性状 遗传分析 面条专用型小麦 筛选 小麦 蛋白质含量 湿面筋含量 RVA粘度特性
下载PDF
小麦亲本及其杂交后代苗期氮代谢相关指标的遗传与表达差异 被引量:9
7
作者 王琳琳 王平 +6 位作者 王振林 孙爱清 杨敏 王春微 仪小梅 韩晓玉 尹燕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300-2312,共13页
【目的】分析小麦氮代谢相关指标的遗传与表达差异,为选育小麦氮高效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个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及其组配的3个杂交组合,采用霍格兰营养液进行苗期试验,设置3个氮水平:低氮(LN)、正常供氮(CK)、高氮(HN),分别... 【目的】分析小麦氮代谢相关指标的遗传与表达差异,为选育小麦氮高效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个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及其组配的3个杂交组合,采用霍格兰营养液进行苗期试验,设置3个氮水平:低氮(LN)、正常供氮(CK)、高氮(HN),分别为0.2、4和8 mmol·L-1,在3个氮水平下对小麦苗期形态、氮代谢相关酶、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进行遗传分析,同时探讨了根叶的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差异。【结果】根长和根鲜重在低氮水平下明显高于正常供氮,杂种优势表现为负向。苗高和苗鲜重随着氮水平的增加呈抛物线增长趋势,杂种优势表现为超中亲甚至超高亲。根长随氮水平增加先大幅降低后趋于平缓,而苗高则先大幅下降后趋于平缓。根苗鲜重变化规律与根长和苗高一致。根含氮量随着氮水平增加呈上升趋势,而叶片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则先大幅升高后小幅下降,高氮水平下根叶含氮量杂种优势显著。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均随着氮水平升高而升高,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杂种优势均为负向,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杂种优势变化与根系性状基本一致,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杂种优势与地上部幼苗性状基本一致。根系硝酸转运蛋白的3个基因的表达量趋势一致,均随着氮水平升高呈先大幅下降后趋于平缓,且杂种优势整体表现为正向。叶片NRT1.1和GS1c的表达量均随着氮水平增加呈先大幅上升后小幅下降趋势,杂种优势整体表现为正向。小麦根系与叶片NRT1.1的表达变化趋势不一致,根系NRT1.1的表达量在氮胁迫时大幅升高,而叶片NRT1.1的表达量在氮胁迫时大幅下降。综合所测15项指标结果显示,在低氮水平下低氮高效品种YM35和高氮水平下高氮高效品种DK138多数指标较高。组合YM35×DK138是由低氮高效品种和高氮高效品种杂交而成,该组合在低氮水平15项指标中有10项指标较高,且在正常供氮和高氮水平下有6项和5项指标较高。【结论】与氮素吸收密切相关的根系指标随着氮水平增加先大幅下降后趋于平缓。与氮素利用相关的指标和基因表达随着氮水平增加先大幅增加后趋于平缓。3个组合在不同氮水平下大多数指标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以低氮高效和高氮高效品种作亲本组配利于在低氮环境下对优良后代的选择,以氮高效品种作亲本有利于后代在正常供氮时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代谢 杂种优势 基因表达 遗传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与抗病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叶定生 张秋英 +1 位作者 张绍南 金美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723-726,共4页
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 ,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 ,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 ,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 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 ,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 ,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 ,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微效性基因 ,则可以通过杂交累加或重组 ,选出抗病的品种 ,带有抗赤霉病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 ,采用系统选择或辐射的方法 ,亦可以选出抗赤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本文最后还提出抗赤霉病育种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病育种 问题 遗传性状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品系粒重遗传特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曹亚萍 张明义 +2 位作者 范绍强 宁东贤 王全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3-35,共3页
采用Griffing方法I,对抗黄矮病 (BYDV)小麦品系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3种粒重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 ,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核质互作 ;3个抗黄矮病品系中“临抗 1号”... 采用Griffing方法I,对抗黄矮病 (BYDV)小麦品系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3种粒重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 ,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核质互作 ;3个抗黄矮病品系中“临抗 1号”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 ,亲本组合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为优良抗病丰产亲本 ,在抗病育种中有较大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矮病 小麦 抗病品系 粒重 遗传特性 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抗病育种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冬小麦芽鞘长度与抗旱性的关系及其遗传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玮 邹琦 +2 位作者 杨兴洪 李岩 彭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24-30,共7页
研究结果表明: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低水势下芽鞘长差异显著,抗旱性强的品种芽鞘长度高于抗旱性弱的品种。分析了低水势下芽鞘长度与大田干旱条件下产量的相关性,发现低水势下芽鞘长度与旱田产量,抗旱系数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 研究结果表明: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低水势下芽鞘长差异显著,抗旱性强的品种芽鞘长度高于抗旱性弱的品种。分析了低水势下芽鞘长度与大田干旱条件下产量的相关性,发现低水势下芽鞘长度与旱田产量,抗旱系数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低水势下芽鞘长度的遗传率进行了测定,证明该指标的广义遗传率及狭义遗传率都很高,可以用这一指标在抗旱育种早代材料中进行抗旱个体选择。认为,低水势下芽鞘长度是抗旱鉴定与抗旱育种个体选择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芽鞘 遗传率 抗旱性 小麦
下载PDF
冬小麦花药愈伤组织无性系株高遗传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培 陈玉蓉 +1 位作者 王峰 何萍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14,共4页
从H1花药单倍体试管苗基部,取尚未分化绿苗的胚性愈伤组织建立的体细胞无性系,获得4丛R1结实株系。从田间R2的观察中发现,R1的4株后代中有1株4个穗繁衍的86个单株发生了变异,R2的株系变异率为25%。经过这株变异... 从H1花药单倍体试管苗基部,取尚未分化绿苗的胚性愈伤组织建立的体细胞无性系,获得4丛R1结实株系。从田间R2的观察中发现,R1的4株后代中有1株4个穗繁衍的86个单株发生了变异,R2的株系变异率为25%。经过这株变异的R2、R3的株高连续观察发现:株高变异范围均很大,并有超亲现象,R2的变异大于R3;穗系间和穗系内的变异均极显著,穗系间变异大于穗系内变异;R3有8.14%的株系已稳定;R2和R3的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愈伤组织 无性系 株高 遗传 花药培养
下载PDF
小麦抗黄矮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范绍强 谢咸升 +1 位作者 郑王义 李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41-244,共4页
黄矮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毒病,感染小麦后发展迅猛,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论证了全球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重要性;阐明了目前已将外源抗黄矮病基因导入小麦,逐步培育出一系列抗病种质材料,为抗黄矮病育种奠定了良好... 黄矮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毒病,感染小麦后发展迅猛,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论证了全球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重要性;阐明了目前已将外源抗黄矮病基因导入小麦,逐步培育出一系列抗病种质材料,为抗黄矮病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明确了几个重要的黄矮病抗源以及不同抗性基因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指出抗黄矮病育种的成就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麦黄矮病毒 遗传 育种
下载PDF
大麦DNA导入小麦引起叶耳颜色变异的遗传学初步观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友勇 茹振刚 王巧玲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6-40,共5页
将二棱大麦(叶舌、叶耳红色)DNA通过花粉管途径导入小麦品种“百农3217”(叶舌、叶耳无色),获得叶耳、叶舌颜色红色的变异植株。观察其后代(T2、T3*),以及“百农3217×叶耳红色T4株”杂交的F2。结果表... 将二棱大麦(叶舌、叶耳红色)DNA通过花粉管途径导入小麦品种“百农3217”(叶舌、叶耳无色),获得叶耳、叶舌颜色红色的变异植株。观察其后代(T2、T3*),以及“百农3217×叶耳红色T4株”杂交的F2。结果表明,变异植株的叶舌、叶耳红色性状表现单基因显性遗传,同时也发现,普通小麦叶舌、叶耳红色性状遗传非一对基因控制(导入处理产生的红色∶无色=3∶1是叶舌叶耳遗传的一个特例),颜色深浅还有数量基因的累加效应,并且一定环境条件(稀植、低温)可诱导叶舌、叶耳红色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小麦 叶耳颜色 遗传
下载PDF
小麦秆锈抗性遗传及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尹静 王广金 +3 位作者 张宏纪 马凤鸣 孙岩 肖佳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06-112,共7页
目前国际上已发现近80个小麦抗秆锈基因,其中45个抗秆锈基因已被正式定名,58个抗秆锈基因已定位在小麦特定染色体上,其中12个基因被标记。本文对小麦抗秆锈病基因抗源、抗秆锈性遗传、分子标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加以综述,并对抗秆锈分... 目前国际上已发现近80个小麦抗秆锈基因,其中45个抗秆锈基因已被正式定名,58个抗秆锈基因已定位在小麦特定染色体上,其中12个基因被标记。本文对小麦抗秆锈病基因抗源、抗秆锈性遗传、分子标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加以综述,并对抗秆锈分子遗传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秆锈病 抗秆锈遗传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稳定性及恢复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晓静 马小飞 +6 位作者 王震 李雪垠 张芳凝 李桂冬 张淼 申芳嫡 马翎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8,共6页
【目的】研究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稳定性和恢复性。【方法】采用BNS分期播种(2011-10-08、10-28、11-11及2012-02-13、03-12)、BNS与常规品种(680个)测交、BNS与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正反交等方法,研究BNS的遗传稳定性、可恢... 【目的】研究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稳定性和恢复性。【方法】采用BNS分期播种(2011-10-08、10-28、11-11及2012-02-13、03-12)、BNS与常规品种(680个)测交、BNS与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正反交等方法,研究BNS的遗传稳定性、可恢复性及其与其他温敏不育系的关系。【结果】(1)随播期的延迟BNS自交结实率逐渐提高,国际法、国内法计算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8%~126%和7%~79%,但晚春播(2012-03-12)小麦育性较早春播(2012-02-13)下降;不同播期的自交种正常秋播,自交结实率均很低且保持稳定,国际法、国内法计算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1%~18%和3%~6%;随着播期的延后,孕穗期至抽穗期缩短明显,由19d缩短为9d。(2)在正常秋播的BNS小麦中发现的3株完全可育株(BNSB1、BNSB2和BNSB6),单株收获并正常秋播,各群体均为完全可育株,自交结实率与小偃22接近。(3)测交的680个组合的杂种F1中,16个组合自交结实率(国际法)达到90%以上,占总组合的2.35%,其中7个组合自交结实率达到100%(国际法)以上,且超过对应父本的自交结实率。(4)BNS与732A的正反交F1均自交可育,自交结实率(国际法)分别为38.89%和40.63%,且732A的强恢复系均不能成为BNS的恢复系。【结论】小麦的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温敏不育特性可稳定遗传,是非K型细胞质的不育类型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雄性不育系 BNS小麦 BNSB小麦 732A小麦 遗传特性 恢复性 等位性
下载PDF
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临丰3号选育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新月 张久刚 卫云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215,共4页
临丰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山西省旱地组区蛾试验和河北省节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862.5~5460.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58%~13.04%;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其抗... 临丰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山西省旱地组区蛾试验和河北省节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862.5~5460.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58%~13.04%;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其抗早指数平均为1.13;品质优良,粗蛋白15.26%,湿面筋32.7%,沉降值52.2ml,形成时间5.5min,稳定时间7.2min,面条评分86.5,馒头评分82.5;抗病性好,经鉴定中抗白粉病,低抗根腐病,免疫吸浆虫;后期叶片功能期长,抗干热风,籽饱满,落黄好。该品种株商75~80cm,长方形穗,长芒,穗粒数35~40粒,白粒,角质,千粒重40~45g。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南部麦区、河北省黑龙港、陕西省渭南和渭北旱垣区的旱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丰3号 优质抗旱 遗传特性 冬小麦
下载PDF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85号选育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新月 徐萍 +1 位作者 张正斌 卫云宗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第8期17-19,49,共4页
晋麦85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07—2008年山西省南部旱地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4 171.9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8.2%;2008... 晋麦85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07—2008年山西省南部旱地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4 171.9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8.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594.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9%。通过分析晋麦85号的选育过程和遗传基础,介绍了其特征、产量表现、抗逆性能和栽培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麦85号 优质抗旱 遗传特性 冬小麦
下载PDF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遗传及其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贾俊仙 潘登魁 潘幸来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125-127,共3页
以晋麦50为母本,Gabo为父本组合杂交,研究了其F2子粒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遗传规律,亚基和亚基组合与蛋白质含量及Zeleny沉降值的关系。结果表明:Glu-B1b与Glu-Bli、Glu-D1d与Glu-D1c的遗传符合一对相对基因的分离规律;蛋... 以晋麦50为母本,Gabo为父本组合杂交,研究了其F2子粒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遗传规律,亚基和亚基组合与蛋白质含量及Zeleny沉降值的关系。结果表明:Glu-B1b与Glu-Bli、Glu-D1d与Glu-D1c的遗传符合一对相对基因的分离规律;蛋白质含量与亚基组合相关不显著;所研究的亚基中5+10亚基对沉降值的贡献大于4+12亚基,7+8亚基对沉降值的贡献大于17+18亚基,5+10亚基对沉降值的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遗传 品质性状
下载PDF
小麦主要抗旱性状及杂交类型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娟玲 乔蕊清 +2 位作者 谢福来 王丽萍 阎淑萍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6-69,共4页
对6个典型水、旱地小麦品种、三种杂交类型6个组合、5个性状F2世代的遗传研究表明:旱地条件下,单株产量,穗节长分别表现完全显性和超亲优势,且遗传传递力强,变异系数大,是F2重点选择性状;穗粒数也具有超亲优势,但遗传力... 对6个典型水、旱地小麦品种、三种杂交类型6个组合、5个性状F2世代的遗传研究表明:旱地条件下,单株产量,穗节长分别表现完全显性和超亲优势,且遗传传递力强,变异系数大,是F2重点选择性状;穗粒数也具有超亲优势,但遗传力弱,变异系数小,株高表现完全显性,遗传力较强,但变异系数甚小。此二性状应在F2后进行较大量地连续选择;旗叶长的3个遗传值均最小,应在高代再行选择。旱/旱、旱/水、水/水3种杂交类型中,旱/水类组合性状遗传力强,变异系数高,应作为旱地杂交的首选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旱性状 杂交类型 遗传
下载PDF
小麦雌性不育系的胚胎学及其遗传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晋彬 窦秉德 +3 位作者 蔡海兰 侯北伟 董红梅 徐海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为了探明小麦雌性不育的胚胎学机理,以普通小麦育性正常品种、雌性不育系4042及其F1的早期子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和统计,发现雌性不育小麦子房败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双受精障碍,占所有不育子房的50%以上,其次是早期... 为了探明小麦雌性不育的胚胎学机理,以普通小麦育性正常品种、雌性不育系4042及其F1的早期子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和统计,发现雌性不育小麦子房败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双受精障碍,占所有不育子房的50%以上,其次是早期的原胚虽然发育正常,但胚乳发育有不同方式的异常,最终导致子房的败育,雌性总不育率达93.3%.本文还通过比较双亲及杂种F1的幼胚发育,从胚胎学角度进一步证明了小麦雌性不育性状受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雌性不育 胚胎学 遗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