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滴灌量对匀播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王润琪 贾永红 +7 位作者 王玉娇 刘跃 李丹丹 董艳雪 古力尼尕尔·吐尔洪 张路路 张金汕 石书兵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8-1056,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滴灌量对匀播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的响应,为小麦节水高产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冬2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5种滴灌量处理:W_(1)(1800 m^(3)/hm^(2))、W_(2)(2250 m^(3)/hm^(2))、W_(3)(2700 m^(3)/hm^(2))、W_(4)(... 【目的】研究不同滴灌量对匀播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的响应,为小麦节水高产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冬2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5种滴灌量处理:W_(1)(1800 m^(3)/hm^(2))、W_(2)(2250 m^(3)/hm^(2))、W_(3)(2700 m^(3)/hm^(2))、W_(4)(3150 m^(3)/hm^(2))和CK(对照,3600 m^(3)/hm^(2)),以上5种处理每次滴灌量均为450 m^(3)/hm^(2),研究不同滴灌量对匀播冬小麦植株性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不同滴灌量对匀播冬小麦产量形成响应。【结果】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各处理小麦旗叶SPAD值和干物质积累量均呈W_(4)>CK>W_(3)>W_(2)>W_(1);在小麦成熟期较CK相比,W_(1)、W_(2)和W_(3)分别节水50%、37.5%和25%,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分配率、穗长、有效小穗、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低于CK;而W_(4)较CK节水12.5%,其干物质积累量、主茎穗长、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较CK分别高0.80%、0.69%、1.80%、3.57%和2.86%,主茎有效小穗、分蘖穗长、分蘖有效小穗较CK分别低0.71%、0.52%和0.00%。【结论】W_(4)处理(3150 m^(3)/hm^(2))可以满足冬小麦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量 冬小麦 匀播 生长发育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丁豪 高海涛 +1 位作者 毕香君 李升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9-19,共11页
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冬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以‘济麦44’为试验材料,于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在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昌邑试验农场和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岳洋专业合作社进行,在大田条... 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冬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以‘济麦44’为试验材料,于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在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昌邑试验农场和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岳洋专业合作社进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4种播种方式:冬小麦精播半精播(PS)、冬小麦宽幅精播(WPS)、冬小麦苗带少耕播种(LTS)和冬小麦耙压一体单粒匀播(SUS)。分别于小麦苗期、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测定不同播种方式下冬小麦分蘖成穗率、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有效光强辐射以及产量,并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冬小麦种群结构和生理特性之间的差异。试验表明,2年2点SUS平均分蘖成穗率相较于PS、WPS和LTS分别提高了14.94%、29.37%和15.03%;旗叶叶绿素含量于扬花期和灌浆中期分别提高了7.54%、7.06%、5.79%和8.30%、8.15%、5.50%;叶面积指数于扬花期分别提高了13.8%、8.88%和6.32%;旗叶净光合速率于扬花期分别提高了13.15%、11.50%和12.23%;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量于扬花期分别提高了17.10%、18.96%和10.73%;产量方面,SUS相较于其他3种播种方式,2年2点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5.17%~8.93%、5.33%~9.52%和6.11%~14.86%。综合来看,SUS相较于PS、WPS和LTS可显著提升小麦的分蘖成穗率和旗叶光合特性,并最终通过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了籽粒产量的增加。冬小麦耙压一体单粒匀播方式(SUS)可显著改善冬小麦的光合能力,增加冠层截获的有效光辐射量,是实现冬小麦高产较合理的播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方式 耙压一体单粒匀播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光合效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许德蓉 刘广才 +4 位作者 高应平 邓晓奋 于涛 李博文 赵婧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428-431,共4页
宽幅匀播技术优化了作物群体结构,使小麦显著增产。为了给大面积推广宽幅匀播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以常规条播为对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的光合效应。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旱地宽幅匀播冬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较... 宽幅匀播技术优化了作物群体结构,使小麦显著增产。为了给大面积推广宽幅匀播技术提供理论支撑,以常规条播为对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冬小麦宽幅匀播的光合效应。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旱地宽幅匀播冬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值较常规条播高3.1~6.3;盛花期较常规条播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提高13.4%、气孔导度(Gs)增加34.84%、胞间CO_(2)浓度(Ci)降低16.05%、蒸腾速率(Tr)提高8.47%。宽幅匀播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冬小麦光合特性,使小麦叶片能更有效利用胞间CO_(2),提高光合和运输能力,从而显著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匀播 光合效应 旱地冬小麦
下载PDF
磷酸二氢钾对春小麦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孝成 杨会锋 +4 位作者 耿青云 李晓娟 杨永祥 郭飞 安辉 《耕作与栽培》 2023年第5期18-22,共5页
为探究塔城地区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采用种肥分离、窄行匀播两种播种方式,研究开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对春小麦品种核春137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肥分施种植模式下,与开花期喷施200 g/667 m^(2)磷酸二氢钾及不喷施... 为探究塔城地区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采用种肥分离、窄行匀播两种播种方式,研究开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对春小麦品种核春137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肥分施种植模式下,与开花期喷施200 g/667 m^(2)磷酸二氢钾及不喷施处理相比,喷施100 g/667 m^(2)磷酸二氢钾的处理,花后35 d SPAD值、单株穗干重、籽粒千粒重均显著提高,但单株叶干重较低;而在窄行匀播种植模式下,与不喷施磷酸二氢钾的处理相比,喷施100 g/667 m^(2)及200 g/667 m^(2)的处理,花后35 d SPAD值、单株叶干重、单株穗干重均有所提高,但籽粒千粒重降低。以上结果说明,在种肥分施种植模式下,适量喷施磷酸二氢钾有助于延缓SPAD值的下降,促进籽粒千粒重的提高,而在窄行匀播种植模式下,喷施磷酸二氢钾反而促进了叶片的衰老,降低了籽粒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种肥分离 窄行匀播 开花期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膜侧宽幅匀播增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邓晓奋 刘广才 +2 位作者 许德蓉 于涛 彭莉洁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220-222,共3页
小麦膜侧宽幅匀播技术是密植作物高产栽培新技术,其抗旱增产效果显著。为了给该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以冬小麦普冰151为指示品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冬小麦旱地膜侧宽幅匀播、膜侧沟播、常规条播三种不同... 小麦膜侧宽幅匀播技术是密植作物高产栽培新技术,其抗旱增产效果显著。为了给该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以冬小麦普冰151为指示品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冬小麦旱地膜侧宽幅匀播、膜侧沟播、常规条播三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旱地膜侧宽幅匀播冬小麦产量极显著高于膜侧沟播和常规条播,折合产量为5902.8 kg/hm2较对照的增产率为24.54%。表明冬小麦膜侧宽幅匀播集雨保墒效果好、抗旱作用显著,又利于密植和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膜侧宽幅匀播 增产效应
下载PDF
胶东半湿润区不同播种密度和株行距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徐梦杰 王碧胜 +3 位作者 孙筱璐 杨晓慧 侯靳锦 房全孝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16,45,共10页
为明确胶东半湿润区不同播种密度和株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调控机理,以当地主栽品种‘济麦22号’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地上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指标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与... 为明确胶东半湿润区不同播种密度和株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调控机理,以当地主栽品种‘济麦22号’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株行距配置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地上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指标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与基本苗、公顷穗数及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5和0.50,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在相同播种密度下,窄行宽株距处理明显优于宽行窄株距处理,其增产的关键是穗数的提高。当播种密度降低时,行距变化对冬小麦总分蘖数、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均大于株距变化的影响,而株距变化对单株分蘖的影响大于行距变化的影响;株行距影响籽粒产量的主控因素为穗数,而通过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调控作用存在较大的年际差异。综上可知,胶东半湿润区播种密度和株行距主要通过穗数调控冬小麦产量,为实现小麦高产,推荐窄行(20 cm)宽株距(1.0 cm)和中高播种密度(500×10^(4)粒/hm^(2))为最佳播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株行距 播种密度 产量构成要素 群体动态 籽粒产量
下载PDF
耕层优化双行匀播对小麦产量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华伟 司纪升 +4 位作者 徐月 张宾 吴建军 尹庆良 王法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2-807,共6页
为揭示小麦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通过田间试验,以鲁原502为材料,对旋耕、深耕和耕层优化双行匀播3种耕作技术下冬小麦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顶部展开叶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及其结构进行比较分... 为揭示小麦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通过田间试验,以鲁原502为材料,对旋耕、深耕和耕层优化双行匀播3种耕作技术下冬小麦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顶部展开叶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及其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能提高小麦群体分蘖能力及分蘖成穗率,在生育中后期可有效延缓旗叶叶绿素降解,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光合强度,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积累和转化。与深耕、旋耕相比,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使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4.12%和19.21%,旗叶光合速率增加了13.33%和25.08%,增产8.11%和13.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栽培 小麦 产量 光合
下载PDF
一体化匀播技术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永强 方辉 +5 位作者 范贵强 陈传信 陈兴武 雷钧杰 赛力汗·赛 薛丽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7-433,共7页
【目的】研究一体化匀播栽培技术对新疆南疆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一体化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下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产... 【目的】研究一体化匀播栽培技术对新疆南疆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一体化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下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条播相比,匀播处理有利于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提高,增大了叶面积指数(LAI),促进干物质的积累,有效提高了籽粒产量。与常规条播相比,匀播处理节省整地、撒肥及播种作业费1320元/hm^2,节约肥料投入成本421.5元/hm^2;2年籽粒产出效益分别增加了5.93%(2017年)和22.75%(2018年)。【结论】冬小麦一体化匀播具有高产、节本增效、肥料利用率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匀播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氮肥追施比例对匀播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李鹏 贾永红 +3 位作者 张金汕 罗四维 王凯 石书兵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5-1022,共8页
为探明与新疆冬小麦匀播技术配套的氮肥追施比例,以新疆主栽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区(设置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方式),氮肥追施比例为副区[全生育期施纯氮225 kg·hm^(-2),50%作为基肥,... 为探明与新疆冬小麦匀播技术配套的氮肥追施比例,以新疆主栽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区(设置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方式),氮肥追施比例为副区[全生育期施纯氮225 kg·hm^(-2),50%作为基肥,其余作拔节肥和孕穗肥追施,两个时期追施比例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40%∶60%(N1)、50%∶50%(N2)、60%∶40%(N3)、70%∶30%(N4)],研究氮肥追施比例对匀播冬小麦光合特性、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与条播方式相比,同一氮肥追施比例下,匀播小麦叶面积指数(LAI)、花后旗叶SPAD值、灌浆期旗叶日光合总量均增大,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提分别提高2.53%~8.89%、0.35%~1.06%、4.16%~9.54%、0.19%~1.28%和2.74%~10.00%。同一播种方式下,LAI、穗数随拔节肥追施比例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增施孕穗肥可提高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和旗叶日光合总量,N2、N3处理优于其他施氮处理;产量在匀播N3处理下最高,达9360.23 kg·hm^(-2)。旗叶日光合总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产量均受播种方式和氮肥追施比例显著影响,但不受二者互作的影响。综上,适宜的氮肥追施比例可增加匀播小麦光合面积,促进叶片光合生产、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的分配,并主要通过增加穗数实现增产。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与孕穗期追施氮肥的最适比例为6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匀播 氮肥追施比例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匀播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猛 梁雪齐 +5 位作者 李玲 张丽 张锋 陈国栋 吴全忠 翟云龙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8-244,共7页
为探究匀播冬小麦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以不同穗型品种新冬22(A1)和新冬50(A2)为材料,匀播(株行距相等)条件下设置了123万、156万、204万、278万、400万株·hm-2(分别记为M1、M2、M3、M4、M5)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匀播小... 为探究匀播冬小麦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以不同穗型品种新冬22(A1)和新冬50(A2)为材料,匀播(株行距相等)条件下设置了123万、156万、204万、278万、400万株·hm-2(分别记为M1、M2、M3、M4、M5)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匀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运转、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匀播条件下,冬小麦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新冬22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籽粒产量均表现为M2处理最高,新冬50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籽粒产量均表现为M4处理最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匀播条件下,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适宜种植密度为156万株·hm-2,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78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匀播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小麦玉米一体化群体配置对小麦冠层结构和产量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熊淑萍 孟香苹 +4 位作者 王小纯 马新明 张捷 魏钦钦 刘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70-978,共9页
为探索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中小麦的适宜群体配置模式,设置20cm^(-2)0cm(R1)、12cm-12cm-12cm-24cm(R2)及13cm^(-2)0cm(R3)三种行距处理方式和120kg·hm^(-2)(S1)、157.5kg·hm^(-2)(S2)及195kg·hm^(-2)(S3)三种播量,... 为探索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中小麦的适宜群体配置模式,设置20cm^(-2)0cm(R1)、12cm-12cm-12cm-24cm(R2)及13cm^(-2)0cm(R3)三种行距处理方式和120kg·hm^(-2)(S1)、157.5kg·hm^(-2)(S2)及195kg·hm^(-2)(S3)三种播量,研究了行距和播量对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各指标的影响因小麦生育时期的变化而不同。在孕穗至开花期,R_1S_1处理的小麦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及气孔导度(Gs)高于其他处理,开花期后R_2S_2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光合优势。其中,R_2S_2处理的小麦LAI、叶倾角(MTA)在开花期后高于其他处理,在花后10d之后其SPAD、Pn值最高。在不同处理中,R_2S_2处理产量最高,这主要归因于其有较高的穗数和千粒重。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高产的最佳群体配置是行距12cm-12cm-12cm-24cm和播量157.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 行距 播量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密度对匀播冬小麦群体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锋 张志文 +4 位作者 梁雪齐 王德胜 陈国栋 吴全忠 翟云龙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41,共6页
为给南疆匀播条件下不同穗型冬小麦种植提供理论参考,本试验以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和多穗型品种桑塔木4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副区为5个种植密度(123万株/hm^(2)、156万株/hm^(2)、204万株/hm^(2)、278万株/hm^(2)和400万株/... 为给南疆匀播条件下不同穗型冬小麦种植提供理论参考,本试验以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和多穗型品种桑塔木4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副区为5个种植密度(123万株/hm^(2)、156万株/hm^(2)、204万株/hm^(2)、278万株/hm^(2)和400万株/hm^(2)),研究匀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冬小麦单株分蘖成穗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减少,茎蘖成穗率呈降低趋势。开花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减少趋势;小麦叶片、茎秆和叶鞘的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减少。开花后大穗型品种在278万株/hm^(2)密度下、多穗型品种在156万株/hm^(2)密度下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穗粒数、千粒重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匀播条件下,新冬50号在278万株/hm^(2)密度下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产量高达9468.92 kg/hm^(2),桑塔木4号在156万株/hm^(2)密度下产量高达9638.2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匀播 群体动态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匀播冬小麦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猛 梁雪齐 +4 位作者 李玲 张丽 陈国栋 吴全忠 翟云龙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38-1346,共9页
【目的】分析种植密度与匀播种植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匀播条件下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不同穗型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50号为材料,匀播(株距行距相等)条件下设置123×10^(4)、156×10^(4)、2... 【目的】分析种植密度与匀播种植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匀播条件下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不同穗型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50号为材料,匀播(株距行距相等)条件下设置123×10^(4)、156×10^(4)、204×10^(4)、278×10^(4)和400×10^(4)株/hm^(2)等5个种植密度,用Logistic方程模拟籽粒灌浆过程,分析冬小麦籽粒灌浆相关参数。【结果】匀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Logistic方程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996以上,能准确反映灌浆过程;不同穗型品种灌浆期千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阶段籽粒产量、阶段灌浆速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行距缩小呈下降趋势;小麦千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呈正相关;阶段籽粒产量与阶段灌浆速率呈正相关,与阶段灌浆持续时间关系不大。【结论】匀播条件下,多穗型品种新冬22号适宜种植密度为156×10^(4)株/hm^(2),大穗型品种新冬50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78×10^(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匀播 灌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两种冬小麦行距配置对机播夏玉米出苗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温晓莹 张英华 +4 位作者 周丽丽 周顺利 鲁来清 王润政 彭洪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7-143,共7页
为了改善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地区机播夏玉米出苗质量,提高周年产量。通过在冬小麦季设置"三窄一宽"(14+14+14+20 cm)和"四窄一宽"(10+10+10+10+22 cm)2种行距配置,夏玉米播在前茬小麦的宽行,研究了行距配置... 为了改善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地区机播夏玉米出苗质量,提高周年产量。通过在冬小麦季设置"三窄一宽"(14+14+14+20 cm)和"四窄一宽"(10+10+10+10+22 cm)2种行距配置,夏玉米播在前茬小麦的宽行,研究了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群体质量、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冬小麦等行距种植(15.6 cm)相比,行距配置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影响不显著;宽行机播夏玉米的出苗率明显提高,六叶展幼苗的株高、单株叶面积、单株鲜质量和干质量均表现较好,整齐度明显提高;2种行距配置处理夏玉米的穗粒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4%,6.7%,产量增加10.2%,13.0%,周年产量分别增加5.76%,5.29%。因此,适当改变行距不会导致冬小麦产量降低,反而有利于机播夏玉米出苗质量的提高,提高夏玉米及周年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行距一体化配置 机械播种 出苗质量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南疆匀播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丽 张选 +4 位作者 翟云龙 陈猛 梁雪齐 陈国栋 吴全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4期39-42,47,共5页
为明确匀播冬小麦根系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以多穗型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为材料,设置了123万、156万、204万、278万、400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系直径、根干质量密度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新冬22号根长密度... 为明确匀播冬小麦根系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以多穗型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为材料,设置了123万、156万、204万、278万、400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系直径、根干质量密度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新冬22号根长密度、根系表面积、根干质量密度均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越冬期123万株/hm^(2)处理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和根干质量密度均大于其他处理。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均由高到低依次为156万株/hm^(2)处理、204万株/hm^(2)处理、123万株/hm^(2)处理、278万株/hm^(2)处理、400万株/hm^(2)处理。5种不同密度处理下0~60 cm土层根系分布最多,占总根长的95.13%~97.84%,说明匀播冬小麦根系主要分布在0~60 cm,随深度的增加根系急剧减少。越冬后,0~40 cm土层的根系增长速率最为显著,拔节后40~100 cm土层根系显著增多。越冬期高密度条件下匀播冬小麦根量较大;拔节至抽穗期根系生长最旺盛,各处理由高到低依次为156万株/hm^(2)处理、204万株/hm^(2)处理、123万株/hm^(2)处理、278万株/hm^(2)处理、400万株/hm^(2)处理,匀播条件下新冬22号根系集中分布在0~60 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匀播 种植密度 根系
下载PDF
玛纳斯县冬小麦三种机械播种模式增产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荟雁 刘晨 张山鹰 《新疆农机化》 2016年第1期36-38,共3页
本次试验采用7.5 cm等行距条播(窄行匀播)、15 cm行距纵、横条播(井字型播)、15 cm行距常规播三种播种模式播种冬小麦,播量保持不变,土壤类型、施肥水平、灌溉条件等情况一致,从而对不同播种模式下小麦的增产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试验经验... 本次试验采用7.5 cm等行距条播(窄行匀播)、15 cm行距纵、横条播(井字型播)、15 cm行距常规播三种播种模式播种冬小麦,播量保持不变,土壤类型、施肥水平、灌溉条件等情况一致,从而对不同播种模式下小麦的增产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试验经验与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窄行匀播 井字型播 常规播 试验分析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基因型匀播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17
作者 张文涛 古海刚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第3期4-6,共3页
小麦是中国最重要的口粮农业作物之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供给充足的基础上,国内各地均在探索小麦农艺种植的相关创新技术要点。目前国内有学者指出要基于小麦种植不同技术因素与小麦本身不同条件因素综合思考提出不同的农艺栽培方法... 小麦是中国最重要的口粮农业作物之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供给充足的基础上,国内各地均在探索小麦农艺种植的相关创新技术要点。目前国内有学者指出要基于小麦种植不同技术因素与小麦本身不同条件因素综合思考提出不同的农艺栽培方法,保障国内小麦始终处于供给平衡的稳定发展状态。本文从科学合理种植小麦的角度出发,以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为例,探讨当地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对不同基因型匀播冬小麦个体农艺性状与群体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新和县冬小麦健康栽培培育创造有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匀播 种植密度 基因型 农艺性状
下载PDF
行距对晚播冬小麦群体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6
18
作者 薛盈文 王志敏 张英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072-3078,共7页
为了明确行距对晚播冬小麦群体的调节效应,在2011—2013年度,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晚播条件下设置3个行距处理(12、20、30 cm),比较了不同行距类型群体生育后期的冠层结构和冠层下部环境的差异、群体内植株个体性状及变异程度、... 为了明确行距对晚播冬小麦群体的调节效应,在2011—2013年度,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晚播条件下设置3个行距处理(12、20、30 cm),比较了不同行距类型群体生育后期的冠层结构和冠层下部环境的差异、群体内植株个体性状及变异程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行距缩小至12 cm,群体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中上部冠层的光能截获显著增加、冠层下部的漏光损失显著减小;与20 cm和30 cm行距相比,12 cm行距群体内部的最高温度分别降低0.9和2.5℃,相对湿度增加0.3%和0.9%;行距缩小后,群体内单株性状的变异程度缩小,穗长和小穗数显著增加,单株穗粒重变异系数缩小,群体产量的稳定性提高,产量增加7.8%~24.5%。研究认为,窄行距(12 cm)播种有利于提高华北平原干旱缺水地区晚播冬小麦的群体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晚播 冬小麦 环境因素 单株性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