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络注血疗法联合半夏厚朴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痰湿阻肺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波 周惠仪 +2 位作者 叶剑聪 叶占兰 刘兴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目的 观察经络注血疗法联合半夏厚朴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痰湿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痰湿阻肺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以随机区组法分为综合治疗组、经络注血疗法组、中药治疗组及对照... 目的 观察经络注血疗法联合半夏厚朴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痰湿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痰湿阻肺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以随机区组法分为综合治疗组、经络注血疗法组、中药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均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患者急性加重严重程度,参照诊疗指南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进行治疗;中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半夏厚朴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经络注血疗法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经络注血疗法治疗;综合疗法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厚朴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联合经络注血疗法治疗。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痰液粘稠度分级、呼吸困难评分、综合临床症状评分、慢阻肺评估测试评分差值。结果 综合治疗组咳嗽症状评分差值为(-3.43±1.10)分、VAS评分差值为(-6.80±0.96)分、痰液粘稠度分级差值为(-1.60±0.50)级、呼吸困难评分差值为(-1.63±0.67)分,经络注血疗法组咳嗽症状评分差值为(-3.13±0.68)分、VAS评分差值为(-5.80±1.10)分、痰液粘稠度分级差值为(-1.27±0.79)级、呼吸困难评分差值为(-1.20±0.47)分,中药治疗组咳嗽症状评分差值为(-3.00±0.64)分、VAS评分差值为(-5.70±1.12)分、痰液粘稠度分级差值为(-0.80±0.71)级、呼吸困难评分差值为(-0.47±0.51)分,对照组咳嗽症状评分差值为(-2.83±0.75)分、VAS评分差值为(-5.63±1.63)分、痰液粘稠度分级差值为(-0.90±0.55)级、呼吸困难评分差值为(-0.37±0.56)分。四组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痰液粘稠度分级、呼吸困难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综合临床症状评分差值为(-7.70±2.65)分、慢阻肺评估测试评分差值为(-12.87±4.39)分,经络注血疗法组综合临床症状评分差值为(-6.73±2.27)分、慢阻肺评估测试评分差值为(-7.87±4.17)分,中药治疗组综合临床症状评分差值为(-4.73±2.26)分、慢阻肺评估测试评分差值为(-6.50±3.06)分,对照组综合临床症状评分差值为(-4.07±1.62)分、慢阻肺评估测试评分差值为(-4.47±2.79)分。四组治疗前后综合临床症状、慢阻肺评估测试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络注血疗法联合半夏厚朴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痰湿阻肺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注血疗法 半夏厚朴汤合三子养亲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痰湿阻肺型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韦金秀 谢胜 +5 位作者 周晓玲 侯秋科 刘园园 欧阳波 杨成宁 廖婷 《西部中医药》 2014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出口梗阻型 背俞指针疗法 任督二脉穴位皮温
下载PDF
杜仲腰痛丸治疗督脉瘀阻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36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杨镇源 彭冉东 +2 位作者 邓强 李中锋 张彦军 《西部中医药》 2019年第10期39-41,共3页
目的:观察杜仲腰痛丸治疗督脉瘀阻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服用加味独活寄生汤。1剂/d水煎早晚分服;观察组给予杜仲腰痛丸,8丸/次2次/d,饭后温水送服。2组均于连续服药... 目的:观察杜仲腰痛丸治疗督脉瘀阻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服用加味独活寄生汤。1剂/d水煎早晚分服;观察组给予杜仲腰痛丸,8丸/次2次/d,饭后温水送服。2组均于连续服药1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观察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66%,对照组为77.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杜仲腰痛丸治疗督脉瘀阻型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行性 督脉瘀阻型 杜仲腰痛丸
下载PDF
黄仰模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经验 被引量:7
4
作者 孔祥瑞 许纪超 +1 位作者 洪海都 温俊茂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期63-65,共3页
黄仰模教授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方面注重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辨证论治,选药灵活,组方精当。素体阴虚气郁化火型则疏肝解郁、养阴清热;阴虚阳亢痰气交结型则清热养阴、行气化痰;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型则消痰散结、活血通经;气阴... 黄仰模教授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方面注重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辨证论治,选药灵活,组方精当。素体阴虚气郁化火型则疏肝解郁、养阴清热;阴虚阳亢痰气交结型则清热养阴、行气化痰;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型则消痰散结、活血通经;气阴两虚顽痰阻络型则益气养阴、祛痰通络。黄仰模教授在治疗上重视存阴,因为甲亢患者体质的特殊性,所以将养阴清热法贯穿于甲亢治疗不同阶段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亢 阴虚气郁化火证 阴虚阳亢痰气交结证 痰瘀互结阻滞经络证 气阴两虚顽痰阻络证 黄仰模
下载PDF
毫针配合火针治疗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5
作者 王丽娜 梁瑞丽 +3 位作者 程海英 杨继军 肖宁安 张馥晴(翻译)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目的:观察毫针配合火针治疗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C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寒阻络型C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火针点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3... 目的:观察毫针配合火针治疗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C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寒阻络型C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火针点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共5个时间点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20分量表(YT-20)评分,测量压痛阈,采用红外热像仪测量局部皮肤温度;治疗后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YT-20评分、压痛阈值及局部皮肤温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YT-20评分、压痛阈值及局部皮肤温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3周和4周后,对照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YT-20评分、压痛阈值及局部皮肤温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VAS和YT-20评分、压痛阈值及局部皮肤温度值的组别因素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及时间与组别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针配合火针或毫针单独使用均可缓解风寒阻络型CR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改善颈部温度;毫针配合火针治疗起效更迅速,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火针疗法 风寒阻络型 颈椎病 神经根病 痛阈 视觉模拟量表 温度记录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