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Zucc.)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近缘祖先种。在大豆驯化的过程中,栽培大豆丢失了大量的基因或等位变异,导致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降低,这严重限制了栽培大豆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有效性与丰...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Zucc.)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近缘祖先种。在大豆驯化的过程中,栽培大豆丢失了大量的基因或等位变异,导致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降低,这严重限制了栽培大豆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有效性与丰富性。我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丰富,蕴藏着许多高蛋白含量、抗病虫、耐干旱、耐盐碱等方面的潜力基因,挖掘潜力基因并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应用到现代的栽培大豆品种中,能够有效地拓宽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本文综述了野生大豆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特征、近年来在野生大豆中发掘的重要功能基因或位点,包括百粒重、开花期和成熟期、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抗病、抗虫、耐盐碱、耐干旱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并讨论这些重要基因或位点在未来栽培大豆育种中的应用潜力,以期为育种家培育和改良大豆新品种提供一种新的育种思路和策略。展开更多
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old et Zucc.)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早熟性、蛋白质含量高、环境适应能力强以及异黄酮、皂苷等营养活性物质含量高等优点。开展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搜集、研究和利用工作,对于培育大...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old et Zucc.)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早熟性、蛋白质含量高、环境适应能力强以及异黄酮、皂苷等营养活性物质含量高等优点。开展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搜集、研究和利用工作,对于培育大豆新品种和保存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整理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详细介绍了一年生野生大豆在我国境内的分布情况,对一年生野生大豆在我国遗传多样性中心的相关研究,以及3次全国性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工作的基本情况与成果,并按照我国地理划分对我国各地区局部一年生野生大豆考察和搜集工作进行了阐述。此外,对在俄罗斯、日本、韩国一年生野生大豆的分布、生长环境和资源考察搜集工作情况也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得出,一年生野生大豆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泛,生长环境类型丰富。目前,对于一年生野生大豆在我国遗传多样性中心主要观点包括南方中心、北方中心以及多中心等多种观点。根据对俄罗斯、日本、韩国一年生野生大豆的分布、生长环境和资源考察及搜集工作情况分析可知,一年生野生大豆在日本和朝鲜半岛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在俄罗斯分布在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以及滨海边疆区。一年生野生大豆在不同地区生长环境相似,在潮湿、水源附近分布较集中,在不同地区的考察中多次发现因人为原因导致一年生野生大豆栖息地面积减少,甚至种群濒危的情况。因此,一年生野生大豆种群保护工作十分必要。展开更多
为了评估转基因大豆向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基因漂移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选取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携带外源基因cp4-epsps)与野大豆(来自内蒙古包头)杂交F_(2)代种皮颜色为黑色、褐绿色和褐黄色(与野大豆种皮颜色相近)...为了评估转基因大豆向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基因漂移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选取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携带外源基因cp4-epsps)与野大豆(来自内蒙古包头)杂交F_(2)代种皮颜色为黑色、褐绿色和褐黄色(与野大豆种皮颜色相近)的种子,对这些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植株的19个定量性状和5个定性性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F_(3)代植株及其亲本进行聚类分析,并对不同组F_(3)代的定量和定性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_(3)代幼苗中抗性植株与非抗性植株的分离比符合“5∶1”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定量性状中,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最小(4.65%),其余1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14%,其中,单株种子数的变异系数最大(55.68%)。不同种皮颜色F_(2)代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植株均以强缠绕型占比最高;F_(3)代植株中,90.7%的果荚为弯镰形或弓形,且80.0%的果荚颜色为黑褐色;黑色种皮F_(2)代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种皮颜色无性状分离,褐绿色和褐黄色种皮F_(2)代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种皮颜色均出现性状分离;F_(3)代种子中,82.7%的种子有泥膜。聚类结果显示F_(3)代植株被分为3组。不同组F_(3)代中,Ⅰ组的多数性状最低,且株高等5个性状显著低于野大豆;Ⅱ组的9个性状最高,且单株结荚数等15个性状显著高于野大豆,仅株高显著低于野大豆;Ⅲ组的部分性状最高,且单株结荚数等12个性状显著高于野大豆,株高等3个性状显著低于野大豆。综合比较认为,Ⅱ组的竞争能力最强,Ⅰ组的竞争能力最弱。Ⅰ组的不缠绕型植株占比最高,而Ⅱ和Ⅲ组的强缠绕型植株占比最高。3组F_(3)代的种皮颜色均以黑色占比最高。综上所述,供试的不同组F_(3)代植株均能完成生活史并产生后代。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基因通过花粉漂移到野大豆上并成功杂交,则会产生不同适应性杂交后代,增加生态风险。展开更多
文摘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Zucc.)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近缘祖先种。在大豆驯化的过程中,栽培大豆丢失了大量的基因或等位变异,导致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降低,这严重限制了栽培大豆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有效性与丰富性。我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丰富,蕴藏着许多高蛋白含量、抗病虫、耐干旱、耐盐碱等方面的潜力基因,挖掘潜力基因并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应用到现代的栽培大豆品种中,能够有效地拓宽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本文综述了野生大豆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特征、近年来在野生大豆中发掘的重要功能基因或位点,包括百粒重、开花期和成熟期、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抗病、抗虫、耐盐碱、耐干旱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并讨论这些重要基因或位点在未来栽培大豆育种中的应用潜力,以期为育种家培育和改良大豆新品种提供一种新的育种思路和策略。
文摘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old et Zucc.)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早熟性、蛋白质含量高、环境适应能力强以及异黄酮、皂苷等营养活性物质含量高等优点。开展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搜集、研究和利用工作,对于培育大豆新品种和保存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整理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详细介绍了一年生野生大豆在我国境内的分布情况,对一年生野生大豆在我国遗传多样性中心的相关研究,以及3次全国性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工作的基本情况与成果,并按照我国地理划分对我国各地区局部一年生野生大豆考察和搜集工作进行了阐述。此外,对在俄罗斯、日本、韩国一年生野生大豆的分布、生长环境和资源考察搜集工作情况也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得出,一年生野生大豆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泛,生长环境类型丰富。目前,对于一年生野生大豆在我国遗传多样性中心主要观点包括南方中心、北方中心以及多中心等多种观点。根据对俄罗斯、日本、韩国一年生野生大豆的分布、生长环境和资源考察及搜集工作情况分析可知,一年生野生大豆在日本和朝鲜半岛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在俄罗斯分布在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以及滨海边疆区。一年生野生大豆在不同地区生长环境相似,在潮湿、水源附近分布较集中,在不同地区的考察中多次发现因人为原因导致一年生野生大豆栖息地面积减少,甚至种群濒危的情况。因此,一年生野生大豆种群保护工作十分必要。
文摘为了评估转基因大豆向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基因漂移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选取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携带外源基因cp4-epsps)与野大豆(来自内蒙古包头)杂交F_(2)代种皮颜色为黑色、褐绿色和褐黄色(与野大豆种皮颜色相近)的种子,对这些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植株的19个定量性状和5个定性性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F_(3)代植株及其亲本进行聚类分析,并对不同组F_(3)代的定量和定性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_(3)代幼苗中抗性植株与非抗性植株的分离比符合“5∶1”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定量性状中,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最小(4.65%),其余1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14%,其中,单株种子数的变异系数最大(55.68%)。不同种皮颜色F_(2)代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植株均以强缠绕型占比最高;F_(3)代植株中,90.7%的果荚为弯镰形或弓形,且80.0%的果荚颜色为黑褐色;黑色种皮F_(2)代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种皮颜色无性状分离,褐绿色和褐黄色种皮F_(2)代种子萌发产生的F_(3)代种皮颜色均出现性状分离;F_(3)代种子中,82.7%的种子有泥膜。聚类结果显示F_(3)代植株被分为3组。不同组F_(3)代中,Ⅰ组的多数性状最低,且株高等5个性状显著低于野大豆;Ⅱ组的9个性状最高,且单株结荚数等15个性状显著高于野大豆,仅株高显著低于野大豆;Ⅲ组的部分性状最高,且单株结荚数等12个性状显著高于野大豆,株高等3个性状显著低于野大豆。综合比较认为,Ⅱ组的竞争能力最强,Ⅰ组的竞争能力最弱。Ⅰ组的不缠绕型植株占比最高,而Ⅱ和Ⅲ组的强缠绕型植株占比最高。3组F_(3)代的种皮颜色均以黑色占比最高。综上所述,供试的不同组F_(3)代植株均能完成生活史并产生后代。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基因通过花粉漂移到野大豆上并成功杂交,则会产生不同适应性杂交后代,增加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