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学与《中庸》《孟子》的交锋——从朱陆“无极太极之辩”切入
1
作者 马天威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4,共11页
宋明理学与经典关联紧密,经典义理与理学家的阐发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交织意味着被解释的经典本身的思路与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家的洞见都是哲学的主体。先秦经典之间存在分歧,但理学家试图将群经统为一贯,使得儒家哲学内部存在分裂... 宋明理学与经典关联紧密,经典义理与理学家的阐发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交织意味着被解释的经典本身的思路与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家的洞见都是哲学的主体。先秦经典之间存在分歧,但理学家试图将群经统为一贯,使得儒家哲学内部存在分裂与统一的对拉力量,因此需要以一种理路为“解释主轴”来统合其他经典。朱子与象山分别以易学与《中庸》《孟子》为主轴,“无极太极之辩”正是二者交锋的集中体现。朱子坚持易学本体论结构,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将“无极而太极”解释为天理,这种结构源于《易传》的道器之分;而象山则从《中庸》《孟子》心性论的贯通性出发,认为极就是中,无极就是无中,因此“无极而太极”必非周子本义。朱陆之辩也与四书升格运动的高峰相耦合。儒家哲学的内在张力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经典与哲学的互动为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中庸》 《孟子》 无极而太极 朱陆之辩
原文传递
兼宗儒道的“未定之论”——周敦颐《太极图说》新解
2
作者 张斯珉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88,共10页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旨在依托《周易》建构一套由天道贯通人道,涵盖本体论、宇宙论、工夫论的哲学系统,为新儒学奠基。为此,他引入了道家的“无极”作为形上本体,以“太极”作为元气,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论断,并将二者的关系诠释为...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旨在依托《周易》建构一套由天道贯通人道,涵盖本体论、宇宙论、工夫论的哲学系统,为新儒学奠基。为此,他引入了道家的“无极”作为形上本体,以“太极”作为元气,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论断,并将二者的关系诠释为在无极的主导下元气逐渐展开并化生万物的过程。在人道方面,周敦颐将知觉作为人的根本特征,强调人之为人的规范即“人极”由圣人订立,其内容是中正仁义,而修养方法是主静。《太极图说》的形上体系与人道规范之间存在着思想断裂:一方面,“中正仁义”无法从“无极”中直接推出,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主静”的工夫路径亦难以达成“中正仁义”的修养目标。因此,《太极图说》应当被视为一部兼宗儒道的“未定之论”。周敦颐在《通书》中完全回归了儒家立场,以《中庸》之“诚”作为核心概念建构新的理学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太极图说》中的理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中正仁义 主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