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inter Haze Days in Guangdong Province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晴晴 李春晖 +3 位作者 谷德军 郑彬 林爱兰 彭冬冬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3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The impac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on winter haze in Guangdong province(WHDGD)was analyzed on the interannual scale.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and the northwest Pacific SST play a leading... The impac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on winter haze in Guangdong province(WHDGD)was analyzed on the interannual scale.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and the northwest Pacific SST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variation of WHDGD.Cold(warm)SST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and the Northwest Pacific stimulate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cold(warm)Kelvin waves through the Gill forced response,causing Ekman convergence(divergence)in the western Pacific,inducing abnormal cyclonic(anticyclonic)circulation.It excites the positive(negative)Western Pacif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WP),which results in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increase)in Guangdong and forms the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conditions that are conducive(not conducive)to the formation of haze.ENSO has an asymmetric influence on WHDGD.In El Niño(La Niña)winters,there are strong(weak)coordinated variations betwee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the northwest Pacific,and the eastern Pacific,which stimulate the negative(positive)phase of WP teleconnection.In El Niño winters,the enhanced moisture is attributed to the joint effects of the horizontal advection from the surrounding ocean,vertical advection from the moisture convergence,and the increased atmospheric apparent moisture sink(Q2)from soil evaporation.The weakening of the atmospheric apparent heat source(Q1)in the upper layer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inversion stratification.In contrast,in La Niña winters,the reduced moisture is attributed to the reduced upward water vapor transport and Q2 loss.Due to the Q1 increase in the upper layer,the temperature inversion forms and suppresses the diffusion of ha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gdong province winter haze day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ENSO
下载PDF
Control of fine particulate nitrate during severe winter haze in“2+26”cities
2
作者 Chuang Qin Xiao Fu +2 位作者 Tao Wang Jian Gao Jiaqi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61-269,共9页
The“2+26”cities,suffering the most severe winter haze pollution,have been the key region for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China.Increasing prominent nitrate pollu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environmental issue... The“2+26”cities,suffering the most severe winter haze pollution,have been the key region for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China.Increasing prominent nitrate pollu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is region,necessitating development of an 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y.Herein,we use observations,and state-of-the-art model simulations with scenario analysis and process analysis to quant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uture SO_(2)-NO_(X)-VOC-NH_(3) emission control on nitrate pollution mitigation in“2+26”cities.Focusing on a serious winter haze episode,we find that limited NO_(X)emission reduction alone in the short-term period is a less effective choice than VOC or NH_3emission reduction alone to decrease nitrate concentrations,due to the accelerated NO_(X)-HNO_(3)conversion by atmospheric oxidants and the enhanced HNO_(3)to NO_(3)^(-)partition by ammonia,although deep NO_(X)emission reduction is essential in the long-term period.The synergistic NH_(3) and VOC emission control is strongly recommended,which can counterac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nonlinear photochemistry and aerosol chemical feedback to decrease nitrate more.Such extra benefits will be reduced if the synergistic NH_(3) and VOC reduction is delayed,and thus reducing emission of multiple precursors is urgently required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increasingly severe winter nitrate pollution in“2+26”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ATE winter haze pollution Emission reduction “2+26”cities
原文传递
Improving simulations of sulfate aerosols during winter haze over Northern China: the impacts of heterogeneous oxidation by NO2 被引量:6
3
作者 Meng Gao Gregory R. Carmichael +3 位作者 Yuesi Wang Dongsheng Ji Zirui Liu Zifa W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65-175,共11页
We implemented the online coupled WRF-Chem model to reproduce the 2013 January haze event in North China, and evaluated simulated meteorological and chemical fields using multiple observations. The comparisons suggest... We implemented the online coupled WRF-Chem model to reproduce the 2013 January haze event in North China, and evaluated simulated meteorological and chemical fields using multiple observations. The comparisons suggest that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RH) were simulated well (mean biases are 0.2K and 2.7%, respectively), but wind speeds were overestimated (mean bias is 0.5 m.s -1). At the Beijing station, sulfur dioxide (SO2) concentrations were overpredicted and sulfhte concentrations were largely underpredicted, which may result from uncertainties in SO2 emissions and missing heterogeneous oxidation in current model. We conducted three parallel experiments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doubling SO2 emissions and incorporating heterogeneous oxidation of dissolved SO2 by nitrogen dioxide (NO2) on sulfate formation during winter haz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oubling SO2 emissions do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sulthte concentrations, but adding heterogeneous oxidation of dissolved SO2 by NO, substantially improve simulations of sulfate and other inorganic aerosols. Although the enhanced SO2 to sulfate conversion in the HetS (heterogeneous oxidation by NO2) case reduces SO2 concentrations, it is still largely overestimated by the model, indicating the overestimations of SO2 concentration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are mostly due to errors in SO2 emission inven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fate aerosols winter haze WRF-Chem Northern China
原文传递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Interannual Arctic Sea Ice Loss and ENSO on Winter Haze Days: Observational Analyses and AGCM Simulations 被引量:7
4
作者 Shuanglin LI Zhe HAN Huopo CHEN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7年第5期820-833,共14页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impacts of interarmual Arctic sea ice loss and ENSO events on winter haze days m mare- land China through observational analyses and AGCM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1)...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impacts of interarmual Arctic sea ice loss and ENSO events on winter haze days m mare- land China through observational analyses and AGCM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1) Arctic sea ice loss favors an increase in haze days in central-eastern China; (2) the impact of ENSO is overall contained within southern China, with increased (reduced) haze days during La Nifia (El Nifio) winters; and (3) the impacts from sea ice loss and ENSO are linearly additive. Mechanistically, Arctic sea ice loss causes quasi-barotropic positive height anomalies over the region from northem Europe to the Ural Mountains (Urals in brief) and weak and negative height anomalies over the region from central Asia to northeastem Asia. The former favors intensified frequency of the blocking over the regions from northern Europe to the Urals, whereas the latter favors an even air pressure distribu- tion over Siberia, Mongolia, and East Asia. This large-scale circulation pattern favors mor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calm and steady weather in northern China and, as a consequence, increased occurrence of haze days. In comparison, La Nifia (El Nifio) exerts its influence along a tropical pathway by inducing a cyclonic (anticyclonic) lower-tropo- spher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response over the subtropical northwestern Pacific. The northeasterly (southwesterly) anomaly at the northwestern rear of the cyclone (anticyclone) causes reduced (intensified) rainfall over southeastern China, which favors increased (reduced) occurrence of haze days through the rain-washing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haze days Arctic sea ice loss ENSO AGCM experiments
原文传递
初冬四川盆地霾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5
作者 罗玉 王顺久 +2 位作者 张菁 杨蓉 吴越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111-116,共6页
选取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以及四川盆地16个地市州代表站天气现象数据,运用EOF分解、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初冬四川盆地霾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初冬四川盆地霾日数均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分布模态,一是全区一致... 选取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以及四川盆地16个地市州代表站天气现象数据,运用EOF分解、线性相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初冬四川盆地霾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初冬四川盆地霾日数均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分布模态,一是全区一致型,二是东西反相型。影响霾日数一致型模态的关键环流系统为,霾日数偏多(少)时,表现为AO/NAO呈负(正)位相,欧亚南部型(SEA)遥相关波列呈负(正)位相,四川盆地为高度场正(负)距平控制,受到青藏高原以北(南)偏西北风(西南风)异常影响,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水汽输送较弱(强)。影响霾日数东西反相型环流系统为,霾日数东多西少(东少西多)时,呈现类似SEA型遥相关波列。降水量的减少是影响初冬四川盆地霾天气的重要气象因子,降水对大气的净化作用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弱,造成霾天气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初冬霾 欧亚南部型遥相关 降水
下载PDF
秋冬季节雾霾天气污染物浓度智能监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乔友刚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11期110-114,共5页
为实现雾霾的有效治理和预警,进行秋冬季节雾霾天气污染物浓度智能监测方法研究。以某研究区为例,利用相关系数法监测布点,利用不同方法监测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二氮、二氧化氮、PM_(2.5)污染物质的浓度监测并以此为基础计算监... 为实现雾霾的有效治理和预警,进行秋冬季节雾霾天气污染物浓度智能监测方法研究。以某研究区为例,利用相关系数法监测布点,利用不同方法监测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二氮、二氧化氮、PM_(2.5)污染物质的浓度监测并以此为基础计算监测点综合污染浓度值、区域综合污染浓度值以及研究区整体污染浓度值。结果表明:各个监测点总体上呈现出排名越靠前,污染物浓度越高的趋势,且PM_(2.5)浓度最高;研究区内冬季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要高于秋季,整体污染物浓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雾霾天气在深秋、初冬时期最为严重,此时污染物浓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冬季节 雾霾天气 污染物浓度 智能监测方法
下载PDF
基于炎性反应探讨冬病夏治对雾霾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影响
7
作者 李方 耿立梅 +3 位作者 马蕴蕾 闫红倩 宿英豪 于向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4期747-751,755,共6页
目的 观察冬病夏治对雾霾暴露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炎性因子影响,为防治雾霾暴露下致哮喘急性发作提供思路。方法 选取2020年5月1日—2020年7月10日期间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呼吸一科门诊的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 目的 观察冬病夏治对雾霾暴露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炎性因子影响,为防治雾霾暴露下致哮喘急性发作提供思路。方法 选取2020年5月1日—2020年7月10日期间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呼吸一科门诊的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贴敷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贴敷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冬病夏治贴敷治疗。以低浓度雾霾月份7月为暴露前,高浓度雾霾月份12月为暴露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暴露前后急性发作次数、哮喘控制测试问卷评分(Asthma Control Test questionnaire, ACT)、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 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volume in one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 ratio, 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 PEF)]、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 count, EOS)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结果 治疗后贴敷组总有效率91.18%(31/34)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后两组患者急性发作次数较暴露前降低,ACT评分较暴露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贴敷组急性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AC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后两组患FEV1、FEV1/FVC、PEF均较暴露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贴敷组FEV1、FEV1/FVC、P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后两组患者IL-4、IL-8、EOS水平均较暴露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贴敷组IL-4、IL-8、EO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雾霾暴露下哮喘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次数、肺功能、ACT评分,降低血清EOS、IL-4、IL-8水平,减轻炎性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雾霾 冬病夏治
下载PDF
“冬奥效应”对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8
作者 徐珩 冯蕾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第6期71-79,共9页
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之际,研究“冬奥效应”将助力冬奥旅游发展。该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变量测量,基于旅游消费相关理论,构建“冬奥效应”对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影响理论模型,主要结论:“冬奥效应”有利于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旅游动... 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之际,研究“冬奥效应”将助力冬奥旅游发展。该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变量测量,基于旅游消费相关理论,构建“冬奥效应”对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影响理论模型,主要结论:“冬奥效应”有利于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旅游动机、旅游供给的预期、地方依恋3个因子是中介关系;雾霾感知是反向调节关系。建议:增强“冬奥效应”、强化旅游动机、完善基建供给、增进地方依恋、提高空气质量,从而赋能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奥效应 京津冀旅游一体化 旅游动机 雾霾感知 地方依恋
下载PDF
浙江省冬季不同霾过程的后向气流轨迹及环流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翁之梅 李丽平 +1 位作者 杨万裕 刘力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3-191,共9页
根据1981—2013年浙江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浙江省冬季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冬季霾呈显著上升趋势;空间分布总体特征表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盆地平原多、丘陵岛屿少。利用K-均值聚类法将近33年冬季的主... 根据1981—2013年浙江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浙江省冬季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冬季霾呈显著上升趋势;空间分布总体特征表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盆地平原多、丘陵岛屿少。利用K-均值聚类法将近33年冬季的主要霾过程分为盆地-平原型和全省型两类,其中超过62%的个例表现为盆地平原型,该型以12月发生比例最高;全省型霾过程在12和1月均多发。从气流输送及冷空气强度、垂直运动和干区分布等大气环流背景条件方面对比两类霾过程的形成机理差异发现:盆地一平原型冬季霾多在北方冷空气南下,浙江省受较强冷高压和下沉气流控制时形成,气流来自高纬度;全省型冬季霾则在变性减弱的冷高控制下,下沉气流较弱、不利本地污染源扩散的情况下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霾 气候特征 K-均值聚类 后向气流轨迹
下载PDF
1961—2012年中国冬半年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 被引量:77
10
作者 宋连春 高荣 +1 位作者 李莹 王国复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3-318,共6页
利用全国664站1961-2012年逐日霾观测资料、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资料,分析中国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我国年霾日数分布呈明显东多西少特征,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霾日数在5~30 d,部分地区超过30d,西部地区基本在5d以... 利用全国664站1961-2012年逐日霾观测资料、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资料,分析中国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我国年霾日数分布呈明显东多西少特征,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霾日数在5~30 d,部分地区超过30d,西部地区基本在5d以下.霾日数主要集中在冬半年,冬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少,12月是霾日数最多的月份,约占全年霾日数的2成.我国中东部地区冬半年平均霾日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1.7 d/10a),霾日数显著增加时段主要在1960年代、1970年代和21世纪初,在197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了明显均值突变.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等地霾日数呈增加趋势,而东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霾日数呈减少趋势.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持续时间越长的霾过程比持续时间短的霾过程增加更为明显.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的出现.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在中东部地区基本以负相关为主,中东部冬半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4d/10a),表明降水日数的减少导致大气对污染物的沉降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霾日数与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以负相关为主,而与静风日数则以正相关为主,冬半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减小,静风日数增加,表明风速减小导致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更易形成霾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半年 降水日数 风速
下载PDF
基于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安徽省冬季霾预测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浩 石春娥 杨元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7-414,共8页
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数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密切相关,这为霾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可能的物理因子。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安徽省1980-2016年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安徽省1月霾日数与同期不同东亚季风指... 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数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密切相关,这为霾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可能的物理因子。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安徽省1980-2016年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安徽省1月霾日数与同期不同东亚季风指数的关系,确定了安徽省不同区域冬季霾的主要季风指数预测因子,建立安徽省冬季霾的月尺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1月气候霾日数与6类东亚冬季风指数均呈反相关关系,其中淮河以北、江淮之间两个区东亚大槽强度指数与气候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在各项指数中最高,沿江江南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与气候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在各项指数中最高。(2)不同分区建立的1月气候霾日数的预测模型均通过了α=0. 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证结果表明,霾日数预测等级与实况等级基本一致,各区均未出现预测错误的情况,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表现。(3)在安徽省冬季霾实际预测业务中,相比NCEPCFS2模式输出的环流预报场,ECMWFSYSTEM4模式输出环流预报场的预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霾 东亚冬季风 相关关系 预测模型 安徽
下载PDF
中国华北雾霾天气与超强El Ni?o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袁媛 周宁芳 李崇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共11页
2015年11—12月,全国接连发生七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其中,11月27日—12月1日的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五天,成为2015年最强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12月19-25日重度雾霾再次发展,影响面积一度达到35.2万km^2.本文利用多种数... 2015年11—12月,全国接连发生七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其中,11月27日—12月1日的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五天,成为2015年最强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12月19-25日重度雾霾再次发展,影响面积一度达到35.2万km^2.本文利用多种数据资料通过个例对比和历史统计详细分析了超强El Ni?o背景下雾霾天气频发的天气气候条件.其结果清楚表明:2015年11—12月欧亚中高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东亚冬季风偏弱,使得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偏少,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偏南风,大气相对湿度明显偏大,并且大气层结稳定,对流层底层存在明显逆温.上述大气环流条件使得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差,因此在有一定污染排放的情况下,造成了重度雾霾天气过程的频发.由此,超强El Ni?o事件所导致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是我国中东部,尤其华北地区冬季雾霾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El Nino 中国华北 雾霾 冬季风 大气稳定度 逆温
下载PDF
天津秋冬季重度霾天气过程气象特征分析及海风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东高红 于莉莉 郝天依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7-123,184,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污染物PM2.5质量浓度数据等,对近3年天津秋冬季出现的重度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主要从重度霾天气发生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特征、减弱消散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重度霾天气发...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污染物PM2.5质量浓度数据等,对近3年天津秋冬季出现的重度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主要从重度霾天气发生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特征、减弱消散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重度霾天气发生时500 h Pa环流形势基本为弱西北气流或偏西气流,低层850 h Pa为高压脊前偏北气流或暖高压脊或高压后部西南气流等控制;地面气压场较弱,多为鞍形场、低压或高压后部控制,风力较小。重度霾天气发生时,海平面气压值基本在1 023~1 028.5 h Pa之间,地面多为南到东南风,风速<1.0 m/s,水平能见度较差(基本在2.0 km以下),当空气湿度较大、雾和霾同时存在时能见度会降至1.0 km以下,另外霾天气发生时在850 h Pa以下均存在较强逆温层或双层逆温现象。对于重度霾天气减弱消散条件,除冷空气东移南下能对污染物起到很好消除作用外,当地面西南风明显加大、出现浓雾天气近地层空气达到饱和以及受偏东路径冷空气影响时,也会对重度霾过程减弱消散起到较好的作用。另外受海风环流影响时,天津大气污染扩散条件会好转、污染物浓度降低、重度霾过程会减弱消散;但因存在海风锋锋前累积增长特征,受海风影响地区会出现霾污染加重的现象(一般为3 h左右,与海风强度及移动速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冬季 重度霾天气 气象条件 海风的作用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的形成与东亚冬季风和大气湿度的关系 被引量:44
14
作者 吴萍 丁一汇 +1 位作者 柳艳菊 李修仓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2-366,共15页
利用1961—2013年中国地面台站长期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华北、江淮和华南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的形成与东亚冬季风以及大气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冬季霾日与东亚冬季风强度成显著的负相关。首先,东亚... 利用1961—2013年中国地面台站长期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华北、江淮和华南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冬季霾日的形成与东亚冬季风以及大气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冬季霾日与东亚冬季风强度成显著的负相关。首先,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地面风速减小,进而导致冬季霾日增多。其中,华北7—8 m/s最大风速日数和江淮6—8 m/s最大风速日数的减少,及华南≤2 m/s最大风速日数的增多对各区冬季霾日的增多作用较大。其次,东亚冬季风减弱引起冬季气温的持续升高,易导致冬季霾日的增多,这在华北地区较之在江淮和华南更为明显。(2)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气温升高,使得近地面相对湿度减小。在江淮和华南地区,冬季霾日的增多与近地面相对湿度的减小显著相关,而在华北地区这种相关较弱。(3)冬季气温升高也有利于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增强,3个区域冬季霾日的增多均与大气层结稳定度的增强显著相关,特别是与对流层中低层(850—500 hPa)大气饱和度的降低显著相关。(4)冬季霾日数变化与区域水汽输送关系密切。其中,华北地区的冬季霾日数与水汽总收入成显著正相关,江淮地区与纬向水汽收入成显著正相关,与经向水汽收入成显著负相关,华南地区与经向水汽收入成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大气湿度 水汽收入
下载PDF
基于改善通风和热舒适度的长春市风环境多尺度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宏宇 毛博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2期24-32,共9页
长春市属于典型的寒地城市,冬季雾霾现象频发,居民室外热舒适度差,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和健康,导致公共空间活力严重不足。因此,城市既需要加强通风减弱雾霾,又需要增加静风区以保证居民室外热舒适度,这就形成了极其现实的矛... 长春市属于典型的寒地城市,冬季雾霾现象频发,居民室外热舒适度差,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和健康,导致公共空间活力严重不足。因此,城市既需要加强通风减弱雾霾,又需要增加静风区以保证居民室外热舒适度,这就形成了极其现实的矛盾。在此背景下结合《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风环境专题,通过识别、分析各种风环境问题,利用CFD模拟法和网络语义分析法结合的主客观评价法与文献综述法分析解决对策。形成"中心城区尺度-人行尺度"的应对策略,中心城区尺度将通风廊道与自然山水格局耦合以优化通风廊道构建,并在大黑山脉山区构建引风廊道改善城市通风。人行尺度采用主客观结合分析方法,提出改善热舒适度策略。最终从不同视角改善城市风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城市 雾霾 通风廊道 热舒适度 静风区
下载PDF
2017年冬季北京霾日极少的大尺度气候和环流背景:兼论“霾气候”预测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严中伟 裴琳 +1 位作者 周天军 朱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6-823,共8页
近年北京霾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17年冬季北京霾日显著偏少,同样令人瞩目。Pei等2018年提出一种影响北京持续性霾事件多寡的大尺度气候和环流背景机制,指出西北太平洋关键区(K区)海表温度距平起重要作用。文中据此对比分析2017和2016年... 近年北京霾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17年冬季北京霾日显著偏少,同样令人瞩目。Pei等2018年提出一种影响北京持续性霾事件多寡的大尺度气候和环流背景机制,指出西北太平洋关键区(K区)海表温度距平起重要作用。文中据此对比分析2017和2016年冬季情形发现:2016年冬季K区偏暖,东亚冬季风系统偏弱,华北地区多异常偏南风距平,低层大气偏稳定,导致霾日偏多;而2017年情形恰好相反。这说明北京霾也受制于大尺度气候异常。进而简述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推进"霾气候"预测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霾 东亚冬季风 极端南风异常 关键区海温 “霾气候”预测
下载PDF
我国中原至华北平原冬季雾-霾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洁 王继志 +3 位作者 王宏 陈怀亮 杨元琴 张梦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采用2000—2017年1月地面和高空观测基本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现象等)观测信息、1980—2016年1月NCEP再分析资料等,基于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发展对平均气候态出现异常变化的综合诊断分析方法,研... 采用2000—2017年1月地面和高空观测基本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现象等)观测信息、1980—2016年1月NCEP再分析资料等,基于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发展对平均气候态出现异常变化的综合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华北地区冬季典型雾-霾多寡年大气环流的三维结构及其遥相关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7年冬季1月,华北平原、中原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季雾-霾的发生日数呈增加趋势,雾-霾发生日数线性增加拟合趋势相关确认系数为R2=0.36,超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基于气候平均态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华北平原、中原等黄河中下游地区雾-霾污染出现多、寡年的对流层大气大尺度环流分布差异显著。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多雾-霾年,在冬季1月影响中国的冷空气主要路径上,自极地区泰米尔半岛,经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到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层与高层位势高度距平呈现"高—低—高"的分布,在低层则出现"东高西低"的气候平均态异常分布;少雾-霾年,该分布型不复存在,并出现反位相特征。多雾-霾年的这种异常环流分布型可为中原至华北平原冬季雾-霾的频发提供有利的气候背景,是该区域冬季雾-霾多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与华北平原 冬季雾-霾 北半球环流 对流层环流三维结构 “高低高”距平分布
下载PDF
北方冬季雾霾对4种常绿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静慧 吕晨菲 +3 位作者 张般般 李佳益 王彬彬 卢云慧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6-9,共4页
为研究北方冬季雾霾条件下常绿植物的光合特性,选取天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4种常绿植物——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剑麻、女贞,测定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分析雾霾对4种常绿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种间... 为研究北方冬季雾霾条件下常绿植物的光合特性,选取天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4种常绿植物——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剑麻、女贞,测定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分析雾霾对4种常绿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种间差异和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时,小叶黄杨的Pn最高,大叶黄杨的最低;Gs值均为大叶黄杨和剑麻的最低,小叶黄杨和女贞较高;Ci为大叶黄杨最高,女贞最低。各植物Pn的差异与Gs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23。雾霾天时,4种植物的Pn、Gs、Ci显著降低;雾霾最严重期间,剑麻的Pn值最高、Gs值较低、Ci最高。这与轻度雾霾条件下的测定有较大出入。表现为雾霾明显降低了小叶黄杨和女贞的Pn、大叶黄杨的Ci和增加了女贞的Ci。重雾霾下,4种植物Pn的差异与Gs的变化无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096,与晴天完全不同。2017年1月8—17日,4种常绿植物的Pn与Gs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0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雾霾 常绿植物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哈尔滨市冬季雾霾产生原因及治理建议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浩玮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6年第3期50-53,共4页
近年来我国大气雾霾污染问题十分严峻,现对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2014年至2016年春节期间(2月)哈尔滨市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煤烟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哈尔滨市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根据哈尔滨市冬季特有的寒冷气... 近年来我国大气雾霾污染问题十分严峻,现对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2014年至2016年春节期间(2月)哈尔滨市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煤烟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哈尔滨市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根据哈尔滨市冬季特有的寒冷气候特征,提出了雾霾污染的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 雾霾 冬季
下载PDF
2020年1月呼和浩特市雾霾天气的气象成因分析
20
作者 韩仙桃 佟彤 +2 位作者 姜佳玉 王俊秀 赵毅勇 《干旱气象》 2022年第2期275-283,共9页
利用2013—2020年1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月平均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指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 利用2013—2020年1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月平均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指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020年1月呼和浩特市雾霾天气偏多的气象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20年1月较弱的冬季风环流背景、高湿度条件、维持较低的边界层高度、逆温结构等是造成呼和浩特市雾霾偏多的主要原因;(2)2013—2020年1月同期呼和浩特市逐日平均相对湿度、前期累计降水量、逐小时2 min平均风速小于等于1.5 m·s^(-1)的日数与雾霾日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逐小时2 min平均风速小于等于1.0 m·s^(-1)更利于雾霾的发生;(3)地面积雪对呼和浩特市持续雾霾天气影响较大,积雪越深、持续时间越长,则雾霾日数也越多;(4)2020年1月呼和浩特市雾霾天气持续时,边界层平均高度约430~550 m,最低约210 m,较低的边界层利于污染物在近地层集聚,导致水平能见度较低,雾霾加重,边界层高度越低,污染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环流 逆温 地面积雪 边界层高度 雾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