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与《红楼梦》研究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士礼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4-129,共6页
以何其芳、吴组缃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与历史的"批评原则为指导,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产生了一批极有分量的红学著述。他们的相关红学研究成果堪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典... 以何其芳、吴组缃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与历史的"批评原则为指导,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产生了一批极有分量的红学著述。他们的相关红学研究成果堪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典范之作,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卓越的理论阐释能力与实践品格。从学术史的视角来看,他们的研究工作开辟了《红楼梦》研究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红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 何其芳 吴组缃 《红楼梦》
下载PDF
吴组缃小说的叙述艺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丽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110,共4页
吴组缃小说多选择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多重角色,变换叙述视角展开文本叙事,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冷静但不冷漠的叙述模式展现客观现实,尤其是技法圆熟的速写,更是借"缩影"来显示社会生活的全貌,形... 吴组缃小说多选择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多重角色,变换叙述视角展开文本叙事,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冷静但不冷漠的叙述模式展现客观现实,尤其是技法圆熟的速写,更是借"缩影"来显示社会生活的全貌,形成其小说精确、细密,又蕴涵巨大情绪力量的叙事风格,让读者领略文本更深层次的蕴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 小说 第一人称 叙述
下载PDF
论吴组缃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朱菊香 《黄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72-76,共5页
吴组缃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女性悲剧命运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他指出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家族观念对女性人性的戕害,思考了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在剖析农村社会现状时,给与农村底层女性特别关注,指出女性不仅与男性一样受经济和阶... 吴组缃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女性悲剧命运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他指出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家族观念对女性人性的戕害,思考了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在剖析农村社会现状时,给与农村底层女性特别关注,指出女性不仅与男性一样受经济和阶级的压迫,还受父权制等级观念的压迫。吴组缃同情受迫害的女性,谴责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歌颂敢于反抗的底层女性,颠覆父权制等级观念。吴组缃与"五四"及30年代女作家一起,推动了女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 女性 悲剧命运 封建婚姻制度 父权制
下载PDF
论吴组缃的现实主义创作策略
4
作者 向贵云 刘卫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7-99,共3页
侧面描写现实斗争以回避陌生题材,以貌似"客观主义"的叙事策略增强作品的客观真实性,辩证吸收化用西方"人物典型"理论进而提炼出"活的典型"这一创作观点,吴组缃由此巧妙捍卫了现实主义的尊严。20世纪三... 侧面描写现实斗争以回避陌生题材,以貌似"客观主义"的叙事策略增强作品的客观真实性,辩证吸收化用西方"人物典型"理论进而提炼出"活的典型"这一创作观点,吴组缃由此巧妙捍卫了现实主义的尊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理想化、浪漫化、概念化、类型化,沦为伪现实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策略
下载PDF
论吴组缃小说的审美意蕴——兼与夏志清先生商榷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夜 《黄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74-78,共5页
深厚的中西文学素养及儿时乡村生活经历使吴组缃的创作在充分吸收以往小说优秀技巧的同时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但因自身文化底蕴的缺乏,作者无法站在人类、人性高度俯视芸芸众生。这极大制约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深度。
关键词 吴组缃 情景交融 悬念设置
下载PDF
重读《菉竹山房》——发生于1930年代的多重对话
6
作者 程小强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0-15,共6页
著名左翼作家吴组缃的经典短篇小说《菉竹山房》随1930年代新文学欲望抒写之流,借主人公的偷窥行为凸显现代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命困境,传达了创作者对个体生命遭际的深刻思量,批判视野直达现代中国城与乡。该作虽未彻底脱离刻板借鉴古典... 著名左翼作家吴组缃的经典短篇小说《菉竹山房》随1930年代新文学欲望抒写之流,借主人公的偷窥行为凸显现代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命困境,传达了创作者对个体生命遭际的深刻思量,批判视野直达现代中国城与乡。该作虽未彻底脱离刻板借鉴古典传奇文学叙事之弊,但又能极富创见地在古典模式中领起现代人生困境,使小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既分裂又平衡的叙事面相。而趣味主义格调、"风景之发现"、欲望主题和心理分析手法等艺术创造丰富了新文学作家的生命体验与文学实践,构成了新文学现代性展开的另一种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 《菉竹山房》 古典意趣 多重对话 欲望叙事
下载PDF
对乡土中国的深邃洞察与观照——鲁迅与吴组缃小说之比较
7
作者 李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9-82,共4页
鲁迅以其小说创作关注着乡土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吴组缃的创作有着对鲁迅创作的精神血脉的继承。这里试图通过对鲁迅和吴组缃的小说加以比较,对其在主题表达上的异同进行观照,挖掘其精神层面的相承。
关键词 鲁迅 吴组缃 小说比较
下载PDF
吴组缃先生古典小说研究的学术特色
8
作者 周先慎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5-79,共5页
吴组缃的一生,由创作小说而研究小说,因此他的古典小说研究独具特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基本的学术特色是:丰富的历史知识,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刻的历史分析;精细独到的艺术鉴赏;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 吴组缃的一生,由创作小说而研究小说,因此他的古典小说研究独具特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基本的学术特色是:丰富的历史知识,深邃的历史眼光,深刻的历史分析;精细独到的艺术鉴赏;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和发展规律,作出了精到的概括;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明畅通达、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平易亲切的文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 古典小说 艺术分析 学风 文风
下载PDF
真淳不伪的吴组缃散文
9
作者 张丽华 《安康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66-69,共4页
关于吴组缃的散文,评论界一直以来只关注其30年代的创作而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吴组缃30年代的散文主要是反映皖南农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惨状和社会的黑暗,内容深刻,写作也老道成熟。观其一生的散文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一生不同... 关于吴组缃的散文,评论界一直以来只关注其30年代的创作而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吴组缃30年代的散文主要是反映皖南农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惨状和社会的黑暗,内容深刻,写作也老道成熟。观其一生的散文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一生不同阶段的人生足迹和社会动荡的印迹,文章的字里行间更能体现吴组缃一生的为人为文,其中"真淳不伪"是其散文的重要特点。实录真实的生活、写真情实感、说真话,是他各类散文的共同追求,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操守,作者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尽显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 散文 真实 真情 真话
下载PDF
吴组缃小说创作论——略论吴组缃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10
作者 蒋明玳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26-33,共8页
吴组缃的小说以忠实严肃的创作态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动乱和农民的贫困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吴组缃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罪人”形象,但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罪人”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 吴组缃的小说以忠实严肃的创作态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动乱和农民的贫困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吴组缃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罪人”形象,但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这些“罪人”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与黑暗;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美丑必露”而“心存泾渭”,同时也大胆灵活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艺术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吴组缃 小说创作 现实主义
下载PDF
论吴组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11
作者 向贵云 《安康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63-65,共3页
吴组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散文,以"人物"为中心。其散文常常通过化"圆型人物"为"扁形人物"、人物细节描写等方式刻画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的形成,既是其强化散文... 吴组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散文,以"人物"为中心。其散文常常通过化"圆型人物"为"扁形人物"、人物细节描写等方式刻画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的形成,既是其强化散文社会使命感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文坛"综合的艺术"的大氛围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 以“人物”为中心 “小说化”的散文
下载PDF
赞美与悲悯:茅盾、吴组缃小说人物塑造之比较
12
作者 王再兴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7-80,共4页
茅盾和吴组缃都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家,但他们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茅盾对他的“民族资本家”系列和“时代女性”系列显现了赞美的主流态度,却影响了主题与人物的一致性,成为茅盾巨大艺术成就中的遗憾。吴组缃对他的“失... 茅盾和吴组缃都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家,但他们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茅盾对他的“民族资本家”系列和“时代女性”系列显现了赞美的主流态度,却影响了主题与人物的一致性,成为茅盾巨大艺术成就中的遗憾。吴组缃对他的“失业店伙”系列和“乡村女性”系列则表达了深切的悲悯,成为他作品中的作家、主题、和人物彼此之间的和谐与完整的自然成份,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含蓄深邃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小说 吴组缃小说 人物形象 比较
下载PDF
吴组缃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命运与叙事技巧 被引量:2
13
作者 官娇英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3-97,共5页
作为一名治学严谨又富有创新意识的学者、作家吴组缃先生,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体现了其圆熟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在这种精到简洁的叙事技巧中突显了处于男权中心社会中的女性命运。
关键词 吴组缃 短篇小说 女性命运 叙事技巧
下载PDF
苦难中挣扎和抗争的人们——论吴组缃笔下的破产农民形象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正一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91-93,161,共3页
作为一位秉承现实主义的皖籍作家,吴组缃以一位"乡下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破败的皖南乡村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的社会图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和抗争的旧中国皖南乡村破产农民形象,对他们... 作为一位秉承现实主义的皖籍作家,吴组缃以一位"乡下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破败的皖南乡村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的社会图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和抗争的旧中国皖南乡村破产农民形象,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透露出那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小说 人物形象 农民
下载PDF
儒贾情结的生成和消解——论吴组缃对店员的心理剖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业芸 《南昌高专学报》 2007年第5期32-34,共3页
吴组缃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剖析派"作家,其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皖南乡镇店员形象。他们深受传统理念熏染,生成浓郁的儒贾情结。但在现代多重势力的分化下,这一情结日趋式微,最终消解。
关键词 吴组缃 店员 儒贾情结 消解
下载PDF
论吴组缃小说的人物创作
16
作者 谢金荣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69-72,共4页
吴组缃的文学创作关注的核心始终是“人” ,始终充满着对“人”的命运的真切关怀 ,尤其是对封建宗法制度下妇女命运及经济衰败中下层普通民众命运的关怀。在人物悲惨命运的展示中 。
关键词 吴组缃 创作 命运
下载PDF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论《樊家铺》中线子嫂的弑母动机
17
作者 王旭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88-89,87,共3页
《樊家铺》是左翼作家吴组缃的短篇代表作之一,其中线子嫂弑母情节将故事发展推向高潮。女儿弑母既是悖于伦理的意料之外,又在发人深思的情理之中。从中折射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个人生活的不幸、社会制度的衰落以及人性的阴暗面。同时,... 《樊家铺》是左翼作家吴组缃的短篇代表作之一,其中线子嫂弑母情节将故事发展推向高潮。女儿弑母既是悖于伦理的意料之外,又在发人深思的情理之中。从中折射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个人生活的不幸、社会制度的衰落以及人性的阴暗面。同时,作品通过描写线子嫂和她母亲的争执与冲突,也展现出当时社会经济困顿的局面和农村穷困悲惨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作家 吴组缃 《樊家铺》 线子嫂
下载PDF
吴组缃反帝思想的发展——兼论其创作生命的盛与衰
18
作者 刘铁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2-45,49,共5页
吴组缃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流小说家,其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反帝思想。早期他深受周围爱国人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成名期自觉的理论学习和切身感受使他带有反帝倾向的佳作不断问世;抗战期间其事务繁忙,反帝精神愈烈,创作渐衰;建国初期受主流... 吴组缃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流小说家,其作品体现了鲜明的反帝思想。早期他深受周围爱国人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成名期自觉的理论学习和切身感受使他带有反帝倾向的佳作不断问世;抗战期间其事务繁忙,反帝精神愈烈,创作渐衰;建国初期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只留下反帝色彩鲜明的应景之作,从此结束创作生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 反帝 创作
下载PDF
老舍《七律·端午(二首)》解读——兼论老舍与吴组缃的友谊
19
作者 刘诚言 《襄樊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65-69,共5页
老舍《七律·端午(二首)》,塑造了吴组缃父子两个个性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老舍与吴组缃之间非同寻常的深情厚谊。这种深情厚谊,70年来,成为文人之间友谊的典范,成为我们今天珍惜美好生活和亲密友情的绝好教材。
关键词 老舍 吴组缃 《七律·端午(二首)》 作品评析
下载PDF
吴组缃修改《山洪》考论
20
作者 操乐鹏 《云梦学刊》 2018年第6期107-113,共7页
吴组缃的《山洪》建国初修改版与1946年星群版既呈现出文本间的连动和罅隙,亦牵系着作家本人的心迹与动机。吴组缃沿着建国后的文艺轨范进行修改,在章三官的形象塑造上刻意拔高其思想认知,简化人物心灵蜕变的曲折反复,遮蔽了星群版中对... 吴组缃的《山洪》建国初修改版与1946年星群版既呈现出文本间的连动和罅隙,亦牵系着作家本人的心迹与动机。吴组缃沿着建国后的文艺轨范进行修改,在章三官的形象塑造上刻意拔高其思想认知,简化人物心灵蜕变的曲折反复,遮蔽了星群版中对军民关系的反思;在剔除人物的动作细节、粗言秽语与日常陋习,美化乡村的同时,背离了自身的艺术创作惯例。小说原有的启蒙视角也被抛弃。种种症候,为现代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诸多借镜与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组缃 《山洪》 版本 乡土写实 乡土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