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硬红冬和硬红春小麦籽粒品质比较及与中国强筋小麦标准对标分析
1
作者 蒋佳丽 刘丰 +8 位作者 谢凯 周琴 蔡剑 王笑 黄梅 仲迎鑫 戴廷波 曹卫星 姜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4-604,共11页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面包市场发展迅速,但中国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供应不足,质量差异较大,而美国硬麦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稳定的品质,制粉和烘焙特性优异。研究美国硬红冬小麦和硬红春小麦籽粒品质年度间变化特点及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可...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面包市场发展迅速,但中国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供应不足,质量差异较大,而美国硬麦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稳定的品质,制粉和烘焙特性优异。研究美国硬红冬小麦和硬红春小麦籽粒品质年度间变化特点及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可为中国强筋小麦籽粒品质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汇总了美国小麦协会1999—2021年间发布的硬红冬小麦、硬红春小麦品质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两类小麦品质指标间相互关系,并探讨了美国硬麦品质对中国现有强筋小麦标准的适配度。结果表明,与硬红冬小麦相比,硬红春小麦蛋白含量高,筋力强,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面团品质更高,烘焙品质更优,且籽粒、面粉品质稳定性高。对标中国强筋小麦标准可以发现,硬红春小麦对标中国强筋小麦标准的达标率高于硬红冬小麦,蛋白含量、湿面筋达标率差距尤为明显。综合考虑中国强筋小麦生产现状,并结合美国硬麦对中国强筋小麦标准达标率,中国强筋小麦标准可将蛋白含量调整为>14.5%,湿面筋含量为>32.0%,稳定时间>10 min,容重、硬度分别大于760 g·L^(-1)和65。硬红春小麦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拉伸面积与面包烘焙吸水率显著负相关,与面包体积显著正相关,可用于预测强筋小麦面包品质;中国标准可设置拉伸面积为105 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红冬小麦 硬红春小麦 品质性状 年度变异 达标度
下载PDF
基于Holt-Winters方法的年径流序列周期识别 被引量:2
2
作者 袁嘉晨 陈元芳 +1 位作者 顾圣华 许广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1,共4页
针对小波分析法在年径流序列周期识别方面存在的不足,以长江支流乌江水系武隆站为例,利用Holt-Winters模型固有结构模拟水文时间序列,根据拟合精度来判断年径流序列周期出现的可能性,以达到周期识别的目的,并与小波分析法识别的序列周... 针对小波分析法在年径流序列周期识别方面存在的不足,以长江支流乌江水系武隆站为例,利用Holt-Winters模型固有结构模拟水文时间序列,根据拟合精度来判断年径流序列周期出现的可能性,以达到周期识别的目的,并与小波分析法识别的序列周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olt-Winters模型很好地捕捉到了小波分析法中的所有周期成分,且模型结果很好地验证了所提假设,可确定原序列存在5.6年的主要周期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t-winters方法 周期识别 年径流序列 粒子群优化算法 小波分析法
下载PDF
The Role of Changes in the Annual Cycle in Earlier Onset of Climatic Spring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2
3
作者 钱诚 符淙斌 严中伟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84-296,共13页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onset of spring in northern China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annual cycle and with a recent warming trend were quantified using a recently developed adaptive data analysis tool, the Ensembl...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onset of spring in northern China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annual cycle and with a recent warming trend were quantified using a recently developed adaptive data analysis tool, th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The study was based on a homogenized dail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dataset for the period 1955–2003. The annual cycle here is referred to as a refined modulated annual cycle (MAC).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ring at Beijing has arrived significantly earlier by about 2.98 d (10 yr)-1, of which about 1.85 d (10 yr)-1 is due to changes in the annual cycle and 1.13 d (10 yr)-1 due to the long-term warming trend. Variations in the MAC component explain about 92.5% of the total variance in the Beijing daily SAT series and could cause as much as a 20-day shift in the onset of spring from one year to another. The onset of spring has been advancing all over northern China, but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east than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region. These differences are somehow unexplainable by the zonal pattern of the warming trend over the whole region, but can be explained by opposite changes in the spring phase of the MAC, i.e. advancing in the east while delaying in the west. In the east of northern China, the change in the spring phase of MAC explains 40%–60% of the spring onset trend and is attributable to a weakening Asian winter monsoon. The average sea level pressure in Siberia (55°–80°N, 50°–110°E), an index of the strength of the winter monsoon, could serve as a potential short-term predictor for the onset of spring in the east of nor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onset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odulated annual cycle Asian winter monsoon global warming
下载PDF
Variability of Wintertim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4
作者 Hosny Mohamed Hasanean Abdel Rahman Khalaf AL-Khalaf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2年第3期307-321,共15页
Variability of wintertim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i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KSA) is studied. The study is based on time series over thirty one years in length (1978-2008). For the analysis, we use the coef... Variability of wintertim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i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KSA) is studied. The study is based on time series over thirty one years in length (1978-2008). For the analysis, we use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 (COV) Mann-Kendal statistical test, running mean and cumulative annual mean (CAM).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 (COV) for wintertime SAT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of KSA. The higher values for COV occur in northern and northeastern KSA;there are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traveling Mediterranean depress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inverted-V shape trough of the Sudan l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V and latitude is highly significant, while with longitude it is not significant. The Mann-Kendal statistical test illustrates that positive trends (warming) in wintertime SAT series occurs over the all stations, and that the trends are significant at middle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KSA. Recent warming has only occurred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at most stations. While cooling in the wintertime SAT appears for the short period of about 5 years, 1978-1983 and 1988-1992. These trends are consistence with trends in the global mean SAT.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CAW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hermic regime is modifying in the KSA. This dramatic enhancement, occurr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1993, is reflected in net modification in the SAT time series. The analysis of the SAT also shows a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 after the year 1997 with a rate of 0.03?C/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Temperature SAUDI ARABIA 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 Trends CUMULATIVE annual Mean
下载PDF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for Seven Growth Stages of Winter Wheat in Northern Weihe Loess Plateau, China
5
作者 Ouk Sereyrorth Baowen Yan +2 位作者 Khem Chunpanha Porn Lybun Pich Linvolak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20年第4期358-380,共23页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of precipitation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regional agricultural plann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signs, and drought and flood control. Droughts and floods o...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of precipitation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regional agricultural plann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signs, and drought and flood control. Droughts and floods occurred in northern Weihe Loess Plateau, affecting growing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in the area. 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2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81 to 2012, this study is to address the analysis of three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t 5%, 50%, and 95%, and to determine the amount of rainfall excess and water shortage during seven growth stages of winter wheat at 5%, 10%, and 20% frequencies, respectively. Pearson type III curve was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annual rainfall and rainfall amount following seven growth stages of winter wheat crop in 29 stations of Northern Weihe loess plateau. As a result of our study,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of Northern Weihe loess plateau. The highest amount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occurred in the Baoji area and the lowest precipitation covered by the northwest area of Northern Weihe loess plateau. Moreover, the amount of rainfall of seven growth stages indicates that excessive rainfall occurs not only in the first stage (sowing to tillering) and seventh stage (flowering to ripening) but also in second stage (tillering to wintering). In the seventh stage, a large amount of excessive rainfall occurred in Changwu, Bin, Qianyang, Fengxiang, Baojiqu, and Baojixian. Moreover, water shortage is distributed in the third stage (from wintering to greening), the fourth stage (from greening to jointing), the fifth stage (from jointing to heading), and the sixth stage (from heading to flowering). Furthermore, the worst water shortages occurred in Hancheng, Heyang, Chengcheng, Pucheng, Dali, Tongchuan, and Fuping in the fourth stage (greening to jointing stage). Even though we study the crop water requirement under extreme rainfall conditions, the amount of rainwater still supply inadequate in some parts of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stage.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vides main clues for the next step to study the irrigation water needs of winter wheat crops and to reduce agricultural risks in 29 counties in the northern loess plateau and other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nual PRECIPITATION SEVEN Growth Stages winter Wheat Crop Rainfall Excess Water SHORTAGE NORTHERN Weihe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重庆地区近零能耗农村住宅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叶涵 张海滨 +1 位作者 杨向婷 孙佳奇 《华中建筑》 2023年第5期71-75,共5页
近零能耗节能标准是建筑节能标准2016—2030新三步走设想最后一步,该文针对《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在重庆农村地区的可实施性问题进行探讨,选取典型民居利用DeST-H软件模拟,以模拟所得的制冷年耗冷量作为衡量标准,在标准给出的“外墙”“... 近零能耗节能标准是建筑节能标准2016—2030新三步走设想最后一步,该文针对《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在重庆农村地区的可实施性问题进行探讨,选取典型民居利用DeST-H软件模拟,以模拟所得的制冷年耗冷量作为衡量标准,在标准给出的“外墙”“屋顶”和“外窗”热工性能技术指标范围内,分析三者节能效果,以及朝向和楼层与建筑能耗的关系,并探讨了达到能耗要求后室内热环境和经济性。最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夏热冬冷地区,改善外墙传热系数是进一步节能最有效的方式;加强二层房间外墙热工性能相比一层节能效果更好;对比典型农居综合改善三者热工性能静态回收期需6~7年;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好时,改善外窗传热和朝向对冷负荷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热冬冷地区 近零能耗建筑 制冷年耗冷量 围护结构 保温材料经济性
下载PDF
节水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两熟作物光合和细胞保护参数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7
作者 王子怡 李向强 +1 位作者 张佳祺 肖凯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 2023年第3期343-354,共12页
改善河北平原区节水栽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两熟作物生产能力对于促进该生态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节水灌溉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群体物质生产、光合特性、细胞保护系统特征和产... 改善河北平原区节水栽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两熟作物生产能力对于促进该生态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节水灌溉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群体物质生产、光合特性、细胞保护系统特征和产量进行了研究。与生产通常采用的灌溉对照相比,小麦节水处理T1(灌溉底墒水和拔节水,节水44.4%)和玉米节水处理T2(灌溉蒙头水和吐丝水,节水42.1%)生育后期群体干物质量、光合参数和细胞保护酶活性均表现不同程度下降。此外,成熟期T1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以及T2玉米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较对照(CK)也呈不同程度降低(降幅1.69%~9.21%)。与CK相比,T3处理下,小麦群体干物质量、光合参数、细胞保护系统参数和产量性状表现与T1相似,玉米上述性状表现与T2相似。但与CK相比,T1和T2处理生育期间耗水量减少(小麦减幅20.54%,玉米减幅12.73%),植株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增幅5.37%~8.40%)。表明节水灌溉处理下,小麦和玉米通过维持生育后期良好光合和细胞保护系统功能,改善植株群个体发育和干物质生产能力,实现周年小麦玉米两熟生产下较高产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艺学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两熟 节水灌溉 光合参数 细胞保护系统 产量性状
下载PDF
麦田越年生杂草及其化学防除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蔡立强 王幼敏 +1 位作者 安邦 孟祥元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9-53,共5页
河北省麦田有越年生杂草 2 0种 ,其中荠菜和播娘蒿为优势种。麦田越年生杂草绝大部分在秋季出苗 ,秋季出苗杂草是防除的重点。在以越年生杂草为主的麦田 ,改春施 2 ,4—滴丁酯为秋施 ,可省药 3/ 4左右 ,并可显著提高除草效果。对绿黄隆... 河北省麦田有越年生杂草 2 0种 ,其中荠菜和播娘蒿为优势种。麦田越年生杂草绝大部分在秋季出苗 ,秋季出苗杂草是防除的重点。在以越年生杂草为主的麦田 ,改春施 2 ,4—滴丁酯为秋施 ,可省药 3/ 4左右 ,并可显著提高除草效果。对绿黄隆、甲黄隆和苯黄隆等进行了研究 ,明确了各自的杀草谱、杀草活性、对小麦和后茬作物的安全性以及施药适期、最佳用药量等应用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 越年生杂草 发生规律 化学防除 优势种 分布
下载PDF
1736~1999年西安与汉中地区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重建 被引量:29
9
作者 郑景云 葛全胜 +1 位作者 郝志新 田砚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3-348,共6页
基于现代气象资料所建立的西安、汉中地区冬季降雪天数与年冬季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 ,根据清代档案所记载的西安与汉中地区冬季降雪日数 ,恢复了西安与汉中地区 1736~ 1910年的年冬季平均气温 ,重建了 1736~ 1999年西安与汉中地区... 基于现代气象资料所建立的西安、汉中地区冬季降雪天数与年冬季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 ,根据清代档案所记载的西安与汉中地区冬季降雪日数 ,恢复了西安与汉中地区 1736~ 1910年的年冬季平均气温 ,重建了 1736~ 1999年西安与汉中地区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这两个地区年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18世纪和 2 0世纪为暖期 ,19世纪为冷期 ,且 2 0世纪的增暖趋势明显。与利用树轮重建的镇安初春 (3~ 4月 )温度序列对比分析表明 :西安、汉中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与镇安初春温度的低频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但镇安较西安与汉中有明显的位相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汉中 降雪日数 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
下载PDF
近30年河南省冬小麦气象年景的时空演变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田宏伟 胡程达 +1 位作者 黄进 张方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6-352,共7页
为了探讨冬小麦气象年景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响应,依托河南省17个市1988—2017年冬小麦产量数据及15种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数(LACI)资料,运用气候产量指数(CDYI)评估了研究区冬小麦气象年景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基于主成分分析,河南... 为了探讨冬小麦气象年景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响应,依托河南省17个市1988—2017年冬小麦产量数据及15种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数(LACI)资料,运用气候产量指数(CDYI)评估了研究区冬小麦气象年景的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基于主成分分析,河南省可以划分为4个呈现不同CDYI演变情形的子区域,分别为中东部、西部、北部、南部,且2000年后各分区CDYI的波动趋于缓和;(2)与其他分区相比,河南省北部地区CDYI的年代际振荡更为强烈,其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波浪型演变;(3)与其他分区相比,河南省中东部地区CDYI与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数的线性关系最为显著;(4)诸多环流指数中,12月份厄尔尼诺1+2区的平均海面温度是表征河南省中东部地区冬小麦气象年景的关键前兆性信号,其每增加1%会导致产量减少0.56%。总体而言,依托前期环流指数异常能够较好地实现粮食作物气象年景的提前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冬小麦 气象年景 气候产量指数
下载PDF
周年覆盖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及降水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5 位作者 高志强 洪坚平 马红梅 贾俊香 孟会生 孟丽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2-338,共7页
针对黄土旱塬麦田降水资源少,降水季节与冬小麦需求错位,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为探究适合当地旱作冬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通过4年大田试验,研究了无覆盖条播(USL)、垄膜沟播(RFSF)和全膜覆土穴播(WFFHS)种植方式下,冬小麦夏休闲... 针对黄土旱塬麦田降水资源少,降水季节与冬小麦需求错位,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为探究适合当地旱作冬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通过4年大田试验,研究了无覆盖条播(USL)、垄膜沟播(RFSF)和全膜覆土穴播(WFFHS)种植方式下,冬小麦夏休闲期残膜覆盖的蓄水保墒效果以及周年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效应和降水生产效率情况。结果表明:夏休闲期残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垄膜沟播和全膜覆土穴播处理2m土壤休闲蓄水量分别较露地条播处理高12%~22%(P<0.05)和14%~30%(P<0.05),相应休闲效率在29%~42%,亦显著高于无覆盖条播处理,且差异性随夏休闲期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全膜覆土穴播周年覆盖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较传统无覆盖条播平均增产40%,覆膜种植促进了冬小麦千粒重和穗数的增加,籽粒产量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0**),覆膜和合理构建群体是提高旱塬冬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不同处理间水分生产效率、休闲期降水生产效率和周年降水生产效率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9.3,9.3,11.7kg/(hm2·mm)。黄土旱塬冬小麦生育期耗水深度达2m以下,覆膜种植处理的耗水量高于无覆盖条播处理,且覆膜加大对1m以下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从作物高产和降水高效利用角度考虑,全膜覆土穴播周年覆盖是黄土旱塬冬小麦一种有效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冬小麦 周年覆盖 降水生产效率
下载PDF
利用IGS数据分析全球TEC的周年和半年变化特性 被引量:44
12
作者 余涛 万卫星 +3 位作者 刘立波 唐伟 栾晓莉 杨光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43-949,共7页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远离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东北亚和南美地区)比“近极地区”(靠近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北美和澳大利亚)大得多.进一步的统计显示,全球大部分地区TEC在春秋月份出现最大值,北半球近极地区最大值在冬季出现.南半球的南美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同样,采用傅里叶方法分析了中性大气模式MSIS90计算的全球大气原子分子浓度比值([O/N2])的数据,发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中性成分[O/N2]周年变化幅度较大且有明显的冬季异常现象,依据Rishbeth等提出的理论,我们认为大气成分[O/N2]可能对TEC周年变化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并且也是TEC在近极地区出现冬季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TEC半年变化的全球分布特征形成的原因较复杂,我们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中性成分[O/N2]、太阳天顶角控制的电离层光化学产生率变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周年变化 半年变化 冬季异常
下载PDF
渭北旱地冬小麦不同降水年型栽培技术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梁连友 赵二龙 李立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25,共6页
在旱控制条件下,用四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设计,研究渭北旱塬氮、磷、水、密度因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磷、水、密度对冬小麦的增产顺序是水>氮>磷>密度;②氮、磷的增产作用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干旱年份... 在旱控制条件下,用四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设计,研究渭北旱塬氮、磷、水、密度因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磷、水、密度对冬小麦的增产顺序是水>氮>磷>密度;②氮、磷的增产作用随降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干旱年份,增施氮、磷肥无显著增产作用,正常年与丰水年,增施氮磷肥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密度对冬小麦产量无明显影响;③水分对施肥量的校正模型为X1(N)=0.23-0.248X4,X2(P2O5)=0.2776+0.7172X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降水年型 栽培 旱地
下载PDF
合肥地区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 被引量:30
14
作者 周清波 张丕远 王铮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32-337,共6页
本文根据宫廷档案资料“雨雪分寸”中合肥地区的降雪日数的记载,通过寻找其与年冬季平均温度的相关关系,重建了合肥地区从1736-1991年共256年的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分析表明,合肥地区的年冬季平均气温18世纪较高,1... 本文根据宫廷档案资料“雨雪分寸”中合肥地区的降雪日数的记载,通过寻找其与年冬季平均温度的相关关系,重建了合肥地区从1736-1991年共256年的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分析表明,合肥地区的年冬季平均气温18世纪较高,19世纪下降,20世纪又开始上升,至20世纪40年代达近250多年来气温最高值。另外,还发现了在19世纪中叶(1851-1871年)有一个明显的温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序列 气温变化 冬季 合肥市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与海温在年际尺度上的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梁巧倩 简茂球 罗会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7,共9页
利用NCEP/NCAR1950—1999年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和印度洋 太平洋海温在年际尺度上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尺度上,SVD分解出来的第1模态反映了东亚冬季风与同期太平洋海温之... 利用NCEP/NCAR1950—1999年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东亚冬季风和印度洋 太平洋海温在年际尺度上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尺度上,SVD分解出来的第1模态反映了东亚冬季风与同期太平洋海温之间的主要相互耦合关系,即强(弱)的东亚冬季风对应类似LaNi na(ElNi no)型的海温距平分布;超前东亚冬季风两个月左右的赤道东太平洋正(负)海温异常对后期弱(强)东亚冬季风的遥相关影响作用最显著,而弱(强)的东亚冬季风异常则对同期及落后1个月左右的南海正(负)海温异常的强迫影响作用最直接、最显著;东亚冬季风指数与落后1个月左右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有最好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同期的热带西印度洋海温有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海温 年际尺度 耦合关系
下载PDF
无锡站年际降雨趋势、特征与预报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秦建国 洪国喜 +4 位作者 张涛 孙磊 张彦杰 沈顺中 吴朝明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2-96,共5页
针对近年极端灾害性气候频发的现状,对暖冬影响下无锡站降雨年际变化趋势、历史演变特征和近几年水文预报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暖冬影响下,无锡站降雨年际间呈现出干旱—湿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具有水文旋回的性质,在太湖地区有... 针对近年极端灾害性气候频发的现状,对暖冬影响下无锡站降雨年际变化趋势、历史演变特征和近几年水文预报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暖冬影响下,无锡站降雨年际间呈现出干旱—湿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具有水文旋回的性质,在太湖地区有代表性,可作为该时段的降雨预报模型;该模型打破了年际降雨无规律的传统思维定式,与历史演变法相结合,能提高预报效率与精度;水文旋回的发现和降雨预报模型的建立,可推动水文气象长期预报与气候展望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冬 无锡站 年际降雨 水文旋回 预报 模型 干旱
下载PDF
安徽淮北平原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分析及作物年景评估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胜 田红 +1 位作者 党修伍 张学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3-261,共9页
选取安徽省淮北平原37个气象站1960—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构建气温、降水、日照及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冬小麦生育期气候风险,评判农业气候年景。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 选取安徽省淮北平原37个气象站1960—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构建气温、降水、日照及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冬小麦生育期气候风险,评判农业气候年景。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气候因子适宜程度不同,单要素各生育期适宜度均为灌浆-乳熟期较高,返青-拔节期较低,其中降水适宜度分蘖期最低;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最高、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低,水分是冬小麦生长的限制因子。气候综合适宜度灌浆-乳熟期最高,分蘖期降水适宜度最低,并且其序列变异系数大,常遭遇秋冬连旱,引起产量波动;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呈东高西低分布,淮北中东部较高,而淮北西部及沿淮地区较低,冬小麦生产风险相对较高。1961—2016年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线性增大趋势显著,降水适宜度线性趋势不明显,而日照适宜度呈显著的线性减小趋势;综合来看,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无明显线性增减趋势,空间上淮北东部略有增大,而西部及沿淮地区略有减小,气候风险增加。淮北平原多数年份气候适宜度适中,适宜性偏差年发生概率高于偏好年。基于气候适宜度评判冬小麦气候年景等级,评估结果与实际产量增减情况基本相符,表明农业气候年景模型评估精度能满足业务服务需求,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宜度 农业气候年景 冬小麦 淮北平原
下载PDF
不同降雨年型下水分处理对大穗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1
18
作者 冯伟 郭天财 +2 位作者 李晓 朱云集 曹卫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195,199,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探讨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大穗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用不同方程对籽粒生长动态进行拟合,Cubic方程最精确。2000~2001干旱年型W和Ws与两个灌浆持续期参数(Se、S)相关性显著,2001~2... 在大田条件下,探讨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大穗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用不同方程对籽粒生长动态进行拟合,Cubic方程最精确。2000~2001干旱年型W和Ws与两个灌浆持续期参数(Se、S)相关性显著,2001~2002丰雨年型W和Ws与3个灌浆速率参数(V、Vs、Vmax)间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两年度相比,2000~2001年度籽粒灌浆持续期短,灌浆速率小,导致粒重降低。灌水对灌浆参数的效应年际间存在差异,2000~2001年度随灌水次数增多,S和Se延长,灌浆速率降低;而2001~2002年度随灌水次数增多,S和Se缩短,灌浆速率以灌一水处理最小,灌两水处理最高。灌水对产量的影响,2000~2001年度显著增产,2001~2002年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灌三水处理较灌两水处理反而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 大穗型冬小麦 籽粒灌浆 产量 降雨年型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1
19
作者 许菁 贺贞昆 +7 位作者 冯倩倩 张亚运 李晓莎 许姣姣 林祥 韩惠芳 宁堂原 李增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109,共9页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海地区2003~2014年连续12年定位试验为平台,在秸秆还田前提下,试验设4种耕作方式:传统翻耕(PC)为对照、免耕(PZ)、深松(PS)和旋耕(PR)。对2014~2015季冬小麦和2015季夏玉米各项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影响显著,免耕、深松和旋耕处理的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均优于对照传统翻耕,依次为PS>PZ>PR>PC。PZ、PS和PR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冬小麦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97.0%、121.1%和71.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57.6%、71.6%和51.2%;夏玉米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23.6%、28.1%和10.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8.6%、26.5%和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光合作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PZ、PS和PR处理冬小麦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达65.3%、67.8%和65.0%,夏玉米为66.3%、70.6%和63.4%,而对照处理(PC)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贡献率仅为59.3%和60.9%。PZ和PS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PC处理,穗数显著低于PC和PR。PZ、PS和PR可显著提高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5.4%、18.2%和11.0%。【结论】在黄淮海地区,采用长期秸秆还田下免耕、深松和旋耕均可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胞间CO_2利用能力,降低非气孔限制,增强花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加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季和周年产量,其中深松效果最佳,免耕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夏玉米 光合特性 周年产量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背景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实 隋波 +1 位作者 涂钢 冯喜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1,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及200 hPa与85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经去除线性趋势处理后...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及200 hPa与85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经去除线性趋势处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去除线性趋势后,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9,较原始序列更为显著;两者变化的阶段性较为同步,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于2004年已转入低温阶段,这与东亚冬季风同时转为偏强阶段关系密切;两者均存在20年左右的长周期,同样存在相近的阶段性短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增温变化趋势在1986年前后的增暖性气候突变中起重要作用。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信号的相关系数达-0.86,较原始序列年代际相关更为显著;两者的年代际变化存在21.5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序列存在4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存在与东亚冬季风相关联的200 hPa东亚急流、500 hPa东亚大槽、乌拉尔高压、850 hPa风场、地面西伯利亚高压等的异常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东北地区 东亚冬季风 冬季气温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