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克思主义与《红楼梦》研究的范式转换 |
郭士礼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2
|
吴组缃小说的叙述艺术 |
张丽华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3
|
论吴组缃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
朱菊香
|
《黄山学院学报》
|
2012 |
3
|
|
4
|
论吴组缃的现实主义创作策略 |
向贵云
刘卫星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5
|
论吴组缃小说的审美意蕴——兼与夏志清先生商榷 |
吴夜
|
《黄山学院学报》
|
2010 |
1
|
|
6
|
重读《菉竹山房》——发生于1930年代的多重对话 |
程小强
|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
2017 |
0 |
|
7
|
对乡土中国的深邃洞察与观照——鲁迅与吴组缃小说之比较 |
李华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8
|
吴组缃先生古典小说研究的学术特色 |
周先慎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9
|
真淳不伪的吴组缃散文 |
张丽华
|
《安康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0
|
吴组缃小说创作论——略论吴组缃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
蒋明玳
|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 |
0 |
|
11
|
论吴组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
向贵云
|
《安康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2
|
赞美与悲悯:茅盾、吴组缃小说人物塑造之比较 |
王再兴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13
|
吴组缃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命运与叙事技巧 |
官娇英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2
|
|
14
|
苦难中挣扎和抗争的人们——论吴组缃笔下的破产农民形象 |
吴正一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5
|
儒贾情结的生成和消解——论吴组缃对店员的心理剖析 |
张业芸
|
《南昌高专学报》
|
2007 |
1
|
|
16
|
论吴组缃小说的人物创作 |
谢金荣
|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0 |
|
17
|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论《樊家铺》中线子嫂的弑母动机 |
王旭
|
《衡水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8
|
吴组缃反帝思想的发展——兼论其创作生命的盛与衰 |
刘铁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9
|
老舍《七律·端午(二首)》解读——兼论老舍与吴组缃的友谊 |
刘诚言
|
《襄樊学院学报》
|
2012 |
0 |
|
20
|
吴组缃修改《山洪》考论 |
操乐鹏
|
《云梦学刊》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