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of Shale Flora of Coal Seam 6 from the Asselian(Lower 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of the Wuda Coalfield,Inner Mongolia and Its Eco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1
1
作者 ZHOU Weiming SHI Guijun +1 位作者 ZHOU Zhiyan WANG J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2-38,共17页
Roof shale floras help understand the transition of vegetational landscapes from a peat–forming environment to a clastic one, but are seldom investigated in the Cathaysian province(typical present day China and East... Roof shale floras help understand the transition of vegetational landscapes from a peat–forming environment to a clastic one, but are seldom investigated in the Cathaysian province(typical present day China and East Asia). Here the roof shale flora of Coal Seam 6 from the lower 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of the Wuda Coalfield, Inner Mongolia, is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 and its ecostratigraphic and phyt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The flora is composed of seven plant groups, including Lepidodendrales, Medullosales, Gigantopteridales, Peltaspermales, Noeggerathiales, Cordaitales and Cycadales. Many of these taxa are also documented in Euramerica, and the floral composition indicates a mor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thaysia and Euramerica during the Cisuralian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However, there are few genera and species in common with those of the underlying peat–forming flora. Moreover, the flora is hardly comparable with the commonly known flora of the Taiyuan Formation. Such assemblage differences are very likely due to changes of taph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hases, rather than evolutionary floral succession. For a full and more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e floral composition, succession and the floristic discrepancy in differen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 ec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 on the Late Palaeozoic of Cathaysia is advoc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f shale flora Cathaysian and Euramerican floras ecostratigraphy phytogeography lower Permian wuda coalfield
下载PDF
Retrieval and Analysis of Coal Fire Temperature in Wuda Coalfield,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7
2
作者 JIANG Weiguo ZHU Xiaohua +3 位作者 WU Jianjun GU Lei MA Guobin LIU Xiaoche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2期159-166,共8页
Coal fire burning around the world is an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 characterized by the emission of noxious gases,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ondensation by-products. In this study, coal fire temperature is retrieved ba... Coal fire burning around the world is an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 characterized by the emission of noxious gases,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ondensation by-products. In this study, coal fire temperature is retrieved based on Landsat 5 TM images and Generalized Single-Channel Algorithm (GSCA), in Wuda coalfield, Inner Mongolia, China. Then coal fire zones are extracted by Jenks′ natural breaks and threshold methods based on temperature images. Changes of coal fire zones are analyzed from 1989 to 2008.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coal fire temperature retrieval method based on Landsat 5 TM and the GSCA model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because the temperature error is relatively small (from –2.9℃ to +2.6℃) between the measured temperature and the retrieved temperature. 2) The accuracy is relatively high to extract coal fire zones through the Jenks′ natural breaks and threshold methods, because 83.56% of surveyed area is located in the coal fire zones extracted in 2005. 3) The coal fire area increased 9.81 × 10 5 m 2 from 1989 to 2005, and the annual growth is about 6.1 × 10 4 m 2 , with an annual increasing rate of 2.48%. The area of coal fire decreased by 8.1 × 10 5 m 2 from 2005 to 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达煤田 火灾温度 检索方法 内蒙古 中国 LANDSAT TM影像 单通道算法
下载PDF
高硫煤中硫的地质演化模式——以内蒙古乌达矿区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代世峰 任德贻 +2 位作者 唐跃刚 王延斌 李生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3-387,共5页
以内蒙古乌达矿区为例,通过对高硫煤9煤层中黄铁矿和有机硫同位素的测定(有机硫同位素δ^(34)S=-12.3‰~5.8‰,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18.7‰~1.1‰),结合煤岩学特征的综合分析以及黄铁矿化菌落和蓝藻胶壳的发现,提出了高硫煤中疏... 以内蒙古乌达矿区为例,通过对高硫煤9煤层中黄铁矿和有机硫同位素的测定(有机硫同位素δ^(34)S=-12.3‰~5.8‰,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18.7‰~1.1‰),结合煤岩学特征的综合分析以及黄铁矿化菌落和蓝藻胶壳的发现,提出了高硫煤中疏的演化模式,认为高硫煤中主要来源的硫的同位素由于硫酸盐的异化细菌还原作用导致大规模分馏,使之趋于负值。在高硫煤形成过程中,黄铁矿和有机硫表现出形成初期Fe^(2+)和有机质对硫离子的争夺性、形成过程中在剖面上的层次性、阶段性和时间上的相向性。层次性和阶段性表现为沼泽体系对SO_4^(2-)和H_2S的开放程度及黄铁矿的形成对^(32)SO_4^(2-)的过滤性,相向性表现为泥炭聚积初期和晚期,Fe^(2+)和SO_4^(2-)对高硫煤形成做出了贡献,具有剖面上的对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演化模式 高硫煤 硫同位素 乌达矿区 内蒙古 有机硫 黄铁矿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乌达煤田火区变化监测 被引量:29
4
作者 蒋卫国 武建军 +2 位作者 顾磊 刘晓晨 李晓秀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4-968,共5页
采用遥感反演、自然间隔点分割与空间叠加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取1989、2001、2005年的乌达煤田火区范围,分析煤田火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演变态势、变化速度与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5年乌达煤田火区面积增加了98.10万m2,每... 采用遥感反演、自然间隔点分割与空间叠加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取1989、2001、2005年的乌达煤田火区范围,分析煤田火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演变态势、变化速度与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5年乌达煤田火区面积增加了98.10万m2,每年新增约6.13万m2,年增加率为2.48%,乌达煤田南部的A(12、13与14号)火区面积在逐渐减少,其他火区的面积在逐渐增加,并向四周扩散蔓延形成新的燃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乌达煤田火区 变化监测
下载PDF
乌达煤田煤层自燃内因分析与自燃类型划分 被引量:26
5
作者 曹代勇 樊新杰 +2 位作者 时孝磊 吴查查 魏迎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8-292,共5页
采用野外地质调查、测试分析和数据处理等综合手段,研究内蒙古乌达煤田煤层自然发火的内因条件,揭示了煤层自燃趋向性与煤层厚度、煤变质程度、灰分含量、发热量、硫含量、硫化物矿物以及有机显微组分含量等煤物质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采用野外地质调查、测试分析和数据处理等综合手段,研究内蒙古乌达煤田煤层自然发火的内因条件,揭示了煤层自燃趋向性与煤层厚度、煤变质程度、灰分含量、发热量、硫含量、硫化物矿物以及有机显微组分含量等煤物质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煤测试统计分析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从内因条件控制角度,将乌达煤田主要发火煤层划分为三大类:以高硫含量和富硫化物矿物为特征的高硫助燃类型;以煤层厚度大和低变质程度为特征的厚层氧化类型;过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达煤田 煤层自燃 内因分析 自燃类型
下载PDF
乌达矿区高硫煤中菌藻类体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代世峰 任德贻 +4 位作者 唐跃刚 艾天杰 周强 马凤学 李宝春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7-60,共4页
聚煤环境是高硫煤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成煤作用过程中,细菌和藻类的参与是高硫煤形成的关键所在.应用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X)和透射电镜(TEM),在乌达矿区高硫煤9煤层和10煤层的基质镜质体中发现了黄铁矿化... 聚煤环境是高硫煤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成煤作用过程中,细菌和藻类的参与是高硫煤形成的关键所在.应用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X)和透射电镜(TEM),在乌达矿区高硫煤9煤层和10煤层的基质镜质体中发现了黄铁矿化的杆状菌落,在无结构镜质体中发现了蓝藻胶鞘及其降解有机质,这些菌藻类体的发现表明低等生源在高硫煤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菌落 乌达矿区 高硫煤 菌藻类 煤矿床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乌达矿区煤层自燃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樊新杰 曹代勇 +1 位作者 时孝磊 吴查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7-491,共5页
煤层自燃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环境作用过程,是多种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分析了内蒙古乌达矿区煤层自然发火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揭示了煤层自燃的各种控制因素。影响煤层自燃的内在原因包括煤层厚度、变质程度... 煤层自燃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环境作用过程,是多种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分析了内蒙古乌达矿区煤层自然发火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揭示了煤层自燃的各种控制因素。影响煤层自燃的内在原因包括煤层厚度、变质程度、灰分含量、发热量、硫含量和有机显微组分含量等;外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煤层的赋存状况、大矿和小煤窑的开采情况等。最后探讨了对不同成因的煤层自燃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理方法,为今后煤火的研究和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乌达煤田 煤层自燃 内外因分析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内蒙古乌达煤田火区相关裂隙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曹代勇 樊新杰 +1 位作者 吴查查 王国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09-1014,共6页
针对当前煤层自燃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强化地质因素研究为切入点,选择内蒙古乌达石炭二叠系煤田为工作区,深入研究裂隙系统在煤田火区形成的点→线→面扩展演化动力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成因角度将与煤田火区相关的裂隙划分为构造... 针对当前煤层自燃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强化地质因素研究为切入点,选择内蒙古乌达石炭二叠系煤田为工作区,深入研究裂隙系统在煤田火区形成的点→线→面扩展演化动力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成因角度将与煤田火区相关的裂隙划分为构造裂隙、采动塌陷裂隙、燃烧裂隙等3种基本类型和5种复合类型.其中,构造裂隙对采动塌陷裂隙和燃烧裂隙具有控制作用,燃烧裂隙通常在构造裂隙和塌陷裂隙基础上发育,单独的燃烧裂隙少见.野外调查和高分辨遥感解译证实,乌达煤田火区分布在裂隙密度较大的区域,裂隙类型与火区类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达煤田 煤田火区 构造裂隙 采动塌陷裂隙 燃烧裂隙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乌达煤田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邱程锦 王坚 +1 位作者 刘立聪 毕飞超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0-133,共4页
文章利用2001、2003、2007、2010年Landsat热红外数据对内蒙古乌达煤田的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分析了煤田火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演变态势与变化趋势,并监测了矿区十年的植被覆盖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异常区范围明显,反演出的煤火区符合... 文章利用2001、2003、2007、2010年Landsat热红外数据对内蒙古乌达煤田的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分析了煤田火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演变态势与变化趋势,并监测了矿区十年的植被覆盖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异常区范围明显,反演出的煤火区符合实际煤火区分布;12、13、14号火区面积减少,其他火区继续蔓延,并形成了新的煤火区;十年来矿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从0.0926减少到-0.0378,植被覆盖度逐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达煤田 遥感监测 煤矿安全 NDVI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内蒙古乌达煤田火区碳排放计算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代勇 杨光 +2 位作者 豆旭谦 宋现锋 杜晓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489-2494,共6页
为了获得煤田火区的碳排放量,建立了计算煤田火区CO2排放通量法模型,其中,确定火区面积是该模型的关键基础参数。采用2011-01-24的ASTER L1B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内蒙古乌达煤田火区的地表温度,提出基于梯度的自适应阈值法,以热红外图像... 为了获得煤田火区的碳排放量,建立了计算煤田火区CO2排放通量法模型,其中,确定火区面积是该模型的关键基础参数。采用2011-01-24的ASTER L1B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内蒙古乌达煤田火区的地表温度,提出基于梯度的自适应阈值法,以热红外图像梯度极值为阈值圈定火区范围,估算得到乌达煤田火区面积为239.6 hm2。利用排放通量法模型,依据遥感和其他手段获得的基础参数数据,计算了乌达煤田火区的碳排放量,结果显示乌达煤田火区每年的CO2碳排放量达37.9×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乌达煤田 ASTER热红外遥感 煤田自燃
下载PDF
乌达煤田煤层自燃动态变化和产生原因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浩森 胡社荣 +4 位作者 杜婷 许嘉珊 汪恩满 陈培科 席晋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通过对乌达煤田煤火燃烧历史和燃烧面积的动态变化分析,划分出了煤火产生和治理的四个阶段:1961~1980年,煤炭开采遗留煤井下自燃为主阶段;1980~2006年,小煤窑滥采和忽视煤火治理导致煤火蔓延阶段;2006~2009年,煤火不恰当治理导致再... 通过对乌达煤田煤火燃烧历史和燃烧面积的动态变化分析,划分出了煤火产生和治理的四个阶段:1961~1980年,煤炭开采遗留煤井下自燃为主阶段;1980~2006年,小煤窑滥采和忽视煤火治理导致煤火蔓延阶段;2006~2009年,煤火不恰当治理导致再生煤火,煤火更加扩张阶段,和2009年至目前的再次煤火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煤火产生的四大原因:开采遗留煤和煤柱煤自然氧化,瓦斯爆炸着火,小煤窑开采引发煤火和煤火治理期发生再生煤火。这一研究对乌达煤田的煤火治理及其对其他矿区的火灾治理提供了参考或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达煤田 煤自燃原因 煤火燃烧动态变化 治理期再生煤火
下载PDF
煤田火区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代勇 时孝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94-99,共6页
在研究煤田火区对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田火区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建立了煤田火区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指标体系,包括5级32个指标。以内蒙古乌达煤田火区为实例,论述了煤火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实施过... 在研究煤田火区对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田火区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建立了煤田火区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指标体系,包括5级32个指标。以内蒙古乌达煤田火区为实例,论述了煤火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实施过程。根据煤田火区特征,在一般指标体系框架内确定了23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建立了火区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公式。评价结果表明,乌达煤田火区对环境的影响为较严重水平,与定性分析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火区 环境评价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乌达煤田
下载PDF
基于分区决策树的乌达煤田土地覆被分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文龙 李峰 +1 位作者 米晓楠 卫爱霞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0-122,共3页
精确的土地覆被分类结果是研究煤田火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基础。本文基于Landsat8卫星遥感数据,依据地形特征、主体地物类型以及辐射特征,将乌达煤田分为五个子区。利用多光谱特征、高程、坡度和热辐射特性构建决策树模型,并分区实现土地... 精确的土地覆被分类结果是研究煤田火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基础。本文基于Landsat8卫星遥感数据,依据地形特征、主体地物类型以及辐射特征,将乌达煤田分为五个子区。利用多光谱特征、高程、坡度和热辐射特性构建决策树模型,并分区实现土地覆被分类。分类结果表明,与传统决策树分类法相比,基于决策树法的分区分类方法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14.75%,Kappa系数增加了0.17,其准确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达煤田 分区 决策树 土地覆被分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内蒙古乌达矿区煤火变化监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蒋卫国 李加洪 +2 位作者 李京 杨波 张松梅 《遥感信息》 CSCD 2005年第3期39-42,F003,共5页
以1997年TM和2002年ETM+热红外及多光谱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利用多时相热红外影像的煤田火灾识别技术及GIS技术提取煤火信息,通过叠置分析研究了煤田火灾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997~2002年期间,内蒙古乌达矿区煤火发生了显... 以1997年TM和2002年ETM+热红外及多光谱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利用多时相热红外影像的煤田火灾识别技术及GIS技术提取煤火信息,通过叠置分析研究了煤田火灾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997~2002年期间,内蒙古乌达矿区煤火发生了显著变化,煤火范围逐渐扩大,煤火强度逐渐增强,平均每年增加煤火面积达6210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热红外 乌达矿区 煤火监测
下载PDF
煤岩学在煤可选性研究中的应用评述 被引量:4
15
作者 代世峰 侯慧敏 +3 位作者 毛鹤龄 周强 张建华 李宝春 《内蒙古地质》 1998年第1期41-46,共6页
阐述了煤岩学在煤可选性评价和预测中的实际意义,并以内蒙古乌达矿区15号煤层为例,讨论了煤中粘土矿物和黄铁矿的赋存状态及其可选特性,着重论述了煤层的成因对煤可选性的控制作用,为矿区煤的洗选,以达到降硫降灰的目的提供了基... 阐述了煤岩学在煤可选性评价和预测中的实际意义,并以内蒙古乌达矿区15号煤层为例,讨论了煤中粘土矿物和黄铁矿的赋存状态及其可选特性,着重论述了煤层的成因对煤可选性的控制作用,为矿区煤的洗选,以达到降硫降灰的目的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学 可选性 煤层成因 乌达矿区
下载PDF
煤田火区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和关键参数研究
16
作者 曹代勇 刘志飞 +4 位作者 杨光 杜晓敏 豆旭谦 宋现锋 王海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2-258,共7页
完善碳排放清单,是进行减排工作的基础,为了查明煤田火区对大气碳排放的贡献量,以煤氧复合作用学说为理论基础,从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提出了烧失煤量法和排放通量法两种火区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在明确模型中关键参数"释放因子"... 完善碳排放清单,是进行减排工作的基础,为了查明煤田火区对大气碳排放的贡献量,以煤氧复合作用学说为理论基础,从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提出了烧失煤量法和排放通量法两种火区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在明确模型中关键参数"释放因子""排放系数α""排放通量""排放系数β"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重点对各参数所对应的获取途径进行了研究论述:(1)释放因子通过在室内进行煤自燃模拟实验得出;(2)排放系数α通过煤岩吸附实验结合火区实地勘测得出;(3)排放通量通过对火区现场煤自燃气体排放及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得出;(4)排放系数β通过对遥感图像裂隙信息的提取得到。上述两种计算模型在我国乌达实验区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对其可实现性进行了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自燃 排放系数 释放因子 排放通量 乌达煤田
下载PDF
乌达煤田地表汞交换通量研究
17
作者 何小青 李春辉 +2 位作者 丁彦超 梁汉东 曹庆一 《能源与环保》 2019年第9期71-75,86,共6页
地表汞释放被认为是大气汞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总面积最大的煤矿区,但对煤矿区地表汞释放的研究鲜有报道。采用通量箱与RA-915+测汞仪联用法对具煤火发育的乌达煤矿区地表汞交换通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背景区地表汞... 地表汞释放被认为是大气汞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总面积最大的煤矿区,但对煤矿区地表汞释放的研究鲜有报道。采用通量箱与RA-915+测汞仪联用法对具煤火发育的乌达煤矿区地表汞交换通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背景区地表汞交换通量值为4~29ng/(m^2·h),均值为19ng/(m^2·h);无火区地表汞交换通量值为14~62ng/(m^2·h),均值为32ng/(m^2·h);火区地表汞交换通量值为80~318ng/(m^2·h),均值为177ng/(m^2·h)。煤矿区地表汞交换通量值显著高于背景区,并且部分汞可能直接来源于地下煤火,地表汞释放可作为认识地下煤火发育状况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地表汞交换通量与自然条件相关性,发现汞交换通量与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矿区白天大气汞含量受地表汞释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达煤田 煤火 汞交换通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乌达煤田火区对井下工作面安全生产影响分析
18
作者 张卫亮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5-108,共4页
以乌达煤田火区燃烧状态为例,根据火区与开采煤层间的岩层位置、岩性、厚度关系,分析下层煤开采时上覆岩层冒落带和裂隙带高度,判断煤田火区对下层煤开采时的影响程度,为火区治理前保证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 煤田火区 冒落带 裂隙带 上覆岩层 影响程度 乌达煤田
下载PDF
乌达煤田火灾Landsat-8/TIRS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6
19
作者 史珂 李毅 +1 位作者 闫世勇 徐兵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9,共5页
为了更加方便和准确地对实施灭火工程之后的乌达煤田火区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以覆盖乌达地区的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对煤田地表温度开展了反演研究,通过设定一定的阈值提取了煤田火区的空间分布,并利用相邻... 为了更加方便和准确地对实施灭火工程之后的乌达煤田火区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以覆盖乌达地区的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对煤田地表温度开展了反演研究,通过设定一定的阈值提取了煤田火区的空间分布,并利用相邻时间多幅影像提取的相似结果验证了煤田火区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最后依据时间序列监测结果分析了2015—2017年煤田火区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提取出的煤田火区分布范围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近3年乌达煤田煤火分布范围基本稳定,但有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达煤田 Landsat-8/TIRS 地表温度 普适性单通道算法 煤火监测
下载PDF
航空三通道扫描技术在乌达煤田火区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玉林 马建伟 张国荣 《神华科技》 2010年第4期21-24,共4页
利用航空三通道(可见光、中红外、热红外)扫描技术,在乌达煤田火区航空遥感探测基础上,采用图像处理、建立解译标志、煤火信息提取方法,辅之以野外验证方法,快速圈定了乌达煤田火区面积350万m2。野外验证表明,火区调查精度超过95%,显示... 利用航空三通道(可见光、中红外、热红外)扫描技术,在乌达煤田火区航空遥感探测基础上,采用图像处理、建立解译标志、煤火信息提取方法,辅之以野外验证方法,快速圈定了乌达煤田火区面积350万m2。野外验证表明,火区调查精度超过95%,显示出航空遥感地物识别力高,可迅速获取地面煤火燃烧热信息等特点,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大面积煤田火区的调查与监测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达煤田 航空遥感 三通道扫描 火区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