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中梅山地区风雨桥的建筑装饰艺术与文化意蕴探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书芳 龙彦静 姚志凌 《中外建筑》 2016年第9期44-46,共3页
梅山地区风雨桥是湘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装饰语言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多彩、造型质朴生动、色彩自然单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梅山地区30余座现存的风雨桥,探究其建筑装饰艺术特... 梅山地区风雨桥是湘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装饰语言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多彩、造型质朴生动、色彩自然单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梅山地区30余座现存的风雨桥,探究其建筑装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以期为梅山文化的传承及梅山地区风雨桥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山地区 风雨桥 建筑装饰 文化意蕴
下载PDF
梅山地区女神信仰内涵研究——以猎神梅嫦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段湘怀 刘紫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35期110-115,共6页
梅山地区的女神信仰源远流长,人们信仰的女神包括猎神梅嫦、白氏仙娘、三霄娘娘、梅婆蒂主、姜女娘娘、李三娘、姑婆神等。这些女神信仰内涵丰富,蕴含着人本文化、原始“巫术思维”文化,以及原始母权文化,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背景下由多... 梅山地区的女神信仰源远流长,人们信仰的女神包括猎神梅嫦、白氏仙娘、三霄娘娘、梅婆蒂主、姜女娘娘、李三娘、姑婆神等。这些女神信仰内涵丰富,蕴含着人本文化、原始“巫术思维”文化,以及原始母权文化,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背景下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猎神梅嫦作为梅山猎民的保护神,在当地流传广泛,是梅山地区女神信仰的典型,生动体现了梅山地区女神信仰的内涵。对这种女神信仰内涵及成因的探讨,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梅山文化的精神特质,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从而实现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展开关于如何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的问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山地区 女神信仰 梅嫦 人本文化 母权文化 “巫术思维”文化
下载PDF
试论东岳信仰对梅山巫傩体系的庇护作用——以新化东岳庙的“庙中庙”为个案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新吾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2期45-51,共7页
文章通过地方史志、遗蹟和民俗调查材料,对明筑新化县城东岳庙的“庙中庙”现象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新化东岳信仰应为明代官方教化梅山蛮的工具之一”,“新化东岳庙实为梅山巫傩系统的最佳庇护所”和“梅山巫傩仪式对东岳信仰的利用与... 文章通过地方史志、遗蹟和民俗调查材料,对明筑新化县城东岳庙的“庙中庙”现象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新化东岳信仰应为明代官方教化梅山蛮的工具之一”,“新化东岳庙实为梅山巫傩系统的最佳庇护所”和“梅山巫傩仪式对东岳信仰的利用与保留”三个小话题,认为:一是宗教与信仰,本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互生共荣的门类千姿百态,是在相同的思维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共同体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依势赋形的创新成果,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价值是等同的。二是一定条件下,弱势信仰能依附或借助于强势信仰以谋生存,并形成新的、如本文所关注的“道巫傩三位一体”信仰形态,反过来影响强势信仰;强势信仰,也能为弱势信仰提供被动的庇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岳信仰 梅山巫傩 庙中庙 庇护作用
下载PDF
梅山历史文化景观设计空间格局分析
4
作者 龙益敏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2年第14期122-124,共3页
梅山文化是梅山地区民众世代生活环境、地域及人文的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梅山文化地域逐渐消失,梅山非遗也在慢慢消逝。本文从梅山地区景观与环境格局两者的关联性入手,重点探讨传统村落人文景... 梅山文化是梅山地区民众世代生活环境、地域及人文的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梅山文化地域逐渐消失,梅山非遗也在慢慢消逝。本文从梅山地区景观与环境格局两者的关联性入手,重点探讨传统村落人文景观与空间格局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研讨现今仅有的梅山历史文化景观的保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山地区 文化景观 空间格局
下载PDF
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时空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黄雪嘉 沈守云 +4 位作者 胡希军 廖秋林 童谣 曹宇弛 孙欣芃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28,共11页
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景观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其时空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湘中地区人类聚居空间的演变规律,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系统化管理、因地制宜的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梅山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 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景观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其时空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湘中地区人类聚居空间的演变规律,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系统化管理、因地制宜的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梅山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和古道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不同时期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各自然因素对文化遗产分布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秦汉至隋唐时期文化遗产总体呈随机分布,其他历史时期呈集聚分布;(2)各时期文化遗产分布格局明显不同,高密度分布区随时间推移由资水中下游向中上游迁移;(3)文化遗产分布重心呈现整体向西南偏移的趋势,聚集程度表现为由集聚到分散交替演变的过程;(4)受自然环境影响,梅山地区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平原或丘陵、坡度2°~15°的缓斜坡和斜坡、距地质灾害点1 km外的区域,各坡向分布较为均匀,距河流1 km范围内及红壤地区分布最多。(5)河流为影响该地区文化遗产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地质灾害和地形因素,土壤因素的重要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村落 随机森林 自然环境 河流 梅山地区
原文传递
“后石家河文化”来源的再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海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134,共17页
传统上认为"后石家河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的影响,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发现长江中游的"后石家河文化"整体上与淮系龙山文化的互动更多,并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部地区更多受到造律台文化的影响... 传统上认为"后石家河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的影响,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发现长江中游的"后石家河文化"整体上与淮系龙山文化的互动更多,并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部地区更多受到造律台文化的影响,并盛行成人瓮棺葬玉习俗;西部地区在发展的晚期阶段出现大量新砦—二里头文化因素。鉴于此,本文主张以"后石家河时代"替代"后石家河文化"的表述,并继续沿用学界传统的"肖家屋脊文化"和"乱石滩文化"的命名。长江中游地区后石家河时代诸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形成的汉淮文化带的传统有关,是南北东西交流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石家河文化 煤山文化 肖家屋脊文化 造律台文化 汉淮文化带
原文传递
夏代早期遗存初论——以伊洛郑州和晋西南地区为中心
7
作者 段天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9-49,231,232,共33页
“晚于龙山时代早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夏时期遗存和二里头文化时期两个阶段的文化特征表征着考古学话语体系中的“夏时期”,而“晚于龙山时代早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可称作“夏代早期”。在伊洛河流域、颍汝河流域和晋西南地区,存在分属... “晚于龙山时代早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夏时期遗存和二里头文化时期两个阶段的文化特征表征着考古学话语体系中的“夏时期”,而“晚于龙山时代早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可称作“夏代早期”。在伊洛河流域、颍汝河流域和晋西南地区,存在分属三里桥文化、煤山文化、王油坊文化等的夏代早期遗存。龙山时代至夏代早期,盘踞在晋西南地区的东关文化和继之而起分布于晋南豫西地区的三里桥文化通过黄河谷地持续向伊洛郑州地区渗透,三里桥文化向东影响到了河洛地区,对嵩山以南和以东地区的文化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夏代早期河洛地区复杂的文化局面的形成。主要分布于豫东、鲁西南和皖北的黄淮平原腹心地带的王油坊文化向西渗透到了伊洛河流域,与本地的土著遗存相结合。夏代早期,在伊洛河流域和颍汝河流域都发现有煤山文化遗存。目前虽不能对二里头文化的来源问题做更加清晰的推断,但考古材料显示,进入夏纪年之后,伊洛郑州地区的三里桥文化、王油坊文化和煤山文化曾一度延续了龙山时代犬牙交错、纷繁复杂的文化格局。囿于自证性文献史料的缺乏,属于“原史时期”的夏时期考古对于族群、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空间,但可以肯定的是,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变迁过程及其呈现出的“传承、吸收、融合、创新”的“史实”与先民们的活动存在必然联系,为不断走近历史的真实提供了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代早期 三里桥文化 王油坊文化 煤山文化 伊洛郑州 晋西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