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ptolite-Derived Organic Matter and Por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ufeng-Longmaxi Black Shale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Periphery 被引量:3
1
作者 WU Jin ZHOU Wen +2 位作者 SUN Shasha ZHOU Shangwen SHI Zhens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982-995,共14页
A key target of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in China is the organic-rich black shale of the Wufeng Formation-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periphery.The set of black shale contains abundant ... A key target of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in China is the organic-rich black shale of the Wufeng Formation-Longmaxi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periphery.The set of black shale contains abundant graptolites,which are mainly preserved as flattened rhabdosomes with carbonized periderms,is an important organic component of the shale.However,few previous studies had focused on the organic matter(OM)which is derived from graptolite and its pore structure.In particular,the contributions of graptolites to gas generation,storage,and flow have not yet been examined.In this study,focused ion bea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IB-SEM)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ptolite-derived OM and the micro-nanopores of graptolite periderms.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OM in the graptolite was between 19.7%and 30.2%,and between 8.9%and 14.4%in the surrounding rock.The total organic carbon(TOC)content of the graptolite wa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rock,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graptolit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ispersed organic matter.Four types of pores were developed in the graptolite periderm,including organic gas pores,pyrite moulage pores,authigenic quartz moldic pores,and microfractures.These well-developed micro-nano pores and fractures had formed an interconnected system within the graptolites which provided storage spaces for shale gas.The stacked layers and large accumulation of graptolites resulted in lamellation fractures openning easily,and provided effective pathways for the gas flow.A few nanoscale gas pores were observed in the graptolite-derived OM,with surface porosity lie in 1.5%–2.4%,and pore diameters of 5–20 nm.The sapropel detritus was determined to be rich in nanometer-sized pores with surface porosity of 3.1%–6.2%,and pore diameters of 20–80 nm.Due to the small amou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the graptolite,supporting the overlying pressure was difficult,which caused the pores to become compacted or collap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TOLITE pore structure shale gas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s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基于多手段的页岩气储层微观表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2
作者 姜巍 郝越翔 +3 位作者 钱超 江雨濛 刘亿 马瑞浚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年第6期1-7,15,共8页
为了更好地解决页岩因复杂沉积成岩作用致使其孔隙复杂多变、单一测试手段很难较为全面地对其进行有利表征的问题,以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图像拼接定量化、气体吸附和高... 为了更好地解决页岩因复杂沉积成岩作用致使其孔隙复杂多变、单一测试手段很难较为全面地对其进行有利表征的问题,以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图像拼接定量化、气体吸附和高压压汞联测、流体示踪剂等多手段、多方法综合表征了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分析了影响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威远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类型多样,以有机质孔隙为主要类型,其占比可达92.89%;②页岩孔径以微孔—中孔为主,并且微孔—中孔贡献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③示踪剂多在层理发育位置富集,说明层理间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页岩气良好的扩散通道;④有机碳含量对微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贡献较大,有机碳含量和石英含量共同控制着页岩孔隙的发育。结论认为,通过多手段表征页岩的微观孔隙类型、结构与渗流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页岩气储层微观特征,同时通过孔隙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后期的储层评价、页岩气开发部署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威远区块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页岩 孔隙 微观表征 有机质孔隙
下载PDF
龙马溪组页岩黄铁矿微观赋孔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3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4 位作者 朱炎铭 Geoff Wang 刘静 崇璇 张敬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4-876,共13页
随着页岩气地质理论的不断完善,页岩气储层研究也更加精细、量化,黄铁矿作为页岩气储层普遍发育的物质成分,其矿物学特征、赋孔特征与地质意义引起了关注。为细化、量化对页岩储层黄铁矿的地质认识,通过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S... 随着页岩气地质理论的不断完善,页岩气储层研究也更加精细、量化,黄铁矿作为页岩气储层普遍发育的物质成分,其矿物学特征、赋孔特征与地质意义引起了关注。为细化、量化对页岩储层黄铁矿的地质认识,通过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等实验手段结合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以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中下部优质页岩储层样品为例,探究页岩储层黄铁矿的发育类型和特征,量化表征评价页岩基质莓状黄铁矿在纳米尺度下的孔隙发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黄铁矿的页岩气地质意义,尤其是其储层意义。实验结果表明,莓状黄铁矿是龙马溪组页岩基质中最主要的黄铁矿类型,集合体直径介于3~10μm之间;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内部晶体间有机质纳米孔发育,孔隙直径主要分布在100 nm以下,在页岩储层孔隙分类中莓状黄铁矿孔隙应归入有机成因孔隙类型;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及其控制的有机质可以为页岩储层贡献0.7%~7%的孔隙比例,是对储集空间具有正贡献的、不应忽视的孔隙类型;基于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的孔隙分类表征与评价技术可以为储层孔隙研究提供新思路,是实现不同类型孔隙量化研究的可行方法。龙马溪组基质黄铁矿既可以贡献一定储集空间,也与有机质具有成因联系,可以为优质储层发育机理研究与优质储层勘探预测提供依据,在页岩气储层研究与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莓状黄铁矿 页岩储层 纳米孔 定量表征 龙马溪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 被引量:40
4
作者 龚小平 唐洪明 +2 位作者 赵峰 王俊杰 熊浩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57,共10页
页岩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可为页岩储层质量评价提供基础参数,但是利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表征页岩的微米—纳米级孔隙结构。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含气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对比常用的氮气(N2)吸附法、高压压汞法、核磁共振法等页岩测试手段... 页岩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可为页岩储层质量评价提供基础参数,但是利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表征页岩的微米—纳米级孔隙结构。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含气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对比常用的氮气(N2)吸附法、高压压汞法、核磁共振法等页岩测试手段的原理及优缺点,提出利用低压氮气吸附法测得的累计孔径分布来拟合页岩核磁T2谱相对应的累计孔径分布,优化页岩核磁T2谱与孔径的转换系数C,进而应用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来表征页岩中不同尺度的孔隙分布。该方法可以弥补传统的低压氮气吸附与高压压汞联合表征方法的不足,因为高压压汞法测试可能会导致页岩破裂,产生大量微米级裂缝,这些微裂缝很难与天然微裂缝区分开。此外,核磁共振具有对岩样加工简单、人工破坏性小、测试不需外来压力等优点,因此推荐低压氮气吸附法与核磁共振法联合表征页岩的孔隙结构方法,它能科学、准确地表征页岩的孔喉分布。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孔径分布曲线具有双峰或三峰特征,主要孔径为0.2~100.0 nm,介孔和微孔占优势,孔隙体积百分比分别为67.75%和25.33%。最终明确了该区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结构 低压氮气吸附 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 定量表征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记刚 杜猛 +5 位作者 陈超 秦明 贾宁洪 吕伟峰 丁振华 向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102,共14页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是重要的页岩油气聚集区。通过铸体薄片、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分析,结合医用CT、微米CT扫描技术、扫描电镜矿物定量评价(QEMSCAN)及Avizo可视化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构建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的三维数...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是重要的页岩油气聚集区。通过铸体薄片、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分析,结合医用CT、微米CT扫描技术、扫描电镜矿物定量评价(QEMSCAN)及Avizo可视化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构建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的三维数字岩心并提取了孔隙网络模型参数,获取全尺度孔径分布曲线,从多个维度综合开展其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的孔隙度平均为7.6%,渗透率平均为0.37 mD,为“低孔-特低渗”型致密页岩储层,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次生溶蚀孔,含残余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成岩微裂缝。(2)孔喉尺度为纳米—微米级不等,以0.12~1.75μm喉道贡献率最高,亚微米—微米级孔喉对渗流的贡献较大,孔隙展布形态多为孤立状和条带状,孔隙半径大多为4.5~12.5μm;喉道半径大多为1.3~5.1μm,喉道长度为5~15μm;孔喉配位数为1~2,孔隙结构具有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等特点,孔喉连通性比孔隙尺度对渗流的贡献更大。(3)纳米尺度下,基质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钠长石,纳米级微孔大多分布于矿物颗粒(晶体)内部有机质孔及胶结物微孔隙,孔径为0.015~5.00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非均质性 跨尺度 数字岩心 微观孔隙结构表征 芦草沟组 二叠系 吉木萨尔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沙河街组富有机质页岩孔隙分类及孔径定量表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琴 朱筱敏 +5 位作者 李晨溪 乔李井宇 刘畅 梅啸寒 杜会尧 禄佳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2-432,438,共12页
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分析和孔径定量表征是页岩油气储层评价和开发的关键。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等实验手段,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富有机质页岩的矿物组成和微观孔隙类型,并对微观孔径进行了定量表征。... 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分析和孔径定量表征是页岩油气储层评价和开发的关键。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等实验手段,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富有机质页岩的矿物组成和微观孔隙类型,并对微观孔径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沙河街组页岩具有碳酸盐矿物含量高、粘土矿物含量较低的特征。根据发育位置、成因及产状,将储集空间分为孔隙与裂缝两大类,并制定了孔隙和裂缝的尺度评价标准。孔隙包括矿物基质孔隙和有机质孔隙;裂缝包括构造、层间、超压破裂、成岩和有机质收缩裂缝。氮气吸附等温曲线主要存在3种类型,分别反映了样品中微孔、中孔及宏孔的分布差异。通常氮气吸附实验能更好地表征中孔的发育特征,而扫描电镜所测孔隙更好地表征了宏孔的发育。需要进一步采用二氧化碳吸附、纳米CT及压汞实验定量表征页岩的微孔和宏孔的大小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吸附实验 孔径定量表征 微观储集空间 矿物组成 富有机质页岩 沙河街组 沾化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及实验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窦锦爱 林业青 +1 位作者 邵丰 董怀民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9-1030,共12页
页岩气在环境与资源领域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准确地开展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对页岩气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实验室已将多种检测技术与实验方法用于页岩孔隙结构表征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从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的分... 页岩气在环境与资源领域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准确地开展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对页岩气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实验室已将多种检测技术与实验方法用于页岩孔隙结构表征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从页岩气储层孔隙类型的分类入手,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的表征技术与实验方法。同时,结合四川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研究进展,对表征技术与实验方法的实例应用进行了展示,并展望了未来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前景,旨在为页岩气储层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龙马溪组 孔隙结构 表征技术 实验方法
下载PDF
威荣深层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及分类评价 被引量:12
8
作者 熊亮 庞河清 +3 位作者 赵勇 魏力民 周桦 曹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为研究深层页岩储层评价标准,对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基于"高精度、跨尺度"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思路,利用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扫描电镜以及矿物分析电镜等实验,形成一套全孔径范围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技术,建... 为研究深层页岩储层评价标准,对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基于"高精度、跨尺度"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思路,利用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扫描电镜以及矿物分析电镜等实验,形成一套全孔径范围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技术,建立了深层页岩气储层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1)孔隙类型为有机孔、粒间孔、粒内孔、微裂缝4类,不同类型孔隙差异大,以有机孔占主导,其面孔占比大于50%,孔隙形态复杂,呈椭圆形、不规则状或扁平状分布,形状系数为0.50~0.90,分形维数(D)为2.72~2.92;(2)基于全孔径表征技术及分形理论将孔隙结构分为4类,其中Ⅰ类孔隙结构的有机孔发育(有机孔占比大于等于50%),分选较好(分选系数大于等于0.7),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大于等于1.1),孔隙半径分布呈多模态分布;(3)综合孔隙结构分类及储层参数,将页岩储层分为4类,其中Ⅰ类储层的关键参数为总有机碳含量(TOC)≥4%,总含气量大于等于6 m^(3)/t,孔隙度大于等于6%,脆性矿物含量大于等于50%,杨氏模量大于等于36 GPa,泊松比小于等于0.225,为Ⅰ类孔隙结构,该类储层主要分布于2—3~1小层,为水平井最优靶窗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荣深层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微观孔隙结构表征 分形理论 评价标准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自流井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姜涛 金之钧 +7 位作者 刘光祥 胡宗全 刘全有 刘忠宝 王鹏威 王濡岳 杨滔 王冠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09-918,共10页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是陆相页岩气的主要研究层段之一,目前正处于勘探攻关的重要阶段。页岩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储层储集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明确页岩气富集机理的关键。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全岩X衍射、N_(2)吸附-高压压汞孔径联...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是陆相页岩气的主要研究层段之一,目前正处于勘探攻关的重要阶段。页岩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储层储集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明确页岩气富集机理的关键。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全岩X衍射、N_(2)吸附-高压压汞孔径联合实验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多种实验测试方法对其孔隙结构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自流井组页岩粘土矿物含量高,介于38.8%~67.3%,平均为52.8%。孔隙类型以矿物基质孔隙为主,有机质孔次之,微裂缝局部发育;N_(2)吸附滞后环反应主要发育平行板状狭缝型孔隙,同时含有少量墨水瓶型孔;主要孔径分布区间为中孔,大安寨段与东岳庙段相比,由于微孔比例偏低,宏孔比例偏高,所以中值孔径与孔体积较大、比表面积相对较小。自流井组页岩储层孔体积与比表面积主要由粘土矿物决定,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TOC呈负相关或无关,主要由于有机质内镜质体与丝质体不发育孔隙,以及可溶有机质对孔体积和吸附位的占据。研究成果对研究区陆相页岩气的研究与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定量表征 陆相页岩储层 自流井组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泸州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嫣然 胡志明 +5 位作者 刘先贵 蔡长宏 穆英 张清秀 曾术悌 郭静姝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4-590,共7页
为研究四川盆地泸州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储层微观孔隙发育特征,利用扫描电镜、低温N_(2)吸附、低温CO_(2)吸附、核磁共振测试以及X射线衍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和岩石物性测试等手段,对孔隙结构进行全孔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 为研究四川盆地泸州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储层微观孔隙发育特征,利用扫描电镜、低温N_(2)吸附、低温CO_(2)吸附、核磁共振测试以及X射线衍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和岩石物性测试等手段,对孔隙结构进行全孔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页岩孔隙分为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缝,龙马溪组上段和下段的页岩孔隙特征明显不同,孔隙结构更加复杂;2)TOC控制孔隙形态,随着TOC增加,龙马溪组上段的平行板状孔逐渐过渡为下段的狭缝状孔和墨水瓶状孔;3)核磁共振测试的孔径偏大,在表征较大孔隙上效果较好;4)总孔体积主要受介孔控制,孔体积的主要贡献孔径分布在0.5~0.6,2.0~4.0,10.0~30.0 nm,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介孔贡献,孔径主要分布在0.5~0.7,2.0~4.0 nm,且龙马溪组下段页岩中广泛发育的有机质孔是导致其孔隙总体积和比表面积明显大于上段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 孔隙结构 多尺度表征 龙马溪组 泸州地区
下载PDF
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表征、分类及贡献 被引量:35
11
作者 肖佃师 赵仁文 +3 位作者 杨潇 房大志 李勃 孙星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5-1225,共11页
以渝东南彭水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开展低温二氧化碳吸附(LTCA)、氮气吸附(LTNA)、核磁共振(NMR)、压汞、扫描电镜以及氦测孔隙度等孔隙表征实验,全面刻画页岩孔隙结构,建立全孔径表征及分类方法,研究它们在页岩气赋存和渗流... 以渝东南彭水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开展低温二氧化碳吸附(LTCA)、氮气吸附(LTNA)、核磁共振(NMR)、压汞、扫描电镜以及氦测孔隙度等孔隙表征实验,全面刻画页岩孔隙结构,建立全孔径表征及分类方法,研究它们在页岩气赋存和渗流等方面的差异贡献。结果表明,氦测孔体积最大;其次为LTNA和NMR,两者分别在刻画较小孔(<10nm)和较大孔方面优势明显,联合二者可表征页岩全孔径分布。全孔径分布揭示页岩气孔隙分布范围宽,但70%孔体积集中在孔径小于25 nm。结合分形特征,以5,25和100 nm为界,将其划分为微孔、小孔、中孔和大孔。微孔、小孔和中孔主要受有机质含量和粘土矿物含量的影响;此外,中孔还受粒内溶蚀孔的影响,而大孔主要由粒间孔和粘土层间缝构成。微孔和小孔分别为页岩吸附气、游离气提供主要场所;小孔和中孔相互连接,为页岩气在基质中渗流提供通道。研究成果对页岩气储层分类、渗流机理认识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孔隙表征 孔隙分类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泥页岩孔隙表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子龙 郭少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上古生界二叠系山西组泥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核磁共振、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氮气吸附以及二氧化碳吸附等实验,对泥页岩储层进行了详细的全孔隙表征。研究区山西组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裂缝及有机质孔四...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上古生界二叠系山西组泥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核磁共振、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氮气吸附以及二氧化碳吸附等实验,对泥页岩储层进行了详细的全孔隙表征。研究区山西组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裂缝及有机质孔四类孔隙类型,以粒内孔和有机质孔居多。核磁共振T_2谱曲线多以单峰分布,离心后曲线几乎无变化,说明样品中含有较多的纳米级孔隙,并且连通性较差。高压压汞、氮气吸附、二氧化碳吸附实验表明,孔隙体积以中孔和宏孔为主,二者占孔总体积的85%左右,微孔仅占总孔体积的15%;而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中孔提供,微孔占总比表面积的51.94%,中孔占47.98%,二者占总比表面积的99%以上,宏孔可以忽略不计;样品孔隙形态以两端开孔或狭缝型的平行板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表征 泥页岩 山西组 延安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孔隙类型对孔隙空间贡献定量表征
13
作者 惠沙沙 庞雄奇 +7 位作者 谌卓恒 王琛茜 施砍园 胡涛 胡耀 李敏 梅术星 黎茂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1-547,共17页
为定量表征四川盆地古生界海相页岩孔隙类型对页岩微米—纳米孔隙空间的相对贡献,基于岩石学分析、地球化学分析、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对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海相页岩的孔隙类型及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页岩的TO... 为定量表征四川盆地古生界海相页岩孔隙类型对页岩微米—纳米孔隙空间的相对贡献,基于岩石学分析、地球化学分析、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对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海相页岩的孔隙类型及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页岩的TOC含量和矿物组分信息,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分析方法提取页岩孔隙的几何参数,定量计算了不同热演化阶段海相页岩中不同类型孔隙的孔面积和孔体积。研究结果表明:随成熟度增加,四川盆地海相页岩中孔隙的平均孔径减小,而孔体积、孔面积、表面分形维数和结构分形维数均增大;在上二叠统大隆组低成熟海相页岩中,骨架矿物相关孔最为发育,其贡献了70%的孔面积和73%的孔体积;在志留系龙马溪组成熟海相页岩中,黏土矿物孔占主要优势,其贡献了63%的孔面积和58%的孔体积;在龙马溪组高成熟—过成熟页岩中,有机质孔贡献了68%的孔面积与52%的孔体积。四川盆地海相页岩的孔隙演化受成岩作用和生烃过程共同影响,明确不同热演化阶段海相页岩的优势孔隙类型可以为页岩油气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 孔隙类型 孔隙结构 孔隙演化 图像分析 定量表征 四川盆地 上二叠统大隆组 志留系龙马溪组
原文传递
下扬子地区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及微观孔隙发育特征
14
作者 张琴 卢东连 +7 位作者 王凯 刘畅 郭明强 张梦婕 郭超杰 王颖 胡文忠 朱筱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2024年第4期1089-1105,共17页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微观孔隙发育特征不清楚制约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基于普通薄片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N_(2)及CO_(2)等温吸附实验、聚焦离子束...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微观孔隙发育特征不清楚制约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基于普通薄片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N_(2)及CO_(2)等温吸附实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分析等实验资料,建立了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分析了不同岩相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①荷塘组细粒沉积岩主要发育块状硅质泥岩相、纹层状硅质页岩相、块状含黏土硅质泥岩相、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和块状混合灰质泥岩相5种岩相类型。②荷塘组不同细粒沉积岩岩相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较大。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以微米-纳米级孔隙为主。介孔孔径为2.0~10.0 nm,微孔孔径为0.4~0.9 nm。③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有机质和脆性矿物含量高,粒间孔与微裂缝发育,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孔隙连通性较好、比表面积较大,为荷塘组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细粒沉积岩岩相。块状含黏土硅质泥岩相孔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较高,脆性指数、孔隙度和渗透率低于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为次要的有利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岩相 孔径定量表征 孔隙类型 页岩气 荷塘组 下扬子地区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物性分级评价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璟明 肖佃师 +2 位作者 卢双舫 孔星星 范青青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183,共12页
对页岩储层进行表征与描述进而建立一套适合页岩储层的分级方案,能够为芦草沟组页岩油开发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例,结合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对储层进行表征,基于高压压汞分形... 对页岩储层进行表征与描述进而建立一套适合页岩储层的分级方案,能够为芦草沟组页岩油开发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例,结合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对储层进行表征,基于高压压汞分形的理论对孔喉进行分区,并对不同区间孔喉聚类分析实现储层分类,认为Ⅰ类储层到Ⅳ类储层到无效储层,其可动油饱和度依次减小.研究结果表明:1)对压汞曲线进行分形,确定压汞曲线的拐点在0.98,7.35,49.00 MPa附近,对应孔喉半径分别为750,100,15 nm.2)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孔喉可划分为微孔(<15 nm)、小孔(15~100 nm)、中孔(100~750 nm)和大孔(>750 nm)4类.3)根据其含量并结合物性将储层分为Ⅰ~Ⅳ储层和无效储层5类:Ⅰ类储层(?>14%,K>0.08 mD)、Ⅱ类储层(12%<?<14%,K>0.014 mD)、Ⅲ类储层(8%<?<12%,K>0.014 mD)、Ⅳ类储层(5%<?<8%,K>0.005 mD)、无效储层(?<5%,K<0.005 mD).由Ⅰ类储层至无效储层大孔和中孔含量依次变少,小孔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储集空间由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过渡为晶间孔和微裂缝;压汞形态由陡直线状、缓平台状、缓直线状过渡为上凸状;T2谱形态由双峰型、粗单峰型过渡为弱双峰型,储层流体可动性由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草沟组 页岩油储层 储层表征 储层分级 孔喉大小分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