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ation into "amatory fiction" by early English women writers
1
作者 ZHANG Mi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10期49-51,55,共4页
The period from 1680 to 1730 witnessed the creation of a wealth of women's fiction that has long been ignored or dismissed by historians and literary critics. Although the women writers in question were best sellers ... The period from 1680 to 1730 witnessed the creation of a wealth of women's fiction that has long been ignored or dismissed by historians and literary critics. Although the women writers in question were best sellers at the time, they were still not accepted within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categori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doub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term "amatory" as a description of women's writing at the time as it is not proper to entitle them as "amatory" fiction only for the reason that they adopt similar amatory plot and write fictions about l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atory fiction" women's writing
下载PDF
The Ethics of Touch in Women Travellers' First Encounters With Foreign Ethnicities
2
作者 Margarete Rubik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10期905-910,共6页
This paper compares 18th and 19th century travelogues written by women and men travelling the cultural contact zones of the empire, as well as fictional recreations of such first encounters. A juxtaposition of the wri... This paper compares 18th and 19th century travelogues written by women and men travelling the cultural contact zones of the empire, as well as fictional recreations of such first encounters. A juxtaposition of the writers' reaction to the dynamics of gazing and the ethics of touch yields surprising results. Many women travellers have no problem to acknowledge the reciprocity of the gaze, accepting, as a matter of course, that the objects of their ethnological interest will gaze at them in return. In comparison, male travellers often exhibit unease at becoming an object of appraisal and observation. Even more interestingly, male travellers often shy away from haptic contact with members of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 whereas many (though not all) women are more tolerant of touch and proximity. Regarded as "unwomanly" by their contemporaries, they carved out for themselves roles which allowed for a more intimate interaction with foreign ethnicities; also, they wrote in different genres--private memoirs instead of official reports. But even in their (semi) fictional writings male authors seem to imagine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in different terms from women and tend not let their protagonists enter into close bodily contact with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vel literature women's writing English literature GAZE haptic contact
下载PDF
"Let Me With Sappho and Orinda Be oh Ever Sacred Nymph, Adom'd by Thee", Aphra Behn: A Character in Search of an Author
3
作者 Tiziana Febronia Arena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7年第2期120-127,共8页
In this paper, I will explore Aphra Behn's world: spy, kept mistress and writer. She created her complex personality between myth and reality, underlining limits and contradictions of her society in her life and wor... In this paper, I will explore Aphra Behn's world: spy, kept mistress and writer. She created her complex personality between myth and reality, underlining limits and contradictions of her society in her life and works. In a world where woman had to be obedient she turned upside down a strict system, while remaining loyal to male libertinism. I will sketch out a brief outline of her life and works. She plays her role, assuming different positions, such as her masculine poetic gift and the labelled role of whore. This gave her access to the little but exciting world of women's literature. She constructed the image of the whore, becoming trader of herself. In doing this, she gained a place i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hra Behn Restoration women's position
下载PDF
Debt in the Quebecois Novels of the 1960-1980
4
作者 Marie-Dominique Boyc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10期792-801,共10页
This article will study the Quebecois novels of the 1960-1980's and especially the feeling of debt that women had because of the Christian Bible that condemned women as being the sinful Eve responsable for the Fall o... This article will study the Quebecois novels of the 1960-1980's and especially the feeling of debt that women had because of the Christian Bible that condemned women as being the sinful Eve responsable for the Fall of Humanity. These novelists from Quebec, Marie-Claire Blais, Anne Hebert, and Gabrielle Roy, show that their female characters are unable to let go of this myth of the incarnation in their bodies of the temptations leading to Sin. Consequently, these heroines show a violent disgust for their bodies, and for all sexual manifestations (puberty, pregnancey, child-birth) that they describe very crudely. They reject their bodies and live in shame of their bodies. For this reason, they dress with modesty and have a neurotic fear of the Sin of the Flesh. This Sin makes them want to withdraw from the image of the temptress Eve and to identify themselves to Mary, the sublimated woman. For Quebec novelist Gabrielle Roy, the female debt cannot be repaid by a sublimation of women to Mary, but by a sublimation of women's own talents. Gabrielle Roy sees her late birth as a debt contracted towards her very impoverished and old parents. Fortunately, in her adolescence, she rebels against this unfair contract that her family and especially her mother imposes on her and that wrongs her because it forces her to follow the career path of a school teacher to repay the debts of her family. She withdraws from this debt by leaving for France and following the career path of a writer. She will redeem the debt of her family by writing her autobiography which is a monument in sublimation of her m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ernal nurturance and compassion woman's deliverance by writing themselves reinvention ofwriting "le corps feminin" by women sensual writing
下载PDF
伍尔夫“中和”观解析:理性与情感之间 被引量:3
5
作者 吕洪灵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49,共6页
人们通常把情感表现作为文学的主要特征,用于区别以理性为基本特征的科学研究,对于妇女写作的认识往往也是如此。然而,英国作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此有着独到的认识。她不仅辨析出妇女写作中存在着的情感问题,而且从不同角度凸... 人们通常把情感表现作为文学的主要特征,用于区别以理性为基本特征的科学研究,对于妇女写作的认识往往也是如此。然而,英国作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此有着独到的认识。她不仅辨析出妇女写作中存在着的情感问题,而且从不同角度凸现了理性的重要性。其中,“中和”观最为关键,基于对艺术真实的理解、对情感诉求的充分考虑,它所反映出的相对性、公正性、整体性是对理性的坚持,对情理关系的辩证思考。同时,“中和”观表现出伍尔夫作为一名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尤其是妇女创作持有的深刻思索,它启发作家们理性地表现情感,在整体性的建构中寻求共生、交融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中和”观 理性 情感 妇女写作
下载PDF
《黄色糊墙纸》:一部女权主义的力作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茂林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74-77,共4页
《黄色糊墙纸》是美国女权主义先驱兼作家吉尔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揭露了性别歧视和压迫,批判了不平等的夫妻关系,表达了提高妇女经济地位的思想;批判了男性对女性的文化压迫,提出了女性写作和建立女性话语的课题;回顾了妇女解放... 《黄色糊墙纸》是美国女权主义先驱兼作家吉尔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揭露了性别歧视和压迫,批判了不平等的夫妻关系,表达了提高妇女经济地位的思想;批判了男性对女性的文化压迫,提出了女性写作和建立女性话语的课题;回顾了妇女解放斗争的历史,提出了男女两性互相理解、共同努力以消除性别压迫的设想,堪称一部女权主义短篇小说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糊墙纸》 女权主义 性别歧视 女性写作 女性话语 妇女解放
下载PDF
论《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体意识与叙事技巧 被引量:5
7
作者 马红玲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60-61,共2页
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一反传统文学之于女性的歧视、偏见乃至非人化描写,运用独出机杼的消解男性中心话语策略,高扬了在文学中备受压抑和漠视的女权,在一定程度上建构起了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精彩的人物对话和反讽手法的运用,更使... 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一反传统文学之于女性的歧视、偏见乃至非人化描写,运用独出机杼的消解男性中心话语策略,高扬了在文学中备受压抑和漠视的女权,在一定程度上建构起了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精彩的人物对话和反讽手法的运用,更使她创作的艺术世界趣味横生、变幻多姿,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写作立场 反讽 《傲慢与偏见》
下载PDF
问题与阐释:女性主义批评建设的可能 被引量:3
8
作者 郭冰茹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96-105,共10页
女性主义批评是与女性写作相伴生的一种批评实践。新时期以来,思想界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和批评界借助女性主义理论进行的批评实践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推动了本土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建设。但是,西方理论并不完全契合本土的文化语境,使用... 女性主义批评是与女性写作相伴生的一种批评实践。新时期以来,思想界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和批评界借助女性主义理论进行的批评实践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推动了本土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建设。但是,西方理论并不完全契合本土的文化语境,使用西方理论也不能充分阐释当代女性写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当下的女性主义批评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难以有效分析新时期以来女性写作的多元化特点,二是难以厘清全球化经济体系带来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性别问题的多重影响。女性主义批评建设的理论困境要求我们对既定的研究范式做出相应调整。因而,将“性别”作为认识差异性范畴的一种方法,重新考察其生成的语境、处理的问题以及阐释的方式,将为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写作 性别意识
下载PDF
阅读与写作:塑造新女性的方式——以冯沅君创作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2,共3页
女高师的经历为来自外省的冯沅君提供了宝贵的阅读与写作资源,在五四运动的热风里,她由一个来自乡下的普通女青年成长为一位女作家。冯沅君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以文本的形式,塑造了一系列女学生形象,进而对一代新女性形象进行了宝... 女高师的经历为来自外省的冯沅君提供了宝贵的阅读与写作资源,在五四运动的热风里,她由一个来自乡下的普通女青年成长为一位女作家。冯沅君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以文本的形式,塑造了一系列女学生形象,进而对一代新女性形象进行了宝贵的文学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沅君 新女性 阅读 爱情 现代妇女写作
下载PDF
女性与民歌:叶梅小说的二元文化符码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莉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65-70,共6页
少数民族女作家中,叶梅对土家族女性的观察与书写甚为独特。她将女性性格命运置设于民族文化中,通过吟唱各种歌谣予以诠释。女性与民歌构成人物与民俗书写的二元文化符号,经过创造性编码,以歌谣彰显个性,又以个性丰富歌谣,让人物命运和... 少数民族女作家中,叶梅对土家族女性的观察与书写甚为独特。她将女性性格命运置设于民族文化中,通过吟唱各种歌谣予以诠释。女性与民歌构成人物与民俗书写的二元文化符号,经过创造性编码,以歌谣彰显个性,又以个性丰富歌谣,让人物命运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连,产生别具一格的审美韵味。作家对土家族文化的熟稔、关照与热切传承之心可见一斑,其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必将得到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写作 民歌 文化符码
下载PDF
孕妇体位改变对胎儿脐动脉血流速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再青 康汉丽 李法升 《现代医院》 2010年第7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体位改变对脐动脉血流速度调节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28周以上单胎孕妇105例,应用MFM—OBS型产科综合诊断监护系统(脐血流),对孕妇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住及坐位时进行脐动脉血流速度测定,以平卧位作基础...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体位改变对脐动脉血流速度调节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28周以上单胎孕妇105例,应用MFM—OBS型产科综合诊断监护系统(脐血流),对孕妇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住及坐位时进行脐动脉血流速度测定,以平卧位作基础,采用自身对照t检验方法分析体位改变后S/D值的变化。结果大于标准值下限者53例改变体位后S/D值显著下降(P〈0.01),小于标准值下限者52例吸改变体位后S/D值显著升高(P〈0.01)。结论孕妇侧卧位或坐位,有利于胎儿脐动脉血流供应,并且其调节方式为双向性,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晚期孕妇体位脐动脉血流s/D(脐动脉血流收缩末期峰值/舒张末期峰值)
下载PDF
卡珊德拉:特洛伊的“疯女人”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小卫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60,共7页
《卡珊德拉》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重新读解和改写西方传统经典文本的一个范例。德国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从"女性书写"的视角出发,借用卡珊德拉这个人物创造了一个后现代的神话世界。沃尔夫在小说中揭示了卡珊德拉面临身份认... 《卡珊德拉》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重新读解和改写西方传统经典文本的一个范例。德国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从"女性书写"的视角出发,借用卡珊德拉这个人物创造了一个后现代的神话世界。沃尔夫在小说中揭示了卡珊德拉面临身份认同危机时的困惑,揭示了女性声音遭到压抑而产生的疏离感和挫败感,揭示了个体在自我认知的艰难旅途中保持道德良知与肩负社会责任的矛盾与冲突。沃尔夫借古讽今、对冷战时期核军备竞赛造成的人类生存危机的严峻现实进行了冷静的反思,抨击了西方男性理性权力话语中所隐含的人类自我毁灭的可怕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书写 身份认同 自我认知 社会责任 男性理性权力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女性主义教学法——以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学书写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小华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主义教学法强调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和立场作为基本教学方法,还原古代社会女性的文学书写状况,修正过去那种忽视女性经历和女性经验的理论,最终形成比较系统的、主要以文学形式来描绘的关于女性的实践生活和心灵发展的... 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主义教学法强调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和立场作为基本教学方法,还原古代社会女性的文学书写状况,修正过去那种忽视女性经历和女性经验的理论,最终形成比较系统的、主要以文学形式来描绘的关于女性的实践生活和心灵发展的历史。对唐宋时期女性文学书写的教学应在基础资料和文学史实的澄清、女性作家作品的“特质”、女性文学书写的定位以及女性文学书写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贯彻女性主义的教学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 女性主义 教学法 唐宋时期 女性书写
下载PDF
深闺有愿作新民——传奇《六月霜》的秋瑾形象与当时女性的文化心态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梅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40-44,共5页
《六月霜》传奇是现知唯一一部由女性书写秋瑾的戏曲,剧中塑造了与当时众多"秋瑾戏"有所不同的秋瑾形象。从情节角度的选取、秋瑾形象的塑造等方面着眼,可认知晚清民国期间进步知识女性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心态。
关键词 《六月霜》 秋瑾 女性书写
下载PDF
男权规范与女性主义纠结下的双重文化镜像——论第三代女性诗歌的文化悖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平乔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10-114,共5页
以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等诗人的诗歌为代表的"第三代女性诗歌",一方面以清醒的女性意识揭露了男性中心社会和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在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施虐",以对女性自身生命原真状态的揭示建构起妇女解放的新话... 以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等诗人的诗歌为代表的"第三代女性诗歌",一方面以清醒的女性意识揭露了男性中心社会和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在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施虐",以对女性自身生命原真状态的揭示建构起妇女解放的新话语,另一方面又以对传统女性精神的返顾与留恋,显示着甘愿回到"传统女性"的倾向。她们的诗歌以对男性显性层面的反抗与隐性层面的依恋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悖反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女性诗歌 女性主义写作 男性话语霸权 传统女性精神
下载PDF
不同性别视域下的异质书写——《我在霞村的时候》和《金宝娘》的互文性阅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利娟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年第2期99-103,共5页
《我在霞村的时候》和《金宝娘》是叙述女性因失贞而遭受男权道德鞭笞的基于结构母题之上的互文性文本。相同的故事在不同性别视域的观照下呈现出异质性书写:《金宝娘》是正典的国家叙事,而《霞村》则以隐性文本的女性书写颠覆了显性文... 《我在霞村的时候》和《金宝娘》是叙述女性因失贞而遭受男权道德鞭笞的基于结构母题之上的互文性文本。相同的故事在不同性别视域的观照下呈现出异质性书写:《金宝娘》是正典的国家叙事,而《霞村》则以隐性文本的女性书写颠覆了显性文本的国家叙事,凸显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母题 互文性 性别视域 国家叙事 女性书写
下载PDF
女性小说中的自传性——再看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琼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2-37,共6页
女作家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品,而“自传性写作”是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该文试图从传记文学研究的角度,对小说文本中表现出的自传性进行分析。通过论述自传性在该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 女作家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品,而“自传性写作”是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该文试图从传记文学研究的角度,对小说文本中表现出的自传性进行分析。通过论述自传性在该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所获得的文本接受效果,阐明了自传性写作对该文本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以此来探索自传性之于现阶段女性文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性 个人化写作 女性叙事
下载PDF
澳大利亚妇女小说的先驱 被引量:1
18
作者 向晓红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63-66,共4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澳大利亚有三位女作家在国际文坛上崭露头角,成为澳大利亚妇女小说发展的先驱。本文介绍了她们的创作基础,探讨了她们作品的主题以及三位女作家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地位。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女作家 写作主题 历史地位
下载PDF
身体消费的狂欢节——对20世纪末女性写作的“热闹”命名的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红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72-74,共3页
本文把20世纪末女性写作的“热闹”命名置于消费主义语境中,从媒体和作家两个方面分析“身体”所发生的召唤作用。
关键词 消费主义 身体 女性写作
下载PDF
性别文化与女性创作中的“梧桐”意象
20
作者 刘人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6-120,共5页
梧桐是文学中一个常用的、意蕴丰富的意象,然而在古代女性的创作中其意蕴十分狭窄,主要用来抒发闺怨之情,这主要是由于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拘限了女性生活的范围、内容和目标,从而限制了女性创作的情思与意境、深度和广度。在性别文化政治... 梧桐是文学中一个常用的、意蕴丰富的意象,然而在古代女性的创作中其意蕴十分狭窄,主要用来抒发闺怨之情,这主要是由于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拘限了女性生活的范围、内容和目标,从而限制了女性创作的情思与意境、深度和广度。在性别文化政治改变以前,女性创作的内容与风格难以获得改变与突破。如果时代的文化环境和性别秩序有所变动,那么女性创作也就有所变化,她们眼中的梧桐就不再是抒发闺怨之情的物象了,从梧桐她们领悟到了深刻而丰富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文化 女性创作 梧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