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valuation of the role played b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llowing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ttack 被引量:2
1
作者 Charles K.Huyck Beverley J.Adams David I.Kehrle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3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for contributing to emergency response efforts after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ttack on September 11th, 2001. The need to coordinate activities in the midst of a den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for contributing to emergency response efforts after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ttack on September 11th, 2001. The need to coordinate activities in the midst of a dense, yet relatively small area, made the combination of imagery and mapped data strategically useful.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ole played by aerial photography, satellite imagery, and LIDAR data at Ground Zero. It examines how emergency managers utilized these datasets, and identifies significant problems that were encountered. It goes on to explore additional ways in which imagery could have been used, while presenting recommendations for more effective use in future disasters and Homeland Security applications. To plan adequately for future events, it was important to capture knowledge from individuals who responded to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ttack. In recognition, interviews with key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personnel provide the basis of this paper. Successful techniques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or serious problems dismissed. Although widely used after September 11th,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with better plann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could have played an even greater role. Together with a data acquisition timeline, an expanded discussion of these issues is available in the MCEER/NSF report “Emergency Response in the Wake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ttack; The Remote Sensing Perspective” (Huyck and Adams, 2002) Keywords World Trade Center (WTC) - terrorism - emergency response - emergency management - ground zero - remote sensing - emergency operations - disasters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 satellite imagery -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imagery (LID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rld Trade center (WTC) TERRORISM emergency response emergency management ground zero remote sensing emergency operations DISASTER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satellite image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imagery (LIDAR)
下载PDF
Research on vertical deformation during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2
作者 范峰 王化杰 +3 位作者 支旭东 黄刚 祝恩淳 王宏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2年第4期64-70,共7页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is one of the highest buildings in the world, of which cumulation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during construction is significant and worth investigating. A refined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is one of the highest buildings in the world, of which cumulation of vertical deformation during construction is significant and worth investigating. A refined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to conduct full-process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of super-high rise buildings like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in which the discrete analysis method of time-varying structures and age-adjusted effective modulus method were both used. In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a series of stages, each with a structural system that is a part of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with different material parameters, geometrical parameters, loading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in consideration of creep of concrete was simulated successfully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the analytical method developed.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construction stage, the total vertical deformation, inter-floor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and the relative deformation between the outer frame and the core-wall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 from the stage-wise full-process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with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reep and the results from the conventional analysis of the whole building under the total load from all self-weight and construction applied to the structure "in one go" shows that the cumulative effect on the deform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creep effect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analyzing the deformation of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and the super-high rise buildings suchlike. Final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monitoring results-a proof of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validity of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gha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CONSTRUCTION age-adjusted effective modulus method time-varying structure CREEP
下载PDF
China Zhejiang Hengdian World Trade Center
3
《China's Foreign Trade》 2001年第10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world China Zhejiang Hengdian world Trade center
下载PDF
The Use of Sandplay Therapy in Urban Elementary Schools as a Crisis Response to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ttacks
4
作者 Christine J. Yeh Sara M. Asian Violeta E. Mendoza Mio Tsukamoto 《Psychology Research》 2015年第7期413-427,共15页
关键词 世界贸易中心 游戏 沙盘 小学 治疗 城市 测试数据 世贸中心
下载PD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Data Center for Seismology,Beijing
5
作者 Tian Li Zou Liye Liu Ruifeng Huang Zhib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1期96-104,共9页
World Data Center(WDC)for Seismology,Beijing has developed for 20 years in China until this year.The sustained and stable data sharing service system has already taken shape.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const... World Data Center(WDC)for Seismology,Beijing has developed for 20 years in China until this year.The sustained and stable data sharing service system has already taken shape.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DC for Seismology,Beijing.It outlines the history,facilities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the center.It also illustrates the data service,the website,and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rld Data center WDC for Seismology Beijing Data service DATABASE WEBSITE
下载PDF
ZTE Launches the World's Largest Capacity Data Center Switches
6
作者 ZTE Corporation 《ZTE Communications》 2013年第3期45-45,共1页
24 September 2013, Shenzhen--ZTE today announced the release of the BigMatrix 9900 series of data center switches, the world' s largest-capacity data center switches. The BigMatrix 9900 product family comprises data... 24 September 2013, Shenzhen--ZTE today announced the release of the BigMatrix 9900 series of data center switches, the world' s largest-capacity data center switches. The BigMatrix 9900 product family comprises data switches with the largest capacity in the world. The switches are designed large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scenarios and allow for higher-density deployment in data centers. Each single slot can support up to 144 10G ports, 36 40G ports, or 12 IOOG ports. The Big Matrix 9900 series comprises four switch models-9916, 9912, 9908, and 9904-each of which supports a maximum switching capacity of 84.48 Tb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TE Launches the world’s Largest Capacity Data center Switches world data
下载PDF
中国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被引量:6
7
作者 周洪宇 李宇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纵观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历史,世界教育中心的形成与转移皆有迹可循——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教育中心。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与重要归宿,又是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 纵观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历史,世界教育中心的形成与转移皆有迹可循——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教育中心。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与重要归宿,又是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更是世界各国人民利益所系。回首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中国教育凤凰涅槃势不可挡。当前,全球创新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呈现由欧美地区向亚太地区、由大西洋区域向太平洋区域转移的趋势。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在借鉴世界教育中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教育实践,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支撑力、贡献力、国际影响力和全球引领力,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教育中心 教育强国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Center for Translation
8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8年第1期48-48,共1页
The mission of the Center for Translation i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service first and quality oriented.Our top-level and excellent talent team includes famous exper... The mission of the Center for Translation i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service first and quality oriented.Our top-level and excellent talent team includes famous experts at home and abroad as consultants,senior,middle-aged and young expertswith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nglish editors and senior transl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center for Translation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关键——以一流人才体系为中心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益东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22-32,共11页
高水平人才高地不仅是高水平人才聚集区,更是破“五唯”立新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前瞻布局的人才特区,是原始创新和文理交融的策源地。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打造一流人才体系,包括一流人才的驱动、甄选、吸引、组织管理与自主培养等。为... 高水平人才高地不仅是高水平人才聚集区,更是破“五唯”立新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前瞻布局的人才特区,是原始创新和文理交融的策源地。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打造一流人才体系,包括一流人才的驱动、甄选、吸引、组织管理与自主培养等。为此本文对愿景驱动、一流人才的标准、甄选方法等进行探讨,分析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与一流学科对促进自主培养与留住一流人才的重要作用。鼓励原始创新见效最快的方式是盘点已经问世却尚未得到公认的原创成果,让完成人及时胜出。未来观与AI大爆发决定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前瞻布局,强调安全与发展同等重要。指出借助AI for Science在科研管理创新上的潜力与功效,推动AI+科技评价和AI化改革,知识点考核,杜绝垃圾论文、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应该从对标硅谷,到跃升为绿色、人文、科技、安全的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实现我国科技的高质量、安全永续的发展,推动世界科学中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高水平人才高地 一流人才体系 AI+科技评价 世界科学中心建设
下载PDF
何为他者眼中的“世界人才中心”——基于精英大学外籍教师需求的人才环境体系构建
10
作者 李函颖 李靓 邱勇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147,共11页
精英大学外籍教师是各国政策目标的重要人才类型,基于这一群体需求构建的人才环境体系对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具有指导价值。德尔菲法调查结果显示,外籍教师对人才环境的关注次序依次为“个体发展环境”“院校系统环境”“关系环境”... 精英大学外籍教师是各国政策目标的重要人才类型,基于这一群体需求构建的人才环境体系对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具有指导价值。德尔菲法调查结果显示,外籍教师对人才环境的关注次序依次为“个体发展环境”“院校系统环境”“关系环境”以及“社会系统环境”。结合我国国情,“世界人才中心”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优先建设“个体发展环境”,兼顾社会融入与经济发展领域;②继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正式规则的建设与执行;③重视信息场的开放化博弈,关注国际传播方式与能力升级;④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力量,加强顶层设计与推动协调;⑤用好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广义国际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人才中心 外籍教师 人才环境体系 指标 权重
下载PDF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象限双循环”建设路径研究
11
作者 刘志迎 周洋 洪进 《科技管理学报》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为了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决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践正在行动,理论探讨却很不够。在回顾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及有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参照布鲁金斯学会...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为了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决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践正在行动,理论探讨却很不够。在回顾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及有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参照布鲁金斯学会提出的二维象限模式,提出了改进的四象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正在建设的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内容进行了归类和比较,立足于建设目标与建设实践界定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内涵和功能,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四象限双循环”建设逻辑。最后,围绕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逻辑、建设保障、建成运营提出了五点建设路径思考,试图打通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技术商业化和人才培养及科学普及的内在逻辑,为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四象限 双循环 科技创新
下载PDF
世界教育中心的变迁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
12
作者 祁占勇 桑晓鑫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4,共11页
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跻身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中国教育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提升全球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之举和未来趋势。近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曾先后成为世界教育中心。世界教育中心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 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跻身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中国教育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提升全球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之举和未来趋势。近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曾先后成为世界教育中心。世界教育中心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理论引领力、教育体制机制革新力、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教育质量效能辐射力、教育对外开放影响力等5个方面。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为建成21世纪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中国教育应积极抢抓战略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教育规模扩容增位,优化教育结构与资源布局;持续强化教育质量效益,高水平服务民族复兴伟业;全面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教育中心 教育强国 教育对外开放 教育国际化 教育治理能力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13
作者 谢桂娟 高菡聪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4年第5期5-15,共11页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十年有余,为中国及沿线国家与地区甚至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动力与发展空间。按照美国学者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中心—边缘—半边缘”三种类型的划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处于边缘国家的地位;随着经...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十年有余,为中国及沿线国家与地区甚至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动力与发展空间。按照美国学者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的“中心—边缘—半边缘”三种类型的划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处于边缘国家的地位;随着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开始从边缘国家向半边缘与中心国家转变。“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经济的引领作用在边缘与半边缘国家表现强劲,一度出现中国正处于“准中心”国家地位的说法。以“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为基础,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冲击;再从“世界体系论”视角看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演进;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转变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地位 “准中心”
下载PDF
教育强国战略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笔谈)——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14
作者 李立国 李均 +3 位作者 徐岚 文雯 任增元 王传毅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41-54,共14页
本期推出的笔谈,力求以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强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中的《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中实现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一文,提出高等教育要在坚持规模稳步发展的同时,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放在重要位置,而优化结构和... 本期推出的笔谈,力求以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以教育强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中的《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中实现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一文,提出高等教育要在坚持规模稳步发展的同时,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放在重要位置,而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集中体现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张。《大学思政引领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一文,从加强党对高等学校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确立高等教育龙头地位、按照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三个维度提出了加强大学思政力的实践进路。《论教育家精神:打开时代命运下的一代宗师格局》一文,分析了教师在“悟道”“传道”“弘道”道路上所需经历的修炼,指出对教育家故事的生活叙事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有效路径之一。《建设世界教育中心需加强人才吸引力和创新辐射力》一文,提出世界教育中心作为多元组织集群,统整性地开展跨境教育教学、知识生产和创新活动,进而为我国从留学目的地大国向人才中心和知识创新中心升级转型提供路径。《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打赢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攻坚战》一文,提出要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规模,防止由于盲目扩招导致“平庸”;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四个面向”,超越“指标化办学”的思维;需要抢抓机遇,做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改革与实验。《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一文,从项目依托、产教融合、政策保障和AI赋能的角度对我国持续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质量发展 思政引领力 教育家精神 世界教育中心 卓越工程师
下载PDF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湾区实践——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世福 郑艳萍 刘铮 《城市观察》 2024年第3期4-15,158,共13页
粤港澳大湾区是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则是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抓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当前海洋城市建设与评价最具影响力的目标对象,需要分别在全球与湾区视角下考察粤港澳大湾区的优... 粤港澳大湾区是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则是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抓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当前海洋城市建设与评价最具影响力的目标对象,需要分别在全球与湾区视角下考察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与挑战。本研究通过解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剖析了典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显著特征,以及与国际一流湾区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数量和航运物流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海事技术、竞争力与吸引力等方面面临巨大的竞争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着重要加快提升国际航运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强化海洋战略规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全球领先海事之都 粤港澳大湾区 海洋治理 海洋强国
下载PDF
基础研究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剑华 郑碧丽 李文婧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8-247,共10页
基础研究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纵观历史,世界上重要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中心的形成都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发展。根据科学史中“汤浅现象”的测算原理,世界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和高等教育... 基础研究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纵观历史,世界上重要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中心的形成都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发展。根据科学史中“汤浅现象”的测算原理,世界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基本上是同构的。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研究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新特征和新趋势,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科学地、有效地认识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的建设,应面向基础研究精细化、体系化,加强战略性基础研究布局;面向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期,加强对基础科学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面向基础研究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优化专家参与和决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教育、科技、人才 一体化战略布局 世界三大中心转移
下载PDF
科技革命演进中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及其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贤鹏 林巧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7,共13页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每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科技革命的新突破。纵观人类科技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洲的转移过程,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每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科技革命的新突破。纵观人类科技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洲的转移过程,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呈现多中心的新趋势。其中,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机器替代手工为标志,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内外变革,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大学主旋律;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的广泛应用为标志,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阵地,德国和美国相继主导世界科技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北美转移;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突破口,美国成为国际人才流动与集聚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与教育深度互动的政产学研战略协同机制成为新的变革方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国迅速崛起,多中心格局成为时代趋势,努力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教育强国战略的共同目标。从演变过程看,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经历了从单向推动到双向联动的系统深化过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呈现动态演变的历史特征,受到教育内外部系统的多重因素影响。面向新时代,世界各国竞争趋势加剧,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战略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竞合共存的局面。以中国为首的后发型国家在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的双向互动中将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 科技革命
下载PDF
日本研究型大学的有组织科研模式研究
18
作者 王思遥 黄亚婷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9,共10页
“世界顶级国际研究基地计划”(WPI计划)是日本研究型大学以有组织科研形式响应“科技创新立国”发展战略的重要行动。加入该计划的研究型大学项目凭借其卓越的有组织科研模式为日本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强矩阵式”的组织结... “世界顶级国际研究基地计划”(WPI计划)是日本研究型大学以有组织科研形式响应“科技创新立国”发展战略的重要行动。加入该计划的研究型大学项目凭借其卓越的有组织科研模式为日本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和领军人才的权威管理为有组织科研的开展提供了结构保障。规范化的协同愿景、多元化的经费支持、交叉化的人事聘用以及周期性的考核评估为日本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研提供了系统性与全方位的组织支持。与此同时,多元主体依托特殊信任区削弱学科壁垒,基于知识共享建立互惠关系,并在深度合作过程中推动阶段性的成果产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为鉴,我国研究型大学推进有组织科研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战略合力;优化组织结构,发挥领军人才的示范效应;完善制度设计,保障制度供给;促进学科交叉,增强内生动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夯实现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组织科研 日本研究型大学 WPI计划 协同治理
下载PDF
深化新时代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19
作者 周洪宇 刘宝存 +2 位作者 张雷生 段世飞 彭湃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42,共21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涵盖了加快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国际教育合作、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等旨在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对外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涵盖了加快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国际教育合作、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等旨在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精神,推进新时代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关键在于运用系统思维加快建设好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妥善处理好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几组关系,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维度,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把为“全球南方”培养工程师作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长期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教育 高水平对外开放 教育强国 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内天下”观:概念、维度与实践
20
作者 都永浩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0,共14页
“天下”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的“自在”形式,本文从中华民族相对封闭的天赐地理空间出发,讨论“天下”地理空间的内部性、人文空间的“内聚性”以及“内聚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形容为“漩涡内聚”。“内天下”之下必然导致族类及... “天下”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的“自在”形式,本文从中华民族相对封闭的天赐地理空间出发,讨论“天下”地理空间的内部性、人文空间的“内聚性”以及“内聚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形容为“漩涡内聚”。“内天下”之下必然导致族类及其文化的明显差异,如何化解这种明显差异产生的张力?如何让“五方之民”在“天下”共存共在?需要适应“内天下”状态的观念之形成,并且要把这些观念付诸实践。“内天下”观的形成和成熟促成了两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曰中华民族的内聚属性;二曰中华民族的内聚化进程。内聚属性与“天下”的“漩涡内聚”效应及观念相关,而“内聚化”则是“内天下”观的实践过程,其最高目标和成果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实现“天下”一体的目标就是要在“内天下”观的统摄下,形成化解内部矛盾和冲突的各种方法,实现“夏夷互变”“声教”定“天下”“化异为和”等。“内天下”观是今天进行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内天下”观 中心 夏夷 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