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8例伤寒、副伤寒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邓蕙 余泽波 段明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43-145,共3页
目的了解近年来重庆地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5年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结果伤寒病例比重有下降趋势,副伤寒病例比重则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5.6%。临床以发热、相对缓脉、脾大... 目的了解近年来重庆地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5年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结果伤寒病例比重有下降趋势,副伤寒病例比重则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5.6%。临床以发热、相对缓脉、脾大,血白细胞下降、腹泻为主要表现,玫瑰疹、表情淡漠较少见,大多数病人的热型以不规则或弛张热为主,典型的稽留热仅占25.6%。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支气管肺炎。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已不典型;近年来副伤寒比重有上升的趋势;氟喹诺酮类药物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肥大氏反应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一起误诊为伤寒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沈纪川 陈小霜 +5 位作者 蔡衍珊 王玉林 谭铭雄 何洁仪 李宗有 宋铁 《疾病监测》 CAS 2006年第9期467-469,共3页
目的探讨2005年增城市一起误诊为伤寒的肠炎沙门菌引起的学校食物中毒暴发特征。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及病例对照方法进行调查,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培养和肥达反应检测。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病例22例,其中11例患者肥达反应抗“O... 目的探讨2005年增城市一起误诊为伤寒的肠炎沙门菌引起的学校食物中毒暴发特征。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及病例对照方法进行调查,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培养和肥达反应检测。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病例22例,其中11例患者肥达反应抗“O”、抗“H”抗体升高超过11∶60,19例患者进行粪便培养,检出4例肠炎沙门菌阳性。所有病例均有病前在学校食堂就餐史,未能采集到可疑中毒食物,通过病例对照调查分析鸡腿为可疑中毒食物,病例与对照的肥达反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排除伤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炎沙门菌 食物中毒 肥达反应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凝胶技术检测伤寒沙门菌抗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武建 陆焰 孙龙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93-1194,共2页
目的 探讨凝胶技术检测伤寒沙门菌抗体的意义。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技术(MGCT)及肥达反应法(WR)分别检测32例疑似伤寒及副伤寒病患者。结果 32例患者中,伤寒菌“O”、“H”及“甲”、“乙”、“丙”各种抗体滴度凝胶法要比肥达法高出... 目的 探讨凝胶技术检测伤寒沙门菌抗体的意义。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技术(MGCT)及肥达反应法(WR)分别检测32例疑似伤寒及副伤寒病患者。结果 32例患者中,伤寒菌“O”、“H”及“甲”、“乙”、“丙”各种抗体滴度凝胶法要比肥达法高出1~2个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柱凝胶技术检测伤寒菌抗体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便于观察,能为早期诊断、快速诊断提供给临床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微柱凝胶技术 肥达反应
下载PDF
小儿伤寒临床诊断与肥达反应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蔡贤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7年第10期936-937,共2页
目的评价肥达反应在儿童伤寒的诊断价值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251例伤寒患儿中伤寒杆菌培养阳性的87例患儿(伤寒组)及922例非伤寒发热患儿(非伤寒组)的肥达反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伤寒组肥达反应阳性率为97%(84/87),非伤寒组为4%(40/... 目的评价肥达反应在儿童伤寒的诊断价值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251例伤寒患儿中伤寒杆菌培养阳性的87例患儿(伤寒组)及922例非伤寒发热患儿(非伤寒组)的肥达反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伤寒组肥达反应阳性率为97%(84/87),非伤寒组为4%(40/9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肥达反应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1%,准确性为82%。伤寒患儿发病后1~4周的阳性率分别为79%、86%、94%、89%。66例伤寒患儿重复1次以上肥达反应,并非O、H抗体凝集效价都呈上升趋势。虽然非伤寒患儿肥达反应可呈假阳性反应,但O、H抗体凝集效价极少达到1:800。结论肥达反应仍是当今诊断儿童伤寒尤其是细菌培养阴性伤寒患儿的可靠、有意义的辅助性诊断指标,其价值应得到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达反应 伤寒 细菌培养
下载PDF
138例伤寒实验室检测三种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丁华 刘和录 《实用医技杂志》 2004年第1期7-8,共2页
目的 :探讨抗伤寒抗体 ( St- Ab)、肥达反应和细菌培养诊断伤寒的临床价值。方法用上述三种方法同时检测 138例伤寒患者和对照组 15 0例非伤寒发热患者。结果伤寒患者中 St- Ab,肥达反应和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 81.2%、4 8.6 %和 4 2 .8... 目的 :探讨抗伤寒抗体 ( St- Ab)、肥达反应和细菌培养诊断伤寒的临床价值。方法用上述三种方法同时检测 138例伤寒患者和对照组 15 0例非伤寒发热患者。结果伤寒患者中 St- Ab,肥达反应和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 81.2%、4 8.6 %和 4 2 .8%。对照组中 St- Ab和肥达反应假阳性率分别为 4 .0 %和 10 .7% ,而细菌培养无假阳性。结论 :细菌培养特异性最高 ,但灵敏度偏低 ;肥达反应特异性较差 ;St- Ab虽早期快速诊断伤寒可靠性较好 ,但仍存在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细菌培养 金标免疫斑点法 肥达反应 抗伤寒抗体 诊断方法
下载PDF
肥达氏反应的替代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惠业 苏盛通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第17期2380-2381,共2页
目的:节约实验经费并解决阳性标本来源困难的问题。方法:用硫酸铝钾液或枯矾液代替待检血清,隔水煮死的变形杆菌液代替伤寒O(TO)菌液,甲醛处理的变形杆菌液代替伤寒H(TH)菌液,隔水煮死的白色葡萄球菌(白葡菌)液代替甲型副伤寒H(PA)和乙... 目的:节约实验经费并解决阳性标本来源困难的问题。方法:用硫酸铝钾液或枯矾液代替待检血清,隔水煮死的变形杆菌液代替伤寒O(TO)菌液,甲醛处理的变形杆菌液代替伤寒H(TH)菌液,隔水煮死的白色葡萄球菌(白葡菌)液代替甲型副伤寒H(PA)和乙型副伤寒H(TB)菌液,模拟肥达氏反应做试管凝集试验。结果:加煮死的变形杆菌液的试管出现梯度颗粒状凝集,加甲醛处理的变形杆菌液的试管出现梯度絮状凝集,加白葡菌液的试管出现不凝集的小圆点。结论:采用本法可做为肥达氏反应的替代方法,既简便又经济有效地开出该项教学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达氏反应 凝集 替代
下载PDF
伤寒沙门菌与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质控血清的制备
7
作者 陈国怀 赵奋公 +3 位作者 赵涛 罗广 王志东 席仲兴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1年第4期40-45,共6页
应用免疫学原理,将伤寒沙门菌O901、H901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制成全菌体抗原,免疫实验兔获取免疫血清。依据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抗原成分的异同性,选择适当的吸收菌除去免疫血清中的交叉反应抗体和类属凝集素,而保留... 应用免疫学原理,将伤寒沙门菌O901、H901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制成全菌体抗原,免疫实验兔获取免疫血清。依据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抗原成分的异同性,选择适当的吸收菌除去免疫血清中的交叉反应抗体和类属凝集素,而保留其特异性的抗体。通过对诊断菌液的验证试验,证实吸收充分的免疫血清具有质控血清的特性。具备可靠性能的质控血清,适用于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沙门菌的菌种检定及其效价检测;亦有利于肥达氏诊断菌液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沙门菌 副伤寒沙门菌A、B、C 免疫血清 肥达氏试验 交叉反应
下载PDF
伤寒杆菌H抗原检测、肥达反应与细菌培养对伤寒诊断的对照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贵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25-126,共2页
目的 提高伤寒患者的诊断阳性符合率。方法 该文采用细菌培养、肥达反应、伤寒杆菌H抗原酶联免疫检测检查 5 2例伤寒患者 ,2 0例正常人 ,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细菌培养、肥达反应、伤寒杆菌H抗原的酶免疫检测对伤寒患者的诊断的阳性... 目的 提高伤寒患者的诊断阳性符合率。方法 该文采用细菌培养、肥达反应、伤寒杆菌H抗原酶联免疫检测检查 5 2例伤寒患者 ,2 0例正常人 ,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细菌培养、肥达反应、伤寒杆菌H抗原的酶免疫检测对伤寒患者的诊断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 34.6 % ,5 9.6 %和 86 %。结论 伤寒杆菌H抗原酶联免疫检测快速、特异、敏感为实验室检测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细菌培养 肥达氏反应 伤寒H抗原检测
下载PDF
Salmonella typhi and gallbladder cancer:report from an endemic region 被引量:6
9
作者 Mallika Tewari Raghvendra R Mishra Hari S Shukla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10年第5期524-530,共7页
BACKGROUND:Evidence exists of a link between chronic infection by Salmonella typhi(S.typhi)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allbladder cancer(GBC),but several studies from endemic regions contradict its role in the etiopathog... BACKGROUND:Evidence exists of a link between chronic infection by Salmonella typhi(S.typhi)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allbladder cancer(GBC),but several studies from endemic regions contradict its role in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GBC.This study used various tools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S.typhi in patients with GBC and gallstone disease(GSD) in this region with a high incidence of GBC.METHODS:S.typhi was detected in tissue and bile by PCR and culture and in serum by the Widal test and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IHA).PCR with two pairs of S.typhi specific primers(flagellin gene H1d and SOP E gene) could detect 0.6 ng of S.typhi DNA.Fifty-four patients with GBC(cases) were matched with 54 patients with GSD(controls).RESULTS:Of the 54 cases,24(44.44%) were positive on the Widal test and 12(22.22%) on IHA,compared to 13(24.07%) and 5(9.26%)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s.Eighteen(33.33%) cases showed a positive result on PCR(tissue) and 2 on PCR(bile) vs.none in the controls.Bile culture revealed no Salmonella colonies in either cases or controls.Only 3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Salmonella on tissue culture compared to none in the controls.The sensitivity of PCR(tissue) relative to the Widal test,IHA,culture(bile and tissue) and PCR(bile) was 100% vs.66.67%,11.11%,and 11.11%,and the specificity was 83.33% vs.100%,100%,and 100%,respectively.CONCLUSIONS:S.typhi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GBC compared to GSD(33% vs.0%).PCR appears to be the most specific diagnostic tool,the gold standard for S.typhi in tissue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monella typhi gallbladder canc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dal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 CULTURE
下载PDF
降钙素原用于沙门菌属感染诊断的初步评估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小琴 周光 +3 位作者 李丰良 刘海云 郑瑞 徐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5165-5166,共2页
目的初步评估降钙素原(PCT)用于诊断沙门菌属感染的可行性。方法以医院231例疑似沙门菌属感染者的PCT和肥达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解PCT在不同肥达反应结果中的分布规律。结果 231份标本中有肥达反应阳性78份,PCT阳性131份;肥达反应... 目的初步评估降钙素原(PCT)用于诊断沙门菌属感染的可行性。方法以医院231例疑似沙门菌属感染者的PCT和肥达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解PCT在不同肥达反应结果中的分布规律。结果 231份标本中有肥达反应阳性78份,PCT阳性131份;肥达反应与PCT均阳性42例,二者均阴性89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肥达反应为阳性或阴性,PCT大多数均<1.0ng/ml,分别占88.1%和89.9%,其中PCT主要位于0.05~0.50,分别占66.7%和68.5%,两者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CT<0.05ng/ml时,肥达反应阳性36例;0.05<PCT<1.00ng/ml时,肥达反应阳性37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T在肥达反应阴性或阳性时阳性率、升高幅度、测定值分布情况均相似,缺乏特异性,不能满足临床检测指标的性能要求,故不推荐将PCT作为常规检测项目用于沙门菌属感染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沙门菌属 感染 肥达反应 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