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 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 for treatment of large, wide-neck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被引量:5
1
作者 Qiao Deng Wenfeng Feng +1 位作者 Huanqi Hai Jianming Liu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18年第4期229-233,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PFED) in the treatment of large and wide-necked aneurysms in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PFED) in the treatment of large and wide-necked aneurysms in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8 cases of large and wide-necked aneurysms in the ICA treated with this 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 in Shanghai Hospital of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and Southern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February 2017 to June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66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a 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 10 with a 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 and 2 with a double tubride stent(1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 pipeline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 and 2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wo pipeline sten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to 18 months(average, 9.25 months). Among them, 63 cases had complete occlusion of the neck of the aneurysm(Raymondl Class I; MRS score 0; 80.8%). Aneurysms recurred in 12 cases(Raymondl Class Ⅱ; MRS score 1; 15.4%). Delayed ischemic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1 case(MRS score >2; 0.13%). There was 1 case of poor release of stent and 1 case of stent stenosis(0.13%).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large, wide-necked aneurysms in the ICA with PFED has a high total occlusion rate and good prognosis was better than coil embolization, but the placement of PFED still has som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 vascular reconstruction DEVICE large wide-necked aneurysms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curative effect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漆建 唐晓平 +4 位作者 苟章洋 唐文国 冯凌 王远传 罗仁国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275-27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A、DSA双重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CTA和DSA的诊断结果用SPSS13.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A、DSA双重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CTA和DSA的诊断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显著性采用χ2检验,比较二者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CTA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92.31%、98.72%;DSA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94.87%、100%,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TA、DSA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检查方法,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可以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长期疗效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光忠 詹升全 +7 位作者 刘茂才 曾少建 唐凯 周东 林晓风 周德祥 舒航 李昭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3-955,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的类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策略及长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11月经支架辅助栓塞的82例83个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分析动脉瘤形态和大小、支架种类选择、患者预后及随访疗效等资... 目的:探讨颅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的类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策略及长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11月经支架辅助栓塞的82例83个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分析动脉瘤形态和大小、支架种类选择、患者预后及随访疗效等资料。结果:82例患者中,男37例,女45例。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形态主要有囊状、柱状、锥型和不规则型四种形态,分别为26、23、18和16个,其中1例为双侧后交通镜像宽颈动脉瘤。所选用支架包括Winspan、Enterprise、Neuroform及Solitaire支架。支架植入及弹簧圈填塞技术成功率10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出血3例,死亡1例,均为锥型宽颈动脉瘤,术后肢体偏瘫1例,另1例恢复良好。GOS预后评分:5级73例,4级4例,3级和2级各2例,1级1例。随访57例,随访时间1月4.5年,动脉瘤复发5例,3例给予补充填塞治疗,2例继续观察。结论:根据后交通宽颈动脉瘤不同类型,并采取恰当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策略治疗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颈动脉瘤 颅内 支架辅助 随访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附21例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许政 张世明 +1 位作者 徐峰 焦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6期327-329,336,共4页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手术入路选择及手术注意要点。方法我院2005年以来收治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21例(共26个动脉瘤),其中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例(1例同时伴有前交通动脉瘤),大脑后动脉瘤5例(1例P2和P3段各有...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手术入路选择及手术注意要点。方法我院2005年以来收治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21例(共26个动脉瘤),其中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例(1例同时伴有前交通动脉瘤),大脑后动脉瘤5例(1例P2和P3段各有1动脉瘤),小脑上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7例(同时伴左侧眼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颈内动脉C5段动脉瘤各1例),椎动脉瘤3例。手术治疗18例,栓塞治疗2例,1例手术麻醉过程中死亡。结果按GOS评分评定预后,18例预后好,2例差(轻残)。结论后循环动脉瘤大多瘤体较大,瘤内多有血栓形成。手术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便充分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应根据病人的术前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医院的设备条件,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方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后循环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肺动脉瘤血栓形成致右下肺动脉闭塞1例 被引量:5
5
作者 荣增辉 江才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88-1288,共1页
关键词 肺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吕建广 梁理娟 +4 位作者 符伟平 曾凡猛 梁亚明 张丽丽 尹志斌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4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CT血管造影与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结果 30例蛛网膜...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CT血管造影与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结果 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血管栓塞介入或手术证实颅内动脉瘤25例,其中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23例,符合率为92%(23/25),DS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24例,符合率为96%(24/25)。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深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侨 许平 李园园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11期1996-1997,共2页
目的探讨36例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为降低术后并发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该院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6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36例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为降低术后并发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该院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6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全面护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18例患者在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8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3 0,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为55.56%;对照组为16.6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和满意度,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夹闭术 护理 舒适度
下载PDF
利用力学方法建立囊状动脉瘤动物模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小燕 张昆亚 +3 位作者 朱立鸣 王晖 刘爱民 刘志成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8年第6期632-636,共5页
目的提出一种力学方法,并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建立囊状动脉瘤动物模型。方法将自行设计的动脉瘤模具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固定于兔腹主动脉上,通过负压吸引增大跨壁压差使动脉局部发生形变,从而形成囊状动脉瘤。结果建立了形态学、组织学和病... 目的提出一种力学方法,并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建立囊状动脉瘤动物模型。方法将自行设计的动脉瘤模具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固定于兔腹主动脉上,通过负压吸引增大跨壁压差使动脉局部发生形变,从而形成囊状动脉瘤。结果建立了形态学、组织学和病理学仿真的囊状动脉瘤动物模型,并且获得3枚囊状动脉瘤。结论建立囊状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力学方法是可行的,而且这套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 腹主动脉 囊状动脉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治策略相关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鹏 李平 +1 位作者 缪绯 朱贤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瘤(CAA)临床诊断方法优势与不足,观察经皮覆膜支架隔绝封堵术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并确诊的48例CA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3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组),15例接受覆膜支架隔绝封堵术(支架...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瘤(CAA)临床诊断方法优势与不足,观察经皮覆膜支架隔绝封堵术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并确诊的48例CA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3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组),15例接受覆膜支架隔绝封堵术(支架植入组)。对比分析诊治策略及治疗后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48例CA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心电图、心脏X线片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对CAA检出率低,CTA、MR检出率稍高,冠状动脉造影(CAG)可提供准确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治疗后随访6个月,药物治疗虽为CAA基本治疗方法,但疗效有限;支架植入疗效良好,手术相关并发症少。结论 CAG是诊断CAA最准确有效方法。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覆膜支架隔绝封堵术治疗CAA具有创伤小、风险较低、手术时间短、疗效较肯定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造影 药物治疗 覆膜支架 疗效
下载PDF
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6
10
作者 施海彬 顾建平 +5 位作者 何旭 梁定 冯耀良 王杰 吕朋华 李麟荪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29-931,共3页
目的介绍不同类型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13例假性动脉瘤,3例终末型动脉的假性动脉瘤采用明胶海绵进行栓塞,其中1例巨大血肿伴假性动脉瘤经栓塞后作手术血肿清除加动脉结扎术进行治疗;1例支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两端弹簧... 目的介绍不同类型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13例假性动脉瘤,3例终末型动脉的假性动脉瘤采用明胶海绵进行栓塞,其中1例巨大血肿伴假性动脉瘤经栓塞后作手术血肿清除加动脉结扎术进行治疗;1例支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两端弹簧圈栓塞;9例主干性外周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隔绝术。结果所有假瘤均完全闭合,置入覆膜支架者其远端动脉搏动均正常。1例患者由于其他特殊原因,致穿刺部位又出现假性动脉瘤。其他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介入技术可使各种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多数情况下可以代替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动脉瘤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放射学 介入性 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 介入治疗 动脉假性动脉瘤 动脉结扎术 弹簧圈栓塞
原文传递
双能量CT头颅血管成像的影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56
11
作者 柴学 张龙江 +1 位作者 卢光明 周长圣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25-729,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技术头颅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1例临床怀疑有脑血管病变患者行双能量CTA(DECTA),另选择对照组41例患者行常规减影CTA。2名医师共同进行分析协商,评价两种方法颅底及颅内血管影像质量...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技术头颅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1例临床怀疑有脑血管病变患者行双能量CTA(DECTA),另选择对照组41例患者行常规减影CTA。2名医师共同进行分析协商,评价两种方法颅底及颅内血管影像质量,计算辐射剂量,分析DECTA对41例患者的检查情况,选取经DSA证实的9例12个动脉瘤,测量动脉瘤的大小、瘤颈,并与DSA进行比较。DECTA和常规减影CTA血管影像质量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等级检验,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DECTA和DSA显示动脉瘤的大小、瘤颈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DECTA和DSA测量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颅内血管DECTA和常规减影CTA影像质量5分的病例分别占70.7%(29/41)、75.6%(3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5,P=0.650),而颅底血管常规减影CTA总的影像质量优于DECTA(Z=-4.087,P=0.ooo),主要是岩段和虹吸段的影像质量较差;DECTA和常规CTA总辐射剂量分别为(396.54±17.43)、(1090.95±114.29)mGy·cm;DECTA所用总辐射剂量较常规减影CTA总辐射剂量降低了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P=0.000)。41例临床怀疑有脑血管病变患者,DECTA检出19例患者有动脉瘤,2例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17例阴性患者。9例动脉瘤患者(12个动脉瘤)、2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和2例阴性患者行DSA或手术证实,诊断符合率达100%。DECTA检测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分别为(2.90±1.61)、(5.23±1.68)及(3.83±1.69)mm,DSA检测动脉瘤颈、瘤长轴及瘤短轴分别为(2.95±1.71)、(5.10±1.60)及(3.83±1.65)mm。两者在动脉瘤大小、瘤径测量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瘤颈、瘤长轴及短轴所对应的t值分别为-0.734、1.936及0.125,P值分别0.482、0.085及0.903);且两者测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瘤颈、瘤长轴及短轴的r值分别为0.964、0.976、0.973,P值均为0.000)。结论相对于常规减影CTA,颅内血管DECTA的图像质量没有明显下降,而颅底血管,尤其是岩段和虹吸段的影像质量较差。双源CT双能量CTA明显减少患者辐射剂量,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是一种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原文传递
一期“杂交”手术主动脉弓替换及早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3
12
作者 魏以桢 常谦 +6 位作者 于存涛 孙晓刚 钱向阳 贺东 冯钧 吴永波 蒙延海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2-344,348,共4页
目的总结一期“杂交”主动脉弓部替换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及早期随访结果,探讨一期“杂交”手术适应证。方法2009年7月到2010年3月共22例累及主动脉弓的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病人在“杂交”手术室完成一... 目的总结一期“杂交”主动脉弓部替换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及早期随访结果,探讨一期“杂交”手术适应证。方法2009年7月到2010年3月共22例累及主动脉弓的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病人在“杂交”手术室完成一期“杂交”主动脉弓替换手术。分别采用正中开胸,常温升主动脉至头臂动脉旁路移植,顺行主动脉弓部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和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替换和(或)主动脉瓣置换和(或)冠脉旁路移植术,顺行主动脉弓部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比较体外循环组与同期采用传统深低温停循环手术行主动脉弓置换者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ICU时间及血制品费用。结果全组均成功同期完成手术并置覆膜支架。常温组支架直径(40.80±1.79)mm,支架长度(189.0±14.39)mm。1例病人术后第6天突然死亡,尸检证实为远端夹层破裂。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132.0±24.00)min,主动脉阻断(49.18±12.09)min;支架直径(33.82±0.60)mm,支架长度(187.91±6.33)mm;1例病人术后5天CT发现纵隔积液,开胸探查证实为淋巴积液;1例病人术后12天死于呼吸衰竭及肾功能衰竭。“杂交”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少于传统手术数组(P〈0.05);“杂交”手术者ICU天数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杂交”手术者使用血制品量及费用也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全组随访12—20个月,平均(14.45±2.33)个月。随访者均生存且恢复正常生活,无明显不适。CT复查支架无移位及内漏。术后早期支架段假腔闭合率100%。术后3个月远端夹层无变化,部分病人远端夹层血栓形成。结论一期“杂交”主动脉弓替换手术安全、有效,能较传统手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缩短住院天数,减少输血,取得满意的早期治疗效果;但中、远期疗效尚须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瘤 支架 心脏外科手术 “杂交”手术
原文传递
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meta分析
13
作者 张浩 王志维 +4 位作者 郭毅 戴小峰 赵磊 吴红兵 胡小平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88-593,共6页
目的评价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人术(支架置入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B型胸主动脉夹层( acute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ATBAD)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的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 目的评价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人术(支架置入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B型胸主动脉夹层( acute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ATBAD)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的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MEDLINE .EMBASE .CINAHL.Web of Science. OpenSIGLE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NTIS)和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里的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为从建库到2011年1月18日。由研究人员根据Cochrane偏倚评价和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对证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临床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0软件和GRAED profiler 3.2.2软件。结果5个临床试验共318例患者纳入研究。GRADE评价分析发现30天病死率的证据质量是低级,其他结局均为极低级。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组与手术组治疗的短期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9、95%CI[0.09,0.39],P〈0.001,但围术期并发症和远期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0、95%CI[0.24,8.18]。结论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只能作为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种选择,目前的证据尚不能证明其可完全替代开放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心脏外科手术 META分析 覆膜支架置入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