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agmentation and Wholeness in Virginia Woolf’s The Waves
1
作者 Gioiella Bruni Rocci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12期931-940,共10页
Virginia Woolf’s seventh novel,The Waves,first published by the Hogarth Press in 1931,is widely regarded as her most experimental piece of writing.The complex and elusive structure of the work,the least representatio... Virginia Woolf’s seventh novel,The Waves,first published by the Hogarth Press in 1931,is widely regarded as her most experimental piece of writing.The complex and elusive structure of the work,the least representational among Woolf’s novels,challenges the reader’s assumptions about the inner and the outer world.In the absence of a substantial story,of a convincing plot and well-defined characters,the reader is called upon to search for a deeper coherence and more profound meanings.Indeed,in The Waves the modernist writer strives for a fresh way of expressing a vision of wholeness in a broken world.The present article attempts to reread Woolf’s self-conscious novel in the double perspective of separation and reunion,of dispersal and recomposition.A close reading of selected passages will show how the poetics of fragmentation and the poetics of wholeness coexist in Woolf’s narrative,pervading the imagery and the symbols of the text.In more than one sense,the dialectic between division and unity,fragmentation and wholeness can be identified as the structuring force of the novel;most tellingly,this textual dynamism is reflected in the oscillatory motion of the waves,continuously breaking and mer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ginia woolfs The Waves FRAGMENTATION WHOLENEss RHYTHM circle motif
下载PDF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Imaginary Son in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2
作者 陆飏 《海外英语》 2013年第23期260-261,共2页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bol and meaning in semiotic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imaginary son and the meaning of killing him in Albee’s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and concl...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mbol and meaning in semiotic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imaginary son and the meaning of killing him in Albee’s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and concludes that killing the imaginary son is the only way to escape the bondage of rigid social morality and come back to the re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imaginary sON KILL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View in A Room of One’s Own
3
作者 郜聿页 《好家长》 2019年第58期248-248,共1页
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ideas revised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ized theory and confirmed the value of women themselves and brought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in shape. A Room of One’s Own is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 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ideas revised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ized theory and confirmed the value of women themselves and brought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in shape. A Room of One’s Own is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her feminist ideas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a room one’s own” and “five hundred pounds a y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ginia woolf FEMINIsM A ROOM of One’s OWN
下载PDF
伍尔夫“中和”观解析:理性与情感之间 被引量:3
4
作者 吕洪灵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49,共6页
人们通常把情感表现作为文学的主要特征,用于区别以理性为基本特征的科学研究,对于妇女写作的认识往往也是如此。然而,英国作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此有着独到的认识。她不仅辨析出妇女写作中存在着的情感问题,而且从不同角度凸... 人们通常把情感表现作为文学的主要特征,用于区别以理性为基本特征的科学研究,对于妇女写作的认识往往也是如此。然而,英国作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此有着独到的认识。她不仅辨析出妇女写作中存在着的情感问题,而且从不同角度凸现了理性的重要性。其中,“中和”观最为关键,基于对艺术真实的理解、对情感诉求的充分考虑,它所反映出的相对性、公正性、整体性是对理性的坚持,对情理关系的辩证思考。同时,“中和”观表现出伍尔夫作为一名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尤其是妇女创作持有的深刻思索,它启发作家们理性地表现情感,在整体性的建构中寻求共生、交融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中和”观 理性 情感 妇女写作
下载PDF
新女性的宣言: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烈琴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39,共4页
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对新时代女性提出了几点发自肺腑的建议。她建议女性努力争取与男性平等的话语权,减少生育,争取属于自己的房间。她运用雌雄同体的身份进行文学创作,构建了女性自己的社会身份。
关键词 伍尔夫 《一间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
下载PDF
可能世界的通达关系:以伍尔夫笔下文学世界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牟方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02-108,134,155,共9页
“可能世界”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不能简单地以概念借用替代对其理论根源的探讨,必须突破目前只关注文本世界的局限,转而考察可能世界间的意义关联。伍尔夫笔下文学世界的多重通达图景表明,作者的世界、读者的世界、人物的世界、现实世... “可能世界”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不能简单地以概念借用替代对其理论根源的探讨,必须突破目前只关注文本世界的局限,转而考察可能世界间的意义关联。伍尔夫笔下文学世界的多重通达图景表明,作者的世界、读者的世界、人物的世界、现实世界、文本世界之所以是可能的,原因在于这种种的世界皆因某一通达因素(如空间)而能彼此通达。“可能世界”理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也更多植根于这种通达关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世界 通达关系 文学世界 伍尔夫
下载PDF
斯芬克斯因子与伦理选择:《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伦理意旨析评
7
作者 邹惠玲 李渊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2,共4页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将当代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的代表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置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伦理现场之中,考察当时的社会与文化如何成为伦理混乱的滋生地,导致男女主人公乔治和玛莎的斯芬克斯因子失衡;进...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将当代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的代表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置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伦理现场之中,考察当时的社会与文化如何成为伦理混乱的滋生地,导致男女主人公乔治和玛莎的斯芬克斯因子失衡;进而分析男女主人公在斯芬克斯因子重归平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生子"与"弑子"两次伦理选择,前者符合伦理却使他们在伦理失衡中越陷越深,后者原为伦理禁忌却使他们重归伦理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阿尔比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斯芬克斯因子 伦理选择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随笔国外研究综述
8
作者 张友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既是一位标新立异的意识流小说家,也是一位格调高雅的随笔艺术大师,国外学术界对其随笔的研究从其生前一直延续至今。本文对国外学术界伍尔夫随笔研究作综述,说明了国外学术界对伍尔夫随笔的从不认可到逐渐接受和... 弗吉尼亚·伍尔夫既是一位标新立异的意识流小说家,也是一位格调高雅的随笔艺术大师,国外学术界对其随笔的研究从其生前一直延续至今。本文对国外学术界伍尔夫随笔研究作综述,说明了国外学术界对伍尔夫随笔的从不认可到逐渐接受和肯定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伍尔夫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报刊作者及文学史家的地位基本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随笔研究 述评
下载PDF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仪式化形式与荒诞性主题解读
9
作者 樊晓君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1期71-74,共4页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是美国戏剧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该剧通过戏仿古老宗教驱魔仪式,揭示美国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却逐步堕落甚至走向毁灭的荒诞性。本文试分析该剧的仪式化形式与荒诞性主题,探索剧作家在戏...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是美国戏剧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该剧通过戏仿古老宗教驱魔仪式,揭示美国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却逐步堕落甚至走向毁灭的荒诞性。本文试分析该剧的仪式化形式与荒诞性主题,探索剧作家在戏剧日渐式微的后现代进化过程中从戏剧形式到戏剧主题的探索和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化 荒诞性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下载PDF
幻想与现实的对抗——评《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琰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72-74,共3页
爱德华·阿尔比是继尤金·奥尼尔、阿瑟·密勒和田纳西·威廉姆斯之后的美国戏剧界最为重要的剧作家之一。《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是他的最著名的剧作。该剧充分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现实的残酷而多变,... 爱德华·阿尔比是继尤金·奥尼尔、阿瑟·密勒和田纳西·威廉姆斯之后的美国戏剧界最为重要的剧作家之一。《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是他的最著名的剧作。该剧充分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现实的残酷而多变,使人们害怕却无能为力。于是,有些人退缩到幻想的世界里。阿尔比用激烈的冲突来展现这一矛盾,即幻想与现实的对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阿尔比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幻想 现实
下载PDF
荒诞的存在——《谁害怕维吉尼亚·吴尔芙?》中的存在主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震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19-21,共3页
《谁害怕维吉尼亚·吴尔芙?》是美国当代著名荒诞派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最重要的作品,它使默默无闻的阿尔比一夜之间跻身美国一流剧作家之列。本文试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从人与世界、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三个方面来解读这... 《谁害怕维吉尼亚·吴尔芙?》是美国当代著名荒诞派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最重要的作品,它使默默无闻的阿尔比一夜之间跻身美国一流剧作家之列。本文试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从人与世界、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荒诞派戏剧的经典剧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谁害怕维吉尼亚·吴尔芙?》 存在主义 西西弗的精神
下载PDF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对话关系解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滢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4-27,共4页
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讨论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技巧的使用。大型对话主要通过人物交流中言语特征、谈话特征以及性格特征得以展示;而微型对话主要通过人物内心自我意识的交流和对话得以体现。阿... 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讨论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技巧的使用。大型对话主要通过人物交流中言语特征、谈话特征以及性格特征得以展示;而微型对话主要通过人物内心自我意识的交流和对话得以体现。阿尔比通过复杂多样的对话关系,展示了两对美国知识分子夫妇的精神与生活状态,揭示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美国梦破灭的严酷现实,勾勒出物欲支配下美国上层社会的精神空虚与荒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比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大型对话 微型对话
下载PDF
简析《雅各布的房间》的人物塑造(英文)
13
作者 谢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91-492,共2页
Jacob's Room is a forerunner of Virginia Woolf's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ovel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lear-cut presentation.By analyzing some incidents in the nov... Jacob's Room is a forerunner of Virginia Woolf's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ovel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lear-cut presentation.By analyzing some incidents in the novel,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Woolf's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ediments in truthful and realistic characte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cob’s ROOM virginia woolf CHARACTERIZATION
下载PDF
试析《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中的女性观
14
作者 刘莉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38-40,共3页
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在其代表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创作中,借助于玛莎颠覆男权社会规范的非贤妻良母形象的塑造和乔治对具有反抗意识的玛莎的压制、规训以及玛莎悲剧命运的安排等,表述出自己隐秘的男权倾向和对女权主义不满... 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在其代表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创作中,借助于玛莎颠覆男权社会规范的非贤妻良母形象的塑造和乔治对具有反抗意识的玛莎的压制、规训以及玛莎悲剧命运的安排等,表述出自己隐秘的男权倾向和对女权主义不满的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阿尔比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 女性观
下载PDF
论《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的遗弃意识
15
作者 褚静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4期76-78,共3页
被抛弃的恐惧和害怕孤独是心理学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特点之一。《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中的玛莎就是这样一个害怕被抛弃而经常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滥用来排遣空虚孤独感的人物。这里从玛莎被父母抛弃、被俄狄浦斯化的儿... 被抛弃的恐惧和害怕孤独是心理学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特点之一。《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中的玛莎就是这样一个害怕被抛弃而经常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滥用来排遣空虚孤独感的人物。这里从玛莎被父母抛弃、被俄狄浦斯化的儿子——乔治抛弃以及被幻想出来的儿子——吉姆抛弃三方面着手进行剖析,用以揭露剧中玛莎的被遗弃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边缘性人格 被遗弃 焦虑感 沮丧感
下载PDF
从失落到重建——对《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圣经阐释
16
作者 刘瑾 《科技信息》 2008年第5期146-146,173,共2页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1962)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他以荒诞的戏谑和圣经原型的移位演绎了一部现代启示录,表现出现代人企图依赖自欺的幻想来获得救赎的心理状态。本文借助原型批评理论,着重分析此...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1962)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他以荒诞的戏谑和圣经原型的移位演绎了一部现代启示录,表现出现代人企图依赖自欺的幻想来获得救赎的心理状态。本文借助原型批评理论,着重分析此剧中这些圣经原型意象和情节的重构,以期挖掘隐喻背后的深层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圣经原型 现代启示录
下载PDF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冬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0-133,共4页
女权主义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奋斗的重要目标。作为一名有着女性自觉意识的现代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创作无疑会渗透其女权主义主张。她借助文学创作来思考女性问题和女性面临的困境;书写男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束... 女权主义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奋斗的重要目标。作为一名有着女性自觉意识的现代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创作无疑会渗透其女权主义主张。她借助文学创作来思考女性问题和女性面临的困境;书写男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束缚;呼唤女性冲破羁绊,争取物质与精神的独立与解放。本文通过分析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性形象,阐释维多利亚时代男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尴尬处境以及作者期望靠女性的抚慰力量拯救人类、实现双性和谐境界的女性主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权制社会 伍尔夫 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的抚慰力量
原文传递
诱惑与惶惑:《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纳粹主义生命政治的戏剧张力构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康雅丽 梁超群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5-153,共9页
阿尔比的著名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其实阿尔比创作此剧的一个重要隐匿动机就是对于美国纳粹主义生命政治的批判。任何政治共同体中都存在生命政治运作,它本身也无所谓善恶。回头来看,纳粹主义生命政... 阿尔比的著名剧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其实阿尔比创作此剧的一个重要隐匿动机就是对于美国纳粹主义生命政治的批判。任何政治共同体中都存在生命政治运作,它本身也无所谓善恶。回头来看,纳粹主义生命政治是恶的极致,然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许多个体生命因其隐蔽的蛊惑性而受到诱惑,而在感受到诱惑的同时,个体又会因为它的反人类性而感到惶惑。该剧作为一个巨大的艺术魅力之源,呈现了由人物的诱惑与惶惑这两种情感反应所构成的有效戏剧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比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生命政治 戏剧张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