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rther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he Hordeum vulgare ssp. spontaneum in Tibet as ultimate progenitor of Chinese cultivated barley 被引量:5
1
作者 Feng Zongyun(冯宗云) Zhang Lili +1 位作者 Zhang Yizheng Ling Hongqing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05年第3期320-324,共5页
106 aeeessions of Tibetan wild barley, including 50 accessions of the two-rowed wiht barley Hordeum vulgare ssp. sopntaneum (HS), 27 accessions of the six-rowed bottle-shaped wild barley H. lagunculiforme (HL) and... 106 aeeessions of Tibetan wild barley, including 50 accessions of the two-rowed wiht barley Hordeum vulgare ssp. sopntaneum (HS), 27 accessions of the six-rowed bottle-shaped wild barley H. lagunculiforme (HL) and 29 accessions of the six-rowed wiht barley H. agriocrithon (HA) that separately represent different agrigeographical regions of Tibet, were used to study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e differentiation using SSR markers selected from seven barley linkage groups. 229 allelic variants were identified with an average of 7.6 alleles/locus. The average of total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in HA (6.4)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HS (3.9) and HL (3.4). The genetie diversity and its standard deviation among the three subspecies were in the order of HS〉HL〉HA. Very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as observed among the three subspecies of wild barley. Comparisons of the results fiom this and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a strong Oriental-Occidental differentiation of barley, and that Shannan region of Tibet might be the center of origin of the Tibetan two-rowed wild barley, thus supporting not only the hypothesis of a mono-phyletie origin of cultivated barley but also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Tibetan two-rowed wild barley as ultimate progenitor of Chinese cultivated barl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deum genetic diversity SSR markers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ild barley
下载PDF
以色列野生二棱大麦农艺性状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严俊 程剑平 +1 位作者 Y.Gutterman E.Nevo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9-973,999,共6页
为给野生大麦的遗传和基因资源的研究提供依据,对起源于以色列不同地区6个群体的16个生态型野生二棱大麦的物候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间的物候性状差异明显。从个体水平上分析,其最大值均出现在湿生生态型中,除旗叶面积外... 为给野生大麦的遗传和基因资源的研究提供依据,对起源于以色列不同地区6个群体的16个生态型野生二棱大麦的物候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间的物候性状差异明显。从个体水平上分析,其最大值均出现在湿生生态型中,除旗叶面积外,其最小值则出现在旱生生态型中;从群体水平上分析,除每穗粒数外,湿生型平均值皆高于旱生型平均值。曼-怀氏等级和检验显示,湿生型和旱生型之间的这些物候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斯皮尔曼秩相关性检验则表明,9个物候与性状间,除三叶期与粒重、穗粒重无相关性外,其余物候性状间均呈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生长期与旗叶面积、株高、穗长、芒长等呈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则呈显著负相关;芒长与旗叶面积、株高,穗长与株高存在显著正相关,而每穗粒数则与芒长和旗叶面积分别呈显著负相关,芒长与穗长亦呈显著正相关。分析表明,以色列不同地区野生大麦物候性状差异是其生境主导下生存选择的结果,其丰富的表现型多样性,可用于遗传与育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色列 野生二棱大麦 物候 相关性
下载PDF
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严俊 王莹 +2 位作者 Y.Gutterman E.Nevo 程剑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99-1804,共6页
为探讨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物候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斯皮尔曼秩相关性(Spearman’s Rho Correla-tion)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s)方法,研究了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以色列6个群体16个生态型野... 为探讨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物候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斯皮尔曼秩相关性(Spearman’s Rho Correla-tion)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s)方法,研究了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以色列6个群体16个生态型野生二棱大麦的物候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粒重与起源地的14个生态地理因素中的8个因素有显著相关性(P<0.05),生长期、旗叶面积、株高、穗长、芒长和每穗小穗数分别与纬度、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湿度和年平均蒸发量等因素有显著相关性(P<0.05);生态地理因素中的水分、温度和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的11个物候期及农艺性状起关键影响作用。说明,野生二棱大麦物候期及农艺性状差异实质是其长期与环境相互作用,在自然选择压力下进化形成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色列 野生二棱大麦 物候和农艺性状 生态地理因素 影响作用
下载PDF
以色列“进化峡谷”野生二棱大麦种子休眠与幼苗抗旱研究(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严俊 王莹 +2 位作者 Y.Gutterman E.Nevo 程剑平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野生二棱大麦是栽培大麦的祖先。广泛分布于"新月沃地"及中东地中海气候地区的野生二棱大麦有深度休眠和幼苗抗旱的重要特性。以色列"进化峡谷"是模拟研究非洲和欧洲不同生境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天然实验室。通过对&... 野生二棱大麦是栽培大麦的祖先。广泛分布于"新月沃地"及中东地中海气候地区的野生二棱大麦有深度休眠和幼苗抗旱的重要特性。以色列"进化峡谷"是模拟研究非洲和欧洲不同生境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天然实验室。通过对"进化峡谷"3个微环境的野生二棱大麦种子休眠和幼苗抗旱的研究表明,起源于峡谷南坡(干热的非洲坡)大麦种子休眠深度大于北坡(冷湿的欧洲坡),峡谷底部居中;而对于幼苗抗旱力则恰好相反,北坡大于南坡,底部仍居中。大麦种子休眠深度与幼苗抗旱力呈正相关。结果分析显示,微环境在野生二棱大麦种子休眠和幼苗抗旱特性的自然选择与进化中起明显的决定作用,这两个特性在"进化峡谷"并未受物种内部迁移的影响,而与以色列相应区域有一致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眠 抗旱 以色列 野生二棱大麦 微环境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与CNKI数据库的野大麦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翟纡润 陈振江 李春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9-828,共10页
野大麦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粮食作物生产、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为了解目前国内外对野大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据... 野大麦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粮食作物生产、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为了解目前国内外对野大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野大麦近30年的年度发文量、所属机构、国家间合作关系、被引率、关键词及文献来源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表明:国内外关于野大麦的研究有很多,但因地理文化差异,我国学者对野大麦的研究绝大多数为短芒大麦草(Hordeum brevisubulatum),国外学者则主要研究钝稃野大麦(H.spontaneum)及其变种。近30年来,两个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野大麦的文章数量相差不多,均呈稳步上升状态,在2019年达到顶峰。中国、以色列、德国的发文量位于世界前列,以色列、德国、美国的合作贡献最大,其中海法大学(University of Haifa)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发文量最多。国内外的期刊中《草地学报》和《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的载文量最多;以“野大麦”、“wild barley”和“barley”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抗性(resistance)”、“胁迫(stress)”和“基因(gene)”等次之,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野大麦的研究热点,也为兼顾野大麦的饲用价值、食用价值及生态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of science CNKI 野大麦 短芒大麦草 钝稃野大麦 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