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 in egg and clutch size of the Black Redstart(Phoenicurus ochruros) at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1
作者 Sen Song Jiani Chen +1 位作者 Bo Jiang Naifa Liu 《Chinese Birds》 CSCD 2016年第4期218-223,共6页
Background: In birds,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quality and number of nestling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of the evolution of life history of bird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climate. We investigated v... Background: In birds,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quality and number of nestling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of the evolution of life history of bird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climate. We investigated variation in egg and clutch size of the Black Redstart(Phoenicurus ochruros) on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test the relation between egg size and clutch size and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variation in these two components with climate change.Methods: We monitored each located nest daily to determine the exact laying order of the eggs and measured their sizes. The variations in egg volume and clutch size between 2008 and 2009 were studi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s. The difference in egg volume in the sequence of the laying order was tested by Kendall's W test and we employed Pearson correl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egg size and laying order. All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with 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19.0Results: In 2008, the mean egg volume of the Black Redstart was 2.40 and clutch size wer± 0.20 cm^3(n e 2.26 = 50), and the mean clutch size 4.90 ± 0.57(n = 11). In 2009, the mean egg volumeation between eg± 0.18 cm^3(n g size and layin= 74) and 5.20 g order(r ± 0.26(n = 15) respectively. We foun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 while egg size was strong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lutch size(r = 0.397, p = 0.030) smaller eggs but a larger clutch in a brood in a resource-rich year, w= h-0.274, p ereas large= 0.002). Black Redstarts tend to layr eggs but smaller clutches are produced in a harsh year.Conclusions: The Black Redstart adopted a "brood survival strategy" to ensure that more offspring could survive. The Black Redstart' trade-off in egg volume and clutch size would guarantee that it will gain maximum benefit in any c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g size Clutch size Laying order Trade-off Black redstart Phoenicurus ochruros
下载PDF
白腹短翅鸲雄鸟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 被引量:3
2
作者 贾陈喜 孙悦华 毕中霖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共5页
20 0 3年 6月 ,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白腹短翅鸲 (Hodgsoniusphaenicuroides)雄鸟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研究发现 ,亚成体雄鸟体羽暗淡 ,为似雌鸟样的褐色 ,但仍然可以繁殖。声谱分析表明 ,成体雄鸟与亚成体雄鸟的鸣声结构非... 20 0 3年 6月 ,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白腹短翅鸲 (Hodgsoniusphaenicuroides)雄鸟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研究发现 ,亚成体雄鸟体羽暗淡 ,为似雌鸟样的褐色 ,但仍然可以繁殖。声谱分析表明 ,成体雄鸟与亚成体雄鸟的鸣声结构非常相似 ,而且两者在巢址、巢材、窝卵数、卵色、卵大小等巢卵特征上也非常一致。通过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 1 1 7只白腹短翅鸲雄鸟标本的测量 ,发现成体雄鸟的翅长和尾长明显大于亚成体 (t 检验 ,P <0. 0 0 1 )。在 1 93 0年北平东陵同一繁殖季节采集的 1 0 8只雄鸟标本中 ,亚成体雄鸟所占的比例为 1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腹短翅鸲 羽毛延迟成熟 亚成体雄鸟
下载PDF
山东省鸟类新纪录——白喉红尾鸲、高原岩鹨
3
作者 高晓冬 孙桂玲 +2 位作者 刘兆瑞 韦铭 张洪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2-254,共3页
2018—2019年野外调查,记录到白喉红尾鸲和高原岩鹨。经查阅相关文献,证实两种鸟类均为山东省鸟类新纪录。
关键词 白喉红尾鸲 高原岩鹨 新纪录
下载PDF
青藏高原赭红尾鸲的繁殖 被引量:3
4
作者 穆红燕 刘发 杨萌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1-208,共8页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高度3470m的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保护站,研究了赭红尾鸲普通亚种(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的繁殖。目的是检验高海拔鸟类的雏鸟是否发育更快和产小窝大卵、是否有更高的离巢率。赭红尾鸲营巢...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高度3470m的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保护站,研究了赭红尾鸲普通亚种(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的繁殖。目的是检验高海拔鸟类的雏鸟是否发育更快和产小窝大卵、是否有更高的离巢率。赭红尾鸲营巢洞中,平均窝卵数4.8(3-6)枚,卵的大小23.33mm×14.95mm,同低海拔的相近种比较产小窝大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13-14d,孵化率64.5%。雏鸟留巢期16d-19d,巢成功率81.3%,雏鸟离巢率83.33%。高海拔红尾鸲产小窝大卵和加强双亲抚育,但高海拔红尾鸲并没有显著提高雏鸟离巢率。高海拔红尾鸲低温下增加双亲对雏鸟的抚育并没有使雏鸟发育加快,反而较低海拔近缘种的幼鸟发育缓慢。因此,延长留巢期不只是Badyaev和Ghalambor(2001)所认为增加雏鸟的质量,而是缺氧和低温协同作用的自然选择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赭红尾鸲 青藏高原 尕海 繁殖 离巢率
下载PDF
北红尾鸲育雏期的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东 《高师理科学刊》 1999年第4期47-50,共4页
通过对北红尾鸲雌雄鸟育雏活动领域及其行为进行定点观察.经观察得出:成鸟每天约喂食111次.其中雄鸟喂69次,雌鸟喂42次,主要喂给雏鸟地栖昆虫.
关键词 北红尾鸲 育雏期 行为 雀形目 地栖鸟类 Wen科
下载PDF
浙江省鸟类新纪录——赭红尾鸲 被引量:2
6
作者 丁鹏 陈冠 范忠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2-543,共2页
2019年4月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1只赭红尾鸲雄鸟,经查询文献资料,确定为浙江省鸟类新纪录。
关键词 浙江 鸟类新纪录 赭红尾鸲
下载PDF
北红尾鸲繁殖生态的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史荣耀 张军 王艳 《山西林业科技》 1998年第2期14-16,共3页
1996年—1997年的4月—9月,在山西省沁水县中村地区对北红尾鸲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区为夏候鸟,迁徙期为2月上旬和10月下旬,种群密度为1.4只/km2。营巢期7d~8d,最早5月1日产卵,窝卵... 1996年—1997年的4月—9月,在山西省沁水县中村地区对北红尾鸲的繁殖生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区为夏候鸟,迁徙期为2月上旬和10月下旬,种群密度为1.4只/km2。营巢期7d~8d,最早5月1日产卵,窝卵数为4枚~6枚,孵卵期12d~13d,孵化率69.35%,巢内育雏13d,出巢率62.90%。繁殖期的食物,动物性的占90.47%,植物性的占9.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红尾鸲 繁殖生态 历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短翅鸲育雏巢穴及其栖息地研究
8
作者 刘亮 陈文革 袁朝晖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3期75-78,共4页
2011年3月—2012年10月,采用实地调查、拍照、样线法进行短翅鸲育雏、栖息地研究。结果表明:首次发现16只7♀9♂繁殖期的短翅鸲,证明长青自然保护区大坪片区有比较稳定的短翅鸲繁殖个体。短翅鸲分布区海拔区间1 000~2 700 m;繁殖期偏... 2011年3月—2012年10月,采用实地调查、拍照、样线法进行短翅鸲育雏、栖息地研究。结果表明:首次发现16只7♀9♂繁殖期的短翅鸲,证明长青自然保护区大坪片区有比较稳定的短翅鸲繁殖个体。短翅鸲分布区海拔区间1 000~2 700 m;繁殖期偏爱针阔混交林(7只)、巴山冷杉—秦岭箭竹(5只)、坡下部(9只)栖息。短翅鸲一夫一妻制,在当地属于留鸟、晚成鸟;春冬季和夏秋季有垂直迁移习性;每巢都是两只幼雏;巢穴位于坡脚,有较多的巢材;育雏期约16~1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翅鸲 育雏 巢穴 栖息地 调查
下载PDF
鹰鹃对白腹短翅鸲的巢寄生 被引量:2
9
作者 霍娟 粟通萍 +2 位作者 姚小刚 杨灿朝 梁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1-1105,共5页
2015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1巢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被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寄生,寄生率为1/16(n=16)。发现时白腹短翅鸲巢内有1枚白色的寄生卵和2枚蓝色的寄主卵,且卵已凉,疑为... 2015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1巢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被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寄生,寄生率为1/16(n=16)。发现时白腹短翅鸲巢内有1枚白色的寄生卵和2枚蓝色的寄主卵,且卵已凉,疑为亲鸟弃巢。鹰鹃卵重6.09 g,卵大小20.20 mm×27.73 mm;两枚白腹短翅鸲的卵重分别为2.34 g和2.40 g,大小分别为20.05 mm×14.94 mm和19.95 mm×15.09 mm。鹰鹃的卵重量(6.09 g)和大小(27.73 mm×20.20 mm)均明显大于白腹短翅鸲的卵。卵色光谱测量结果表明,鹰鹃和白腹短翅鸲卵色的反射光谱图差别明显,鹰鹃卵在色度和色调上明显低于白腹短翅鸲,但卵色亮度却明显比白腹短翅鸲卵高,为典型的非模拟寄生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寄生 鹰鹃 白腹短翅鸲 光纤光谱仪
原文传递
大杜鹃对北红尾鸲的放牧行为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国 万桂霞 +1 位作者 王龙舞 梁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0-805,共6页
在宿主的寄生防御压力下,鸟类巢寄生者通常会进化出一系列有效的寄生行为以提高其自身的繁殖适合度。以往研究发现,部分巢寄生者可能具有类似人类的“放牧”行为,即通过破坏或捕食不适合寄生的宿主巢,促使其重新筑巢以获取新的寄生机会... 在宿主的寄生防御压力下,鸟类巢寄生者通常会进化出一系列有效的寄生行为以提高其自身的繁殖适合度。以往研究发现,部分巢寄生者可能具有类似人类的“放牧”行为,即通过破坏或捕食不适合寄生的宿主巢,促使其重新筑巢以获取新的寄生机会。然而,对于其野外行为事件的报道并不多见。2018年5至8月,在贵州六枝地区,通过对宿主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的巢进行录像监控,首次记录到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对正在孵卵的北红尾鸲的放牧行为。进一步查阅了大杜鹃寄生系统中已有的放牧案例,说明放牧行为很可能是大杜鹃普遍采用的一种寄生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巢寄生 放牧行为 大杜鹃 北红尾鸲
原文传递
楔尾鹱等7种上海市鸟类新记录 被引量:4
11
作者 薄顺奇 袁晓 陆万鹏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4-567,共4页
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有7种鸟类在上海市内首次被发现:楔尾鹱(Puffinus pacificus)、大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gii)、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栗头鹟莺(Seicercus castaniceps)、淡尾鹟莺(Seicercus soror)、红胸姬鹟(Ficed... 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有7种鸟类在上海市内首次被发现:楔尾鹱(Puffinus pacificus)、大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gii)、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栗头鹟莺(Seicercus castaniceps)、淡尾鹟莺(Seicercus soror)、红胸姬鹟(Ficedula parva)和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其中楔尾鹱和淡尾鹟莺为迷鸟,其他均为罕见旅鸟.楔尾鹱的出现推测为强台风"海葵"所致,杂色山雀系北方种群南扩,其它记录得益于上海地区近年定期开展的鸟类监测活动和日益壮大的观鸟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鸟类新记录 楔尾鹱 大凤头燕鸥 赭红尾鸲 栗头鹟莺 淡尾鹟莺 红胸姬鹟 杂色山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