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耕时间和方式对旱地麦-玉复种体系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1
作者 汪洪涛 赵凯男 +7 位作者 张军 黄修利 赵雯馨 李淑靖 黄明 李友军 吴金芝 蒋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为筛选适于旱地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中冬小麦高产的深耕时间和方式,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豫西典型的旱作麦-玉复种轮作种植区设置夏深翻(SP)、夏深松(SS)、秋深翻(AP)和秋深松(AS)4个处理,研究了2个试验年度的小麦产量、产量构成... 为筛选适于旱地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中冬小麦高产的深耕时间和方式,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豫西典型的旱作麦-玉复种轮作种植区设置夏深翻(SP)、夏深松(SS)、秋深翻(AP)和秋深松(AS)4个处理,研究了2个试验年度的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和穗部性状,以及2020-2021年度的小麦群体茎蘖数、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深耕时间和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穗部性状、茎蘖数、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均有显著影响。与夏深翻相比,秋深松的冬小麦产量、穗数、返青-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总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花前氮素转运量、灌浆中后期旗叶SPAD值和抽穗-灌浆后期旗叶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提高18.38%~19.55%,16.85%~26.05%,15.33%~20.28%,16.47%,20.43%,26.11%~33.81%,36.49%,5.24%~9.69%和5.55%~23.70%。秋深松能够增加小麦的茎蘖数、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改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最终在增加穗数的同时稳定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是适宜于旱地麦-玉复种体系小麦生产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 旱地 耕作时间 耕作方式 产量 光合特性 积累转运
下载PDF
冬油菜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惠文 李飞 +1 位作者 杨植 张秀珍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82-1485,共4页
为了开辟饲料生产新途径,在冬油菜(Brassica napus)茬后复种青贮玉米(Zea mays),开展品种筛选试验。对9个参试品种生育期、植株形状、产草量等指标的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饲粮2号和文玉5号属中熟品种,茎秆最粗,且饲粮2号鲜草产量最高,为... 为了开辟饲料生产新途径,在冬油菜(Brassica napus)茬后复种青贮玉米(Zea mays),开展品种筛选试验。对9个参试品种生育期、植株形状、产草量等指标的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饲粮2号和文玉5号属中熟品种,茎秆最粗,且饲粮2号鲜草产量最高,为79 303.7kg.hm-2,其干物质为18 855.9kg.hm-2;文玉5号鲜草产量次之,其干物质产量最高,为20 127.6kg.hm-2。综合分析认为,饲粮2号和文玉5号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适于在当地冬油菜茬后复种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茬 复种 青贮玉米
下载PDF
宁夏垦区玉米—免耕灭茬复种冬麦—麦后灭茬复种油葵栽培技术
3
作者 任发春 罗健航 +3 位作者 王奇 冒海军 吴涛 张学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15年第6期6-7,共2页
介绍了宁夏垦区部分国营农场推广玉米—免耕灭茬复种冬麦—麦后灭茬复种油葵栽培技术,对该项栽培技术示范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玉米免耕灭茬 复种冬小麦 麦后灭茬 复种油葵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复种系统玉米季土壤氮素转化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丁世杰 熊淑萍 +5 位作者 马新明 张娟娟 王小纯 吴懿鑫 杜盼 张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150,共9页
在黄淮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两熟种植体系中,研究了小麦季3种耕作方式(常规翻耕、旋耕和深松)结合夏玉米播前3个施氮量(120、225和330 kg·hm^(-2))对玉米季主要生育时期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怍用强度及酶活性、无机氮含... 在黄淮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两熟种植体系中,研究了小麦季3种耕作方式(常规翻耕、旋耕和深松)结合夏玉米播前3个施氮量(120、225和330 kg·hm^(-2))对玉米季主要生育时期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怍用强度及酶活性、无机氮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耕方式下氨化作用强度最高,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作用强度及酶活性增强.深松方式下根际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与脲酶活性明显高于常规与旋耕方式.增施氮肥可加强深松方式对土壤氮素转化的促进作用,而过量施氮虽然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及玉米产量,但会对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作用强度及酶活性产生抑制.深松方式结合225 kg·hm^(-2)施氮量更有利于砂姜黑土区夏玉米土壤氮素转化,而深松方式结合330kg·hm^(-2)施氮处理下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复种系统 砂姜黑土 耕作方式 氮素 微生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