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nter Wheat Drought Monitoring and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Case Study of Xingtai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in North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anrui Shang Qinghua Hu +1 位作者 Gongying Liu Hanwen Z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7年第3期135-143,共9页
Drought monitoring is the base for drought coping and adaptation. Xingtai is located in North China's key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areas where drought is severe and frequent. The rainfall during winter wheat growing s... Drought monitoring is the base for drought coping and adaptation. Xingtai is located in North China's key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areas where drought is severe and frequent. The rainfall during winter wheat growing season is just about 1/3 of total demand. Xingtai has typical mountainous, hilly and plain agricultural zones, compound rain-fed and irrigated farming patterns. The winter wheat irrigation has heavily depended on overdraw of groundwater in recent decades. In the study, the MODIS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images taken at the key winter wheat growing season (Mar. to May) in normal rainfall year (2006) were selected, extracted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and LST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calculated TVDI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 classified and mapped winter wheat drought intensity. Further, based on TVDI, a CDRA (Comprehensive Drought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winter wheat drought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was constructed and zoning was made. Verified by winter wheat yield, the risk zoning by CDRA is consistent with actual crop failure space.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in drought risk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y growing season of winter wheat TVDI (Temperature and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 CDRA (ComprehensiveDrought Risk Assessment) Xingtai of Hebei Province in North China
下载PDF
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黄明 彭彦珉 +8 位作者 赵雯馨 高翔 吴姗薇 张军 李爽 李文娜 崔小强 吴金芝 李友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42,共13页
为明确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基于2018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作区洛宁县小界乡的夏闲季定位耕作管理大区试验,2020—2022年研究了传统翻耕(CT)、一次深翻(DT)、免耕覆盖(NTM... 为明确夏闲季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基于2018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与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作区洛宁县小界乡的夏闲季定位耕作管理大区试验,2020—2022年研究了传统翻耕(CT)、一次深翻(DT)、免耕覆盖(NTM)、深松覆盖(STM)和深松垄沟覆盖(SRFM)5种夏闲季耕作措施对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夏闲季耕作措施可改善旱地麦田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总体以SRFM效果最好。与CT相比,STM和SRFM的三相比R值显著降低4.7%~28.2%和10.9%~33.7%,DT、STM和SRFM在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2.8%~11.2%、11.7%~21.4%和15.6%~30.6%,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6.9%~39.5%、7.4%~68.8%和13.6%~80.3%,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5.2%~19.7%、9.6%~25.8%和13.8%~35.0%;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7.8%~21.5%、17.1%~75.9%和27.9%~99.1%,脲酶活性分别提高7.6%~97.0%、12.8%~165.5%和23.5%~194.9%,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5.5%~15.2%、16.3%~26.7%和20.8%~50.3%,增幅多达到显著水平且表现为SRFM>STM>DT,NTM可显著提高0~10 cm土层但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综合来看,夏闲季深松垄沟并结合秸秆覆盖的措施可改善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是利于提高旱地麦田土壤质量的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麦田 冬小麦-夏休闲 夏闲季耕作 土壤三相比 土壤养分 土壤酶
下载PDF
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季紫色土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柳文丽 李锡鹏 +1 位作者 沈茜 朱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29-1037,共9页
利用紫色土养分循环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平台,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研究了单施氮肥(N)、猪厩肥(OM)、常规氮磷钾肥(NPK)、猪厩肥配施氮磷钾肥(OMNPK)、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CRNPK)及对照不施肥(NF)6种施肥方式... 利用紫色土养分循环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平台,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研究了单施氮肥(N)、猪厩肥(OM)、常规氮磷钾肥(NPK)、猪厩肥配施氮磷钾肥(OMNPK)、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CRNPK)及对照不施肥(NF)6种施肥方式下,紫色土冬小麦季土壤N2O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水平[130 kg(N)·hm-2]下,施肥方式对N2O排放量有显著影响(P<0.05)。N、OM、NPK、OMNPK和CRNPK处理下,土壤N2O排放量[kg(N)·hm-2]分别为0.38、0.36、0.29、0.33和0.19,N2O排放系数分别为0.25%、0.23%、0.18%、0.21%和0.10%。NF的土壤N2O排放量为0.06 kg(N)·hm-2。土壤无机氮含量(NO3--N和NH4+-N)是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降雨能有效激发N2O排放。基于小麦产量评价不同施肥方式下的N2O排放,结果表明,N、OM、NPK、OMNPK和CRNPK单位小麦产量N2O的GWP值[yield-scaled GWP,kg(CO2 eq)·t-1]分别为132.57、45.70、49.07、48.92和26.41。CRNPK的小麦产量与6种施肥方式中获得最大产量的OM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且,CRNPK的yield-scaled GWP比紫色土地区冬小麦种植中常规施肥方式(NPK)显著减少46%,并显著低于其他4种施肥方式。可见,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在保证小麦产量的同时,能有效减少因施肥引发的N2O排放,可作为紫色土地区推荐的最佳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施肥方式 冬小麦季 单位产量GWP紫色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冬季抗旱措施对小麦耗水特征与生育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党红凯 郑春莲 +4 位作者 马俊永 曹彩云 王桂锋 李伟 李科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27-1134,共8页
在2010—2011年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为47.7 mm条件下,采用冬季抗旱处理时期(1月28日、2月12日、2月27日)、冬季抗旱措施与春一水灌水量组合(冬季喷灌+春一水灌水量75 mm、漫灌措施+春一水灌水量75 mm,冬季覆盖牛粪措施+春一水灌水... 在2010—2011年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为47.7 mm条件下,采用冬季抗旱处理时期(1月28日、2月12日、2月27日)、冬季抗旱措施与春一水灌水量组合(冬季喷灌+春一水灌水量75 mm、漫灌措施+春一水灌水量75 mm,冬季覆盖牛粪措施+春一水灌水量90 mm)2因素设计,研究了河北低平原区高产条件下冬小麦耗水特征和生育性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小麦全生育期总耗水量为384.93~464.24 mm,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15.23~20.87 kg·hm-2·mm-1。播种到越冬期和起身到灌浆期是小麦耗水量较大的时期。同一处理时期不同水肥措施下,随灌水量的增加,耗水量有增加趋势,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利用效率有降低趋势;其中以牛粪覆盖措施小麦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最高,喷灌措施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漫灌。同期不同水肥措施对小麦干物质再分配的影响表现为:牛粪覆盖措施和对照促进了小麦开花前营养器官贮存的同化物向籽粒再分配,喷灌和漫灌提高了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中来自花后积累干物质的比例。不同处理时期同一水肥措施比较,随处理时期推迟籽粒产量有增加趋势。以上结论可为指导小麦冬季田间旱情补救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冬小麦 抗旱措施 耗水 生育性状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9
5
作者 徐建文 居辉 +1 位作者 刘勤 杨建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0-470,共11页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的干旱特征,基于黄淮海平原34个气象站点的1961—2012年气象数据,使用相对湿润指数探讨分析了近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长季及4个季节干旱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整个分析期内...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的干旱特征,基于黄淮海平原34个气象站点的1961—2012年气象数据,使用相对湿润指数探讨分析了近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长季及4个季节干旱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整个分析期内(1961—2011)冬小麦生长季干旱减轻,但是在近20年干旱有了加重的趋势,且干旱加重的趋势是一种突变现象。(2)黄淮海地区1961年以来,春季、冬季以及冬小麦生长季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干旱,干旱频率都达到90%以上,其中春、冬两季最为干旱,3个时段整个黄淮海中北部地区都为高频干旱区域,且4个季节及冬小麦生长季干旱程度与干旱频率的区域分布均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增的趋势。(3)黄淮海地区的干旱特征对降水、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这3个气候要素的变化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润度 干旱 季节 冬小麦 气候变化 黄淮海
下载PDF
安徽省冬小麦和一季稻分时段水分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许莹 马晓群 +1 位作者 田晓飞 姚筠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33-39,共7页
为了提高干旱灾害损失评估的时效性,更好地适应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需要。根据农作物发育期与月历的对应关系,利用合肥和宿县农气观测站点冬小麦和一季稻1994—2002年的发育期、产量以及土壤水分资料,采用Jensen模型新算法模拟农作物... 为了提高干旱灾害损失评估的时效性,更好地适应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需要。根据农作物发育期与月历的对应关系,利用合肥和宿县农气观测站点冬小麦和一季稻1994—2002年的发育期、产量以及土壤水分资料,采用Jensen模型新算法模拟农作物水分的动态变化,得出农作物生长期内逐旬水分亏缺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计算作物全生育期内逐旬作物水分敏感系数。并利用安徽省干旱地区、干旱年农作物的实际减产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作物需水临界期对缺水最敏感,如冬小麦孕穗—抽穗扬花期和一季稻抽穗期均是对缺水最敏感的阶段,而这2个作物的苗期和成熟中后期对缺水反映均不敏感。经验证,敏感性系数计算与减产实况相吻合,因此,计算结果可作为安徽省农作物实时干旱损失评估业务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一季稻 水分敏感指数 安徽
下载PDF
利用有效积温提高冬小麦估产精度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艳玲 顾晓鹤 +3 位作者 董燕生 胡圣武 张秋阳 赵静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30-1135,共6页
为探索如何利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积温信息来提高遥感估产的准确性,以2009-2010和2012-2013年2个冬小麦生长季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有效积温和植被指数(NDVI)构建冬小麦当季估产指数INSEY(In-season estimate of yield)和INSEY-CG... 为探索如何利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积温信息来提高遥感估产的准确性,以2009-2010和2012-2013年2个冬小麦生长季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有效积温和植被指数(NDVI)构建冬小麦当季估产指数INSEY(In-season estimate of yield)和INSEY-CGDD(In-season estimate of yield-cumulative growing degree days),分别用NDVI、INSEY和INSEY-CGDD与实测产量建立估产模型,并比较分析3类估产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3个变量与实测产量均成指数关系,其中INSEY-CGDD模型的精度最高(R2=0.59),预测能力最优,其次是INSEY模型(R2=0.55);而NDVI模型的精度最低(R2=0.35),预测能力最差。因此,在冬小麦估产模型中引入有效积温调整参数,可有效提高遥感估产模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效积温 NDVI 当季估产指数 精度
下载PDF
不同施肥量对稻茬冬小麦田当季杂草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儒海 褚世海 +2 位作者 魏守辉 黄红娟 张朝贤 《杂草科学》 2015年第3期11-15,共5页
为明确不同施肥量对长江中下游稻茬冬小麦田当季杂草群落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条件下冬小麦田间杂草群落的组成以及在4个生育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穗期)田间杂草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冬小麦越冬... 为明确不同施肥量对长江中下游稻茬冬小麦田当季杂草群落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条件下冬小麦田间杂草群落的组成以及在4个生育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穗期)田间杂草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冬小麦越冬期,3种不同施肥量处理(氮磷钾复合肥562.5、750 kg/hm^2、937.5 kg/hm^2;复合肥的N、P_2O_5、K_2O含量均为16%)对当季麦田主要杂草密度和鲜生物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从小麦返青期到穗期,在供肥更充足的937.5 kg/hm^2处理中杂草的总密度和总鲜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较低施肥量处理。3种不同施肥量对冬小麦产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的影响差异显著,对千粒质量的影响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量 稻茬冬小麦 当季 杂草群落 密度 生物量
下载PDF
冬小麦生育期内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的时空变异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徐英 蔡守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6-300,共5页
了解土壤养分的时空间变异特征,可以为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田间精准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江苏省姜堰市西华农场为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详尽地分析了冬小麦播前及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土壤速效养分(速效N、P、K)的时空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不... 了解土壤养分的时空间变异特征,可以为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田间精准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江苏省姜堰市西华农场为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详尽地分析了冬小麦播前及不同生育阶段农田土壤速效养分(速效N、P、K)的时空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土壤变量大部分都由趋势、剩余残差的空间相关部分和随机部分组成;不同生育阶段3个土壤变量都具有中等以上空间结构性;碱解氮(AN)的分布格局在冬小麦播前和主要生育期内变化不大;速效磷(AP)苗期和孕穗期空间分布较相似,空间连续性也强,而播前和乳熟期的连续性稍差,出现较多斑块;速效钾(AK)在前三个时期分布较相似,与乳熟期分布有较大差异。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随时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变化,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考虑,田间管理应兼顾时间和空间变异,才可能做到真正精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效养分 冬小麦生育期内 时空变异 地质统计学
下载PDF
近地遥感监测冬小麦关键发育时期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庆伟 朱黎明 王福州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3-171,共9页
为探寻准确高效的冬小麦关键发育时期监测方法,首先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测量仪(SRS-NDVI)监测了河南省鹤壁市农业气象试验站2017—2018、2018—2019年度冬小麦生长季的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为探寻准确高效的冬小麦关键发育时期监测方法,首先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测量仪(SRS-NDVI)监测了河南省鹤壁市农业气象试验站2017—2018、2018—2019年度冬小麦生长季的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然后,采用邻域差值分析法重构时序NDVI,并运用S-G滤波法(Savitzky‑golay,S-G)平滑处理时序NDVI中异常值;最后,根据冬小麦生长季NDVI变化特点,综合运用广义动态阈值法、曲线速率法和极值法,提取冬小麦关键发育时期特征点。结果表明,邻域差值分析法可有效去除观测数据的明显异常值,经S-G滤波法处理后的NDVI时序数据,更加符合冬小麦生长过程NDVI变化规律。此外,NDVI时序数据监测发育时期平均误差为2.5 d,精度较卫星遥感监测冬小麦发育时期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遥感 冬小麦 生长季 发育时期 SRS-NDVI 时间序列
下载PDF
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0
11
作者 杨晓琳 宋振伟 +3 位作者 王宏 石全红 陈阜 褚庆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6-362,共7页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0—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IMETAW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7个亚区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适宜灌溉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各...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0—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IMETAW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7个亚区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适宜灌溉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各主要气象因子时空变化趋势以及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50年来,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在1970—1999年间显著下降9.21-18.90mm.10a 1;冬小麦需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52.4 mm;灌溉需要量在不同亚区间变化不同,其中在汾渭谷地水浇地二熟旱地一熟兼二熟区和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呈上升趋势,每10年上升10.02-13.48 mm;生育期降水耦合度仅为0.40。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要量在空间上呈现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在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最高,分别为457.32 mm、335.33 mm;在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最低,分别为363.24 mm和247.51 mm。50年来,黄淮海农作区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不显著下降,风速、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显著下降;冬小麦需水量下降主要受太阳辐射、温度、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降水的综合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气象原因为太阳辐射量下降,温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冬小麦需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平均湿度与其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农作区 气候变化 冬小麦 气象因子 生育期需水量 灌溉需要量 降水耦合度
下载PDF
山东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秋冬季节发生调查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洪海 丁海燕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为探讨山东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CCN)秋冬季节孵出和侵染情况,于2009―2013年10―12月连续5年对青岛市城阳区CCN病田展开系统监测,并于2010、2012和2013年12月在山东省部分地区进行52病田次的抽样调查。城阳区的系统监测结果表明,CCN的2... 为探讨山东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CCN)秋冬季节孵出和侵染情况,于2009―2013年10―12月连续5年对青岛市城阳区CCN病田展开系统监测,并于2010、2012和2013年12月在山东省部分地区进行52病田次的抽样调查。城阳区的系统监测结果表明,CCN的2龄幼虫(J2)在2009、2012和2013年最早于12月份有孵出,而在2010和2011年10―12月份均无孵出;J2的孵出与11月份的气温有一定关系,在月平均气温低于10℃的年份,J2可以孵出或孵出机率大。抽样调查发现,2010年J2在所有10个病田均无冬前孵出,2012和2013年在部分病田发生冬前孵出,孵出病田率分别为90%和59%。2013年J2孵出病田率地区间差异很大,菏泽和烟台偏高,而青岛和潍坊较低。系统监测和抽样调查均未发现J2对小麦根系的侵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禾谷孢囊线虫 秋冬季节 孵出 山东省
下载PDF
基于条件植被温度指数的冬小麦产量预测 被引量:20
13
作者 田苗 王鹏新 +3 位作者 张树誉 刘峻明 景毅刚 李俐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9-245,共7页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综合了地表主要参数——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干旱进行监测,可为抗旱救灾、遥感作物估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加权VTCI与冬小麦产量的相关性研究成果和VTCI的季节性ARIM...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综合了地表主要参数——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干旱进行监测,可为抗旱救灾、遥感作物估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加权VTCI与冬小麦产量的相关性研究成果和VTCI的季节性ARIMA模型干旱预测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关中平原的冬小麦产量进行向前1旬、2旬和3旬的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预测结果与产量监测结果吻合较好,预测精度随着预测步长的增大而降低,关中平原4个地级市平均产量预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27%,说明用该方法可以进行向前3旬的产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预测 改进层次分析法 加权条件植被温度指数 季节性ARIMA模型
下载PDF
2005~2010年北京地区冬季气温与小麦品种抗寒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单福华 田立平 +4 位作者 高新欢 任立平 苏世超 赵昌平 张风廷 《河北农业科学》 2012年第9期30-33,59,共5页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北京地区冬季气温对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建议小麦育种专家重视和加强小麦抗寒性的研究。利用对比的方法,结合2005~2010年北京地区冬季的气象情况,以该阶段北京市冬小麦区域试验的抗寒性报告为依据,分析了冬季气温对小麦... 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北京地区冬季气温对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建议小麦育种专家重视和加强小麦抗寒性的研究。利用对比的方法,结合2005~2010年北京地区冬季的气象情况,以该阶段北京市冬小麦区域试验的抗寒性报告为依据,分析了冬季气温对小麦品种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0年,有2 a为抗寒性剧烈分化年、2 a为适度分化年、1 a为分化不显著年。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冷暖交替突变,导致近年冬小麦冻害发生率回升。因此,冬小麦冻害防御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冬季 气温 小麦 抗寒性
下载PDF
沿淮麦区大气无机态氮质量浓度的观测研究
15
作者 崔键 周静 +2 位作者 杨浩 梁家妮 杜志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8-371,共4页
2010年6月6日至6月16日,运用采样器TH-110B和TH-150C收集了地处沿淮麦区3个观测点的气体(NH3和NO2)和气溶胶样品,初步探讨了小麦收获期大气气态氮和颗粒态氮质量浓度的特征。结果表明:气态氮质量浓度以NO2最高,其时均质量浓度和日均质... 2010年6月6日至6月16日,运用采样器TH-110B和TH-150C收集了地处沿淮麦区3个观测点的气体(NH3和NO2)和气溶胶样品,初步探讨了小麦收获期大气气态氮和颗粒态氮质量浓度的特征。结果表明:气态氮质量浓度以NO2最高,其时均质量浓度和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57~0.64 mg.m-3和0.29~0.63 mg·m-3,且均超标(0.24和0.12 mg·m-3);颗粒态氮质量浓度以NH4+-N最高(4.12~78.28μg·m-3),占总氮的47.00%~71.19%。此外,农业活动如收割,可增加大气气溶胶及无机态氮的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氮 颗粒态氮 收获期 沿淮麦区
下载PDF
2012年度河北省冬小麦苗情分析及春季麦田管理建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邢素丽 刘孟朝 +1 位作者 魏瑞江 何明琪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年第2期96-97,共2页
文章分析了2012年度河北省冬小麦自播种以来的农业气象条件以及栽培管理措施冬前和早春苗情现状,提出了2012年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建议和具体技术措施。
关键词 河北省 冬小麦 春季管理 技术措施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水肥及CO_2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模拟 被引量:5
17
作者 路婧琦 崔耀平 +2 位作者 张帅帅 闵敏 冯天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3期27-36,共10页
从机理上研究冬小麦最优水肥管理措施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适应性,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DSSATv4.5模型中的CERES-Wheat模块,模拟开封市冬小麦2001—2010年气象条件变化对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的影响;... 从机理上研究冬小麦最优水肥管理措施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适应性,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DSSATv4.5模型中的CERES-Wheat模块,模拟开封市冬小麦2001—2010年气象条件变化对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的影响;设定42种水肥组合方式,分析水肥因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同时选取出最优水肥组合方式;在最优水肥组合方式支持下,模拟不同大气CO2浓度水平下冬小麦的生长状况,分析CO2的施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随降水量的增加有所提前;生长期平均温增加能够明显促进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提前;灌溉量、施肥量的增加对冬小麦产量带来先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的增产效果,但过量施肥或灌溉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减产;大气CO2浓度增高对冬小麦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同时其各项生产指标也随CO2浓度增高而表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可得出结论: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较晚的年份其生长期平均温均在11.0℃以下;控制施肥量300 kg/hm2、灌溉量200 mm左右的水肥组合能够达到理想的冬小麦高产节约种植效果;未来40年的大气CO2浓度增高会对冬小麦种植带来明显的增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 冬小麦 生长期 产量 CO2浓度
下载PDF
华东沿海稻麦轮作区生态系统能量闭合度和CO_(2)通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敏 徐敬争 +4 位作者 刘文菁 徐萌 徐经纬 高苹 罗晓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7-379,共13页
为科学评估华东沿海水稻-小麦轮作(简称“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和固碳能力,基于2019—2020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稻麦轮作全生育期通量数据,经质量控制,研究分析了太阳净辐射(R_(n))、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土... 为科学评估华东沿海水稻-小麦轮作(简称“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能量通量变化特征和固碳能力,基于2019—2020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稻麦轮作全生育期通量数据,经质量控制,研究分析了太阳净辐射(R_(n))、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G)、CO_(2)通量(F_(C))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和稻麦轮作系统固碳量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有效能量和湍流通量能量平衡比率为0.80,能量闭合度较高,说明通量观测数据可靠。月均LE和R_(n)年内变化总体均呈“倒U型”,两者变化基本同步,峰值主要在5—8月,谷值主要在1—2月、11—12月。H和G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LE和R_(n)。日内逐小时F_(C)呈“U型”单峰二次曲线,总体为白天吸收CO_(2)、夜间排放CO_(2),CO_(2)日吸收峰值主要出现在10:00—12:30;逐日F_(C)和逐月F_(C)在年内总体呈“W型”变化特征,全年碳排放时段主要集中在1月、6月、11—12月,其余均为碳吸收,吸收峰值分别在冬小麦拔节孕穗期(3—4月)和水稻拔节孕穗期(8月)。2019年和2020年的2—5月冬小麦生长期的固碳量分别为387.4 g(C)·m^(-2)和382.2 g(C)·m^(-2),7—10月水稻生长期的固碳量分别为678.2 g(C)·m^(-2)和599.7 g(C)·m^(-2);白天,若气温升高,冬小麦和水稻的CO_(2)吸收能力会随之增强,但当饱和水汽压差高于1.7 kPa时,会降低这种吸收趋势,夜间主要是受气温影响。由此可见,沿海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有着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全年尺度上是碳汇,且为强固碳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涡度相关 能量平衡 CO_(2)通量 固碳量
下载PDF
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19
作者 何春雨 杜久元 +4 位作者 白斌 申三宝 张礼军 柴强 黄高宝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10-1917,共8页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于揭示水分在不同器官内的分布、流动和消长规律,为该技术在旱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kg· 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能够显著(P<0.01)增加各器官水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内总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CK;返青至完熟阶段,M叶片、秆鞘、整株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显著(P<0.05)高于CK处理4.76%、3.0%、4.76%;扬花至灌浆,M处理的籽粒与颖壳平均含水率显著高于CK 3.33% (P <0.05)与6.12% (P <0.01).CK千粒重略高(P>0.05)于M处理0.29%~2.73%,但在群体和穗粒数上显著(P<0.01)比M低16.69%~35.11%与4.03%~5.11%,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提高,显著(P<0.01)低于M29.87% ~34.73%.M处理能够满足较高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生长发育要求,从而通过大群体和高的籽粒产量获得高产,也是M供给、调配、协调不同生育阶段植株、不同部位水分能力的体现.相关性分析表明,M显著地影响各器官的水分分布和流动关系,叶片与整株的含水率同步性最高.同时,M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群体营养器官冗余导致的水分和养分偏耗与供应不足问题.本研究揭示了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分消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覆土 全生育期 穴播 平作 冬小麦 器官含水率 千粒重 产量
下载PDF
抗旱肥料与华北地区农作物生态环境关系的讨论
20
作者 常安之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02年第1期59-64,共6页
由于干旱使华北地区作物生态环境失去了平衡,粮食产量也不稳定,实践证明,使用含有镧系元素的抗旱肥料,达到了抗御冬旱、保苗、增产的效果。在华北地区及黄河中下游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使用抗旱肥料,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抗旱肥料 华北地区 农作物 生态环境 越冬小麦 需水量 降水量 旱涝季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