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3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下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
1
作者 刘东海 毛庆华 +5 位作者 邓辉 梅亮贤 罗杰 乔艳 张智 胡诚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2-16,共5页
为了探明长期秸秆还田下配施化肥对麦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以持续4年的广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秸秆(S,用量为6000 kg/hm^(2),其他处理用量相同)、秸秆+施100%N(S100N,纯N用量为187.5 kg/hm^(2),其他施肥处理用量按... 为了探明长期秸秆还田下配施化肥对麦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以持续4年的广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秸秆(S,用量为6000 kg/hm^(2),其他处理用量相同)、秸秆+施100%N(S100N,纯N用量为187.5 kg/hm^(2),其他施肥处理用量按此用量折算)、秸秆+施80%N(S80N)、秸秆+施60%N(S60N)、秸秆+施80%N+菌剂(S80Nm,秸秆腐熟菌剂用量为30 kg/hm^(2))、秸秆+施60%N+菌剂(S60Nm,菌剂用量同S80Nm)6个处理,测定了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结果显示,与S相比,S100N和S80N小麦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82.82%和179.55%(P<0.05);秸秆腐熟菌剂的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效果不显著。与S100N相比,S80N增加了土壤磷酸酶(Phos)、硫酸酯酶(Sul)、β-葡萄糖苷酶(βG)、β-木糖苷酶(βX)、α-葡萄糖苷酶(α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的活性;冗余分析(RDA)显示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含量是土壤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从减肥增效角度来看,S80N是提升土壤质量较适宜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 秸秆还田 化肥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
下载PDF
稻麦轮作高标准农田控制排水对排水与氮素输出削减效果模拟
2
作者 罗纨 王嘉诚 +6 位作者 贾忠华 刘文龙 卫同辉 邹家荣 朱梦妍 吴慧 彭佳雯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2-279,311,共9页
稻麦轮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加深排水沟提高麦作期农田排水降渍能力的同时,加大稻作期农田排水输出,不仅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加重了接纳水体的污染。本文基于江苏省扬州市沿运灌区稻麦轮作农田排水水文水质过程的监测结果,... 稻麦轮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加深排水沟提高麦作期农田排水降渍能力的同时,加大稻作期农田排水输出,不仅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加重了接纳水体的污染。本文基于江苏省扬州市沿运灌区稻麦轮作农田排水水文水质过程的监测结果,利用田间水文模型(DRAINMOD)模拟了长序列气象条件下,灌区提高农田降渍能力对稻田排水、氮素流失及灌溉需求的负面影响以及控制排水措施的积极效果。结果表明,在节水灌溉模式下,研究区排水沟深度由现状的60 cm加深至120 cm,排水间距由120 m加密至20 m时,稻作期排水量与总氮(TN)输出负荷增加9.0%~22.2%、氨氮(NH_(3)-N)输出负荷增加4.0%~16.8%、灌溉用水量增加9.6%~23.4%。若结合田间管理要求,实施控制排水则可有效缓解提高农田降渍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当排水沟深为120 cm,间距为120~20 m时,稻作期控制排水可使排水量和TN输出负荷减少19.3%~35.3%、NH_(3)-N输出负荷减少7.6%~27.2%、灌溉用水量减少22.9%~40.0%。由于控制排水降低了地下排水梯度,相较于传统排水,农沟从60 cm加深至120 cm时,地下排水平均占比降至50.7%,灌溉用水量相应减少。综上,稻麦轮作农田控制排水具有显著的节水减排作用,可有效降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提高降渍能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稻麦轮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排水 氮素 灌溉 高标准农田 DRAINMOD模型 稻麦轮作农田
下载PDF
“一眼看得见”的语言——论梅子涵晚近散文集《黄麦地》
3
作者 詹丹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梅子涵从事文学创作近50年,在散文语体和题材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种基于平等理念的创作,交织起儿童和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以自觉的“看得见”形象捕捉,彰显了主体特色,扩大了创作视野,给他的散文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梅子涵... 梅子涵从事文学创作近50年,在散文语体和题材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种基于平等理念的创作,交织起儿童和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以自觉的“看得见”形象捕捉,彰显了主体特色,扩大了创作视野,给他的散文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梅子涵的主体位置,在散文的每一篇都清晰可见,可以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这种“自恋”既是对人的特征,也是对他散文基调的概括,是儿童化思维方式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麦地 梅子涵 主体性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垂直活动特征
4
作者 赵花荣 任三学 +4 位作者 齐月 张玲 田晓丽 杨超 胡丽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7-479,共13页
基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2020年、2021—202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分层调查数据,引入虫口重量指标,结合虫口密度指标,揭示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为害-休眠动态变化,讨论沟金针虫在... 基于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2020年、2021—2022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分层调查数据,引入虫口重量指标,结合虫口密度指标,揭示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为害-休眠动态变化,讨论沟金针虫在土壤中垂直活动特征、气象条件与其相关性以及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沟金针虫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存在3个为害期和3个休眠期,且交替出现。3个为害期出现在冬小麦返青-拔节期、夏玉米幼苗期、冬小麦秋苗期,3个休眠期出现在冬小麦越冬期、冬小麦成熟-收获期、夏玉米灌浆-成熟期,3个为害期中以冬小麦返青-拔节期最为严重。冬季偏暖及春季回暖早,沟金针虫表现出晚下早上特征,使得沟金针虫冬季休眠期缩短而为害活动期延长;土壤温度、湿度以及食源关系共同影响沟金针虫为害、休眠以及取食活动,其为害适宜土壤重量含水率约为15%~18%,适宜土壤温度为14~18℃。分析沟金针虫为害与冬小麦减产率可知,虫口密度每增加10 m^(-2)或虫口重量每增加1.0 g·m^(-2),可导致减产率增加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金针虫 垂直活动 冬小麦 夏玉米 轮作田
下载PDF
玉米秸秆长期还田配施氮肥对不同筋性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宋朝玉 王圣健 +3 位作者 王瑞英 黄俊杰 宫明波 盖红梅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15-20,共6页
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不同筋性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玉米秸秆还田(SR)、玉米秸秆不还田(NSR)为主因素,0、90、180、270、360 kg·hm^(-2)5个施氮量为副因素的裂区设计,测定了小麦千粒质量、容重、产量、硬度、蛋白质... 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不同筋性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玉米秸秆还田(SR)、玉米秸秆不还田(NSR)为主因素,0、90、180、270、360 kg·hm^(-2)5个施氮量为副因素的裂区设计,测定了小麦千粒质量、容重、产量、硬度、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延展性、最大延伸阻力和延伸面积等指标。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降低了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且中筋小麦青农2号的降幅大于高筋小麦济南17;玉米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青农2号的硬度、沉降值、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和延展性,显著提高了济南17的硬度、吸水率、延展性、最大延伸阻力和延伸面积;2个小麦品种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青农2号的沉降值、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延展性、最大延伸阻力和延伸面积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济南17的吸水率、延展性、最大延伸阻力和延伸面积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最高,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在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最高;SR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比NSR增产15.2%~31.0%,且施氮量为180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因此,中筋小麦青农2号的最佳种植模式为玉米秸秆还田+施氮180 kg·hm^(-2),高筋小麦济南17的优质高产栽培模式为玉米秸秆还田+施氮180~27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秸秆还田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季秸秆还田对冬小麦不同穗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6
作者 陈翔 蔡洪梅 +9 位作者 吴宇 唐志伟 许波 刘绿洲 于敏 王捧娜 代雯慈 翁颖 郑宝强 李金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3-815,共13页
为探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长期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2021-2022年基于农业农村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站1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比较分析了小麦单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T1)、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T2... 为探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长期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2021-2022年基于农业农村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站1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比较分析了小麦单季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T1)、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T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T3)、小麦玉米秸秆全年不还田(CK)4个不同还田模式下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及粒重的差异。结果表明,T1、T2、T3处理的主茎穗小穗结实总粒数较CK分别提高了21.21%、7.50%和12.55%;第2粒位(G2)结实粒数分别提高了7.71%、7.71%和5.79%;上部小穗结实粒数分别提高了51.41%、22.79%和31.36%,其G2结实粒数分别提高了30.95%、30.95%和23.09%,其中T1处理对小麦粒数的提升效果最好。不同季秸秆还田处理下小麦主茎穗及其G2粒重、分蘖穗及其第三粒位(G3)粒重均高于CK,T1、T2和T3处理的主茎穗粒重增幅分别为16.06%、4.14%和16.06%,分蘖穗增幅分别为9.86%、0.71%和8.87%;T1、T2和T3处理下主茎穗G2粒重增幅分别为20.69%、10.34%和17.24%,分蘖穗G3粒重4.55%、2.27%和6.82%,其中T1处理对粒重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T3。综合来看,在安徽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长期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小麦穗粒数和粒重,进而促进产量提升,其中T1处理对小麦结实粒数和粒重的提升效果最好,是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的秸秆还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 主茎与分蘖 穗粒位 穗粒数 粒重
下载PDF
我国主要麦区土壤有效铁锰铜锌丰缺状况评价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褚宏欣 党海燕 +6 位作者 王涛 孙蕊卿 侯赛宾 黄倩楠 李小涵 王朝辉 黄婷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分布和影响因素,对了解麦田土壤微量元素供应能力、指导小麦丰产与优质生产至关重要。于2016-2021年连续6年,在我国17个小麦主产省/市采集1314份耕层土壤样品,参考中国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分级标准,... 明确我国主要麦区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分布和影响因素,对了解麦田土壤微量元素供应能力、指导小麦丰产与优质生产至关重要。于2016-2021年连续6年,在我国17个小麦主产省/市采集1314份耕层土壤样品,参考中国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分级标准,评价了我国麦田土壤有效铁锰铜锌丰缺状况,并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定量分析了主要土壤化学性质对铁锰铜锌有效性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主要麦区土壤有效铁含量介于1.8~612 mg·kg^(-1),平均为49.1 mg·kg^(-1),8.9%的样本未达到缺铁临界值4.5 mg·kg^(-1),且主要集中在北方、西北麦区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西南和长江中下游麦区有效铁较高。土壤有效锰介于0.1~176 mg·kg^(-1),平均为22.1 mg·kg^(-1),低于缺锰临界值5 mg·kg^(-1)的样本占6.9%,缺锰土壤分布在西北、北方麦区的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西南、长江中下游麦区土壤有效锰含量较高。土壤有效铜介于0.1~10.8 mg·kg^(-1),平均为1.9 mg·kg^(-1),仅1.8%样本未达到缺铜临界值0.5 mg·kg^(-1)。土壤有效锌介于0.1~26.0 mg·kg^(-1),平均为1.4 mg·kg^(-1),14.3%的样本低于缺锌临界值0.5 mg·kg^(-1),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北方麦区的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省份,云南、贵州等西南麦区的有效锌较高。土壤基本化学性质中,pH对有效铁、有效锰含量影响最大,有效铁是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影响有效锌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磷和有效铜。我国麦田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存在较大的区域变异,铁、锰、锌不足主要发生在北方石灰性土壤,南方麦田供应充足,几乎所有麦田土壤有效铜可满足作物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 有效铁 有效锰 有效铜 有效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青海省春小麦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付贞桢 魏有海 +5 位作者 郭良芝 翁华 程亮 朱海霞 李玮 陈红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4-263,共10页
为明确青海省春小麦田杂草发生种类及其群落特征,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农业区春小麦田杂草种类、生活型、科属组成、群落结构及杂草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小麦田有85种杂草,隶属24科64属。其... 为明确青海省春小麦田杂草发生种类及其群落特征,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农业区春小麦田杂草种类、生活型、科属组成、群落结构及杂草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小麦田有85种杂草,隶属24科64属。其中,菊科和禾本科是数量最多的科别,杂草分别为16种和14种。从杂草的综合优势度来看,藜(Chenopodium album L.)、野燕麦(Avena fatua L.)、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苣荬菜(Herba Sonchi Brachyoti)5种杂草为优势杂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inn.)Beauv.)、藏蓟(Cirsium eriophoroides)、荞麦蔓(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节裂角茴香(Hypecoum leptocarpum Hook.f.et Thoms.)、猪殃殃(Galium spurium L.)、大刺儿菜(Cirsium arvense var.setosum(willd.)Ledeb)、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野油菜(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10种杂草为区域性优势杂草。此外有常见杂草22种,一般性杂草48种。东部农业区田间杂草物种丰富度较柴达木地区高,湟中区、大通县、互助县麦田杂草的物种丰富度依次为46、45、42;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德令哈市、乌兰县、格尔木市麦田杂草的物种丰富度依次为30、26、23、13,调查区以格尔木市的物种丰富度最小。比较杂草的生活型发现,同一地区越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的发生数量和一年生杂草的数量基本接近50%;从杂草群落的相似性来看,东部农业区的湟中区、互助县、大通县杂草群落组成极为相似,而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的都兰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乌兰县杂草群落相似性程度高,杂草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结果与区域小麦生产实际相吻合。群落结构组成和区域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田间管理水平等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建议加强杂草优势种和区域性优势杂草的防控和监测,因地制宜制定杂草绿色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田 杂草 群落组成 物种多样性 青海省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亲本及其杂交种对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9
作者 孔德真 聂迎彬 +3 位作者 崔凤娟 桑伟 刘鹏鹏 田笑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30-32,37,共4页
为了研究细胞质不同亲本及其杂交种对田间出苗率的影响,以29个AL型不育系和25个恢复系为亲本材料配制了双列杂交组合,以“同母多父”和“同父多母”的方式,对杂交种和亲本的田间出苗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细胞质遗传背景不同的恢复... 为了研究细胞质不同亲本及其杂交种对田间出苗率的影响,以29个AL型不育系和25个恢复系为亲本材料配制了双列杂交组合,以“同母多父”和“同父多母”的方式,对杂交种和亲本的田间出苗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细胞质遗传背景不同的恢复系、保持系、杂交种之间田间出苗率差异不显著。杂交种与双亲的田间出苗率间呈显著正相关,田间出苗率高的亲本所配置杂交种田间出苗率表现出较高杂种优势。杂交种田间出苗率应该作为优异亲本的重要指标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田间出苗率 细胞质背景 杂种优势
下载PDF
不同产量水平麦田植株氮素转运和籽粒氮素积累的差异
10
作者 张振 石玉 +1 位作者 于振文 张永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539-2548,共10页
【目的】提高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积累量,改善籽粒氮素积累特性,有利于提高小麦氮素积累量和产量。为明确不同产量水平麦田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形成的生理机制,缩小产量差和提高氮素利用率,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 【目的】提高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积累量,改善籽粒氮素积累特性,有利于提高小麦氮素积累量和产量。为明确不同产量水平麦田植株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形成的生理机制,缩小产量差和提高氮素利用率,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2022年连续两年在山东省小孟镇史王村进行大田试验,以烟农1212为种植材料,选择常年冬小麦产量水平在10500 kg·hm^(-2)(S)、9000 kg·hm^(-2)(H)和7500 kg·hm^(-2)(M)左右的3个产量水平麦田,比较分析不同产量水平麦田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氮素积累特征和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相较于H和M麦田,S麦田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比H、M麦田分别高19.64%—27.91%、51.68%—80.87%,从而获得了最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S麦田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较H、M麦田分别提高14.22—42.11、53.74—103.16 kg·hm^(-2),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表现为S、H>M;与H和M麦田相比,S麦田显著提高了开花前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积累量,提高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从而获得最高的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S麦田显著提高了开花后旗叶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促进了氮素的源库间转运;Logistic方程拟合可知,S麦田显著提高了籽粒氮素最大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延长籽粒氮素积累持续时间,是其获得最高籽粒氮素积累量的主要原因。【结论】S麦田适宜的土壤环境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有利于促进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速率,延长籽粒氮素积累持续期,是其获得最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 氮素转运 籽粒氮素积累特征 不同产量水平麦田 籽粒产量 小麦
下载PDF
基于GF-1卫星影像数据融合的冬小麦田空间信息提取
11
作者 韩振强 毛星 +4 位作者 李卫国 李伟 马廷淮 张宏 刘力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56-1062,共7页
为给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粮食安全生产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信息,在对国产GF-1/PMS卫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裁剪等预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影像融合提取了高标准麦田多地物的点像元光谱信息,通过分析不同地物光谱特征,利... 为给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粮食安全生产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信息,在对国产GF-1/PMS卫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裁剪等预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影像融合提取了高标准麦田多地物的点像元光谱信息,通过分析不同地物光谱特征,利用波段反射率、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差值植被指数(DVI)构建植被光谱特征指标阈值,进而对冬小麦田及非麦田进行分类,以获取高标准麦田的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光谱特征指标选择BR_(4)>0.3、NDVI>0.619和DVI>0.317,可以较准确地从影像中识别出冬小麦田,并减少田间道路被误判为冬小麦田像元。在非麦田分类中,选择BR_(3)>0.15和BR_(4)>0.2,可将建筑用地与河流(沟渠)区分开。利用田间样方统计面积和遥感提取面积进行精度验证,总体精度可达97.33%,说明通过中、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融合,结合多重光谱特征指标建立合理的分类阈值,可以准确提取冬小麦田及非麦田的分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多光谱指标 高标准麦田 决策树分类 空间信息提取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12
作者 常向前 张舒 +5 位作者 刘冬碧 赵越 王佐乾 杨小林 夏颖 吕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5-301,共7页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三环唑、戊唑醇、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乙草胺及异丙甲草胺等25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结果表明,检出率最高的3种农药为当前常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87.21%),杀菌剂三环唑(91.86%)及戊唑醇(72.09%),其残留均值分别为0.0397、0.0734 mg/kg及0.0276 mg/kg;已经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o,p′-DDT、p,p′-DDT、p,p′-DDE、p,p′-DDD)仍能检出,检出率为36.05%~66.28%。3种模式田块中检出的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上滴滴涕的使用。杀虫剂吡蚜酮及杀菌剂三环唑在再生稻田的残留量均值显著高于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及一季中稻田;但其他农药在不同种植模式稻田中的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江汉平原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中稻-油菜/小麦轮作 一季中稻 再生稻 稻田 农药残留
下载PDF
施氮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13
作者 何锦煜 袁建钰 +4 位作者 闫丽娟 杜梦寅 庞晔 成思潮 李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9,共9页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和室内指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布设CK(不施肥)、LN(低量氮肥)、MN(中量氮肥)和HN(高量氮肥)共4个施氮梯度,分析不同施氮量对旱作麦田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有机碳(SOC)、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0~10 cm土层土壤中,HN、MN、LN较CK处理,NO_(3)^(-)-N平均含量增幅为21.55%、26.06%和34.11%;NH_(4)^(+)-N平均含量增幅为21.77%、31.42%和39.20%;SOC平均含量增幅为20.43%、25.80%和35.9%。HN、MN、LN较CK处理,N_(2)O累计排放量增幅为78.63%、130.47%、217.51%;CO_(2)累计排放量增幅为5.73%、10.63%、21.75%。皮尔逊相关关系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中,麦田0~10 cm土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平均含量与N_(2)O、CO_(2)累计排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土壤温度与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量与N_(2)O累计排放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CO_(2)累计排放量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施氮可以增加黄土高原旱作麦田表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含量,进而增加了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是该地区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表层土温和土壤含水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N_(2)O和CO_(2)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麦田 施氮量 N_(2)O CO_(2) 排放通量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猪粪和羊粪对盐碱障碍粮田冬小麦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张天英 李义红 +3 位作者 黄朋娟 张月辰 董伟欣 郭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4-512,共9页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施用条件下河北低平原咸水补灌区盐碱障碍粮田冬小麦的耐盐抗氧化特征,设置常规施肥(CK)、推荐施肥(RC)以及在RC基础上猪粪和羊粪各3个施用量(低量:9 t·hm^(-2);中量:18 t·hm^(-2);高量:27 t·hm^(-2))处...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施用条件下河北低平原咸水补灌区盐碱障碍粮田冬小麦的耐盐抗氧化特征,设置常规施肥(CK)、推荐施肥(RC)以及在RC基础上猪粪和羊粪各3个施用量(低量:9 t·hm^(-2);中量:18 t·hm^(-2);高量:27 t·hm^(-2))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盐碱田冬小麦生长、碳氮代谢、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高量猪粪和羊粪处理下小麦孕穗期单株分蘖数较RC处理分别提高了18.42%和23.68%;高、中量猪粪和羊粪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在孕穗期、开花期和收获期较CK和RC处理均显著提高,其中在收获期高量猪粪处理的增幅分别为24.54%和24.60%,高量羊粪处理的增幅分别为29.94%和29.99%;高量猪粪和羊粪处理较CK和RC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花后旗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及SOD、POD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积累量,其中羊粪较猪粪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糖含量。高、中量有机肥处理提高了穗数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显著,其中高、中量猪粪处理较CK分别增产15.09%和8.95%,高、中量羊粪分别增产22.06%和9.34%,但两种有机肥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综合来看,针对河北低平原咸水补灌区轻度盐碱土壤,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施用高量(27 t·hm^(-2))猪粪或羊粪,以改善冬小麦耐盐生理特征,进而促进产量提高,且总体上羊粪增产效果优于猪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盐碱障碍粮田 冬小麦 生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药械喷施33%氟噻·吡酰·呋SC防控小麦田杂草的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洪爱梅 吴佳文 +6 位作者 韩敏 张海艳 孙国俊 郑飞 崔照平 朱阿秀 段云辉 《世界农药》 CAS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为进一步优化麦田杂草防控器械使用技术,2022年选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担架式植保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33%氟噻·吡酰·呋SC,比较防控小麦田杂草的效果和作业效率。结果表明:药后30、100 ... 为进一步优化麦田杂草防控器械使用技术,2022年选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担架式植保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土壤封闭除草剂33%氟噻·吡酰·呋SC,比较防控小麦田杂草的效果和作业效率。结果表明:药后30、100 d,4种施药器械处理阔叶杂草的防效分别为96.94%~98.98%、91.84%~95.92%,多旋翼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禾本科杂草的防效分别为84.36%~94.40%、74.00%~84.53%,均显著高于担架式植保机处理。综合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防效及安全性较好、作业效率较高的优势,应作为规模化小麦生产封闭除草剂喷施主要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器械 小麦 封闭除草 杂草防效 作业效率
下载PDF
叶菌唑与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复配增效研究
16
作者 刘云霞 张凯皓 +1 位作者 马建斌 时春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1,共5页
为探索叶菌唑与氟唑菌酰羟胺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两种原药进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叶菌唑与氟唑菌酰羟胺质量比为1.5∶1时,增效系数最大。在此基础上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叶菌唑悬浮剂70 g... 为探索叶菌唑与氟唑菌酰羟胺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两种原药进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叶菌唑与氟唑菌酰羟胺质量比为1.5∶1时,增效系数最大。在此基础上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叶菌唑悬浮剂70 g/667m^(2)+18%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0.7 g/667m^(2)处理的效果最好,防效为83.57%,其次为8%叶菌唑悬浮剂55 g/667m^(2)+18%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16.3g/667m^(2),防效达到78.01%。复配处理中高剂量的防效均显著高于两种单剂的推荐剂量,且试验期间没有对非靶标生物产生影响,建议在生产中使用该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杀菌剂 室内毒力 田间药效
下载PDF
基于PID控制的小麦智能播种机研制与试验
17
作者 张海军 郭呈成 +2 位作者 郭金山 孙福成 杨志平 《农业工程》 2024年第2期86-90,共5页
针对小麦播种机工作时地轮打滑和手动播量调整不精准等问题,研发了基于PID控制的小麦智能播种机。该播种机控制系统工作时,由速度传感器获取播种机行进速度,根据行进速度、单位面积播种量及播种机相关参数,计算排种轮转速的给定值,利用... 针对小麦播种机工作时地轮打滑和手动播量调整不精准等问题,研发了基于PID控制的小麦智能播种机。该播种机控制系统工作时,由速度传感器获取播种机行进速度,根据行进速度、单位面积播种量及播种机相关参数,计算排种轮转速的给定值,利用PID控制器实现对排种轮转速的控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机在不同作业条件下实际单位面积播种量与设定单位面积播种量误差均<2%,满足小麦精量播种的农艺要求。在中速和中高速作业条件下,智能排种系统控制精度较高、稳定性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机的实际单位面积播种量与设定单位面积播种量之间最大误差2.33%,略大于室内试验结果,主要是由田间作业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基于PID控制的小麦智能精量播种机能有效提高播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机 PID 小麦 精量播种 电驱动 田间试验
下载PDF
档案观察:《公社数学》作为运筹学应用代表性成果的成书始末
18
作者 程卫华 王瑾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28,共3页
在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指引下,曲阜师范学院积极回应时代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发扬“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探索、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农业生产的数学方法,整理、凝练形成了《公社数学》。不仅... 在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指引下,曲阜师范学院积极回应时代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发扬“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探索、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农业生产的数学方法,整理、凝练形成了《公社数学》。不仅极大提升了曲阜师范学院的影响力,而且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有力推动了运筹学教学实践和学科发展,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可贵的学术价值和难得的教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 公社数学 运筹学 华罗庚 长清模式 实践论 麦场设置 优选法
下载PDF
小麦扬麦18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表型变异分析
19
作者 杨彩仙 张敏 +3 位作者 李博 张硕 徐乐 徐延浩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1期23-27,35,共6页
高能混合粒子场是一种地面模拟太空辐射的新型电离辐射。突变体库是创制新材料、解析基因功能的重要材料基础。采用78.1 Gy的高能混合粒子场辐射处理扬麦18种子15 000粒,M_(1)代致死率为46.76%,在M_(2)代获得7 986株成熟单株。经筛选得... 高能混合粒子场是一种地面模拟太空辐射的新型电离辐射。突变体库是创制新材料、解析基因功能的重要材料基础。采用78.1 Gy的高能混合粒子场辐射处理扬麦18种子15 000粒,M_(1)代致死率为46.76%,在M_(2)代获得7 986株成熟单株。经筛选得到451株突变体,包括叶部、株型、穗部、生育期、抗病性和籽粒6种突变类型,总突变频率为5.65%,这些材料为小麦基因功能研究和新种质创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诱变 高能混合粒子场 小麦 突变体库
下载PDF
秸秆还田及蚯蚓活动对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20
作者 霍蓉蓉 马莉 熊丽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0-157,共8页
为探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方式,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方法,研究秸秆还田+接种蚯蚓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S_(1)(秸秆还田3000 kg·hm^(-2))、S_(2)(秸秆还田6000 kg·hm^(-2))、E(接种蚯蚓)、... 为探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方式,采用田间定点观测方法,研究秸秆还田+接种蚯蚓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S_(1)(秸秆还田3000 kg·hm^(-2))、S_(2)(秸秆还田6000 kg·hm^(-2))、E(接种蚯蚓)、S_(1)E(秸秆还田3000 kg·hm^(-2)+接种蚯蚓)、S_(2)E(秸秆还田6000 kg·hm^(-2)+接种蚯蚓)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较CK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S_(1)、S_(2)、E、S_(1)E、S_(2)E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0.21%~27.47%、0.43%~32.85%、1.00%~15.53%、3.25%~36.52%、2.97%~51.24%。CK、S_(1)、S_(2)、E、S_(1)E、S_(2)E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5.51%、17.14%、17.66%、16.33%、17.94%、18.91%;S_(2)E处理土壤蓄水保水效果最佳,S_(2)、S_(1)处理次之,E处理效果最差。由小麦扬花期、收获期到玉米抽雄期、收获期,不同处理下0~100 cm土壤含水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最大均值在玉米收获期(20.60%),最小均值在玉米抽雄期(8.63%)。相比于CK处理,其余处理均扩大了高含水区范围,且接种蚯蚓处理下土壤高含水区范围大于未接种蚯蚓处理。对小麦-玉米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与>0.25 mm的大团聚体、SOC含量、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0.053~0.25 mm、<0.053 mm的土壤团聚体、pH值、毛管孔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可见,秸秆还田与蚯蚓活动有利于增加土壤含水量,扩大深层高含水区,提高土壤蓄水能力,进而提高降水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运移 小麦-玉米轮作 秸秆还田 蚯蚓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