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stimation method of soil wind erosion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remote sensing 被引量:6
1
作者 Yi ZHOU Bing GUO +1 位作者 ShiXin WANG HePing TAO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304-317,共14页
Studies of wind erosion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Remote Sensing(RS) have not attracted sufficient attention because they are limited by natural and scientific factors.Few studies have been c... Studies of wind erosion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Remote Sensing(RS) have not attracted sufficient attention because they are limited by natural and scientific factors.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intensity of large-scale wind erosion in Inner Mongolia,China.In the present study,a new model based on five factors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snow cover days,soil erodibility,aridity,vegetation index and wind field intensity was developed to quantitatively estimate the amount of wind ero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nd erosion widely existed in Inner Mongolia.It covers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90×104 km2,accounting for 80% of the study region.During 1985–2011,wind erosion has aggravated over the entire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which was indicated by enlarged zones of erosion at severe,intensive and mild levels.In Inner Mongolia,a distinc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wind erosion intensity was noted.The distribution of change intensity exhibited a downward trend that decreased from severe increase in the southwest to mild decrease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region.Zones occupied by barren land or sparse vegetation showed the most severe erosion,followed by land occupied by open shrubbery.Grasslands would have the most dramatic potential for changes in the future because these areas showed the largest fluctuation range of change intensity.In addition,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 was noted between change intensity and land slope.The relation between soil type and change intensity differed with the content of Ca CO3 and the surface composition of sandy,loamy and clayey soils with particle sizes of 0–1 cm.The results have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and change process of wind erosion that has occurr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refore,the present study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wind erosion in Inner Mongol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erosion estimation model soil erodibility snow cover days aridity inner mongolia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137Cs in wind-eroded soil profile and its use in estimating wind erosion modulus 被引量:11
2
作者 HUYunfeng LIUJiyuan ZHUANGDafang CAOHongxia YANHuimin YANGFengt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11期1155-1159,共5页
Due to its inert reaction in soil system and distinctive vertical distribution in soil profile, caesium-137 (137Cs) has been used as a tracer to assess wind erosion. In this study, 62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 Due to its inert reaction in soil system and distinctive vertical distribution in soil profile, caesium-137 (137Cs) has been used as a tracer to assess wind erosion. In this study, 62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4 sampling sites in Taipusi County, Inner Mongolia; Caesium-137 activities for those soil samples were measured using a gamma-ray spectrometry i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137Cs in vertical soil profile wa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types. Caesium-137 was distributed homogeneously in plow layer of cropland, and negatively exponential in low to medium cover grassl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high covered grassland was represented by a peak at 2-4 cm soil depth followed by a negative exponential curve. Based on those findings, simplified mass balance model was chosen to estimate the rate of wind erosion for cropland, while profile distribution model was used for grassland. Estimated wind erosion rates were 7990,4270 and 1808 Mg·km-2·a-1 for cropland, low cover grassland and medium cover grassland, respectively. Wind erosion intensity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plant c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作用 铯元素 分布特征 风化模型
原文传递
晋陕蒙采煤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3
作者 郭晨静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4年第1期7-9,18,共4页
以晋陕蒙采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松散堆积物、排土(矸)场、塌陷区域等人为水土流失进行典型调查研究,查明在建、在产的煤矿和采石场的分布、数量及规模,阐明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为... 以晋陕蒙采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松散堆积物、排土(矸)场、塌陷区域等人为水土流失进行典型调查研究,查明在建、在产的煤矿和采石场的分布、数量及规模,阐明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晋陕蒙能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煤炭开采 松散堆积物 晋陕蒙能源区
下载PDF
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对比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20
4
作者 胡云锋 刘纪远 +1 位作者 庄大方 杨风亭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1-550,共10页
内蒙古是我国土壤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剧烈变化的地区之一。依据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相应年代的土壤风力侵蚀数据,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静、动态格局。根据土地利... 内蒙古是我国土壤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剧烈变化的地区之一。依据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相应年代的土壤风力侵蚀数据,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静、动态格局。根据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点,设计了内蒙古土地利用—风力侵蚀动态区划,基于该区划详细讨论了内蒙古不同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由此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驱动——被驱动关系。研究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内蒙古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基本格局没有太大变化,但风力侵蚀强度在总体上增强了;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反映为草地的退化和耕地的扩张。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有着良好的时空对应关系:草地的退化与耕地的扩张导致了显著的风力侵蚀增强,而草地的改善以及耕地的收缩对风力侵蚀的影响不如前者明显,这表明了土地利用动态对风力侵蚀动态正、反向驱动的不平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风力侵蚀 动态变化 内蒙古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内蒙古片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忠锋 王彦丽 +3 位作者 王一谋 冯毓荪 王建华 马安青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0-184,共5页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片为例 ,利用TM影像及有关辅助数据 ,通过遥感软件ERDASIMAGINE、GIS软件ARC/INFO ,对影像进行增强处理、格式转换、解译等处理 ,得到土壤侵蚀的数据。结果表明 ,黄河流域内蒙古片风力侵蚀 ,水力侵蚀总体上仍比较严重...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片为例 ,利用TM影像及有关辅助数据 ,通过遥感软件ERDASIMAGINE、GIS软件ARC/INFO ,对影像进行增强处理、格式转换、解译等处理 ,得到土壤侵蚀的数据。结果表明 ,黄河流域内蒙古片风力侵蚀 ,水力侵蚀总体上仍比较严重。风力侵蚀与水力侵蚀所占比例分别为 4 8.76 %和 2 4 .32 %。与 1990年调查数据相比表明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强度降低。但仍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水土流失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区、风沙区 ,这也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内蒙古 水土流失 遥感监测 格式转换 土壤侵蚀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的内蒙古土壤风蚀危险度评价 被引量:14
6
作者 师华定 高庆先 +1 位作者 庄大方 胡云锋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9-133,共5页
土壤风蚀是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灾害的首要环节和主要动力过程之一.选取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土壤风蚀演化的相关指标,运用GIS技术提取各指标数据,构建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RBFN);根据不同... 土壤风蚀是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灾害的首要环节和主要动力过程之一.选取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土壤风蚀演化的相关指标,运用GIS技术提取各指标数据,构建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RBFN);根据不同风蚀危险程度标准,选取12个市、县(旗)相关数据进行训练,确定网络模型参数,进而对内蒙古自治区88个市、县(旗)的土壤风蚀危险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为土壤风蚀发生的极强危险区,西北为强危险区,中部为中度危险区,而东部为轻度危险区;利用其他研究对该评价结论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 土壤风蚀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危险度评价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对比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胡云锋 刘纪远 +1 位作者 庄大方 杨风亭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S1期211-219,共9页
内蒙古是我国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剧烈变化的地区之一。依据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相应年代的土壤风力侵蚀数据,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静、动态格局。根据土地利用和风力... 内蒙古是我国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剧烈变化的地区之一。依据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相应年代的土壤风力侵蚀数据,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静、动态格局。根据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点,设计了内蒙古土地利用—风力侵蚀动态区划,基于该区划详细讨论了内蒙古不同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由此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驱动——被驱动关系。研究发现,在过去10年里,内蒙古土地利用和风力侵蚀的基本格局没有太大变化,但风力侵蚀在总体上是增强了,而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反映为草地的退化和耕地的扩张。土地利用动态与风力侵蚀动态有着良好的时空对应关系草地的退化与耕地的扩张导致了显著的风力侵蚀增强,而草地的改善以及耕地的收缩对风力侵蚀的影响不是很大,这同时也表明了土地利用动态对风力侵蚀动态正、反向驱动力的不平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风力侵蚀 动态变化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后山地区土壤风蚀问题初论 被引量:73
8
作者 董治宝 陈广庭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4-90,共7页
内蒙古后山地区的风蚀景观表明,该区的土壤风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环境问题。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强烈的风蚀始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农田与草原的现状风蚀量之差异说明,土地开垦是导致该区土壤风蚀加剧的主要原因。应用粒度对比分... 内蒙古后山地区的风蚀景观表明,该区的土壤风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环境问题。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强烈的风蚀始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农田与草原的现状风蚀量之差异说明,土地开垦是导致该区土壤风蚀加剧的主要原因。应用粒度对比分析法对本区现状土壤风蚀量的计算结果为,草原平均5cm,农田一般在10cm以上。若将农田与草原现状风蚀量之差视为草原开垦以后的农田风蚀量,并以50年作为该区农田的平均开垦年限,可以计算出内蒙古后山地区草原农垦区近50年的平均年风蚀厚度为0.1~0.3cm,风蚀模数约为1500~4500t/(km2·a),平均为3000t/(km2·a)。因此,该区属于强烈土壤风蚀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后山地区 风蚀景观 土壤风蚀量 农田土壤风蚀模数 草原 粒度对比分析法
下载PDF
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土壤风力侵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艳萍 刘铁文 邢恩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362-6364,共3页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北方荒漠草原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受到国家和业内专家的一致重视。国内外专家们已对风蚀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作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前人...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北方荒漠草原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受到国家和业内专家的一致重视。国内外专家们已对风蚀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作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区的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野外试验基地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野外观测试验和野外移动式风洞模拟试验,定量研究影响风力侵蚀的有关因子,可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荒漠草原 风力侵蚀 机理
下载PDF
内蒙古额济纳地区胡杨林退化原因的探讨——以“怪树林”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罗晓云 崔长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84,共4页
对内蒙古额济纳地区"怪树林"的群落结构调查和地质环境调查发现,"怪树林"胡杨死亡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普遍认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超过胡杨的耐受范围,而是由于风蚀作用破坏了胡杨的地下环境稳定层,年龄结构老化的胡杨... 对内蒙古额济纳地区"怪树林"的群落结构调查和地质环境调查发现,"怪树林"胡杨死亡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普遍认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超过胡杨的耐受范围,而是由于风蚀作用破坏了胡杨的地下环境稳定层,年龄结构老化的胡杨的自我更新能力差,无法重建其地下环境稳定层,致使其根群出露地表而导致胡杨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得不到满足。提出在额济纳地区的物种保护和恢复过程中,应当加强物种地下环境稳定层的防护工作,加强防沙造林和胡杨林的保护工作,利用人工措施实现胡杨林的更新和复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退化 胡杨 根群 地下环境稳定层 风蚀作用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太阳能和风能与火炕智能联合供暖模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国辉 梁娜飞 +3 位作者 王波 尚琪 李威风 杨鹏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提出在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实行太阳能,风能以及火炕联合供暖的模式。选取86户农牧民对室内温度进行实测。另将现有参数代入到Design Builder软件中进行模拟,将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智能... 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提出在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实行太阳能,风能以及火炕联合供暖的模式。选取86户农牧民对室内温度进行实测。另将现有参数代入到Design Builder软件中进行模拟,将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智能联合供暖模式相较于传统模式在室内温度和PMV值上都有大幅度提升,以主卧、次卧以及客厅为例,智能联合供暖比传统供暖在温度上分别提高了6.83,6.68和11.15℃。主次卧的PMV值由很冷转变为稍暖、客厅的PMV值由稍冷转变到暖的状态。而智能联合供暖比传统供暖在能耗上节约1349.35 kwh,可节约标准煤为165.97 kg,节约普通煤为232.45 kg,可减少CO_2排放406.63 kg,CO排放259.41 kg,SO_2排放2.74 kg,室内温度和热舒适度的改善以及能耗减少,为该地区今后研究太阳能、风能利用、供暖方式以及优化能源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草原民居 太阳能 风能 火炕 智能联合供暖
下载PDF
土默川平原南部低山丘陵区土壤水力侵蚀研究
12
作者 雷军 包玉海 +1 位作者 银山 阿拉坦图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188-190,共3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根据 TM影像、数字坡度模型、NDVI模型及气候资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SL190~ 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总体要求 ,分析和评价了土默川平原南部低山丘陵区土壤水力侵蚀因子及水力侵蚀强度 ,结合水力侵蚀分... 通过野外调查和根据 TM影像、数字坡度模型、NDVI模型及气候资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SL190~ 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总体要求 ,分析和评价了土默川平原南部低山丘陵区土壤水力侵蚀因子及水力侵蚀强度 ,结合水力侵蚀分布区域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部低山丘陵区 土壤水力侵蚀 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黄土低山丘陵水蚀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启昌 向开馥 王毅昌 《吉林林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27-34,共8页
本文通过482个水蚀图斑资料,运用线性模型理论,对内蒙古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的水蚀规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下垫面各因素与水蚀量的数学关系模型。通过对其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水蚀的影响程度及各土地利用类型在水土保持效益方面的作用大小。
关键词 黄土低山丘陵 水蚀 水土保持 内蒙古
下载PDF
晋陕蒙交界地区砒砂岩土陡边坡水力侵蚀试验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伦江 张兴昌 +2 位作者 韩凤朋 贾俊超 张应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2-96,共5页
通过修建6个1.5 m×0.4 m×0.3 m、坡度为37°的试验小区,观测陡边坡自然降雨和进行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砒砂岩陡边坡水力侵蚀。结果表明:红棕色砒砂岩、紫红色砒砂岩和黄绵土3种陡边坡坡面的产流产沙最小10 min降雨强度... 通过修建6个1.5 m×0.4 m×0.3 m、坡度为37°的试验小区,观测陡边坡自然降雨和进行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砒砂岩陡边坡水力侵蚀。结果表明:红棕色砒砂岩、紫红色砒砂岩和黄绵土3种陡边坡坡面的产流产沙最小10 min降雨强度为0.1 mm/min,最小降雨量为8.2 mm。3种坡面的产流量与产沙量呈线性关系,且决定系数较大,分别为0.995、0.893和0.896。平均产流和产沙量均为黄绵土>红棕色砒砂岩>紫红色砒砂岩,单位径流红棕色砒砂岩产沙量小于紫红色砒砂岩。冲刷过程中泥沙粒径分布同原土相似,但粒级比例发生变化,两种砒砂岩都显示出在冲剧过程中沙粒贫化、粉粒和黏粒富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边坡 砒砂岩 水力侵蚀 产流产沙 晋陕蒙交界地区
下载PDF
基于相对降水利用率的内蒙古风蚀区沙漠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泉涛 王静璞 +2 位作者 党文硕 刘新秋 沈瑞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8期72-76,共5页
以MODIS NDVI数据和降水量站点数据为基础,计算内蒙古风蚀区2001—2018年的相对降水利用率(RUE_(r)),通过分析RUE_(r)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及变异系数,综合评价内蒙古风蚀区18年间的沙漠化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8年间内蒙古风蚀区内的RUE... 以MODIS NDVI数据和降水量站点数据为基础,计算内蒙古风蚀区2001—2018年的相对降水利用率(RUE_(r)),通过分析RUE_(r)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及变异系数,综合评价内蒙古风蚀区18年间的沙漠化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8年间内蒙古风蚀区内的RUE_(r)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沙漠化程度加剧;空间分布上,62.98%的地区为正斜率,植被呈恢复状态,降水为影响沙漠化的主导因素;37.02%的地区为负斜率,植被出现退化现象,人类活动为影响沙漠化的主导因素。研究区内89.09%的地区为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地区集中在内蒙古西北部,中度沙漠化和非沙漠化地区在研究区内零星分布。18年间内蒙古风蚀区的沙漠化变异程度较大,87.91%的地区表现为脆弱到非常脆弱,仅有12.09%的地区表现为稳定到非常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相对降水利用率 时空变化 内蒙古风蚀区
下载PDF
干施PAM+石膏增加降雨入渗量、减少径流量与侵蚀量研究——降雨模拟试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季平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8年第1期29-31,共3页
利用国外降雨模拟器,采用干施PAM的新方法,研究土壤结构调理剂PAM用于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增加降雨入渗量、减少径流量与侵蚀量的作用功效,为PAM技术田间试验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内蒙古黄土丘陵区 干施PAM 入渗量 径流量 侵蚀量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核心区风电项目退出机制和实施路径研究
17
作者 罗咏 熊力 +1 位作者 王杰 杜国义 《水力发电》 CAS 2023年第10期12-16,共5页
为深化落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有必要推动草原风电退出。通过开展草原核心区风电项目退役的路径分析和配套政策研究,提出了草原风电项目的退出标准和退出机制,并对风电项目退出进行成本测算和置换规模测算;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已... 为深化落实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有必要推动草原风电退出。通过开展草原核心区风电项目退役的路径分析和配套政策研究,提出了草原风电项目的退出标准和退出机制,并对风电项目退出进行成本测算和置换规模测算;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已建风电场运行状况开展调研收资,评估草原核心区风电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提出了草原核心区风电退出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核心区 风电项目 退出机制 实施路径 内蒙古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影响的定量评估——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庆 周娜 +3 位作者 王盛 李童洲 王仁德 王金凤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8,共11页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的贡献率是科学防治风蚀、减弱风蚀危害的前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地类风蚀经验模型、控制变量法和残差趋势法,改进土壤风蚀驱动力的定量评估方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 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的贡献率是科学防治风蚀、减弱风蚀危害的前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地类风蚀经验模型、控制变量法和残差趋势法,改进土壤风蚀驱动力的定量评估方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年均土壤风蚀量2.59×10^(11)t,风蚀模数2260.94 t·km^(-2)·a^(-1),以微度和轻度风蚀为主。2000—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土壤风蚀模数整体呈显著减小趋势(P<0.05)。气候变化是引起土壤风蚀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气候变化引起的风蚀变化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3.98%;人类活动也是引起土壤风蚀变化的重要因素,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风蚀变化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02%。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风蚀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风速和植被覆盖度是造成土壤风蚀变化的主要因子。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拆分植被因子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作用对准确评估土壤风蚀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驱动力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
原文传递
黄河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9
作者 秦毅 张晓芳 +2 位作者 王凤龙 颜恒 韩海军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4-330,共7页
冲淤平衡的河流具有调整河床变形使之趋向不变形的特性,这种特性必然反映在河床横断面冲淤演变的趋势之中。据此,采用横断面冲淤指标跟踪计算法生成黄河上游巴彦高勒、三湖河口站1976-2006年的横断面冲淤演变时间序列,对该长期序列的趋... 冲淤平衡的河流具有调整河床变形使之趋向不变形的特性,这种特性必然反映在河床横断面冲淤演变的趋势之中。据此,采用横断面冲淤指标跟踪计算法生成黄河上游巴彦高勒、三湖河口站1976-2006年的横断面冲淤演变时间序列,对该长期序列的趋势变化和突变特点进行分析后发现:内蒙古河床演变明显存在3个阶段,即演变相对稳定阶段、河床快速萎缩变形阶段和新的相对稳定阶段,以及孔兑来沙大的年份是横断面冲淤面积趋势改变的时间。大型水库修建后,孔兑来沙对河道横断面冲淤趋势变化的影响更加显著,表明近年来大洪水缺失和孔兑来沙的共同作用是导致河床萎缩的重要根源。90年代中后期横断面冲淤演变再次发生突变之后,内蒙河段进入到一个新的相对稳定期,河床边界条件已经和来水来沙条件相适应,因此在新的稳定条件下,如何治理内蒙河道的淤积萎缩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河段 横断面冲淤指标 河床演变 平衡
原文传递
干涸湖床不同类型盐土地表净风吹蚀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旭娇 张国明 +3 位作者 雷洁 刘连友 戴佳栋 杨岩岩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2-268,共7页
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及浑善达克沙地区域干涸湖床3种不同形态的盐土原状土为对象,通过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干涸湖床不同类型盐土地表的净风吹蚀速率。对比风洞实验测定结果发现,3种盐土净风吹蚀速率依次是:蓬松盐霜盐土(14.44 g·m... 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及浑善达克沙地区域干涸湖床3种不同形态的盐土原状土为对象,通过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干涸湖床不同类型盐土地表的净风吹蚀速率。对比风洞实验测定结果发现,3种盐土净风吹蚀速率依次是:蓬松盐霜盐土(14.44 g·m^-2·min^-1)>普通盐土(1.00 g·m^-2·min^-1)>结皮盐土(0.42 g·m^-2·min^-1)。风蚀过程中,不同类型盐土的近地表物质输移主要集中分布在0~10 cm的高度范围内,初始运动中,实验盐土风蚀颗粒物质以就地滚动和近距离跃移为主。实验观测发现,随着风速的增大,更多、更大的表面物质会受到更强烈的撞击与磨蚀作用,形成较细小的粉尘物质释放于空中,因此,干旱区盐土地表是形成区域盐碱浮尘或含盐沙尘天气的重要物源。不同类型盐土近地表物质输移总量从大到小依次是:蓬松盐霜盐土(3.17 g)、结皮盐土(0.42 g)、普通盐土(0.35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涸湖床 盐土类型 吹蚀速率 风洞实验 内蒙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