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rahepatic collaterals and liver damage in embolotherapy for ruptured hepatic artery pseudoaneurysm following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surgery 被引量:8
1
作者 Yoshitsugu Tajima Tamotsu Kuroki +3 位作者 Ryuji Tsutsumi Ichiro Sakamoto Masataka Uetani Takashi Kanemats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08-413,共6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xtrahepatic collaterals to the liver on liver damage and patient outcome after embolotherapy for the ruptured hepatic artery pseudoa- neurysm following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surgery...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xtrahepatic collaterals to the liver on liver damage and patient outcome after embolotherapy for the ruptured hepatic artery pseudoa- neurysm following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surgery. METHODS: We reviewed 9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 for the ruptured hepatic artery pseudoaneurysm following major hepato- biliary pancreatic surgery between June 1992 and April 2006. W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xtrahepatic arte- rial collaterals to the liver which may affect post-TAE liver damage and patient outcome. RESULTS: The underlying diseases were all malignan- cies, and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included hepatopancre- atoduodenectomy in 2 patients, hepatic resection with removal of the bile duct in 5, and pancreaticoduodenec- tomy in 2. A total of 11 pseudoaneurysm developed: 4 in the common hepatic artery, 4 in the proper hepatic artery, and 3 in the right hepatic artery. Successful he- mostasis was accomplished with the initial TAE in all patients, except for 1. Extrahepatic arterial pathways to the liver, including the right inferior phrenic artery, the jejunal branches, and the aberrant left hepatic artery, were identified in 8 of the 9 patient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A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terals depended on the extent of liver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hepatic resection, the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n aberrant left hepatic artery, and the concomitant arte- rial stenosis adjacent to the pseudoaneurysm. The liver tolerated TAE without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when at least one of the collaterals from the inferior phrenic ar-tery or the aberrant left hepatic artery was present. One patient, however, with no extrahepatic collaterals died of liver failure due to total liver necrosis 9 d after TAE. CONCLUSION: When TAE is performed on ruptured hepatic artery pseudoaneurysm, reduced collateral path- ways to the liver created by the primary surgical proce- dure and a short postoperative interval may lead to an unfavorable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动脉 胰腺 栓塞现象
下载PDF
基于毒邪与络病学说探讨免疫炎症在慢性心力衰竭中作用
2
作者 杨梦 苏丽清 胡志希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60-65,共6页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阶段,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密切相关。免疫细胞激活后,产生大量炎症因子,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等病理改变。“毒损心络”是心衰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贯穿心衰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阶段,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密切相关。免疫细胞激活后,产生大量炎症因子,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等病理改变。“毒损心络”是心衰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贯穿心衰发展的始终,以不同的形式影响心衰的发展及预后。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基于毒邪与络病学说,从免疫炎症与心衰的关系及中药防治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心衰早期,以心气虚为主,兼心气阴虚,尚未化毒、入络;心衰中期,心气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水饮留滞络脉,有化毒、入络趋势;心衰晚期,痰、瘀、水蕴结成毒,损伤心络。中药以复方治疗为主,多具有益气温阳、化瘀利水、解毒通络之功效,通过恢复M1/M2、Th1/Th2及Th17/Treg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调节促炎/抗炎因子,从根本上祛除或缓解因毒邪产生的病理状态,减轻炎症,调整心之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保护心功能的作用,为临床防治心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毒邪 络病学说 毒损心络 免疫炎症
下载PDF
从“毒损脑络-从化”理论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病机及针刺治疗思路
3
作者 李冰 王嘉麟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5期508-513,共6页
毒损脑络理论以毒邪和络脉为切入点,探讨脑络、气血、脑神与机体功能活动的生理病理联系;从化理论从邪气自身性质从化、体质从化等角度阐释疾病的病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强调脑卒中与认知功能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从毒损脑络理论... 毒损脑络理论以毒邪和络脉为切入点,探讨脑络、气血、脑神与机体功能活动的生理病理联系;从化理论从邪气自身性质从化、体质从化等角度阐释疾病的病机。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强调脑卒中与认知功能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从毒损脑络理论探讨较为贴合,同时其发展转归、临床表现与从化理论相契合,故可从“毒损脑络-从化”理论出发,探讨PSCI的病机特点及针刺治疗思路。由此认为,浊毒是PSCI发病的物质基础,脑络损伤、脑神失养是PSCI发病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治疗以解毒通络为首,毒邪去则络脉不再受损而易复,络脉通则气血畅,神机自复。此外,PSCI波动期邪多从火而化,蕴化热毒,故治以清热泻火;PSCI稳定期邪多从体质而化,因人而异,治宜调平体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损脑络 从化理论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针刺 浊毒 体质
下载PDF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从“瘀毒”论治消渴肾衰用药经验 被引量:1
4
作者 代博 苏春源 +2 位作者 刘真如 温荔萱 南征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73-276,共4页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提出消渴肾衰核心病机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消渴肾衰之毒繁杂,风、热、水、湿、痰、瘀诸邪内外相引蕴结于肾,皆能积而化毒。然瘀毒者,久病多瘀,瘀久成毒,审毒治瘀,当以“解毒通络保肾,活血化瘀导邪”为大法。根据瘀...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提出消渴肾衰核心病机为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消渴肾衰之毒繁杂,风、热、水、湿、痰、瘀诸邪内外相引蕴结于肾,皆能积而化毒。然瘀毒者,久病多瘀,瘀久成毒,审毒治瘀,当以“解毒通络保肾,活血化瘀导邪”为大法。根据瘀毒所在部位与性质,总结为“痰瘀上犯者,当复其宣肃”“湿瘀困中者,当调其升降”“浊瘀下注者,当引而竭之”“气滞血瘀者,当行气化瘀”“瘀从寒化者,当温阳化瘀”“瘀与热合者,当清热化瘀”“气虚血瘀者,当补气活血”,故消渴肾衰之瘀毒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文章总结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衰夹瘀毒的用药经验,供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肾衰 瘀毒 毒损肾络 用药经验
下载PDF
从“中焦如衡”论治胃癌前病变
5
作者 刘平 唐旭东 +1 位作者 王凤云 王萍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47-1450,1454,共5页
“中焦如衡”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基于脾胃的生理特点,提出的脾胃病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在此论点基础上,结合大量临床实践不断深化,形成了以“中焦如衡”为切入点的论治脾胃病病因病机与治疗大法为一体的理论体系。胃癌前病变(PLGC)是具有... “中焦如衡”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基于脾胃的生理特点,提出的脾胃病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在此论点基础上,结合大量临床实践不断深化,形成了以“中焦如衡”为切入点的论治脾胃病病因病机与治疗大法为一体的理论体系。胃癌前病变(PLGC)是具有较高癌变风险的病理改变。从“中焦如衡”理论探讨PLGC的病因病机,立足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中焦如衡,以平为期”为切入点,认为本病由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胃黏膜遭受持续损害,而在正邪交争中,胃黏膜的保护和防御机制被激活,动态平衡机制被打破,出现以脾胃虚损为本、毒瘀损络为要、升降失衡为主要表现的病机特点,随之而出现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通过调和气血、虚实、气机等多种因素,以调和中焦为手段,以恢复脾胃平衡、气机升降为目的,从而防治PLG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焦如衡 脾胃虚损 毒瘀损络 升降失衡
下载PDF
基于“少阳为枢”与“络风内动—络损神伤”理论探讨双心疾病的治疗
6
作者 马梁 王显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期176-181,共6页
双心疾病为身心疾病的一种,是临床上多发的、容易忽视的一类疾病。中医领域中“心脏”和“情志”同属于“心系”范畴,两者生理相依,相互为病。少阳为枢,与心系疾病关系密切。枢机功能不利,表里不通、气血壅塞、五脏不顺,则扰动络脉,络... 双心疾病为身心疾病的一种,是临床上多发的、容易忽视的一类疾病。中医领域中“心脏”和“情志”同属于“心系”范畴,两者生理相依,相互为病。少阳为枢,与心系疾病关系密切。枢机功能不利,表里不通、气血壅塞、五脏不顺,则扰动络脉,络风内动、损伤心络,络损神伤而发为双心疾病。可见“少阳为枢”与“络风内动—络损神伤”两者相互联系,结合文献研究与本团队前期论述,基于双心疾病的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从理法方药角度探讨两种理论联系与共通,综合剖析以两种理论为指导方针治疗双心疾病的可行性,为提高临床双心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疾病 少阳为枢 络风内动—络损神伤 少阳病
下载PDF
基于“络损脉痹”理论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思路探析
7
作者 许成群 方朝晖 +3 位作者 叶山东 费爱华 鲍陶陶 李家云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7期1218-1222,共5页
“络损脉痹”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病机关键。气阴两虚、肝肾亏虚、湿热伤络、痰瘀阻络等是形成该病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养络通痹方药具有减轻炎症反应、修复神经功能、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生长因子等作用,深入研究DPN“络损... “络损脉痹”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病机关键。气阴两虚、肝肾亏虚、湿热伤络、痰瘀阻络等是形成该病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养络通痹方药具有减轻炎症反应、修复神经功能、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生长因子等作用,深入研究DPN“络损脉痹”的病因病机及养络通痹法的作用机理,对提高DPN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损脉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病因病机 证候分析 临床实践 作用机理 理论探讨
下载PDF
清热解毒药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杨凤梅 蔡芸蔓 +1 位作者 黄世敬 杨雄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1期1349-1353,共5页
近年来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IL)的检出率不断提高,热毒的形成与演变贯穿WMIL的发病过程,内生热毒损伤脑络在WMIL病理机制中占重要地位。针对WMIL“虚、热、毒、瘀”的病机,清热解毒药通过抑制炎症过程干扰缺血级联反应、清除痰瘀热毒等... 近年来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MIL)的检出率不断提高,热毒的形成与演变贯穿WMIL的发病过程,内生热毒损伤脑络在WMIL病理机制中占重要地位。针对WMIL“虚、热、毒、瘀”的病机,清热解毒药通过抑制炎症过程干扰缺血级联反应、清除痰瘀热毒等有害物质的产生,从而发挥解毒祛邪的作用。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如牛黄、大黄、黄芩、黄连)在WMIL治疗中疗效明确,可显著改善患者脑缺血状态,延缓或阻止WMIL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为有效治疗脑白质病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 清热解毒药 缺血性脑卒中 毒损脑络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诊疗策略
9
作者 袁亚利 李军祥 +6 位作者 谢春娥 邢韵淇 张文基 王木源 卢心毓 李一桐 毛堂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70-74,共5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好发于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等发病特点,此与中医学“伏邪理论”认识趋同。该文试从中医“伏邪理论”入手,回顾相...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好发于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等发病特点,此与中医学“伏邪理论”认识趋同。该文试从中医“伏邪理论”入手,回顾相关典籍,结合本团队的临床经验,对UC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重新探讨。认为湿热、瘀血是伏邪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是伏邪产生的基础,而伏邪所致的肠络受损是UC发生的病理基础,因此临证遣方用药时谨遵扶正祛邪、透邪外出的治疗总纲,提出清热利湿是祛除伏邪的首要治则,健脾温中为重要保障,理气活血是主要方式,而顾护胃气则需贯穿治疗始终,由此创立的清肠温中方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防治UC的复发。该文分别从“伏邪理论”源流、伏邪在UC发病中的特点及在诊疗中的应用等探讨了中医药抗UC复发的诊疗策略,并附本团队防治UC复发的经验,以期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伏邪理论 临证经验 湿热瘀血 脾虚 肠络受损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病与经络关系探析
10
作者 王金昊 徐琬梨 +1 位作者 于丽云 刘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伤寒论》六经病与经络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对《伤寒论》和针灸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伤寒论》中六经病和经络理论中“六经”的联系与区别。二者在命名方式、位置层次、症状表现及时间相关性等方面存在联系,但在归纳基础及... 《伤寒论》六经病与经络的关系历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对《伤寒论》和针灸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伤寒论》中六经病和经络理论中“六经”的联系与区别。二者在命名方式、位置层次、症状表现及时间相关性等方面存在联系,但在归纳基础及病理状态方面有区别。以枢机论少阳病与少阳经为例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解释,可为理解《伤寒论》六经病与经络理论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为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病 经络 少阳经 少阳病 《伤寒论》 症状 枢机
下载PDF
从“营卫失调,毒损脉络”探讨类风湿血管炎的病机与辨治
11
作者 夏聪敏 姜泉 +8 位作者 常甜 张富渊 宋梦歌 姚传辉 刘子夏 尚碧月 马协丽 杨煜辰 巩勋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类风湿血管炎病位在脉络。营卫失调,卫不偕营,卫气壅遏,宣通不畅,湿热瘀化毒,毒损脉络是类风湿血管炎的核心病机。发病初期,以调和营卫为主,同时运用苦寒清热解毒药,荡涤毒邪,既病防传;急性期注重清热解毒通络,使营卫调和,降低疾病危重... 类风湿血管炎病位在脉络。营卫失调,卫不偕营,卫气壅遏,宣通不畅,湿热瘀化毒,毒损脉络是类风湿血管炎的核心病机。发病初期,以调和营卫为主,同时运用苦寒清热解毒药,荡涤毒邪,既病防传;急性期注重清热解毒通络,使营卫调和,降低疾病危重程度,防止对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慢性期治宜调补营卫,益气养血通络,清解余毒,使受损脉络得以修复。调和营卫、清热解毒通络宜贯穿疾病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血管炎 营卫失调 毒损脉络 调和营卫 清热解毒 益气养血通络
下载PDF
从风邪论治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12
作者 王怡然 刘学 张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61-165,共5页
肺为娇脏,易受风邪侵袭,而风邪与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的发病与进展密切相关。风邪贯穿ABPA的全程,主要为风袭肺卫、风伏肺脏、风毒损络等病机表现。辨治ABPA要重视风邪,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酌情配伍风药,通过益气疏风、祛风... 肺为娇脏,易受风邪侵袭,而风邪与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的发病与进展密切相关。风邪贯穿ABPA的全程,主要为风袭肺卫、风伏肺脏、风毒损络等病机表现。辨治ABPA要重视风邪,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酌情配伍风药,通过益气疏风、祛风宣肺、搜风通络等治法,使表邪解、伏风去、肺络通。在ABPA外邪袭肺阶段运用益气固表疏风之品,以充盛肺气,祛风外出,固护腠理,防止内入;风伏肺脏为防治该病的关键一环,治疗上采用祛风宣肺,理气化痰,令风无所遁伏;风毒损络阶段祛风解毒,破除癥瘕,搜风通络并举,使风毒除、癥瘕破、络脉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风邪 风邪袭卫 风伏肺脏 风毒损络 益气疏风 祛风宣肺 搜风通络
下载PDF
从“病络理论”探讨肿瘤心脏病病机演变规律
13
作者 王文惠 林宏远 +4 位作者 卫晓红 张晓维 孔一帆 彭梦琪 商洪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117-1120,共4页
本文以病络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梳理病络理论渊源及其内涵,探析肿瘤心脏病病机演变规律。本文基于肿瘤心脏病“毒损心络”的核心病机,指出肿瘤心脏病病机演变易形成“正虚毒侵、毒复伤正”的恶性循环,阐释“毒、虚、滞”是肿瘤心脏病的... 本文以病络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梳理病络理论渊源及其内涵,探析肿瘤心脏病病机演变规律。本文基于肿瘤心脏病“毒损心络”的核心病机,指出肿瘤心脏病病机演变易形成“正虚毒侵、毒复伤正”的恶性循环,阐释“毒、虚、滞”是肿瘤心脏病的病机关键,“心络不通”是肿瘤心脏病的重要表现形式,“解毒通络”是肿瘤心脏病的首要治则。同时本文依据病络理论总结肿瘤心脏病中医证型,并将其分为实证:络脉不和,络脉瘀阻,亦可见气滞血瘀之象;虚证:络脉空虚,具体可见气阴两虚、心阳不振、气血亏虚,旨在为构建肿瘤心脏病中医辨证体系提供一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心脏病 毒损心络 病络理论 病机 证型
下载PDF
清热解毒方治疗宫颈癌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肠炎热毒伤络证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14
作者 吴昊 耿碧竹 +3 位作者 杨振宇 吴易超 丁井永 谢燕东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81,共5页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方治疗宫颈癌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肠炎热毒伤络证的应用价值及对相关氧化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方治疗宫颈癌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肠炎热毒伤络证的应用价值及对相关氧化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口服治疗联合地塞米松灌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清热解毒方,连续治疗15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有效率、放射性肠炎(ARE中文不是放射性肠炎给出中文)分级、维也纳肠镜分级、中医证候评分(里急后重、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血清炎症介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33/36),高于对照组的82.86%(29/35)(P<0.05)。2组患者治疗后放射性肠炎分级、维也纳肠镜分级、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改善(P<0.05),MDA较治疗前降低(P<0.01),SOD较前升高(P<0.01)。用药15 d后,观察组ARE分级、维也纳肠镜分级、中医证候评分、MDA、SO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解毒方口服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宫颈癌所致放射性肠炎急性期比单纯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具有良好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因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炎 急性期 热毒伤络证 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 氧化机制 清热解毒方 临床疗效 维也纳肠镜 宫颈癌 放疗
下载PDF
从“湿热损络”论治糜烂性胃炎
15
作者 游书伟 钟利鸿 +2 位作者 陈鉴 黄铭涵 王文荣 《中医康复》 2024年第5期47-49,53,共4页
糜烂性胃炎(CEG)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危险因素多、反复难愈的特点。笔者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于三因制宜,认为糜烂性胃炎乃外感或内生湿热,损伤胃腑血络,造成胃黏膜糜烂,根本病机乃“湿热损络”。本文探讨湿热损... 糜烂性胃炎(CEG)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危险因素多、反复难愈的特点。笔者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于三因制宜,认为糜烂性胃炎乃外感或内生湿热,损伤胃腑血络,造成胃黏膜糜烂,根本病机乃“湿热损络”。本文探讨湿热损络的理论内涵及病理特点,指导临床分期论治糜烂性胃炎,以期对临床诊治糜烂性胃炎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烂性胃炎 湿热损络 理论内涵 病理特点 分期论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病机的中医“虚气留滞”病机假说阐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兴鲁 齐宝云 高颖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3期1789-1792,1799,共5页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后循环血管变异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通过对其病理机制、临床特征与转归的总结分析,与中医“虚气留滞”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创新病机假说,以“虚气”为发病之本,以“留滞”为发病之标,二...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后循环血管变异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通过对其病理机制、临床特征与转归的总结分析,与中医“虚气留滞”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创新病机假说,以“虚气”为发病之本,以“留滞”为发病之标,二者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特点,切合疾病螺旋进展、动态演变的模式。并据此形成“扶正护脑以补虚、解毒通络而通滞”的治法,为进一步探索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中医证治规律与疗效评价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对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其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虚气留滞 扶正护脑 毒损脑络 解毒通络 病机理论 脑血管病 血管变异
下载PDF
基于“肺损络伤”探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病理变化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屈建峰 杨金生 +1 位作者 马秀霞 田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79-1081,共3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持续受限为特征,并呈进行性发展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该病以气道、血管结构性破坏为特征,属于中医络病范畴,肺损络伤是COPD病理解剖特征。本文试从肺损络伤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持续受限为特征,并呈进行性发展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该病以气道、血管结构性破坏为特征,属于中医络病范畴,肺损络伤是COPD病理解剖特征。本文试从肺损络伤角度,以肺气病理变化及肺气对血液及津液影响切入点,深度解析在其病程不同阶段肺气因宣发肃降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清气难纳、浊气难排、宗气匮乏、卫外不固、痰凝血瘀等病理机制,目的在于建立肺络结构、生理功能及COPD之间的联系,推动COPD肺气中医病理机制认识,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损络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
下载PDF
聚醚醚酮壳体战斗部爆破威力试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腾月 肖川 +3 位作者 陈鹏万 焦晓龙 吴宗娅 陈放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8-226,共9页
为了验证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作为低附带毁伤战斗部壳体材料的可行性,设计了等厚度聚醚醚酮壳体和2A12铝制壳体作为爆破战斗部外壳。通过静爆威力对比试验,并结合峰值超压测试及高速摄影技术,对超压、比冲量及破片情... 为了验证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作为低附带毁伤战斗部壳体材料的可行性,设计了等厚度聚醚醚酮壳体和2A12铝制壳体作为爆破战斗部外壳。通过静爆威力对比试验,并结合峰值超压测试及高速摄影技术,对超压、比冲量及破片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壳体厚度的聚醚醚酮壳体战斗部较2A12铝壳体战斗部质量减轻了一半以上,对人员超压毁伤半径几乎一致,聚醚醚酮壳体战斗部爆轰能量更多转化为冲击波能,且随着比例距离增加,比冲量高于2A12铝;聚醚醚酮壳体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破碎形成小破片,试验后仅回收到一枚边缘烧蚀的破片。可认为破片飞散时在爆轰产物高温高压作用下全部燃烧,聚醚醚酮壳体不产生杀伤破片,破片附带损伤小。战斗部壳体可采用聚醚醚酮材料,有效控制毁伤范围,满足城市作战中低附带毁伤效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斗部威力 低附带毁伤 冲击波超压 聚醚醚酮
下载PDF
中风发病前出现“毒损脑络”病情变化人群临床特点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丽丽 马苏苏 +9 位作者 王秋月 杨友财 谢颖桢 李广路 曹锐 陈婷婷 于存娟 宋文英 马鹏珍 王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787-795,共9页
【目的】通过总结中风发病前出现病情变化人群“毒损脑络”的临床特征,增进对发病前病情变化的识别及治疗,以预防中风的发生。【方法】对33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调查表采集包括发病前病情变化在内的... 【目的】通过总结中风发病前出现病情变化人群“毒损脑络”的临床特征,增进对发病前病情变化的识别及治疗,以预防中风的发生。【方法】对33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调查表采集包括发病前病情变化在内的临床信息及发病72 h内的血常规、生化指标等资料。依据调查信息并结合专家意见,判断患者是否属于“毒损脑络”病情变化。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出现病情变化人群的临床特点,通过聚类分析总结其证候特征。【结果】(1)337例患者中,排除数据不全病例23例,经专家经验判断,符合病情变化97例,未出现病情变化158例,可能属于病情变化59例,最终将出现病情变化的97例和未出现病情变化的158例,共255例纳入本次研究。(2)与中风前未出现病情变化的人群相比,发病前病情变化者更多出现在高血压(P<0.05)、嗜食肥甘厚味(P<0.01)、少食蔬菜(P<0.1)的人群中,且发病前诱因多见(P<0.05)。同时具有发病时较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较低的淋巴细胞百分比(LY%)、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IL)的特点。(3)发病前病情变化以神识情绪、头面五官清窍受扰失养,出现头晕昏沉、疲乏倦怠、嗜睡思睡、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神不宁等为主要表现(P<0.01),呈现痰瘀阻络、风火上扰、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肝阳上亢、痰火上扰等证候,符合毒性火热、秽浊蒙神扰窍的“毒损脑络”临床特点。(4)理化指标与中医症状关系方面,TP、DBIL分别与反映清窍失养受扰的病征相关,TB与反映痰火内扰的病征相关。【结论】高血压病、嗜食肥甘厚味者需要重视神识情绪、头面五官清窍受扰失养的变化,及时诊治,可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脑梗死 发病前 毒损脑络 病情变化 临床特点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毒损脑络”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全晨阳 彭爱能 +2 位作者 赵鑫 柴剑波 赵永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235-238,共4页
“毒损脑络”理论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气郁、火邪、痰浊、瘀血等积聚于体内,郁久成毒,影响脑窍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致病机制,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中医认为气郁、痰浊、血瘀、火邪等病理产物聚集为“毒”,损伤脑络,是引发... “毒损脑络”理论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气郁、火邪、痰浊、瘀血等积聚于体内,郁久成毒,影响脑窍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致病机制,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中医认为气郁、痰浊、血瘀、火邪等病理产物聚集为“毒”,损伤脑络,是引发或加重精神分裂症的关键。现代生物学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与体内神经递质、炎症因子、病原体、精神活性物质等异常堆积形成“内毒外邪”,损伤脑组织有关。该文整理概括了近年来精神分裂症与“毒损脑络”理论的相关性证据,以期为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损脑络 精神分裂症 中医 现代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