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反应蛋白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温杨 郭妍伶 +5 位作者 邓思燕 朱渝 舒敏 郭琴 廖琼 万朝敏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CRP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CRP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诊断价值的文... 目的系统评价CRP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CRP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诊断价值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2年10月。采用QUADAS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使用MetaDisc1.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结果初检到314篇文献,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进入系统评价(n=2179)。6篇为前瞻性研究,1篇为回顾性研究。CRP的最适界值为30~91mg.L-1。严重细菌感染的患病率为1.7%~29.3%。4篇文献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是严重细菌感染独立的预测因素。报道敏感度和特异度文献间具有高度的异质性,采用描述性分析,CRP不同最适界值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33%~89%,特异度为75%~97%。报道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的文献间具中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式合并,合并阳性似然比为4.43(95%CI:3.49~5.63),阴性似然比为0.39(95%CI:0.29~0.54)。SROC曲线下面积为0.85,Q指数为0.78。结论在以不明原因发热就诊的婴幼儿中,CRP对严重细菌感染具有中等的诊断价值,应用时尚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不明原因发热 儿童 严重细菌感染 诊断价值 系统评价
下载PDF
降钙素原对不同热程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牛瑶 顾挺 古丽娜尔.沙丁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352-358,共7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不同热程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SBIs)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获得PCT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SBIs诊断价值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7月,按照QUADA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使用Meta Disc 1.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不同热程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SBIs)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获得PCT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SBIs诊断价值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7月,按照QUADA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使用Meta 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不同平均热程(<24、~48和>48 h)PCT、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诊断SBIs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进行汇总,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使用Stata 12.0软件判断发表偏倚并绘制漏斗图。结果初检到442篇文献,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进入Meta分析(中文1篇,英文10篇)。1平均热程<24 h对SBIs的诊断价值:PCT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95%CI:0.69~0.80)和0.80(95%CI:0.77~0.83),SROC AUC为0.870(95%CI:0.817~0.923);WB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48(95%CI:0.41~0.55)和0.54(95%CI:0.51~0.58),AUC为0.484(95%CI:0.440~0.663);AN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30(95%CI:0.21~0.40)和0.78(95%CI:0.73~0.83)。2平均热程24~48 h对SBIs的诊断价值:PCT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95%CI:0.79~0.91)和0.63(95%CI:0.60~0.67),AUC为0.857(95%CI:0.761~0.953);WB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4(95%CI:0.44~0.65)和0.46(95%CI:0.41~0.51),AUC为0.558(95%CI:0.479~0.636);AN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47(95%CI:0.28~0.66)和0.12(95%CI:0.08~0.17)。3平均热程>48 h对SBIs的诊断价值:PCT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95%CI:0.75~0.90)和0.55(95%CI:0.50~0.59),AUC为0.816(95%CI:0.596~0.996);2篇WBC文献的敏感度分别为0.69(95%CI:0.41~0.89)和0.34(95%CI:0.28~0.41),特异度分别为0.81(95%CI:0.69~0.91)和0.29(95%CI:0.24~0.35);AN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95%CI:0.75~0.95)和0.40(95%CI:0.34~0.46)。结论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诊断SBIs的价值,发热<24 h检测PCT有较高的特异度;发热24~48 h检测PCT有较高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不明原因发热 热程 儿童 严重细菌感染 诊断 META分析
下载PDF
以发热为主诉患者临床分析54例 被引量:4
3
作者 罗万蓉 何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1期100-101,共2页
目的:分析54例以发热为主诉,而不伴明显系统症状的患者最后确诊病因,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诊断思路。方法:收治以发热为主诉,不伴明显系统症状患者54例,对其进行病因分析,总结临床思路。结果:54例患者中,确诊51例,确诊率94.4%,其中感染性... 目的:分析54例以发热为主诉,而不伴明显系统症状的患者最后确诊病因,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诊断思路。方法:收治以发热为主诉,不伴明显系统症状患者54例,对其进行病因分析,总结临床思路。结果:54例患者中,确诊51例,确诊率94.4%,其中感染性发热49例(90.7%),其中病毒感染18例(33%),细菌感染28例(52.3%),结核1例(1.8%),寄生虫1例(1.8%),为发热主要病因。而非感染性发热2例(3.7%),其中肿瘤1例(1.85%),结缔组织病1例(1.85%),未确诊病例3例(5.5%)。结论:发热原因仍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其次依次是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性发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不伴系统症状 病因 感染性疾病 诊断
下载PDF
《伤寒论》“无大热”词义新解
4
作者 郑浩迪 王新佩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究《伤寒论》中"无大热"一词之确切含义。[方法]对于古今注家有关"无大热"之解释进行归纳整理,并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出现"无大热"的各条文进行分析归纳,结合个人体会,对"无大热&q... [目的]探究《伤寒论》中"无大热"一词之确切含义。[方法]对于古今注家有关"无大热"之解释进行归纳整理,并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出现"无大热"的各条文进行分析归纳,结合个人体会,对"无大热"之确切含义作出总结。[结果]"无大热"是仲景用以鉴别阳明腑实中有形之燥屎与邪热相搏结,而出现"身热""恶热""蒸蒸发热"而不为汗衰的大热之证所提出之用词。历代注家对"无大热"一词主要观点有二,即"热在里而不在表"和"表证已罢"说,然并不符合仲景用词之惯例和临床实际。若解释"大热"为阳明腑实之热,则凡涉及"无大热"之经文意义即得通畅,而"无大热"一词之意义亦不致于落空。[结论]"无大热"是仲景用以鉴别阳明腑实中有形之燥屎与邪热相搏结,而出现"身热"、"恶热"、"蒸蒸发热"而不为汗衰的大热之证所提出之用词。厘清"无大热"一词之含义,有助于深刻理解《伤寒论》中涉及本词条文的确切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大热 伤寒论 阳明病 麻杏甘石汤 金匮要略
下载PDF
从对“无大热”的理解谈麻杏甘石汤的临床运用 被引量:5
5
作者 谢焕荣 《河南中医》 2003年第12期1-2,共2页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 ,功擅辛凉宣肺 ,平喘止咳。汉晋以降 ,临床家均以“汗出而喘 ,无大热”作为临床运用是方的重要指征 ,但对“无大热”之理解 ,诸家聚讼不休 ,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在于热之大小及有无 ,而这一焦点是围绕使用石...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 ,功擅辛凉宣肺 ,平喘止咳。汉晋以降 ,临床家均以“汗出而喘 ,无大热”作为临床运用是方的重要指征 ,但对“无大热”之理解 ,诸家聚讼不休 ,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在于热之大小及有无 ,而这一焦点是围绕使用石膏而展开的。石膏治热重在辛散透热 ,非苦寒清热可比拟。仲景麻杏甘石汤之用石膏配麻黄 ,重在宣肺治咳喘 ,所谓“无大热、汗出而喘者”应包括表里均无大热或热象不甚明显及表里均无热之汗出而喘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无大热” 麻杏甘石汤 咳嗽 喘息
下载PDF
无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HRCT影像分析
6
作者 叶云峰 李运江 +3 位作者 侯艳春 王国伟 任鲜华 陈祖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12期1817-1819,共3页
目的探讨无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16日无发热COVID-19患者1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年龄相仿低热(37.3℃~38℃)和中等发热(38.1℃~39℃)患者14例、15例作为... 目的探讨无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16日无发热COVID-19患者11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年龄相仿低热(37.3℃~38℃)和中等发热(38.1℃~39℃)患者14例、1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1例无发热患者中,10例患者影像学异常,病灶累及双肺5例、累及肺叶数27个,均低于低热组及中热组,其中累及双肺及肺叶数与中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发热组共84个病灶,以<1cm小斑片及结节且纯磨玻璃影(PGGO)、磨玻璃影(GGO)伴小叶间隔增厚或铺路石征为主,发生率均低于低热组、中热组,但与中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发热组患者中片状影、以实变为主伴GGO的发生率高于低热组、中热组,且无发热组片状影的发生率与中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实变为主伴GGO的发生率与低热组、中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发热COVID-19患者影像学表现多样,与中、低发热患者具有一定一致性,也存在一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不发热 高分辨率CT 影像学改变
下载PDF
《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佳雯 翟永松 +3 位作者 王满元 孔爱英 龚慕辛 仇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7期95-98,共4页
青蒿鳖甲汤出自《温病条辨》,系治疗温病后期阴虚邪伏代表性方剂,内清血中伏热、外透阴分伏邪。对原因不明发热及慢性疾病、肿瘤、血液病、术后消耗性发热,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随着老龄化社... 青蒿鳖甲汤出自《温病条辨》,系治疗温病后期阴虚邪伏代表性方剂,内清血中伏热、外透阴分伏邪。对原因不明发热及慢性疾病、肿瘤、血液病、术后消耗性发热,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和疾病谱变化,邪伏阴分发热成为多种疾病共性证候,对"热自阴来"的发热,存在"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诸证,无论有无阴虚症状或轻重,均可使用,须"审因论治",明确系温热病后期,邪伏阴分兼阴虚,灵活加减,阴虚较重加元参养阴滋液;虚热甚加地骨皮清透伏热。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白血病,已经证实青蒿鳖甲汤能阻止白血病细胞增殖进程,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降低s TNFαR含量,提高免疫力;促进DC分泌IL-12,增加抗肿瘤作用,其他方面研究较少。未来应深入研究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鳖甲汤 吴鞠通 温病条辨 阴虚邪伏 邪伏阴分 热自阴来 发热 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 抗肿瘤 白血病 细胞增殖 s TNFαR DC IL-12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猪瘟无明胶无蛋白耐热活疫苗的研制及冻干工艺 被引量:3
8
作者 吕芳 赵艳红 +7 位作者 张小飞 王丽丽 彭苗苗 郝政林 张金秋 邓碧华 卢宇 侯继波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14-2018,共5页
为提高猪瘟(CSF)活疫苗的耐热性能,同时避免明胶和蛋白对猪只产生的免疫副反应,用葡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乳糖、氨基酸等成分设计无明胶无蛋白耐热保护剂,根据配方的共晶点、塌陷温度科学设计冻干程序,并比较了不同预冻方式对... 为提高猪瘟(CSF)活疫苗的耐热性能,同时避免明胶和蛋白对猪只产生的免疫副反应,用葡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乳糖、氨基酸等成分设计无明胶无蛋白耐热保护剂,根据配方的共晶点、塌陷温度科学设计冻干程序,并比较了不同预冻方式对猪瘟活疫苗效价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瘟病毒采用无明胶无蛋白耐热保护剂配方A冻干后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37℃保存10,15d,病毒的耐热损失分别为0.61g和0.91g;对快冻、慢冻以及退火3种不同的冻干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对猪瘟病毒冻干损失由大到小依次为:退火〉慢冻〉快冻,而耐热损失则相反;与传统的含明胶合蛋白耐热疫苗相比,猪瘟无明胶无蛋白耐热疫苗耐热效果更好,可在2~8℃长期保存30个月,动物试验表明该疫苗对猪只安全、无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活疫苗 冷冻干燥 无明胶无蛋白保护剂 猪瘟病毒
原文传递
关于“在医疗机构所有非发热门诊及住院部对就诊者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的建议 被引量:24
9
作者 吴晓瑛 刘先治 +3 位作者 谭嗣伟 陶金 尉秀清 吴斌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50-152,167,共4页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时期。绝大部分患者均以发热和/或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首发,但部分患者伴有腹泻症状甚至没有症状。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该病毒不仅感染呼吸系统,而且也能感染消化系统,经消化道感染可能是一种重...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时期。绝大部分患者均以发热和/或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首发,但部分患者伴有腹泻症状甚至没有症状。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该病毒不仅感染呼吸系统,而且也能感染消化系统,经消化道感染可能是一种重要途径。为此,本团队建议应扩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筛查范围,在非发热门诊及住院部,对以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就诊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发现可能漏查的感染者,为更加积极高效地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尤其是控制院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非发热患者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无寒热”在张仲景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10
作者 张乐怡 徐爽 钟相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259-5262,共4页
“无寒热”即没有恶寒发热,是以否定句式特意指出患者之正常表现,是对张仲景临床诊疗有重要价值的病例资料。后世医家对其临床诊疗意义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无寒热”在《伤寒杂病论》共8处,梳理及分析“无寒热”在张仲景诊疗中的应用... “无寒热”即没有恶寒发热,是以否定句式特意指出患者之正常表现,是对张仲景临床诊疗有重要价值的病例资料。后世医家对其临床诊疗意义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无寒热”在《伤寒杂病论》共8处,梳理及分析“无寒热”在张仲景诊疗中的应用主要有四:判断痈脓病程,决定诊疗方式;鉴别失血所致寒热,告诫血证禁用汗法;明确疾病性质,鉴别表证特征;提示疾病成因,排除表病机转。文章通过重新解读并挖掘“无寒热”类症状在张仲景临床诊疗决策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加深了对张仲景临床诊疗经验的理解,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寒热 《伤寒论》 《金匮要略》 诊疗应用 张仲景原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