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here Shall We Two Meet, in East or in West: When Po-shen Lu's The Witch Sonata Psalm of Macbeth Encounters With William Shakespeare's Macbeth
1
作者 Jui-sung Chen Shin-yi Le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3期260-270,共11页
By using tai-yu (min-nan-hua, Taiwan Residents local language) to stage William Shakespeare's Macbeth, Po-shen Lu produced an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wan in 2003. When producing Antigone... By using tai-yu (min-nan-hua, Taiwan Residents local language) to stage William Shakespeare's Macbeth, Po-shen Lu produced an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wan in 2003. When producing Antigone in 2001, Lu was challenged by his critics in three aspects: (1) the tradition of tai-yu theatre of Tainan Jen Theatre and that of Western plays, (2) audience reception in Taiwan, and (3)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tegrating tai-yu with Western classic texts. In spite of these criticisms on his theatrical productions, Lu has continued helping Tainan Jen Theatre transform into a professional theatrical troupe since he became an artistic director in 2002. By analyzing how and why Lu staged his The Witch Sonata--Psalm of Macbeth in the socio-historical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I propose to re-revaluate Lu's artistic contribution to the theat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aiwan. I would argue that Lu is not only challenging Taiwan Residents reading of Shakespeare but also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tai-yu's theatricality, in a view to bringing new life to Taiwan's intercultural theat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Po-shen tai-yu william shakespeare Tainan Jen Theatre intercultural theatre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接受
2
作者 郝田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136,共16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深受喜爱,诸如屠岸、梁宗岱等诗人译者,甚至终其一生,致力于十四行诗的翻译。十四行诗的翻译涉及跨文化理解。在诗歌形式上,莎氏十四行诗有两种汉译形式,即古体诗和白话诗。虽然两种形式各有优劣,但整体而言,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深受喜爱,诸如屠岸、梁宗岱等诗人译者,甚至终其一生,致力于十四行诗的翻译。十四行诗的翻译涉及跨文化理解。在诗歌形式上,莎氏十四行诗有两种汉译形式,即古体诗和白话诗。虽然两种形式各有优劣,但整体而言,白话诗形式已成主要翻译趋势。在过去一世纪的时间里,十四行诗这一诗歌形式已经成功中国化,中国十四行诗主要得益于对西方十四行诗作品的阅读与翻译,包括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其中,莎士比亚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本文梳理莎氏十四行诗在中国的接受史,包括阅读、翻译和改写等方面,并辅以具体例证,说明莎士比亚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成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阅读 翻译 改写 中国现代诗歌
下载PDF
妙喻与洞察——浅析相似修辞格在《李尔王》中的体现
3
作者 成敏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95-198,共4页
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中有一个貌似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傻瓜”,一直忠诚地跟随在李尔左右,以戏谑的口吻,一针见血地指出后者的昏悖,毫不掩饰地发表着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的看法。其言语浅显易懂而寓意深刻,... 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中有一个貌似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傻瓜”,一直忠诚地跟随在李尔左右,以戏谑的口吻,一针见血地指出后者的昏悖,毫不掩饰地发表着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的看法。其言语浅显易懂而寓意深刻,充满艺术性与思想性;他对隐喻、类比、拟人、明喻等相似修辞格的运用,不但是对语言技巧的良好把握,更是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这一形象的塑造,显示出莎士比亚对底层人民的真切同情以及对黑白颠倒的社会的深深控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喻 洞察 威廉·莎士比亚 《李尔王》 “傻瓜”
下载PDF
评苏福忠《朱莎合璧》,兼论莎士比亚译本研究
4
作者 徐嘉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180-188,共9页
苏福忠的《朱莎合璧》以翔实的案例和详细的分析证明,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是迄今所有莎剧中译本中最为准确、流畅和文雅的。该书是翻译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素材,也是一部经典文学评论集,还是一部莎士比亚接受史,从中可以一窥我国文化事业... 苏福忠的《朱莎合璧》以翔实的案例和详细的分析证明,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是迄今所有莎剧中译本中最为准确、流畅和文雅的。该书是翻译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素材,也是一部经典文学评论集,还是一部莎士比亚接受史,从中可以一窥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莎士比亚译本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福忠 莎士比亚 翻译研究 接受史 《朱莎合璧》 朱生豪
下载PDF
为莎士比亚跨文化研究开辟新路--评黄诗芸《莎士比亚与东亚》
5
作者 冯伟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171-179,共9页
黄诗芸的专著《莎士比亚与东亚》从形式、政治、接受和离散四个角度探讨了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四国的莎士比亚舞台和电影改编。该书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研究莎士比亚与东亚的专论,为日益丰富的东亚色彩的莎士比亚剧场和研究提供了... 黄诗芸的专著《莎士比亚与东亚》从形式、政治、接受和离散四个角度探讨了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四国的莎士比亚舞台和电影改编。该书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研究莎士比亚与东亚的专论,为日益丰富的东亚色彩的莎士比亚剧场和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案例和指导,拓宽了莎士比亚跨文化传播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东亚 戏剧 电影 跨文化研究 改编研究
下载PDF
国家地理叙事的具身化:以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为例
6
作者 何荣钰 刘立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0-273,共14页
文学地理学主要采用两条研究路径,一是以地理环境为轴心的人—地关系影响论,二是当代空间理论的权力关系批判,二者各有利弊。地理的身体审美是重要的文学地理学思想资源,以身体为视点,对早期现代英国文学的国家地理叙事进行讨论,有助于... 文学地理学主要采用两条研究路径,一是以地理环境为轴心的人—地关系影响论,二是当代空间理论的权力关系批判,二者各有利弊。地理的身体审美是重要的文学地理学思想资源,以身体为视点,对早期现代英国文学的国家地理叙事进行讨论,有助于辨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视野下的文学地理学资源的当代学术意义。早期现代英国流行国家人格化理论和国王二体论思想,作家将国家地理视为政治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生发了国家地理叙事的具身化修辞。几何结构打通了地理景观与人体之间的阻隔,形成了两者之间基于政治伦理的类比修辞;地理图绘与政治身体互为指涉,赋予抽象的地图以政治生命意义;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形塑了地理空间的性别表达。地理叙事的具身化修辞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与中国古代地理思想有契合之处,一种系统、丰富的人地关系昭示着文学地理学理论革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地理叙事 斯宾塞 莎士比亚 马洛
下载PDF
创造何以战胜死亡: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死亡观
7
作者 曾立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7,共10页
“以创造战胜死亡”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组诗中,创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类自身的繁衍;二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诗人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提取“真善美”,建立秩序,从而创造了诗人的小宇宙。《旧约》也同样反复强调以“生... “以创造战胜死亡”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组诗中,创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类自身的繁衍;二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诗人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提取“真善美”,建立秩序,从而创造了诗人的小宇宙。《旧约》也同样反复强调以“生儿育女”和“建立秩序”两种方式战胜死亡。莎士比亚诗中这种“以创造战胜死亡”的主题与《旧约》中源自希伯来文化的死亡观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又在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影响下产生了变化。通过分析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死亡观,可以看到两希文明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冲突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观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下载PDF
论《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的时间性结构
8
作者 遇美娜 王钢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2-87,108,共7页
长期以来,莎士比亚的第一部传奇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被认为结构松散、混乱而饱受争议。但从时间性结构的角度来看,该剧也有可取之处,主要呈现出完整、富有意义的三种时间性结构模式:一是超越现在的时间性结构模式;二是回溯历史的... 长期以来,莎士比亚的第一部传奇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被认为结构松散、混乱而饱受争议。但从时间性结构的角度来看,该剧也有可取之处,主要呈现出完整、富有意义的三种时间性结构模式:一是超越现在的时间性结构模式;二是回溯历史的时间性结构模式;三是指向未来的时间性结构模式。这三种时间性结构模式显示了莎士比亚对人与时间关系的深邃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传奇剧 《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时间性结构
下载PDF
莎士比亚对青年弥尔顿的影响
9
作者 约翰·拉姆里奇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3-22,共20页
60年前,一篇影响深远的短文证实,长期被认为是弥尔顿所有的一本品达诗集并不符合他的读者形象,这为确定弥尔顿关联提供了新的标准。这些标准使我们确信:正是弥尔顿评注了费城自由图书馆收藏的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弥尔顿的编辑干预和页... 60年前,一篇影响深远的短文证实,长期被认为是弥尔顿所有的一本品达诗集并不符合他的读者形象,这为确定弥尔顿关联提供了新的标准。这些标准使我们确信:正是弥尔顿评注了费城自由图书馆收藏的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弥尔顿的编辑干预和页边评注揭示了他对于传达时空环境和氛围的比喻的一贯兴趣,同时也表明弥尔顿关注歌曲和类似假面剧的娱乐活动,这意味着莎士比亚影响到了弥尔顿在17世纪30年代的诗歌发展。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四联剧也可能在弥尔顿身上产生了共鸣,因为当时正是他抛弃在英国圣公会的职业,选择成为独立诗人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莎士比亚 第一对开本 古文书学 页边评注 《亨利四世》四联剧 《致友人书》
下载PDF
救赎与沉沦:《哈姆雷特》中“珍珠”的基督教阐释
10
作者 李东军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7-94,共8页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创作于伊丽莎白时代末期,当时的英国新教经历了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天主教复辟以及宗教和解之后站稳了脚跟。该剧体现出莎士比亚受到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表现出由早期人文主义向基督教思想的回归倾向。文章...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创作于伊丽莎白时代末期,当时的英国新教经历了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天主教复辟以及宗教和解之后站稳了脚跟。该剧体现出莎士比亚受到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表现出由早期人文主义向基督教思想的回归倾向。文章通过对《哈姆雷特》剧本中“亡魂显灵”“珍珠与圣餐礼”“沉默与献祭”等意象的重构,将复仇悲剧主题阐释为宗教意义上的“大团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死”是主动“献祭”行为,为所有“犯罪”的丹麦人赎罪,使“脱节了”的社会恢复应有的道德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珍珠 救赎 基督教
下载PDF
论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扮男装
11
作者 曾艳兵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3年第1期104-125,共22页
莎士比亚有5部喜剧运用了女扮男装的技巧和手法。女扮男装在这5部喜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与喜剧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都密不可分,没有女扮男装就没有这5部喜剧。然而,学术界有关莎翁喜剧中的女扮男装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 莎士比亚有5部喜剧运用了女扮男装的技巧和手法。女扮男装在这5部喜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与喜剧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都密不可分,没有女扮男装就没有这5部喜剧。然而,学术界有关莎翁喜剧中的女扮男装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在人类历史上女扮男装并非从来就有,它的出现与社会不平等,尤其是男女不平等密切相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女扮男装在戏剧舞台上频繁亮相,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莎剧中的女扮男装不仅是歌颂爱情与新女性的手段,也是揭露黑暗社会和男权中心主义的武器。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扮男装还具有独特的艺术妙趣。莎士比亚具有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本领,他继承并发展了西方女扮男装的文学传统。莎剧中的女扮男装与中国戏剧中的女扮男装互为对照、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有意思的比较文学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 喜剧 女扮男装 爱情 艺术妙趣
下载PDF
论莎士比亚的第29首十四行诗
12
作者 威廉·贝克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3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莎士比亚的第29首十四行诗是笔者最喜爱的一首十四行诗。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及相关阐释来回答其中缘由。在对诗歌进行朗读之后,作者聚焦于其形式主义组成部分,包括节奏韵律、押韵方式、诗节划分等,提供一种转述方式,并指出诗中名词、动词... 莎士比亚的第29首十四行诗是笔者最喜爱的一首十四行诗。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及相关阐释来回答其中缘由。在对诗歌进行朗读之后,作者聚焦于其形式主义组成部分,包括节奏韵律、押韵方式、诗节划分等,提供一种转述方式,并指出诗中名词、动词、其他有趣的词在使用中产生的语词歧义等特征。接着作者审视了对这首十四行诗的多重阐释,包括对其明显的宗教涵义的讨论,并简要地探讨此诗对后世和读者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这些分析视角可用于对莎士比亚其他十四行诗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形式主义 细读 歧义
下载PDF
牛津大学出版社与莎士比亚数字化: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
13
作者 加里·泰勒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3年第1期85-103,共19页
本文从参与人的视角叙述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委托并出版的莎士比亚数字文本发展历程。这一过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由T.H.崔弗-希尔完成的《牛津莎士比亚索引》,目前正在进行的有《新牛津莎士比亚:替代版本全集》,由特里·... 本文从参与人的视角叙述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委托并出版的莎士比亚数字文本发展历程。这一过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由T.H.崔弗-希尔完成的《牛津莎士比亚索引》,目前正在进行的有《新牛津莎士比亚:替代版本全集》,由特里·博鲁斯、加布里埃尔·伊根及笔者领导的团队编辑。本文描述了具有开拓性的《牛津莎士比亚全集》(1986—1987年出版)数字化的过程。此书由斯坦利·威尔斯构想,1977年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签订合作协议,计划以现代拼写打字稿为底本排版,以传统印本书形式出版。此后,通过代码文件和先进的软件,此书很快发展为数字产品,并于1986—1989年起向市场供应印本书和数字文本。这一尝试为后来的《托马斯·米德尔顿作品集》数字化项目奠定了基础。这部作品集最初即定为以数字版本出版,随后也制作了印本书(2007),后来被吸收到更为宏大的牛津学术版本在线项目里。牛津大学出版社将重点放在以上两部作品集的印刷版本,对于后来的《新牛津莎士比亚全集》(2009年委托,2016—2017年出版)也是如此。到了2016年,学者和学生们都开始使用数字文本,在2020—2022年全球疫情肆虐、远程学习大量采用之际,数字文本的使用更是加速得到了巩固。即将面世的《新牛津莎士比亚:替代版本全集》也将同时以印刷和数字两种文本方式出版,但是重心已经明显放在数字文本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牛津大学出版社 学术编辑 数字文本 斯坦利·威尔斯 加里·泰勒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英国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兼议我国代表性文化符号问题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守仁 林懿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90,112,共6页
莎士比亚如今的文化地位由多种因素造就。他本身不同寻常的文学才能奠定"文学天才"的美名,其作品以对人性的关怀和思考而具有持久的魅力,吸引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历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化批评者对其价值的挖掘使他诗... 莎士比亚如今的文化地位由多种因素造就。他本身不同寻常的文学才能奠定"文学天才"的美名,其作品以对人性的关怀和思考而具有持久的魅力,吸引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历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化批评者对其价值的挖掘使他诗名远播,他的崛起与英国的帝国建构和文化输出息息相关。本文梳理莎士比亚如何成为英国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的历史过程,并思考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时代带来怎样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英国文学批评 文化符号
下载PDF
“人类是多么美丽!”——《暴风雨》的主题思想与象征意义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忠祥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29,共7页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期剧作中引人关注的名著,通常被莎评家誉为戏剧诗人的传奇剧的代表作。本文从生态美学视角并结合伦理学批评理论,论证此剧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暴风雨》通过普洛斯彼罗其人其事所展示的"主旋律",突出...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期剧作中引人关注的名著,通常被莎评家誉为戏剧诗人的传奇剧的代表作。本文从生态美学视角并结合伦理学批评理论,论证此剧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暴风雨》通过普洛斯彼罗其人其事所展示的"主旋律",突出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期待:通过优化人性、提升道德的教育,祛除假丑恶,普及真善美,构建人人幸福的"理想之国"。剧中许多象征性的画面所显示的天地万象共存共荣,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共处的理想,不仅有其历史认知价值,而且颇富超越时空的审美意义。细读精思《暴风雨》,追溯戏剧诗人文艺创作的"心路历程",鉴赏其寓意深刻的象征意义:这是人类走向全面和谐的"深绿色之路"。这种绿色是富有永恒生命力的"未来色",莎士比亚文艺创作的魅力因此而日新月异,青春长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暴风雨》 主题思想 象征意义 生态美学 伦理学批评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s(s’)…”词组的翻译 被引量:2
16
作者 洪斌 方汉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6-81,共6页
"夏天"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而由"夏日的……"组成的词组所传达的意象较"夏日"单独使用时的翻译要难。通过对梁宗岱、屠岸和梁实秋3位先生译文的对比,试图探究并评价3位译家在处理"... "夏天"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而由"夏日的……"组成的词组所传达的意象较"夏日"单独使用时的翻译要难。通过对梁宗岱、屠岸和梁实秋3位先生译文的对比,试图探究并评价3位译家在处理"夏日的……"词组的异同之处,以期为今后重译莎翁十四行诗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日的…… 威廉·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梁宗岱 屠岸 梁实秋
下载PDF
论两个“梦”意象构成的浪漫剧及其象征追求——《牡丹亭》与《仲夏夜之梦》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骆蔓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6-21,共6页
本文对 1 6、 1 7世纪之交两个同时代世界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经典浪漫剧《牡丹亭》与《仲夏夜之梦》作了比较 ,认为“梦”是他们文本构成共同的核心意象 ;而戏剧冲突中所展示的“人”的觉醒也体现着他们的“梦”意象都是对人文... 本文对 1 6、 1 7世纪之交两个同时代世界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经典浪漫剧《牡丹亭》与《仲夏夜之梦》作了比较 ,认为“梦”是他们文本构成共同的核心意象 ;而戏剧冲突中所展示的“人”的觉醒也体现着他们的“梦”意象都是对人文主义意绪的象征。《牡丹亭》中写“梦”是转移与升华本能欲望的手段 ,具现为情结化象征追求。《仲夏夜之梦》中写“梦”则是目的 ,是以原型化象征对生命活力作张扬、生存和谐作表现。《牡丹亭》的戏剧结构是从梦幻转向现实 ,以致太现实人性化 ;《仲夏夜之梦》的戏剧结构是从现实转向梦幻 ,以致人性表现太超然化。最后本文认为这两个经典浪漫剧若能互补 ,才是最完美的一道剧坛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 意象 浪漫剧 象征 《牡丹亭》 《仲夏夜之梦》 汤显祖 莎士比亚
下载PDF
莎士比亚喜剧的语言特色解读——以《仲夏夜之梦》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覃春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48-50,共3页
在威康·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中,《仲夏夜之梦》成为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作品,也体现出威康·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风格。以《仲夏夜之梦》为例,探讨作品中涵盖的语言特色,从多个角度分析莎士比亚作品创作的理念,并找寻不同修... 在威康·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中,《仲夏夜之梦》成为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作品,也体现出威康·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风格。以《仲夏夜之梦》为例,探讨作品中涵盖的语言特色,从多个角度分析莎士比亚作品创作的理念,并找寻不同修辞之间的联系,为《仲夏夜之梦》语言特色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夏夜之梦》 威康·莎士比亚 喜剧 语言特色
下载PDF
真善美:从诗的主题到诗的创造——论莎士比亚的诗歌美学观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良功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第2期41-45,共5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包含了两个真善美的结合体。从微观上看,传统莎学认为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所呈献的对象即青年男子实际上是实体化了的真善美的概念,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的“美”、顺应自然将由美延续的“善”和忠诚真实的“真”等三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包含了两个真善美的结合体。从微观上看,传统莎学认为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所呈献的对象即青年男子实际上是实体化了的真善美的概念,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的“美”、顺应自然将由美延续的“善”和忠诚真实的“真”等三重品格于一身,构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核心主题。从宏观上看,莎士比亚认为“美”是诗歌灵感之源和诗歌的主题,坚持诗与美结合以诗延续美的诗人之“善”,竭力实现真诚地审美真实地表现美的诗人之“真”,真善美三者结合渗透了诗人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这两个真善美的结合体相互渗透,体现了莎士比亚的诗歌美学观,并成为他重要的诗歌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真善美 主题 诗歌美学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在印度的翻译改编及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尹锡南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87-92,共6页
莎士比亚作品在印度的翻译和改编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带有明显的文化挪用和逆写帝国的痕迹。印度的莎士比亚研究既受到西方同行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研究特色。他们的莎学研究既有平行研究痕迹,也有影响研究的成果问世,还有跨文化阐释的... 莎士比亚作品在印度的翻译和改编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带有明显的文化挪用和逆写帝国的痕迹。印度的莎士比亚研究既受到西方同行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研究特色。他们的莎学研究既有平行研究痕迹,也有影响研究的成果问世,还有跨文化阐释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莎学 印度 跨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