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威廉·燕卜荪与中国现代主义新诗运动
1
作者 周蕾 何宁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8-77,共10页
英国诗人、评论家威廉·燕卜荪曾于20世纪上半叶介入中国的现代主义新诗运动。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燕卜荪将叶芝、艾略特、奥登等西方现代派诗人引介给学生,同时推行“细读”这一研究方法。燕卜荪强调思辨与矛盾的现代主义诗作,启... 英国诗人、评论家威廉·燕卜荪曾于20世纪上半叶介入中国的现代主义新诗运动。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燕卜荪将叶芝、艾略特、奥登等西方现代派诗人引介给学生,同时推行“细读”这一研究方法。燕卜荪强调思辨与矛盾的现代主义诗作,启蒙了穆旦等青年诗人运用相似的现代派技法描绘战时中国的现实。燕卜荪的朦胧诗学帮助确立了语言本体论这一新的批评风向,促使彼时国内的诗歌赏析从印象批评转为语义批评,诗歌创作从偏向感伤的浪漫主义走向强调智性的现代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燕卜荪 现代派诗歌 朦胧诗学
下载PDF
“坚定地说他们听不懂的话”:课堂上的威廉·燕卜荪
2
作者 肖一之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2期80-94,共15页
威廉·燕卜荪在现代中英文学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燕卜荪中国经历的研究多关注他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影响或者讲述他在西南联大的传奇经历,而较少涉及他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然则作为燕卜荪在中国从事的主要工作,课堂教学才是他... 威廉·燕卜荪在现代中英文学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燕卜荪中国经历的研究多关注他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影响或者讲述他在西南联大的传奇经历,而较少涉及他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然则作为燕卜荪在中国从事的主要工作,课堂教学才是他真正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本文借助哈佛大学馆藏的燕卜荪档案以及燕卜荪学生们的追忆,从多重角度重构了燕卜荪的课堂内容,尤其是他在北京大学时期的教学实践。通过重新审视燕卜荪的课堂教学,本文勾勒了他是如何在非英国语境中坚持自己的文学教育标准,并挖掘出这一实践背后体现出的推崇智性的批判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燕卜荪 中英文学交流 课堂教学
下载PDF
含混、朦胧,或歧义——燕卜荪“复义理论”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黄宝富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2-15,共4页
"复义"概念指文本的表现意义模糊而不确定,一项陈述会产生多种意义,它是诗歌表现的重要技巧之一。燕卜荪认为"复义"主要有七种基本类型,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含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关键词 燕卜荪 “复义理论” 含混 朦胧 文本 诗歌 英国 多义性 “复义”形态
下载PDF
论燕卜荪与英美新批评派之间的理论关联与分歧 被引量:1
4
作者 秦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学术界将威廉·燕卜荪归为英美新批评派的惯常认识并不到位。燕卜荪恰恰是在与新批评派理论相区分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自己在思想上的划界,进而建立了极富个人特色的理论体系。燕卜荪非常强调作者生平以及历史背景在理解文学作品中的... 学术界将威廉·燕卜荪归为英美新批评派的惯常认识并不到位。燕卜荪恰恰是在与新批评派理论相区分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自己在思想上的划界,进而建立了极富个人特色的理论体系。燕卜荪非常强调作者生平以及历史背景在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而这两者恰恰是新批评家们所尽力避免的。燕卜荪以"形式"和"作者的意图"所展开的系列论述,是其与英美新批评派之间理论分歧的显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卜荪 新批评 形式 作者意图
下载PDF
略论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
5
作者 李玉芹 彭红卫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47-48,53,共3页
燕卜荪从语词本身的多义、语法结构、语境乃至作者思想、读者心理、社会历史背景诸多方面考察“朦胧”,突破了新批评派常犯的执拗于文本形式分析的不足。但是,燕卜荪的“朦胧”说也存在不足。重新估价燕卜荪的“朦胧”说在语言研究上的... 燕卜荪从语词本身的多义、语法结构、语境乃至作者思想、读者心理、社会历史背景诸多方面考察“朦胧”,突破了新批评派常犯的执拗于文本形式分析的不足。但是,燕卜荪的“朦胧”说也存在不足。重新估价燕卜荪的“朦胧”说在语言研究上的重大贡献和不足,以期方家对此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并且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真正创造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人文科学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卜荪 《朦胧的七种类型》
下载PDF
燕卜荪与C.S.刘易斯:寻求共同点
6
作者 约翰·拉姆里奇 伍小玲(译) 张炼(校)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0年第1期215-228,共14页
文学评论家,尤其是弥尔顿学者,常根据C.S.刘易斯与燕卜荪各自所持的对立的基督教观点,将他们归为截然相反的两类人。尽管刘易斯到30多岁时还是一位无神论者,但他在1930年前后皈依了基督教。相较之下,燕卜荪可以说在成年后经历了信仰转变... 文学评论家,尤其是弥尔顿学者,常根据C.S.刘易斯与燕卜荪各自所持的对立的基督教观点,将他们归为截然相反的两类人。尽管刘易斯到30多岁时还是一位无神论者,但他在1930年前后皈依了基督教。相较之下,燕卜荪可以说在成年后经历了信仰转变,从青年时期的无神论者变为日益尖锐的反基督教思想者。这种转变似乎是由他在文学上的反抗所触发的,他反对早期现代文本解读中那些他称作"新基督教主义"的东西。他的批评著作反复地将相信地狱、相信通过基督之死实现赎罪这样的信仰描写得像施虐狂。而对刘易斯来说,正是因为他为基督教神学作理性辩护的作品极受欢迎,他才享有盛誉。了解燕卜荪作品的大众读者寥寥无几,但他在学术界的声望很高,而刘易斯作品的价值在学术界常常不受重视或只被勉强认可。本文论证的是,尽管两人确实差异显著,但作为文学评论家,两人有着比人们通常意识到的更多共同点,这点甚至在基督教神学,尤其是赎罪论上亦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卜荪 C.S.刘易斯 传记 共同点 弥尔顿研究 基督教神学 无神论
下载PDF
威廉·燕卜荪与“诗歌分析方法之争”
7
作者 秦丹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44-148,共5页
作为现代文学批评重要的先驱人物,威廉·燕卜荪在"诗歌分析方法之争"的学术公案中受益良多。燕卜荪所创造的语词分析批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罗伯特·格雷夫斯和劳拉·赖丁所称作的诗歌中"词语增强的近亲... 作为现代文学批评重要的先驱人物,威廉·燕卜荪在"诗歌分析方法之争"的学术公案中受益良多。燕卜荪所创造的语词分析批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罗伯特·格雷夫斯和劳拉·赖丁所称作的诗歌中"词语增强的近亲繁殖"方法的启示。正是这一启示,使得燕卜荪对诗歌所蕴含的多重意义更感兴趣。与格雷夫斯、赖丁相区别的是,前者更倾向在众多复杂意义中作出选择,并决定最终的意义;而燕卜荪并不在意只选择一种特定的意义,而是强调词语所有可能意义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燕卜荪 诗歌分析方法 罗伯特·格雷夫斯 劳拉·赖丁
下载PDF
威廉·燕卜荪在北京大学:1947-1952——读约翰·哈芬登的《燕卜荪传》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剑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80,共8页
英国著名批评家、诗人威廉·燕卜荪(1906-1984)在中国的学界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他曾经是西南联大的英语教授(1937-1939),是许多老一辈中国知名英语学者的文学启蒙老师,然而他在北京大学的教学经历(1947-1952)很少有人知晓,也很少为... 英国著名批评家、诗人威廉·燕卜荪(1906-1984)在中国的学界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他曾经是西南联大的英语教授(1937-1939),是许多老一辈中国知名英语学者的文学启蒙老师,然而他在北京大学的教学经历(1947-1952)很少有人知晓,也很少为人书写。英国学者约翰·哈芬登的《燕卜荪传》(第2卷)为我们展示了燕卜荪的这段难忘的经历,但是哈芬登对这些经历的解读有些令人生疑。本文试图分析相关的史料和史实,从中国人的视角为读者展示燕卜荪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同时希望为燕卜荪的对华态度和政治立场做一个准确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卜荪 北京大学 英国文学 人文教育
原文传递
置身名流:燕卜荪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和诗论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曹莉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3-172,共10页
威廉·燕卜荪是20世纪后结构主义兴起之前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1937—1939年在西南联大讲授英美现代派诗歌和批评理论等,由此在中国一批年轻的"学术名流"之中播下了现代诗歌和现代诗论的种子,这笔弥足珍贵的学术遗产已... 威廉·燕卜荪是20世纪后结构主义兴起之前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1937—1939年在西南联大讲授英美现代派诗歌和批评理论等,由此在中国一批年轻的"学术名流"之中播下了现代诗歌和现代诗论的种子,这笔弥足珍贵的学术遗产已然成为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批评和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西南联大诗人群、中国现代诗评论以及新中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奠基者王佐良、穆旦、袁可嘉等人为例,阐述燕卜荪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和诗论在20世纪中期的萌芽所产生的现实影响和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卜荪 西南联大 现代派诗歌和诗论
原文传递
中英文化的碰撞与协商:解读威廉·燕卜荪的中国经历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剑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0,共6页
英国著名批评家、诗人威廉·燕卜荪是东西文化碰撞的一个实例,作为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其经历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他对自身身份的焦虑。分析他在这个时期留下的文字资料,包括诗歌、小说、批评论文、书信、旅行笔记等等,... 英国著名批评家、诗人威廉·燕卜荪是东西文化碰撞的一个实例,作为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其经历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他对自身身份的焦虑。分析他在这个时期留下的文字资料,包括诗歌、小说、批评论文、书信、旅行笔记等等,将为读者展示他对文化身份、中西文化差异等问题的思考,从而展示文化间如何通过碰撞和协商以达到相互包容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卜荪 东方 身份 文化 协商
原文传递
复义的反叛与中国之行:以燕卜荪《南岳之秋》为例
11
作者 张强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8-183,共16页
作为抗战时期引介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燕卜荪在西南联大期间的教学及诗歌创作活动对当时中国断诗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写于这一时期的《朦胧的七种类型》阐述了英语诗歌从词语选择、意象呈现到阅读方式等诸多层面的特征。本文认为,... 作为抗战时期引介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燕卜荪在西南联大期间的教学及诗歌创作活动对当时中国断诗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写于这一时期的《朦胧的七种类型》阐述了英语诗歌从词语选择、意象呈现到阅读方式等诸多层面的特征。本文认为,燕卜荪于战时中国写作的长诗《南岳之秋》在以上三个方面恰恰背离了他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主张,这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其一,含混的话语表现方式难以进入战时中国的主流话语,因而不能参与到救国救民的统摄性宏大叙事当中;其二,这一时期的燕卜荪着迷于东方宗教的神秘主义特质,寻求中西文化的共通点试图探寻神祗在东方的多重表现形式;其三,燕卜荪以现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精英与大众、叙事与抒情、诗歌的文学性与社会性等方面,探讨新批评的文本阅读方式对读者群的启示,证明了现代诗歌的阐释方式具有个性化、多样化与明晰化的倾向,而非故弄玄虚的含混化与去大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卜荪 复义 反叛 《南岳之秋》 新批评
原文传递
论燕卜荪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关系
12
作者 倪贝贝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2年第2期68-71,共4页
作为英国杰出的批评理论家和诗人,威廉·燕卜荪对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燕卜荪对现代主义诗艺的引入,改变了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当时诗坛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促使联大诗人群开始转向对现代主义冷静客观的形而上... 作为英国杰出的批评理论家和诗人,威廉·燕卜荪对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燕卜荪对现代主义诗艺的引入,改变了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当时诗坛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促使联大诗人群开始转向对现代主义冷静客观的形而上的思考,由此展开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吸收借鉴和对自身理论的反思重构,甚至左右了其诗歌品格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卜荪 西南联大诗人群 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燕卜荪与作为现代文学批评概念的“含混” 被引量:9
13
作者 秦丹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燕卜荪的《含混七型》对诗歌语言"含混"现象进行重新阐释与细致分类,成为其构建以语词分析批评为核心的诗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在燕卜荪看来,诗歌语言"多义性"不仅取决于诗歌文本本身,还涉及读者反应和诗人意图。他... 燕卜荪的《含混七型》对诗歌语言"含混"现象进行重新阐释与细致分类,成为其构建以语词分析批评为核心的诗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在燕卜荪看来,诗歌语言"多义性"不仅取决于诗歌文本本身,还涉及读者反应和诗人意图。他分别从语言学和心理学两个向度上,对诗歌含混现象加以批评展示,并将诗歌语言的"多义性"提升到审美层面,由此促使"含混"在现代文学批评中被提升为一个核心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卜荪 《含混七型》 含混 现代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