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for Trend of genetic Resource on Wild Yak in China
1
作者 Bohui Yang Ping Yan +5 位作者 Chunnian Liang Xia Lang Xiaoping Sun Jian Guo Xian Guo Shengli Cheng 《中国草食动物》 2005年第z2期34-35,共2页
In this paper,comprehensively studied inhabit environments,population size,population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regions on wild yak,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enetic resource of wild yak has been decreased from 1950'... In this paper,comprehensively studied inhabit environments,population size,population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regions on wild yak,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enetic resource of wild yak has been decreased from 1950'to 1980',after that,and its genetic resource began to show increasing trend in nature reserves due to protection measures strength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 yak genetic resource TREND
下载PDF
Ultrastructure of sperm in wild yak
2
作者 YAN Ping GUO Xian LINJin-xing ZENG Yu-feng YAO Yu-ni LANG Xi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年第1期12-23,共12页
The ultrastructure in sperm of wild yak can be used to examined and assess truly and all round the function and fertilization ability of the sperms. The ultrastructure in the sperm of wild yak was investigated under d... The ultrastructure in sperm of wild yak can be used to examined and assess truly and all round the function and fertilization ability of the sperms. The ultrastructure in the sperm of wild yak was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states, such as fresh semen, frozen semen and capacitation sper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were described by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sperm consisted of the head, neck and tail, the length was 78.34±7.24 μm. After capaeitation, the acrosome in sperm swelled and vesiculated, there were obvious vesicu]ation in the acrosome. The evagination on the ectoblast of acrosome formed the large vesiculation and inner membrane swelled. The evagination on the ectoblast of acrosome folded and tbrmed catenular vesiculation. The plasma membrane on the tail swelled. The head, neck and tail of the abnormal sperm were abnor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 yak SPERM ULTRASTRUCTURE
下载PDF
Protecting wild yak (Bos mutus) species and preventing its hybrid in China
3
作者 WANG Shengli NAN Zhongren Daniel PRETE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811-814,共4页
China has made efforts to protect wild yak (Bos mutus) species and prevent the hybrids between wild yak and domestic yak (Bos grunniens) species.At present,wild yak population of a reasonable estimate would be ove... China has made efforts to protect wild yak (Bos mutus) species and prevent the hybrids between wild yak and domestic yak (Bos grunniens) species.At present,wild yak population of a reasonable estimate would be over 70,000.Due to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Wildlife Protection and Nature Reserve Construction Project,the "Grain-for-Green" Project and the Natural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Project,the number of wild yaks is increasing.In general,Tibetan Plateau's ecosystem is getting better and its environmental quality shows a gradual improving trend.Tibetan Plateau is one of the world's cleanest regions called as the "Third Pole".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genetic pool of wild yaks,local pastoralists and polices drive off the wild male yaks from the domestic yak herds by making noise (banging washbasins,pots,etc.) or driving cars.Local government also incentivizes the culling of domestic yaks found in wild herds.For the sake of the biological and genetic features of this wild species,and the pastoralist way of life,wild yaks should continuously be protected to keep their genetic integrity.We appeal plans to investigate the gene pollution of wild yaks in some important distribution regions of this species.In the face of hybridizing with domestic yaks,proper guidance is urgently needed to address genetic pollution and protect the genetic integrity of wild ya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 and domestic yaks habitat competition genetic integrity genetic pollution pastoralists migration Altun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Sexual/aggressive behavior of wild yak(Bos mutus Prejevalsky1883) during the rut: influence of female choice 被引量:2
4
作者 Paul J. Buzzard Donghua Xu Huan 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22期2756-2763,共8页
Wild yaks(Bos mutus)ranged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in large herds before being forced to remote areas of the plateau.Consequently,little has been published about their behavioral ecology.We present the first extens... Wild yaks(Bos mutus)ranged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in large herds before being forced to remote areas of the plateau.Consequently,little has been published about their behavioral ecology.We present the first extensive study on wild yak behavior during the rut.We gathered data on activity budgets,aggressive/sexual behaviors,and the behavior of bulls inside and outside mixed groups during 11 days in 2010 and 9 days in 2011.Yaks ate less and were more social during the rut than during summer.Males ate less than females and socialized more during the rut.We observed yaks for 234.25 h and recorded 2,078 aggressive/sexual behaviors.Yak bulls inspected and tended cows showing off their profiles during lateral displays,the most common type of indirect aggression.Yak bulls inside mixed sex groups rested less and socialized more than bulls outside.Females initiated intense intra-sexual competition and led at least 25 bulls on chases.Females then incited fight frenzies of numerous bull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groups before copulations,and fights could be intense.We discuss female choice selecting for large size and fighting ability in males,the similarity of yak and bison(genus Bison)behavior,and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击行为 野牦牛 发情期 女性 战斗能力 青藏高原 行为生态学 社会化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野血牦牛屠宰性能及其肉品质特性研究
5
作者 索朗多吉 张群英 +5 位作者 张强 平措占堆 巴多 巴桑旺堆 龙瑞军 洛桑顿珠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3-1612,共10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比较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不同性别野血牦牛的屠宰性能和牛肉营养成分和组成。【方法】随机选取了阿里改则县区域5~6岁、自然放牧、体况相近且良好的野血牦牛10头,公母各半,体重分别为(299.00±30.50)和(247.00... 【目的】本试验旨在比较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不同性别野血牦牛的屠宰性能和牛肉营养成分和组成。【方法】随机选取了阿里改则县区域5~6岁、自然放牧、体况相近且良好的野血牦牛10头,公母各半,体重分别为(299.00±30.50)和(247.00±10.20)kg。通过开展屠宰试验研究阿里改则县区域野血牦牛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及其肌肉营养品质特性。【结果】阿里野血公牦牛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和管围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P<0.01),其他体尺指标及屠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公牦牛胴体长、胴体宽、胴体深、胴体胸深、后腿围、大腿肉厚和眼肌面积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P<0.01),而母牦牛背膘厚度极显著高于公牦牛(P<0.01)。公牦牛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母牦牛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公牦牛(P<0.01),蛋白质、胆固醇、矿物质、维生素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在性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比例均为理性型优质蛋白质来源。脂肪酸组成上,阿里野血母牦牛肉中十五烷酸、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烷酸、硬脂酸、油酸、花生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总脂肪酸(TFA)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牦牛(P<0.05;P<0.01),公牦牛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PUFA/SFA)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结论】性别对阿里野血牦牛屠宰性能及其肉品质具有一定影响,其中阿里野血公牦牛胴体性状更为突出;野血母牦牛背最长肌较高的肌内脂肪、优质的氨基酸组成和丰富的UFA含量使其肉质营养价值比公牦牛稍好。本研究结果为阿里野血牦牛新品种定向培育及家牦牛提纯复壮与种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阿里地区 野血牦牛 屠宰性能 肉品质
下载PDF
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6
作者 洛桑顿珠 平措占堆 +4 位作者 张强 孙光明 索朗多吉 巴多 巴桑旺堆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109,116,共9页
为了比较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的差异,试验选取年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各10头(公母各半),分别为野血牦牛组和家养牦牛组,两组屠宰后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氨态氮、尿素氮、总氮、微生... 为了比较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的差异,试验选取年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各10头(公母各半),分别为野血牦牛组和家养牦牛组,两组屠宰后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氨态氮、尿素氮、总氮、微生物蛋白和挥发性脂肪酸),并基于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两组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野血牦牛组瘤胃液中总氮含量、微生物蛋白质量浓度极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1),氨态氮质量浓度、尿素氮浓度与家养牦牛组差异不显著(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正丁酸摩尔百分比极显著低于家养牦牛组(P<0.01),正戊酸摩尔百分比显著低于家养牦牛组(P<0.05),乙酸摩尔百分比极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1),丙酸摩尔百分比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5);异丁酸、异戊酸摩尔百分比及乙酸/丙酸与家养牦牛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瘤胃共有1 963个核心操作性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野血牦牛组和家养牦牛组特有的OTUs分别为18 542个和16 514个。在门水平上,两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二者占微生物总数的98%以上。在属水平上,野血牦牛组瘤胃中的优势菌属(相对丰度>2%)包括普氏菌属1(Prevotella_1)、细菌F082(Bacterium F082)、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拟杆菌目BS11肠道群(Bacteroidales_BS11_gut_group)和瘤胃球菌科NK4A214群(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相对丰度分别为24.50%、14.68%、12.88%、6.50%、2.77%和2.70%;家养牦牛组瘤胃中的优势菌属分别为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瘤胃球菌科NK4A214(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琥珀酸菌(Succiniclasticum)、细菌F082(Bacterium F082)和拟杆菌目RF16群(Bacteroidales_RF16_group),相对丰度分别为22.69%、13.87%、10.46%、6.93%、4.07%和3.96%。在门水平上,野血牦牛组瘤胃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家养牦牛组(P<0.05)。在属水平上,野血牦牛组瘤胃中普氏菌属1(Prevotella_1)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1),细菌F082(Bacterium F082)和拟杆菌目BS11肠道群(Bacteroidales_BS11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5),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瘤胃球菌科NK4A214群(Ruminococcaceae_NK4A214_group)和琥珀酸菌(Succiniclasticum)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家养牦牛组(P<0.01),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家养牦牛组(P<0.05)。说明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野血牦牛瘤胃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更高,对非纤维植物多糖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更强;而家养牦牛瘤胃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更高,对纤维类物质的消化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野血牦牛 家养牦牛 瘤胃发酵参数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未来情景羌塘高原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魏子谦 徐增让 +3 位作者 乔添 邹秀萍 靳茗茗 多布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17-3328,共12页
近30年来,羌塘高原野牦牛(Bos mutus)种群数量虽缓慢恢复,但仍为野生有蹄类中仅有的易危物种。由于其对人为活动规避明显且具有极强的攻击性,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和质量数据仍很匮乏。把野外调查与最大熵(Maxent)、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 近30年来,羌塘高原野牦牛(Bos mutus)种群数量虽缓慢恢复,但仍为野生有蹄类中仅有的易危物种。由于其对人为活动规避明显且具有极强的攻击性,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和质量数据仍很匮乏。把野外调查与最大熵(Maxent)、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InVEST三种模型相结合,系统分析羌塘高原野牦牛栖息地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未来气候、未来土地覆被和未来食物情景构建2050年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浓度(RCPs)情景下羌塘高原生境状况,预测栖息地变化状况,以期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维护提供数据支撑。结果发现:2020年前后野牦牛栖息地总面积为25.1万km^(2),集中分布在那曲市北部,阿里地区分布零散。栖息地以草原和荒漠为主,部分位于冰川区,野牦牛对气候条件反应敏感,偏好生活在暖季降雨量约在200mm,冷季降雨量约10mm,年最低温度-30℃的区域,坡度耐受性高。约92%的野牦牛栖息地位于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仅有南部约1.2万km^(2)栖息地与人类活动交叠明显。2050年前后羌塘高原暖湿化明显,草原面积增加,野牦牛栖息地将向西北部无人区扩张,目前栖息地分布较零散的阿里地区也将出现大面积高质量栖息地,三种RCPs情境下栖息地面积分别为28.2万km^(2)(RCP2.6)、28.4万km^(2)(RCP4.5)和28.0万km^(2)(RCP8.5),新增栖息地以极重要栖息地为主,边界与羌塘自然保护区范围更加吻合,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将有力支撑野牦牛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栖息地模拟 人为干扰 羌塘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阿里地区野血牦牛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洋 张强 +5 位作者 鲜莉莉 洛桑顿珠 平措占堆 巴桑旺堆 巴多 索多 《现代畜牧科技》 2023年第11期115-117,共3页
野血牦牛是野牦牛与家养牦牛杂交而成,其体型外貌大、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采食范围广、产肉产奶量高,与普通家养牦牛相比均具有绝对的优势。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地区除札达县外,其余6个县均有野血牦牛分布。近年... 野血牦牛是野牦牛与家养牦牛杂交而成,其体型外貌大、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采食范围广、产肉产奶量高,与普通家养牦牛相比均具有绝对的优势。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地区除札达县外,其余6个县均有野血牦牛分布。近年,由于人为因素、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野血牦牛遗传多样性衰减,数量持续下降,濒临绝灭,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面临严峻的挑战。该文论述了阿里地区野血牦牛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血牦牛 现状 发展思路 遗传资源
下载PDF
野牦牛(Bos grunniens mutus)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1
9
作者 马志杰 钟金城 +3 位作者 韩建林 徐惊涛 窦全林 常怀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798-4803,共6页
为从分子水平上评价野牦牛(Bosgrunniens mutus)的遗传多样性,对6头野牦公牛线粒体DNAD-loop区全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定(GenBank登录号为:FJ548840~FJ548845),结合GenBank中已刊登的2条野牦牛的相应序列,使用BioEdit7.0.9、DnaSP4.10.1... 为从分子水平上评价野牦牛(Bosgrunniens mutus)的遗传多样性,对6头野牦公牛线粒体DNAD-loop区全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定(GenBank登录号为:FJ548840~FJ548845),结合GenBank中已刊登的2条野牦牛的相应序列,使用BioEdit7.0.9、DnaSP4.10.1、Arlequin3.11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全部8条序列开展了比对分析,确定了多态位点与单倍型数目,计算了核苷酸多样度和单倍型多样度。结果表明8条野牦牛线粒体DNAD-loop区全序列长度在891~894bp之间,其中A、T、G和C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68%、28.65%、13.46%和25.21%,A+T的平均含量为61.33%。排除4处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后,共检测到39处转换和颠换位点,占分析序列总长度的4.38%,其中包括4处单一多态位点和35处简约信息位点。依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为0.9643,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2144,提示野牦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线粒体DNA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野牦牛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其系统进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钟金城 柴志欣 +3 位作者 马志杰 王永 杨万远 拉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64-1572,共9页
野牦牛属高寒地区的特有物种,是我国最珍贵的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之一,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对野牦牛mtDNA进行全序列测定和结构分析,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其系统发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野牦牛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大... 野牦牛属高寒地区的特有物种,是我国最珍贵的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之一,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对野牦牛mtDNA进行全序列测定和结构分析,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其系统发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野牦牛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大小为16 322 bp,整个基因组由37个编码基因和D-loop区组成;22个t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 524 bp、2个RNA基因序列长度为2 528 bp、13个编码蛋白基因序列长度为11420 bp、D-loop区长度为892 bp。基因组中无间隔序列,基因间排列紧密,基因内无内含子。(2)野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分子系统发生关系显示牦牛为牛亚科中的一个独立属,即牦牛属(Poephagus),牦牛属包括家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和野牦牛(Poephagus mutus)2个种。野牦牛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获得和结构解析对研究牦牛的起源、演化和分类,以及野牦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进化
下载PDF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基于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适宜栖息地的生态容量估测 被引量:11
11
作者 董世魁 武晓宇 +7 位作者 刘世梁 苏旭坤 吴娱 石建斌 李晓文 张翔 许东华 翁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598-7607,共10页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以野牦牛(Bos mutus)、藏野驴(Equus kiang)、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但是近年来野生动物数量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栖息地退化的问题,科学量化阿尔金山自然保...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以野牦牛(Bos mutus)、藏野驴(Equus kiang)、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但是近年来野生动物数量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栖息地退化的问题,科学量化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栖息地对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的生态容量,并提出相应的野生动物管理措施,是实现保护区可持续管理的根本途径。本文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的栖息地需求,建立了植物生物量和NDVI的关系模型,结合三类野生动物的食性分析,估测了适宜栖息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为三类野生动物提供的可食植物量,推算了适宜栖息地和整个保护区可以承载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1866.07、24035.51、24035.51 km^2,三类野生动物的适宜栖息地之间相互重叠,藏野驴和藏羚羊的适宜栖息地基本相同;全保护区内,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和高寒草甸分别提供了3944.91×10~4、3126.32×10~4、138.19×10~4、564.49×10~4kg可食植物量;结合三类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重叠程度及食物需求量分析,得出阿尔金山保护区的最大生态容量为野牦牛7951头/a、藏野驴6907头/a、藏羚羊27094只/a;结合三类野生动物对食物资源的占有率估计,得出阿尔金山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变幅为野牦牛3976—7156头/a,藏野驴3454—6216头/a、藏羚羊13547—24385只/a。根据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栖息地对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提出适当控制藏野驴种群数量、增加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建议,以促进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和栖息地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容量 野牦牛 藏野驴 藏羚羊
下载PDF
牦牛乳及乳制品、犏牛和黑白花奶牛乳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苟钰姣 丁路明 王玉鹏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4-280,共7页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牦牛乳、黑白花奶牛乳、犏牛乳及牦牛乳制品(奶油、酥油、曲拉、酸奶)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牦牛乳中功能性脂肪酸,如共轭亚油酸(CLA)、亚油酸(LA)、α-亚麻酸(ALA)、γ-亚麻酸(GLA)占总...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牦牛乳、黑白花奶牛乳、犏牛乳及牦牛乳制品(奶油、酥油、曲拉、酸奶)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牦牛乳中功能性脂肪酸,如共轭亚油酸(CLA)、亚油酸(LA)、α-亚麻酸(ALA)、γ-亚麻酸(GLA)占总脂肪酸的比重均显著高于犏牛乳和黑白花奶牛乳(P<0.05);犏牛乳中ω-6/ω-3PUFA的比值(1.55)略高于牦牛乳(1.54),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在最佳膳食平衡比值范围内,黑白花奶牛乳中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11.33)超过了推荐最佳比值。加工处理能够改变乳制品脂肪酸的构成,如牦牛乳奶油中检测出原奶中所不含的一种亚油酸(18:2Δ8c,11c)。酥油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UFA)为主,而曲拉主要以饱和脂肪酸(SFA)为主,牦牛酸奶中没有检测到G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犏牛 黑白花奶牛 乳制品 功能性脂肪酸
下载PDF
可可西里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冬季蠕虫卵粪检研究初报 被引量:7
13
作者 曹伊凡 苏建平 +1 位作者 张同作 连新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1-614,共4页
2004年12月25日~2005年1月5日,在可可西里地区收集到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的新鲜粪便各36、16、13和20份带回实验室,利用漂浮法、沉淀法对其在冬季的寄生蠕虫卵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藏羚羊、藏原羚粪便中均存在有细颈属线虫、... 2004年12月25日~2005年1月5日,在可可西里地区收集到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的新鲜粪便各36、16、13和20份带回实验室,利用漂浮法、沉淀法对其在冬季的寄生蠕虫卵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藏羚羊、藏原羚粪便中均存在有细颈属线虫、马歇尔属线虫和莫尼茨属绦虫虫卵,藏羚羊的感染率在19.4%~94.4%之间,感染强度EPG分别为5.58、5.11和2.86;藏原羚感染率为15%~65%,感染强度EPG各自为11.1、2.45和12.65。野牦牛粪样有古柏属和毛圆属线虫卵,感染率在75%~87.5%之间,感染强度EPG为9.06和5.93;藏野驴粪样有裸头属绦虫卵和园形科线虫卵,感染率在31%~100%之间,感染强度EPG分别为3.77和104。粪检表明:冬季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的蠕虫感染率高、感染种类少和感染强度低,动物处于带虫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羊 藏野驴 野牦牛 藏原羚 寄生虫蠕虫卵计数
下载PDF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于GIS-生态位模型的野牦牛栖息地辨识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苏旭坤 董世魁 +6 位作者 刘世梁 刘颖慧 石建斌 吴娱 张翔 高峰 许东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6-1221,共6页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野牦牛的三大保护区之一,客观地划分保护区内不同适宜度的栖息地及其功能分区,是保护野牦牛种群数量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GIS的...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野牦牛的三大保护区之一,客观地划分保护区内不同适宜度的栖息地及其功能分区,是保护野牦牛种群数量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GIS的生态位模型,厘定野牦牛的适宜栖息地并划定相应的功能分区。结果表明:面积最大的高适宜性栖息地位于卡尔墩检查站周围区域,保护区北部沿阿尔金山存在着一条高适宜性廊道,面积较小的高适宜性栖息地零星分布在保护区西南部;高适宜性栖息地与中适宜性栖息地的面积总和为1.81×104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8%。在保护区功能区划上,应将所有的高适宜性栖息作为核心区;应将中适宜性栖息地及以高适宜性栖息地为中心周围5 km的缓冲地带作为缓冲区;保护区内的其他区域应作为实验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GIS的生态位模型 野牦牛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栖息地
下载PDF
中国野牦牛种质资源库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博辉 郎侠 +2 位作者 阎萍 梁春年 孙晓萍 《家畜生态学报》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以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探险家和众多学者发表的科考资料及2001—2003年国家科技基础专项“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信息动态调查及种质资源库建设”为背景,对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全息动态进行了缜密研究。构建了野牦牛种质资源信息收集、... 本文以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探险家和众多学者发表的科考资料及2001—2003年国家科技基础专项“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信息动态调查及种质资源库建设”为背景,对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全息动态进行了缜密研究。构建了野牦牛种质资源信息收集、整理及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野牦牛的生境、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和分布区域;建立了具备群体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50头规模的高效、动态及良性运作的现代遗传繁育基地,具有在细胞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可年产2万支冷冻精液的动态保存库,具备在细胞水平上保护利用野牦牛的可生产0.1—0.15万枚野牦牛冷冻胚胎动态保存库的条件与规模;创建了联合我国相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行业、协会、自然保护区、科研机构、企业及公众,有条件地接轨国际上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现代、高效、动态、监测、可持续性保护利用牦牛遗传资源的共享平台,其形式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版、光盘版和Internet网络形式与全社会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种质资源库 体系
下载PDF
幼龄家牦牛及野、家牦牛的杂种公牛血液中INS、P_4、T、LH、17β—E_2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晓林 吴克选 +6 位作者 李全 童子保 杨荣珍 魏雅萍 徐惊涛 才让 汪琳仙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42-47,共6页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幼龄耗牛及其杂种公牛一昼夜血液中胰岛素(INS)、孕酮(P_4)、睾酮(T)、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17β—E_2)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昼夜间激素含量进行t检验,对杂交组合或各类型间各激...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幼龄耗牛及其杂种公牛一昼夜血液中胰岛素(INS)、孕酮(P_4)、睾酮(T)、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17β—E_2)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昼夜间激素含量进行t检验,对杂交组合或各类型间各激素含量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2野牛与1/4野牛INS含量差异极显著;1/2野牛与家牦牛差异显著;家牦牛与3/4野牛差异极显著;家牦牛与1/4野牛、1/4野牛与3/4野牛差异不显著。3/4野牛P_4极显著高于家牦牛、1/2野牛、1/4野牛,其余3个品种差异不及著。1/4野牛T含量极显著高于3/4野牛、1/2野牛、家牦牛;3/4野牛显著高于家牦牛;3/4野牛与1/2野牛,1/2野牛与家牦牛之间差异均不显著。4个类型或杂交组合间LH差异不显著。家牦牛、1/2野牛、1/4野牛间17β—E_2差异不及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公牛 家野牦牛公牛 家牦牛公牛 激素 血液
下载PDF
野牦牛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万远 陈雪梅 +4 位作者 钟金城 陈生梅 郭承恩 孟丽 武甫德 《中国草食动物》 2009年第3期8-13,共6页
为从分子水平探究牦牛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试验测定了野牦牛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并以绵羊为外群,构建野牦牛、家牦牛、大额牛、普通牛、瘤牛、水牛、非洲野牛、欧洲野牛、美洲野牛、非洲水牛等牛亚科种间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野... 为从分子水平探究牦牛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试验测定了野牦牛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并以绵羊为外群,构建野牦牛、家牦牛、大额牛、普通牛、瘤牛、水牛、非洲野牛、欧洲野牛、美洲野牛、非洲水牛等牛亚科种间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野牦牛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长1 140bp,序列间共有13个SNP多态位点,核苷酸变异类型包括转换和颠换,无插入和缺失,表明野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支持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一个独立属(即牦牛属)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起源 进化
下载PDF
冷冻保存对野牦牛精子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林金杏 阎萍 +2 位作者 郭宪 曾玉峰 姚玉妮 《中国草食动物》 2007年第2期10-13,共4页
研究冷冻保存(-196℃)对野牦牛精子顶体酶等酶活性的影响。应用Giemsa染色法、BAPNA底物法、改良明胶底膜法和磷酸苯二钠法分别测定不同保存年份的精子顶体完整率、顶体酶、透明质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采用酶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分别以... 研究冷冻保存(-196℃)对野牦牛精子顶体酶等酶活性的影响。应用Giemsa染色法、BAPNA底物法、改良明胶底膜法和磷酸苯二钠法分别测定不同保存年份的精子顶体完整率、顶体酶、透明质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采用酶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分别以丙酮酸钠和α-已酮酸钠为底物测定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C4活性,并计算C4的相对活性。结果表明,在冷冻保存条件下,野牦牛精子有关酶活性下降;并随保存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增加;对保存5年以上的精液需抽样测定功能和品质后再用于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精子 顶体酶 透明质酸酶 酸性磷酸酶 乳酸脱氢酶
下载PDF
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宪 阎萍 +3 位作者 程胜利 杨博辉 曾玉峰 梁春年 《家畜生态学报》 2007年第5期96-98,共3页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贵的野生畜种资源。本文从野牦牛的分布、类型、种群数量以及主要地理分区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同时讨论了野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并提出了保存和利用野牦牛遗传资源的措施,对促进高寒牧区生...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贵的野生畜种资源。本文从野牦牛的分布、类型、种群数量以及主要地理分区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野牦牛遗传资源现状,同时讨论了野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并提出了保存和利用野牦牛遗传资源的措施,对促进高寒牧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遗传资源 保存与利用
下载PDF
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兰萍 耿荣庆 +3 位作者 常洪 冀德君 李永红 常春芳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20,共4页
研究测定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种群的遗传现状。结果表明,在17头巴州牦牛个体中检测到4种Cyt b基因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33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02;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巴... 研究测定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种群的遗传现状。结果表明,在17头巴州牦牛个体中检测到4种Cyt b基因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33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02;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巴州牦牛Cyt b基因单倍型明显有两个分支,一支与家牦牛单倍型聚在一起,另一支与新疆野牦牛单倍型聚在一起,表明巴州牦牛可能有2个母系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家牦牛 线粒体DNA 渐渗杂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