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概念、视角、叙述与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书写——巫鸿The 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Understanding Chinese Tombs评述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晓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在大量美术考古材料不断出土的情况下,新方法、新视角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些重要的学术概念,构成了最近30年来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研究的总体特征。如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这三个学术概念就建构了巫鸿新作《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 在大量美术考古材料不断出土的情况下,新方法、新视角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些重要的学术概念,构成了最近30年来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研究的总体特征。如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这三个学术概念就建构了巫鸿新作《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的研究线索,也体现出作者希望以提出若干重要学术概念为依托,重新思考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同时所呈现出的叙述与分析风格及美术史观,相对于传统的中国美术通史叙述方式,则具有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这些特征都为以后的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继续探索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墓葬美术史 巫鸿 《黄泉下的美术》 学术概念 叙述框架
下载PDF
何谓中国艺术?——在全球景观与个案研究之间
2
作者 王德岩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19-122,共4页
"中国艺术"概念的产生和"中国艺术"史的书写是一个现代问题,其基本框架是外借的,且带有西方中心和一元进化论色彩,需要反思。巫鸿的著作在"全球景观"视野下,从礼器、墓葬、手卷、山水等个案入手研究了中... "中国艺术"概念的产生和"中国艺术"史的书写是一个现代问题,其基本框架是外借的,且带有西方中心和一元进化论色彩,需要反思。巫鸿的著作在"全球景观"视野下,从礼器、墓葬、手卷、山水等个案入手研究了中国艺术的特性,及其对全球美术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 全球景观 个案研究 巫鸿
下载PDF
图像学视域中的文学和艺术研究——以文学人类学和巫鸿的武梁祠研究为例
3
作者 周媛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09-115,共7页
潘诺夫斯基、米歇尔和彼得·伯克等图像学家的理论主张推动了西方图像学的发生与发展。藉由图像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文学人类学中的四重证据法为代表,图像证据在文学研究中有其特别的功能。在非形式主义的艺术研究中,图像学... 潘诺夫斯基、米歇尔和彼得·伯克等图像学家的理论主张推动了西方图像学的发生与发展。藉由图像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文学人类学中的四重证据法为代表,图像证据在文学研究中有其特别的功能。在非形式主义的艺术研究中,图像学的方法与人类学的方法相互渗透,推动了中国艺术研究的非形式主义转向。巫鸿在武梁祠的研究中体现出利用图像学方法进行艺术研究的多重证据思想,图像不仅作为主体参与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表征,同时作为质料本身也在积极地建构着汉代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文学人类学 四重证据法 巫鸿
下载PDF
李鸿章与莲池书院
4
作者 杨佑茂 《衡水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83-84,共2页
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后,重视地方教育,他为莲池书院购置书籍,设学古堂,订立《学古堂章程》。李鸿章先后聘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主讲莲池书院,为他们提供了宽松的教学环境,书院自由讲学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 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后,重视地方教育,他为莲池书院购置书籍,设学古堂,订立《学古堂章程》。李鸿章先后聘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主讲莲池书院,为他们提供了宽松的教学环境,书院自由讲学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促进了直隶乃至全国的教育近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莲池书院 吴汝纶 近代化
下载PDF
中国美术史研究范式的拓展——评《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5
作者 孟汇荣 杨道圣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突破了传统的仕女美人画的研究范式,从性别和空间维度研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女性题材作品,把女性形象作为整体绘画空间的组成要素,思考了画像艺术中画面的构成、意义的产生、历史的对话以及画作内外... 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突破了传统的仕女美人画的研究范式,从性别和空间维度研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女性题材作品,把女性形象作为整体绘画空间的组成要素,思考了画像艺术中画面的构成、意义的产生、历史的对话以及画作内外之间的互动等问题,是中国传统美术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鸿 中国绘画 女性题材 女性空间
下载PDF
仙凡幽明之间——汉画像石与“大象其生” 被引量:29
6
作者 孙机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1-117,共37页
汉墓画像石雕刻的题材,除含有吉祥寓意的神话故事及装饰图样外,大部分为墓主人生前起居出行等情况的反映,以期墓主在地下仍延续其尘世间优越的生活;即所谓"大象其生"。画像石中之"楼阁拜谒图"里的受拜谒者即墓主人... 汉墓画像石雕刻的题材,除含有吉祥寓意的神话故事及装饰图样外,大部分为墓主人生前起居出行等情况的反映,以期墓主在地下仍延续其尘世间优越的生活;即所谓"大象其生"。画像石中之"楼阁拜谒图"里的受拜谒者即墓主人,双阙夹峙的楼阁即代表墓主人生前的房舍。汉墓所出装在木棺前挡之铜牌上标出的"天门"一词,乃指墓主之阴宅的大门。而汉代追求的成仙则指肉体的长生。当时尚未信奉死后灵魂升天堂的观念;直到佛教在中国盛行后,往生净土、六道轮回等说才广泛传播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楼阁拜谒图 双阙 交午柱 车马出行 天门 方士 游仙 巫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