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monitoring of sub-seafloor fluid processes in the Haima cold seep area using an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 被引量:2
1
作者 Bin Liu JianYu Huang +2 位作者 WenBin Jiang WeiWei Wang Li Ya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82-602,共21页
The use of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ans of studying the process and the dynamic of cold seeps by continuously recording micro-events produced by sub-seafloor fluid migration.We deployed a four... The use of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ans of studying the process and the dynamic of cold seeps by continuously recording micro-events produced by sub-seafloor fluid migration.We deployed a four-component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at an active site of the Haima cold seep from 6 November to 19 November in 2021.Here,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hort-term OBS monitoring.We first examine the OBS record manually to distinguish(by their distinctive seismographic signatures)four types of events:shipping noises,vibrations from our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ROV)operations,local earthquakes,and short duration events(SDEs).Only the SDEs are further discussed in this work.Such SD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other sea areas and are interpreted to be correlated with sub-seafloor fluid migration.In the OBS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14-day monitoring period.We identify five SDEs.Compared to the SDE occurrence rate observed in other cold seep regions,five events is rather low,from which it could be inferred that fluid migration,and subsequent gas seepage,is not very active at the Haima site.This conclusion agrees with multi-beam and chemical observations at that site.Our observations thus provide further constraint on the seepage activity in this location.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cold seep-related SD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South China Sea,expanding the list of sea areas where SDEs are now linked to cold seep fluid mi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seep 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SDE(short duration event) Haima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噪声HVSR法在OBS探测中的应用——以珠江口外海OBS台阵为例
2
作者 熊成 叶秀薇 +2 位作者 张严心 吕作勇 王力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51-2960,共10页
噪声谱比法(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通常用于确定沉积层的厚度,而应用于海底地震仪(OBS)以获取海底沉积厚度的研究较少.本文将HVSR法应用于珠江口外海域OBS台阵中,验证了该方法用于OBS探测中的可靠性.通过对珠江... 噪声谱比法(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通常用于确定沉积层的厚度,而应用于海底地震仪(OBS)以获取海底沉积厚度的研究较少.本文将HVSR法应用于珠江口外海域OBS台阵中,验证了该方法用于OBS探测中的可靠性.通过对珠江口外海27台OBS收集的三分量地震噪声记录进行处理,得到了所有台站的HVSR曲线.有23台OBS的HVSR曲线可获取与沉积层厚度相关的峰值频率,通过经验公式可以计算得到沉积层厚度.结果显示,珠江口外海域沉积层(新生代地层)厚度范围为100~3500 m,研究区东南部沉积层远厚于西北部,且沉积厚度受到NEE向滨海断裂带控制.本文获得的结果与以往依靠反射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获得的沉积层厚度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具有多层结构,大部分HVSR曲线在5~12 Hz存在振幅最大的波峰,认为是与第四系厚度相关的峰值频率,继而确定第四系厚度为20~50 m.本研究拓展了HVSR法的应用领域,为获取海底沉积层厚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谱比法 海底地震仪 沉积厚度 珠江口外海
下载PDF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AND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IN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8
3
作者 QIU Xuelin ZHAO Minghui YE Chunming WANG Tankai WANG Ping ZHANG Yixiang XIA Kanyuan LEE Chaoshing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4年第1期28-35,共8页
Three-component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portable land stations and marine air gun seismic source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an onshore-offshore deep seismic profile in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This profile, orien... Three-component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portable land stations and marine air gun seismic source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an onshore-offshore deep seismic profile in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This profile, orientated in NNW-SSE, was as long as 500 km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regional tectonics. The offshore data were processed in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using a number of available software and the onshore data were analyzed in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by new-written programs and public software.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data are in good quality and contain rich information of deep structure. Seismic phases, e.g. Pg, PmP and Pn, are identified in the offset range 5~220 kin, which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dataset for 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and oil-gas basin evolution studies of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deep CRUSTAL structure
下载PDF
Seabed Physical Parameter Research Based on Active-Source OBS Data in the Chukchi Sea Shelf of the Arctic
4
作者 ZHEN Sheng XING Junhui JIANG Xiaodi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675-682,共8页
The acquisition of seabed physical parameters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marine acoustic researches.However,the activesource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detection method in the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 is rarely use... The acquisition of seabed physical parameters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marine acoustic researches.However,the activesource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detection method in the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 is rarely used to acquire seabed physical parameters,and less work is performed in the Arctic.In this study,two active-source OBS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9th and 11th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CHINARE)are selected to obtain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seabed sediments.Two kinds of energy spark are used as the active sources,while the cost function inversion method is used based on the arrival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flected and direct waves.The thickness and sound velocity of the sediment layers are obtained by inversion,and the empirical formula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seabed sediment,which are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results.The cost function inversion method based on the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of the reflected and direct waves is tested to b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in the inversion of seabed parameters from active-source OBS data.The method is further applied to obtain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Chukchi seabed sediments,which provides the idea and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arine geophysical activesource OBS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inversion of polar seabed physical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parameters of seafloor sediments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 ARCTIC Chukchi Sea
下载PDF
mFAST:A MATLAB toolbox for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refraction first-arrival traveltime tomography
5
作者 Bin Li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SCD 2022年第5期487-494,共8页
First-arrival seismic traveltime tomography(FAST)is a well-established technique to estimate subsurface velocity structures.Although several existing open-source packages are available for first-arrival traveltime tom... First-arrival seismic traveltime tomography(FAST)is a well-established technique to estimate subsurface velocity structures.Although several existing open-source packages are available for first-arrival traveltime tomography,most were written in compiled languages and lack sufficient extendibility for new algorithms and functionalities.In this work,we develop an open-source,selfcontained FAST package based on MATLAB,one of the most popular interpreted scientific programming languages,with a focus on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refraction traveltime tomography.Our package contains a complete traveltime tomography workflow,including ray-tracing-based first-arrival traveltime computation,linearized inversion,quality control,and high-quality visualization.We design the package as a modular toolbox,making it convenient to integrate new algorithms and functionalities as needed.At the current stage,our package is most efficient for performing FAST for two-dimensional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surveys.We demonstrate the efficacy and accuracy of our package by using a synthetic data example based on a modified Marmousi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 first-arrival traveltime tomography open source MATLAB
下载PDF
Lithospheric Structure Model of Central Indian Ocean Basin Using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Data
6
作者 Pasupuleti Prasada Rao Sanjeev Rajput +5 位作者 Bhaskarbhatla Ashalatha Uma Shankar Kalachand Sain Maradani Simhadri Naidu Vuyyuru Triveni Naresh Kumar Thakur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年第6期344-359,共16页
关键词 岩石圈结构模型 海底地震仪 印度洋 盆地 大地水准面异常 复杂性分析 上地壳 变形区
下载PDF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20
7
作者 卫小冬 赵明辉 +4 位作者 阮爱国 丘学林 夏少红 朱俊江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80,共9页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km·s-1)、S波速度(VS=4.20—4.23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转换横波 纵横波速比 南海中北部
下载PDF
南海巴士海峡三维OBS探测的异常数据恢复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佳政 丘学林 +3 位作者 赵明辉 游庆瑜 贺恩远 王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9-1538,共10页
为了探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地壳结构属性,2016年4—6月,"实验2"号科考船执行基金委共享航次,在巴士海峡区域实施三维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实验.实验总共投放48台国产便携式OBS,最终回收41台,放炮测线长2300km... 为了探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俯冲带北段的地壳结构属性,2016年4—6月,"实验2"号科考船执行基金委共享航次,在巴士海峡区域实施三维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实验.实验总共投放48台国产便携式OBS,最终回收41台,放炮测线长2300km,有效放炮10800次,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但初步处理显示,新研发的25台OBS数据异常,未能识别有效震相,给后续计算模拟带来极大困难.为此,本文对异常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数据格式检查、导航放炮时间查对、相邻台站信号对比、外部时间和内部时间分析等手段,发现数据异常的原因是采样间隔发生了变化,由设置的4.0ms变为实际的4.5ms,导致内部时间出错,无法正确裁截和对齐震相.新版仪器为节能优化,调低了CPU主频,导致在较高采样率情况下,实际采样间隔比预设要长,这是造成数据异常的主要原因.通过修正采样间隔和数据重采样的方法,我们成功恢复了异常数据,获得了清晰的地震剖面.此项研究不仅挽救了宝贵的地震数据,为下一步地壳结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而且提升了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科学意义,可为今后国产仪器的研发和使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数据修复 海底地震仪 三维探测 巴士海峡 南海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与南沙地块的OBS探测和地壳结构 被引量:83
9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5 位作者 敖威 吕川川 郝天珧 游庆瑜 阮爱国 李家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17-3128,共12页
跨越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和南沙地块中部的OBS973-1测线是南海南部首次采集的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线,本文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沿测线的二维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速度2.5~4.5 km... 跨越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和南沙地块中部的OBS973-1测线是南海南部首次采集的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线,本文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沿测线的二维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速度2.5~4.5 km/s,厚度1000~3000 m,局部基底面起伏较大.结晶基底的速度从顶部的4.5~5.5 km/s增加到地壳底部的6.8~6.9 km/s,中地壳有一个小的速度不连续面(0.1~0.2 km/s),而地壳底部的莫霍面有较大的速度反差(1.2 km/s),上地幔顶部的速度为8.0~8.1 km/s.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在测线的北段和南段有很大的不同,在测线北段的海盆区,莫霍面埋深约11 km,结晶地壳的厚度仅为5~6 km,表现为典型洋壳的特征,而在测线南段的陆块区,莫霍面埋深最大达24 km,地壳厚度可达20 km,表现为减薄陆壳的特征,从海盆区到陆块区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迅速增加.陆块区上下地壳的厚度和变化趋势相似,下地壳没有看到高速层(HVL),可能说明地壳内部是以纯剪拉张的均匀减薄为主,地壳下部的岩浆底侵不发育.对比OBS973-2和OBS973-3测线的结构模型,可以推测南沙地块的中部和东部具有相似的构造性质,西南次海盆两侧是一对非火山型的不对称共轭陆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次海盆 南沙地块 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共轭陆缘
下载PDF
南海IODP 367-368钻探区深地震探测的OBS站位设计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强 赵明辉 +2 位作者 张佳政 孙龙涛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7,共8页
借助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台,于2017年2月—6月间在南海实施第三次科学钻探(IODP 367-368航次)。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成果相结合,可以对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边界及地质属性的确定提供更好、更全... 借助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台,于2017年2月—6月间在南海实施第三次科学钻探(IODP 367-368航次)。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成果相结合,可以对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边界及地质属性的确定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深部地质过程解释。文章基于IODP 367-368钻探提出的三种可能设想(下地壳出露、最老洋壳出露、上地幔出露),分别建立了三种初始速度模型。利用Rayinvr及Tomo2d软件,对每一种初始模型分别开展了不同OBS间距的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测试对比,以及模型的分辨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OBS间隔为7km比间隔为10km具有更好的射线路径与密度覆盖;对于上地幔出露模型,需要足够长的探测测线(>100km),才能有效得到30km深处信息;分辨率测试说明,OBS间距需要设置小于或等于7km时,才能有效分辨20km速度异常体(即模糊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海底地震仪 海底地震仪间距测试 洋陆转换带 分辨率测试
下载PDF
OBS观测系统反射点与转换点轨迹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如伟 李洪奇 +2 位作者 张宝金 文鹏飞 杨中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0-668,共9页
文中讨论了海底地震仪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观测系统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点轨迹计算的精确解,同时推导了转换点轨迹的计算公式。由于转换点轨迹的计算方程不能用根式求解,因此采用三角函数的近似解法,具有快速和误差极小的特点... 文中讨论了海底地震仪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观测系统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点轨迹计算的精确解,同时推导了转换点轨迹的计算公式。由于转换点轨迹的计算方程不能用根式求解,因此采用三角函数的近似解法,具有快速和误差极小的特点,可用于实际OBS数据的P-SV波的处理,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 P-SV波 转换点 天然气水合物
下载PDF
海底地形校正在正确拾取OBS震相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建 赵明辉 +2 位作者 张佳政 贺恩远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100,共8页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是获得海底深部地壳结构的首选方法。正确拾取OBS记录中折射/反射震相,对获得准确的深部速度结构非常重要。当OBS布设在崎岖海底时,起伏的海底地形会影响OBS地震记录剖面中Pg、Pm P、Pn等...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是获得海底深部地壳结构的首选方法。正确拾取OBS记录中折射/反射震相,对获得准确的深部速度结构非常重要。当OBS布设在崎岖海底时,起伏的海底地形会影响OBS地震记录剖面中Pg、Pm P、Pn等岩石圈内部震相的展布特征,如南海东部次海盆中横穿珍贝-黄岩海山链的A4M4地震测线和西南印度洋中脊横穿扩张脊的Y3Y4测线,强烈的地形高差变化增加了这些测线上OBS台站地震剖面的震相识别难度。在震相拾取之前,通过地形校正方法消除海底地形对震相的影响;地形校正后,根据震相视速度及其展布趋势可以准确地识别震相,有效地提高了震相识别的可靠性。地形校正方法在上述地区的震相识别与速度结构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今后在其他地形变化复杂地区的OBS震相识别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海底地形 震相识别 地震剖面
下载PDF
复杂地质结构OBS地震剖面震相识别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庞新明 赵明辉 +4 位作者 刘思青 王强 张浩宇 任昱 丘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482-3491,共10页
震相识别对获取深部速度结构至关重要.横穿加瓜海脊的T1测线东段,地形高差达3km,沉积厚度相差约2km,沉积基底变化复杂,对海底地震仪(OBS)地震剖面的震相识别增加了难度.本文以该测线东段OBS数据为例,采用地形校正、基底校正、多次波识... 震相识别对获取深部速度结构至关重要.横穿加瓜海脊的T1测线东段,地形高差达3km,沉积厚度相差约2km,沉积基底变化复杂,对海底地震仪(OBS)地震剖面的震相识别增加了难度.本文以该测线东段OBS数据为例,采用地形校正、基底校正、多次波识别、正演模拟、走时投影等多种手段,开展了复杂构造的OBS震相识别研究,获得了测线下方深部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采用的方法对复杂地质结构下OBS震相识别是行之有效的,相比传统的方法提供了更多且准确的震相走时信息,获得的速度模型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相识别 海底地震仪 地形校正 基底校正 多次波识别
下载PDF
南沙地块OBS2019-2测线数据处理与震相识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建 丘学林 +1 位作者 李子正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56,共14页
为揭示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研究其张裂-破裂机制,开展共轭陆缘对比,我们在南沙地块礼乐西海槽附近的洋陆转换带上完成了OBS2019-2测线的探测工作。相较于北部陆缘,南部陆缘已有的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测线较少... 为揭示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研究其张裂-破裂机制,开展共轭陆缘对比,我们在南沙地块礼乐西海槽附近的洋陆转换带上完成了OBS2019-2测线的探测工作。相较于北部陆缘,南部陆缘已有的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测线较少,对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也较少,因此OBS2019-2测线就尤为重要。文章重点阐述了OBS2019-2测线的数据处理工作,包括UKOOA文件制作、数据格式转换、位置校正、单个台站综合地震记录剖面的生成等,然后在剖面图中对各类深部震相(Pg、PcP、PmP、Pn)进行识别追踪,并建立初步的模型;使用Rayinvr软件进行走时试算工作,验证了震相识别的准确性。处理结果显示OBS2019-2测线的深部震相清晰,最远震相可以连续追踪到120km以外,数据整体质量良好,能为后续速度建模和构造解释等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地块 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数据处理 震相识别
下载PDF
国产OBS的时间矫正方法——以2019年台湾海峡地壳结构海陆探测实验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金震 郭晓然 陈方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48,共7页
时间服务系统对利用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进行地下介质速度结构反演至关重要。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工作期间由于没有GPS时间接入,其时间误差(包括守时误差和授时误差)主要来源于内部石英晶振的准确程度,受到外部环境... 时间服务系统对利用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进行地下介质速度结构反演至关重要。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工作期间由于没有GPS时间接入,其时间误差(包括守时误差和授时误差)主要来源于内部石英晶振的准确程度,受到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开关机等因素影响。长期实践发现,部分国产OBS在记录气枪信号以及天然地震信号时存在较大的时间偏差。本文对2019年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壳结构海陆探测实验所获得的53台次国产OBS记录进行了时间服务系统矫正。其中,针对OBS授时误差,利用出海前不中断采集的一致性试验和运输船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晃动互相关进行时间矫正;针对守时误差,采用计算实际采样频率与理论采样频率偏差进行矫正;通过对比矫正前后OBS记录到的天然地震信号,进行秒级别的检测。结果表明,经过以上步骤矫正的OBS数据,其时间记录的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降低了震相识别、走时拾取的时间误差,为标准化国产OBS数据采集作业流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联测 海底地震仪(obs) obs时间矫正 天然地震记录
下载PDF
OBS技术在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储层含气性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明 颜承志 +3 位作者 张卫卫 刘军 郑彦鹏 支鹏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5-825,共11页
当前中国海底地震仪(OBS)技术主要用于地球深部结构或水合物的研究,还未见直接应用于油气勘探的实例。本文首次把能直接采集到转换横波地震资料的OBS技术应用于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油气勘探中。通过OBS数据采集并应用重新定位、重新定... 当前中国海底地震仪(OBS)技术主要用于地球深部结构或水合物的研究,还未见直接应用于油气勘探的实例。本文首次把能直接采集到转换横波地震资料的OBS技术应用于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油气勘探中。通过OBS数据采集并应用重新定位、重新定向、水陆检合并、波场分离、下行波镜像成像、转换波偏移等技术,在稀疏OBS间隔下获得了较高品质的纵波及转换横波地震数据,并通过纵、横波联合反演获得纵横波速度比用于识别储层及含气性。含气储层表现为低纵波阻抗、低纵横波速比的特征,与理论认识一致。实践表明该方法得到成功应用,并可有效推广到中国近海其他深水、超深水海洋复杂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 珠江口盆地 下行波镜像成像 转换波偏移 纵、横波联合反演 含气性识别
下载PDF
中国台湾海峡OBS地震记录中二次Ps震相的特征及应用
17
作者 郭晓然 刘善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3,共7页
在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广角地震记录剖面上,经常可以见到震相清晰且连续的多次波信号,多次波和初至波是由相同的震源信号产生的,也是地壳真实结构的反映。但是在通常的OBS数据处理过程中,经常将多次波作为无效信... 在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广角地震记录剖面上,经常可以见到震相清晰且连续的多次波信号,多次波和初至波是由相同的震源信号产生的,也是地壳真实结构的反映。但是在通常的OBS数据处理过程中,经常将多次波作为无效信号剔除掉,对其属性及应用的研究比较少。文章通过对中国台湾海峡南部OBS探测测线HXN01数据的处理,对多个台站记录到的二次震相进行了识别与拾取,并以OBS0106台站为例,对识别出的二次Ps震相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发现二次Ps震相的波形特征和质点运动轨迹与初至震相相似,但波形最大振幅值明显大于初至震相。通过Rayinvr射线追踪方法模拟,确定了二次Ps震相的主要反射层,并发现加入二次震相后,台站下方浅部沉积层射线覆盖密度有显著提升,射线覆盖的区域也明显增加,为沉积层精细结构的反演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基础。另外,对理论模型的地壳结构进行加入二次Ps震相前后的反演测试,结果显示加入二次Ps震相数据后,沉积层的界面深度误差得到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二次Ps震相 中国台湾海峡 地壳结构
下载PDF
一种确定海底地震仪位置与等效海水速度的多维扫描法
18
作者 李华 刘佳仪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8,共8页
受海流影响,海底地震仪(OBS及OBN)着底点与投放点的位置存在偏差,水越深偏差越大。OBS及OBN的准确定位对后续地震数据的成像处理至关重要。传统处理方法假设海水速度、海底深度已知,或者采用分部策略依次反演海水速度、海底深度与水平坐... 受海流影响,海底地震仪(OBS及OBN)着底点与投放点的位置存在偏差,水越深偏差越大。OBS及OBN的准确定位对后续地震数据的成像处理至关重要。传统处理方法假设海水速度、海底深度已知,或者采用分部策略依次反演海水速度、海底深度与水平坐标,导致误差较大。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OBS及OBN重定位多维扫描方法。利用共检波点道集中拾取的海水直达波震相到达时,经过在水平坐标(x维度和y维度)、海底深度和海水速度4个维度的扫描,确定OBS及OBN着底位置的同时获得海底深度和等效海水速度。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具有搜索速度快、精度高、原理简单,而且可以同时获得等效海水速度与海底深度等优点。理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深水情况下用该方法获得的OBS及OBN水平位置误差在20 m以内,海底深度误差在10 m以内;即使拾取的直达波走时存在稍许误差,等效海水速度仍可以被准确地反演出来;以上参数反演精度受扫描密度制约。实际资料处理结果基于重定位结果的直达波线性动校正后同相轴被有效拉平,说明重定位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此外,基于敏感核函数分析,给出了另外一种不同于前人的分步扫描策略,反演效率再提升2个数量级,但定位精度下降了1个数量级,进一步印证了多维扫描反演方法的优势。数值实验的反演精度是在接近水深3000 m的超深水情况下获得,在浅水情况下,考虑到数据误差与采集孔径更小,扫描密度更高,一定能获得更高的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obsobN重定位 海底深度 等效海水速度 海水直达波
下载PDF
被动源海底地震仪数据预处理技术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庭威 徐亚 +3 位作者 南方舟 曹丹平 刘丽华 郝天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6-759,共14页
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探测是海洋深部结构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受投放区洋流、海底地形崎岖,以及海底温压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OBS数据预处理面临时钟漂移,姿态及水平方位角偏差等问题.本文基于国产OBS硬件结构特点与其观测数据特性,针... 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探测是海洋深部结构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受投放区洋流、海底地形崎岖,以及海底温压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OBS数据预处理面临时钟漂移,姿态及水平方位角偏差等问题.本文基于国产OBS硬件结构特点与其观测数据特性,针对仪器姿态校正、时间校正和水平方位角校正三个关键环节构建技术解决方案.通过硬件架构特征构建仪器姿态校正方案;结合仪器记录的石英晶振特点和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提出时间校正技术;基于最小化P波切向分量能量和P波主成分分析两个技术方法进行水平方位角校正.上述预处理技术体系在苏拉威西海域被动源OBS数据预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综合背景噪声水平与地震信号的时频分析结果,表明该预处理技术能有效提高被动源OBS观测数据质量,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时间校正 水平方位角校正 姿态校正 预处理技术
下载PDF
主动源海底地震仪记录数据的时间问题及原因分析
20
作者 白琨琳 范朝焰 +2 位作者 万奎元 张成龙 夏少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0-567,共18页
简要概括了国产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数据处理中常见的时间异常现象,以OBS2020-1测线的实际处理为主并结合了OBS处理中对数据异常校正取得的部分进展为实例,通过检查数据记录格式、计算相邻数据文件间的时间差、对比不同处理方法所得... 简要概括了国产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数据处理中常见的时间异常现象,以OBS2020-1测线的实际处理为主并结合了OBS处理中对数据异常校正取得的部分进展为实例,通过检查数据记录格式、计算相邻数据文件间的时间差、对比不同处理方法所得剖面、分析初始时间和采样时间是否异常、使用数据重采样等手段,对OBS时间异常问题进行了分类处理和校正。分析显示,国产OBS在数据记录中普遍存在的时间问题大部分均能解决,通过本文提供的方法可以避免处理不当所导致的OBS地震剖面出现同相轴“断阶”、“倾斜”,甚至“缺失”等现象,确保了有效震相的完整性,有效解决了OBS数据时间异常问题,提高了数据的质量和利用率,为后续开展走时层析成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今后主动源OBS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时间异常 震相 采样间隔 数据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