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21
1
作者 冯凯 和冠慧 +2 位作者 尹成 田继东 赵维坤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4-28,共5页
通过分析对比目前生产实践中所使用的几种常见的窄方位与宽方位观测系统、多接收线与重复炮点的宽方位观测系统、陆上水网地区与滩浅海过渡带的宽方位观测系统的参数与属性,说明了三维地震采集宽方位观测系统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 通过分析对比目前生产实践中所使用的几种常见的窄方位与宽方位观测系统、多接收线与重复炮点的宽方位观测系统、陆上水网地区与滩浅海过渡带的宽方位观测系统的参数与属性,说明了三维地震采集宽方位观测系统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应该大力推行的技术。提出了对于道距、线距和炮点距完全规则相等的全方位三维采集观测系统的理想目标,认为海底电缆(OBC)技术、陆上万道采集系统、微机集群技术的推广使全方位、高密度及高覆盖观测系统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采集设计 观测系统 宽方位 窄方位
下载PDF
河道砂体宽/窄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地震物理模型分析(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狄帮让 徐秀仓 魏建新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294-300,共7页
"宽 / 窄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对地质目标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影响"是近年来?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方法研究中的一个争论问题,本文利用三维地震物理模拟技术的优势,对上述争论问题进行实验研究。选择河道砂沉积构建地质模型,设计宽方位(... "宽 / 窄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对地质目标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影响"是近年来?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方法研究中的一个争论问题,本文利用三维地震物理模拟技术的优势,对上述争论问题进行实验研究。选择河道砂沉积构建地质模型,设计宽方位(16 线)和窄方位(8 线)两种观测系统进行三维模拟数据采集和处理,最后通过对三维偏移数据体的时间切片进行细致的宏观定性对比和微观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上覆地层相对平缓、速度横向变化不大的地质背景下,三维采集无论采用宽方位还是窄方位,都能对河道砂沉积实现高精度的地震成像,并且两者的成像分辨率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三维系统 成像 模型
下载PDF
川西新场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马昭军 唐建明 黄玉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5期41-45,79,共5页
川西新场地区以致密砂岩裂缝性气藏为主,新851井在深层获得了良好的天然气显示,但以往资料在描述深层气藏时存在一些缺陷,如难以很好解决断裂展布、储层非均质性和裂缝预测等问题;为此开展了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研究。首先,分析了... 川西新场地区以致密砂岩裂缝性气藏为主,新851井在深层获得了良好的天然气显示,但以往资料在描述深层气藏时存在一些缺陷,如难以很好解决断裂展布、储层非均质性和裂缝预测等问题;为此开展了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研究。首先,分析了野外资料采集方法,主要包括宽方位观测系统、地震仪器系统、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的方法、采集方法试验等。然后,对野外采集资料的纵横波覆盖次数、单炮品质、频率扫描、各向异性特征、剖面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采集为新场地区裂缝性气藏勘探提供了可供研究的基础资料,可满足裂缝预测、各向异性研究和AVO油气检测研究。最后,提出了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定向问题、噪声问题、耦合问题,分辨率问题、转换波静校正问题和各向异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新场地区 宽方位 三维三分量 观测系统 各向异性
下载PDF
三维地震观测方式应用的几点意见 被引量:10
4
作者 阎世信 谢文导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87-795,共9页
笔者通过动、静校正理论计算分析.并以实际勘探资料为佐证,详细论述了三维地震观测排列片和面元属性的选择对勘探效果的影响,提出在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加强室内论证,采用窄方位角排列片重复接收线观测系统,同时要使面元覆盖次数... 笔者通过动、静校正理论计算分析.并以实际勘探资料为佐证,详细论述了三维地震观测排列片和面元属性的选择对勘探效果的影响,提出在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加强室内论证,采用窄方位角排列片重复接收线观测系统,同时要使面元覆盖次数和炮检距均匀分布,将有利于提高勘探精度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 观测方式
下载PDF
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设计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安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67,共3页
随着宽方位采集方法在海上的成功应用和实施,宽方位采集观测系统在识别裂隙的能力、成像分辨率、空间连续性、衰减相干噪声和多次波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陆上岩性、振幅变化、各向异性和小断裂油气藏地震勘探首选的采集观测系统。通... 随着宽方位采集方法在海上的成功应用和实施,宽方位采集观测系统在识别裂隙的能力、成像分辨率、空间连续性、衰减相干噪声和多次波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陆上岩性、振幅变化、各向异性和小断裂油气藏地震勘探首选的采集观测系统。通过对当前宽方位地震采集方法的文献调研和分析,以及对当前沙特阿美公司野外地震陆上、过渡带宽方位采集所采用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当前宽方位采集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对其所采用的观测系统参数和属性进行了分析。沙特MK地区采用宽方位采集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地震采集资料,局部构造成像更清晰,断裂分界面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窄方位 宽方位 采集设计 采集脚印 观测系统 高密度
下载PDF
精细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海燕 杨文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8年第3期35-45,9,共12页
在分析辽河探区以往的地震资料品质和地震采集方法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精细三维采集几项实用技术。如观测系统的优化:采用小面元、高覆盖次数和不同方向的观测系统;激发参数的优选:精细表层调查,最佳岩性激发和组合井激发;接收参数优选:... 在分析辽河探区以往的地震资料品质和地震采集方法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精细三维采集几项实用技术。如观测系统的优化:采用小面元、高覆盖次数和不同方向的观测系统;激发参数的优选:精细表层调查,最佳岩性激发和组合井激发;接收参数优选:加强检波器类型试验,不同区块采用不同类型的检波器,理论上分析检波组合特性,进行组合对比试验。对在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和西部凹陷采集的地震资料,采用新、老剖面对比的方法,分析了精细地震采集技术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三维地震 优化观测系统 组合激发 检波组合 宽方位
下载PDF
尼日尔A区块采集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聂明涛 《非常规油气》 2017年第1期30-36,共7页
A区块主要油气发现位于地堑中,地震成像难度较大,常规三维采集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改善A区块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在采集方法设计中引入了基于PSTM的宽方位观测系统设计和基于高覆盖与可控震源拆分技术的高效采集技术。结果表明,本次采集炮... A区块主要油气发现位于地堑中,地震成像难度较大,常规三维采集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改善A区块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在采集方法设计中引入了基于PSTM的宽方位观测系统设计和基于高覆盖与可控震源拆分技术的高效采集技术。结果表明,本次采集炮密度、道密度、有效覆盖密度分别是以往采集的3倍、1.5倍、4.5倍,提高了空间采样密度,使采样密度更趋均匀,有利于叠前偏移成像。处理后叠前偏移剖面信噪比有大幅提高,浅、中、深层目的层覆盖次数比以往观测系统提高了4~5倍。同时综合投入成本和叠前资料信噪比确定24L观测系统为本区最优"质价比"。未来应以获得更适合叠前偏移处理的地震数据体为标准选择观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方位 观测系统 PSTM 高覆盖 可控震源 拆分技术
下载PDF
宽方位角在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饶河清 李萍军 +1 位作者 黄河 马丽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3-146,共4页
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宽方位角观测系统方位角、偏移距及满覆盖次数分布等特点,以地质构造发育、各向异性显著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萌城矿区某勘查区为例,对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勘探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窄方位角观测系统,... 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宽方位角观测系统方位角、偏移距及满覆盖次数分布等特点,以地质构造发育、各向异性显著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萌城矿区某勘查区为例,对宽、窄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勘探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窄方位角观测系统,宽方位角观测系统1次覆盖向满覆盖过渡快,野外数据采集时对地表障碍物变形观测易于实现;宽方位角观测系统大大提高了横向上的观测能力,有效扩展了观测方位角,使获得的地震数据更趋于全息三维,方位角分布更均匀;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重进行子波保真、远道动校正及速度分析,便于获得分辨率较高、构造成像清晰的地震数据;相对于窄方位角地震勘探,宽方位角地震勘探观测通常覆盖次数更高,但勘探成本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方位角 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勘探 地震观测数据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平台地区可控震源滑动扫描高效采集技术实践
9
作者 朱波 吴永国 +3 位作者 黄鹏 王永生 姜太亮 王琪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95-600,共6页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高寒缺氧,气候干旱,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平台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山前带,地势平坦适合可控震源施工。随着勘探的深入,对资料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近年的试验与探索,高密度、高...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高寒缺氧,气候干旱,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平台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山前带,地势平坦适合可控震源施工。随着勘探的深入,对资料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近年的试验与探索,高密度、高覆盖、宽方位是提高资料品质最有效,但该方法带来勘探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可控震源滑动扫描高效采集技术地应用,有效地化解了高密度、高覆盖、宽方位采集与勘探成本大幅增加之间的矛盾。这里将阐述通过基于滑动扫描技术的高密度、高覆盖、宽方位三维地震在柴达木盆地平台地区地实施,实现了在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的同时还有效地降低了勘探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扫描 三维地震 观测系统 勘探成本 勘探周期 高密度 高覆盖 宽方位
下载PDF
高密度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在四川盆地内江——大足区块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邱健 郑马嘉 +2 位作者 安辉 黄平 杨梦薇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8年第1期30-36,共7页
四川盆地内江—大足区块目的层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埋藏较深(3 500~4 200 m),现有地震资料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较低,最大炮检距较小,难以满足深层海相页岩气勘探要求。因此,2016年在该区块实施了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获得了具有方位... 四川盆地内江—大足区块目的层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埋藏较深(3 500~4 200 m),现有地震资料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较低,最大炮检距较小,难以满足深层海相页岩气勘探要求。因此,2016年在该区块实施了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获得了具有方位角信息的道集资料,有利于进行叠前反演,同时使裂缝预测、提取地层速度和各向异性参数成为可能。通过分析该区块页岩气地震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高密度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在该区块的应用效果,为水平井论证和地质导向提供了技术支持。结论认为:高密度宽方位地震勘探技术采用小面元,提高了空间采样率,减少了空间假频,同时高覆盖次数有利于压制噪声,因而具有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和改善信噪比的能力;通过高密度宽方位地震技术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对寻找"甜点"区、改善勘探开发效果以及指导水平井钻井及压裂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 宽方位 观测系统 采集 信噪比 分辨率 页岩气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宽方位地震勘探技术在毛乌素沙漠中的应用
11
作者 吴兴宇 《山东煤炭科技》 2014年第10期143-145,共3页
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面积勘探方法,观测系统形式很多,常用的线束型三维观测系统,由于其排列片狭长,存在方位角分布不均匀的弊端。宽方位观测系统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采集技术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均匀、合理。将宽方位... 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面积勘探方法,观测系统形式很多,常用的线束型三维观测系统,由于其排列片狭长,存在方位角分布不均匀的弊端。宽方位观测系统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采集技术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均匀、合理。将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于上海庙矿区,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 三维地震勘探 宽方位 观测系统 覆盖次数 炮检距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震采集技术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苏海 郑德德 +4 位作者 高棒棒 杜中东 段淑远 赵发通 赖生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96-1104,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受表层复杂黄土地质地貌影响,一度被认为是地震勘探的'禁区'.经过几十年来地球物理学者对黄土塬采集方法不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验证,已经具备了一套成熟的、适合于黄土塬的地震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受表层复杂黄土地质地貌影响,一度被认为是地震勘探的'禁区'.经过几十年来地球物理学者对黄土塬采集方法不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验证,已经具备了一套成熟的、适合于黄土塬的地震勘探技术.本文主要是对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目前比较成熟的地震采集技术现状进行介绍,包括: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开展表层结构精细调查,来指导地震波的逐点激发因素设计;为了确保激发子波的能量和频带,通过'多井组合、基于岩性、含水性'的逐点井深设计;提出的黄土塬沟中弯线法、山地多线法、蛛网状三维、滚动非纵和三维等一系列的高效益、低成本地震观测系统,解决了黄土塬地震勘探的诸多难点问题.最后,对未来黄土塬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 观测系统 非纵地震勘探 宽方位高密度 表层结构调查
原文传递
复杂地表条件下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中山 张昭 +2 位作者 孟红星 牛小军 张灯亮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1-595,共5页
通常情况下常规观测系统主要考虑的是覆盖次数问题,对于地震勘探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考虑覆盖次数问题,还要考虑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地表的复杂性、观测系统的方位角、偏移距、炮检距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软件直观的显示出来.... 通常情况下常规观测系统主要考虑的是覆盖次数问题,对于地震勘探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考虑覆盖次数问题,还要考虑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地表的复杂性、观测系统的方位角、偏移距、炮检距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软件直观的显示出来.最近几年有人提出砖墙式观测系统,本文结合某勘探区三维地震勘探实例分别对砖墙式观测系统和常规线束状观测系统进行了观测系统设计对比,通过对其方位角、炮检距等问题的分析,得出砖墙式观测系统在方位角、炮检距等方面明显要优于常规线束状观测系统,这为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论证 优化设计 砖墙式观测系统 宽方位角 偏移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