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农田生态排水沟渠氮削减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秦沂樟 白静 +3 位作者 赵健 谢崇宝 杨延梅 罗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9-400,共12页
为研究长江流域农田生态排水沟渠对总氮(TN)的削减效果,本研究收集长江流域生态排水沟渠的639项野外现场试验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和K-W检验方法探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沟渠类型、强化措施类型、温度范围和进水浓度范围等因子对生... 为研究长江流域农田生态排水沟渠对总氮(TN)的削减效果,本研究收集长江流域生态排水沟渠的639项野外现场试验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和K-W检验方法探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沟渠类型、强化措施类型、温度范围和进水浓度范围等因子对生态排水沟渠TN削减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田生态排水沟渠中,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多种人工植被对TN削减效果最好,平均削减效率为47.72%;沟渠类型为边坡半衬砌(沟壁材质为部分混凝土,沟底材质为全土)对TN去除效果最佳,其平均削减率为58.18%;强化措施类型中,添加基质类和设置拦截类强化措施的生态排水沟渠对TN削减效果最好,其平均削减效率为54.24%;气温处于>25~35℃时生态排水沟渠TN削减效果更有效,而在低温环境下可以通过种植耐寒植物(绿狐尾藻、黑麦草等)提高削减率;沟渠进口TN浓度多数集中在>2~4 mg·L^(-1)之间,沟渠出口TN浓度主要分布在0~2 mg·L^(-1)之间,TN进口浓度为>2~4 mg·L^(-1)时沟渠TN削减效果最佳;不同浓度条件下,沟渠选择种植多种人工植被,对沟壁进行半衬砌,设有强化措施都能有效提高TN的净化效果;TN削减效率与水力停留时间、沟渠长度、水深呈现正相关;在多种因素最优的情形下,TN表面去除负荷随着TN进口浓度增大而增大。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农田生态排水沟渠选择多种人工挑选的植被、沟渠类型选择边坡半衬砌、同时添加基质类和设置拦截类强化措施更能有效地削减TN,并且控制气温在>25~35℃和进口浓度为>2~4 mg·L^(-1)来削减TN,另外延长沟渠长度和控制水体的水深、水力停留时间可更好地削减T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生态排水沟渠 农业面源 Mann-Whitney U检验 K-W检验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武强溪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界定与控制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慧琳 邹民忠 +4 位作者 方伟文 刘灵敏 郝新梅 康绍忠 毛晓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8,共11页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与处理技术日趋完善,非点源污染成为重要的水污染源。武强溪作为流入千岛湖的第二大支流,量化武强溪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解析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提出适合削减武强溪流域污染物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与处理技术日趋完善,非点源污染成为重要的水污染源。武强溪作为流入千岛湖的第二大支流,量化武强溪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解析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提出适合削减武强溪流域污染物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对千岛湖水污染高效治理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土壤水分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分析了武强溪流域径流量、总氮输出负荷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究了不同管理措施及组合的削减效果,提出了武强溪流域非点源污染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结果表明:1)SWAT模型对于武强溪流域径流量和总氮输出负荷量的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径流量校准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86、0.97,纳什系数(nash-sutcliffe coefficient,NSE)分别为0.83、0.96,百分比偏差(percent bias,PBIAS)分别为15.8%、-6.3%,总氮校准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7、0.74,纳什系数分别为0.63、0.66,百分比偏差分别为31.6%、21.2%;2)该流域径流量和总氮负荷主要集中在3—7月,分别占全年输出量的71.67%和75.76%。综合考虑氮的来源和流失途径,将耕地和林地面积占比大、坡度陡的子流域设置为总氮的关键污染源区。考虑调整化肥施用量/配方、改变耕作方式和设置植被缓冲带等削减非点源污染的手段,进行总氮输出负荷削减效率的情景模拟,表明10 m植被缓冲带是减少总氮输出负荷的最佳单一控制策略,总氮削减率可达到69.90%;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对总氮的污染削减效果更佳,10 m植被缓冲带与施肥量减少20%可使总氮削减率达到74.79%。研究结果可为千岛湖水质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径流 关键污染源区 最佳管理措施 武强溪流域 SWAT
下载PDF
Research on Drainage Network Extraction in Liaohe Basin Based on SRTM DEM and ASTER GDEM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兰艳 周春平 +2 位作者 胡卓玮 王志恒 马国斌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9期157-160,197,共5页
In this study,SRTM DEM data and ASTER GDEM data were used as the basic topographic data,and Arc Hydro Tools was utilized for extension module so as to study on extracting digital drainage network of watershed based on... In this study,SRTM DEM data and ASTER GDEM data were used as the basic topographic data,and Arc Hydro Tools was utilized for extension module so as to study on extracting digital drainage network of watershed based on surface runoff model,as well as to compare the two extracted results.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drainage density parameter to determine the river drainage area threshold,the both extracted drainages showed the goodness-of-fit with the factual drainage network on 1∶250 000 scale topographic map,and the extracted digital river could be used in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he risk assessment model of mountain torrents disaster in Liaoh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ainage density river drainage area threshold Liaohe basin
下载PDF
区域协同视角下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
作者 孙宝娣 钟城豪 +3 位作者 崔东旭 韩青 唐敬超 陈亚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24-4636,共13页
近些年黄河治理卓有成效,但因黄河生态底子薄弱,还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不稳定和退化等问题。以区域协同视角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主要贡献在于融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集成数据为基础,从自然环境(地)、人类活动(人)和... 近些年黄河治理卓有成效,但因黄河生态底子薄弱,还存在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不稳定和退化等问题。以区域协同视角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主要贡献在于融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集成数据为基础,从自然环境(地)、人类活动(人)和地物阻隔(人地耦合)三方面构建流域综合阻力评价体系,提出一个在黄河全流域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框架。具体内容包括:(1)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和景观连通性进行黄河流域生态源地识别;(2)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和地物阻隔三方面构建流域综合阻力评价体系,并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分级;(3)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黄河流域生态廊道提取及战略点识别。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源地斑块数量为75个,面积为23.13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9.09%;流域高度安全区域面积为17.83万km^(2)、中度安全区域面积为27.83万km^(2)、较低与低安全区域面积为33.84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2.43%、35.00%和42.57%;流域具有94条生态廊道,平均长度为37503 m,主要用地类型为草地和森林;流域生态战略点共有12个,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东部,阻力值相对较高,容易成为影响黄河流域连通性的“瓶颈”。最后探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黄河流域整体生态保护以及现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影响,并从利用水资源评估体系优化生态源地的识别、基于电路理论结合指示性物种的迁移优化生态廊道和战略点识别,提出未来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以期为构建面向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黄河流域资源时空配置,提供评价与优化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也为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有效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战略点 黄河流域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东新区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及成藏贡献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培 彭光荣 +5 位作者 熊万林 杨兴业 王宇辰 高翔 杜晓东 韩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0,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东新区恩平组厚度达3000 m,沉积特征整体表现为陆相浅水广盆环境,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和成烃规模一直是困扰研究区勘探的基础问题之一。为厘清上述两个关键问题,以构造学、沉积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思...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东新区恩平组厚度达3000 m,沉积特征整体表现为陆相浅水广盆环境,恩平组烃源岩生烃特征和成烃规模一直是困扰研究区勘探的基础问题之一。为厘清上述两个关键问题,以构造学、沉积学以及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在化验分析数据基础之上,重新认识本地区恩平组烃源岩特征、生烃潜力及主要成藏贡献区。研究表明:惠东地区恩平组主体发育三角洲—浅湖相沉积,烃源岩包括煤、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II型,具有早期生油,晚期持续生气的特征;盆地模拟计算原油地质资源量近3×108t,天然气资源量近500×108m3,资源潜力较大;油气源对比表明恩平组烃源岩来源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惠东地区,惠东地区下一步最有利勘探方向为邻近烃源岩的深层恩平组圈闭以及“源-断-脊-圈”匹配较好的浅层珠江、珠海组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平组烃源岩 生烃特征 资源潜力 成藏贡献 惠东新区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祖厉河流域非点源污染优先管理区识别研究
6
作者 任衍淦 吴明艳 张亚群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40,共8页
为识别祖厉河流域非点源污染优先管理区,基于SWAT模型选取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首先模拟出流域非点源总氮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分别从年际和月际变化角度分析流域总氮负荷变化;并考虑子流域上下游关系及河道对于... 为识别祖厉河流域非点源污染优先管理区,基于SWAT模型选取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首先模拟出流域非点源总氮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分别从年际和月际变化角度分析流域总氮负荷变化;并考虑子流域上下游关系及河道对于污染物的滞留作用,以流域黄河汇入口为水质影响监测点,根据子流域相对于整个流域的总氮污染强度,进行非点源污染优先管理区的划分。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祖厉河流域适用,利用SWAT-CUP软件针对径流和水质的模拟值进行参数率定,其纳什效率系数均高于0.5。由模拟结果可以得出,各子流域总氮负荷相差较大,位于上游的子流域总氮负荷较小,而负荷较大的子流域,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口处;自2001-2022年的20年间,整个流域的总氮负荷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大致相同;并且季节性变化明显,在夏季总氮负荷最高。根据总氮污染强度,将子流域划分为三类污染优先管理区,通过对比发现,在20年间流域中需要对非点源污染优先管理的子流域,大致沿祖厉河上游的苦水河主河道由南致北纵向分布。该成果可为祖厉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SWAT模型 优先管理区 祖厉河流域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北地区煤系烃源岩新认识与勘探实践
7
作者 徐建永 赵凯 +5 位作者 黄胜兵 杨海长 李楠 王升兰 柯岭 崔维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4,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恩平组煤系烃源岩因分布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发育规模不明确,导致勘探潜力被忽视。以煤系烃源岩发育区惠北地区作为研究靶区,利用地震、钻井和地化等资料,系统分析了煤系烃源岩分布主控因素,据此确定煤系烃源岩发育规模和资源... 珠江口盆地恩平组煤系烃源岩因分布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发育规模不明确,导致勘探潜力被忽视。以煤系烃源岩发育区惠北地区作为研究靶区,利用地震、钻井和地化等资料,系统分析了煤系烃源岩分布主控因素,据此确定煤系烃源岩发育规模和资源潜力,从而有效指导勘探。研究表明:①纵向上,从恩四段到恩一二段沉积期,惠北地区古气候温暖湿润,古水深逐渐变浅,古构造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恩一二段和恩三段有利于煤层的发育和聚集,恩四段沉积期煤层不发育;②横向上,受古沉积条件的控制,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惠州14洼北部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河道间的河漫沼泽和洼陷带滨浅湖内的湖沼范围内。基于煤系烃源岩分布规律,预测惠北地区煤系烃源岩资源量约2亿方油当量,带动了惠北地区周边勘探,也展示了珠江口盆地煤系烃源岩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恩平组 惠北地区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黄河流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8
作者 张丛林 刘千禧 +1 位作者 张树静 郝亮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17,共6页
黄河流域源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劲,但黄河流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仍处于低位,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完善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源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劲,但黄河流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仍处于低位,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完善黄河流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论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梳理黄河流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交易、税费途径、生态保护补偿三条主要途径,从补偿机制、特色产业、资源收益等方面明确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建立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同步推进黄河流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源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市场交易 税费 生态保护补偿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LW21-A井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成因
9
作者 朱俊章 黄玉平 +3 位作者 陈聪 翟普强 张志琳 韩晋阳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2,共12页
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勘探程度低,珠四坳陷仅LW21-A井有油气发现,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地特征分子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揭示了所钻遇烃源岩的类型和发现油气的成因。该钻井揭示,文昌组和恩平组发育海相(海侵)泥岩和微咸水浅湖相(近海湖盆)泥岩;... 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勘探程度低,珠四坳陷仅LW21-A井有油气发现,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地特征分子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揭示了所钻遇烃源岩的类型和发现油气的成因。该钻井揭示,文昌组和恩平组发育海相(海侵)泥岩和微咸水浅湖相(近海湖盆)泥岩;LW21构造气藏中存在海相(海侵)和湖相2类凝析油;LW21构造气藏中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O_(2),属于CO_(2)气藏,含一定量烷烃气;CO_(2)主要是无机幔源型成因气,烷烃气主要是油型气与海相生物气的混合型干气。这一认识对珠江口盆地超深水区珠四坳陷带的进一步评价和勘探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超深水区 烃源岩 CO_(2)气藏 分子地球化学 油气成因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典型排水沟排域面源污染现状研究
10
作者 陆阳 仝炳伟 +1 位作者 王乐 韩小龙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9期118-122,共5页
以宁夏引黄灌区第六排水沟排域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和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第六排水沟排域农业生产方式网格化调研和沟道退水水体监测与评价,旨在揭示排域内氮磷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评估排域内农田面源污染对排水沟退水的影响。结果表... 以宁夏引黄灌区第六排水沟排域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和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第六排水沟排域农业生产方式网格化调研和沟道退水水体监测与评价,旨在揭示排域内氮磷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评估排域内农田面源污染对排水沟退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排域内化肥施用强度在82~86 kg/667 m^(2),化肥施用量、流失量均以氮肥最高;5-9月排域退水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总体上呈逐渐下降趋势,总氮和总磷除5-7月份属于Ⅲ-Ⅳ类水质标准,其余时段均优于Ⅲ类水,氨氮除5月份属于Ⅲ类水,其余时段均优于Ⅱ类水;排域输出污染负荷结果显示,排域内氮肥施用过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污染负荷 调查 宁夏引黄灌区第六排水沟
下载PDF
Basin-filling processes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prediction of low-exploration degree areas in rift lacustrine basins:a case from the Wenchang Formation in low-exploration degree areas,northern Zhu I Depression,Pearl River Mouth Basin,E China 被引量:1
11
作者 He-Ming Lin Hao Liu +4 位作者 Xu-Dong Wang Xin-Wei Qiu Yong-Tao Ju Jun Meng Lei Li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286-313,共28页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s a main geologic factor of petroliferous systems in a sedimentary basin, play a key role in th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and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This study, which...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s a main geologic factor of petroliferous systems in a sedimentary basin, play a key role in th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and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This study, which focuses on difficulties in predic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basins or sags with low exploration degree and insufficient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ndicators, taking the Wenchang Formation of northern Zhu I Depressio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s an example, proposed a hypothesis of “finding lakes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Detailed steps include, first, determination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boundary 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seismic foreset facies, determina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area based on the compilation of strata residual thickness maps, determination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shape according to deciphering slope break belt system, determination of the fluctuation of paleo-water depth according to biogeochemical indicators of mature exploration areas, determination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scale based on analyses of tectonics intensity and accommodation space, which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and identify the range of semi deep-deep lake;second, further analyses of tectonopalaeogeomorphology, paleo-provenance,palaeoclimate and paleo-water depth to reconstruct the geologic background of the original basin and semideep-deep lacustrine facies,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emi-deep/deep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studies of logging facies, core facies, seismic faci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o rank the sags’ potential of developing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from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ource-to-sink system development;third,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 through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eismic facies types of semi-deep/deep lacustrine basins in mature areas, establishing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facies” in mature areas to instruc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picting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semideep/deep lacustrine basins with low exploration degree;fourth, through systematical summary of hydrocarbon-rich geological factors and lower limit index of hydrocarbon formation of the sags already revealed by drilling wells(e.g., sag area, tectonic subsidence amount, accommodation space, provenance characteristic, mudstone thickness, water body environment, 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correlation with corresponding indexes of sags with low exploration degree, then the evaluation and sorting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in areas with sparsely distributed or no drilling wells can be conducted with multi-factors and multiple dimens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LF22 sag, HZ10 sag and HZ8 sag are II-order hydrocarbon rich sags;whereas HZS, HZ11 and HZ24 are the III-order hydrocarbon-generating sa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ang Formatio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Low-exploration degree areas Rift lacustrine basins Reconstruction of original basins source-to-sink system Basin filling proces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facies
原文传递
断陷湖盆低勘探区源-汇系统与烃源岩预测——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区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豪 徐长贵 +7 位作者 高阳东 林鹤鸣 邱欣卫 剧永涛 汪旭东 李磊 孟俊 阙晓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5-583,共19页
烃源岩是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中决定油气聚集与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盆地或洼陷中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钻井较少且烃源岩指标不丰富等烃源岩预测的难点,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北部低勘探区为例,从“找湖(深湖-半深湖)”、“寻泥(深湖-... 烃源岩是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中决定油气聚集与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盆地或洼陷中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钻井较少且烃源岩指标不丰富等烃源岩预测的难点,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北部低勘探区为例,从“找湖(深湖-半深湖)”、“寻泥(深湖-半深湖泥岩)”、“定烃(烃源岩预测与评价)”的角度,开展源-汇系统与烃源岩预测系统性分析。首先,以“找湖”为目的,通过多期构造古地貌恢复,阐明原始盆地面貌与古湖盆发育位置,结合“地震前积确定湖盆边界、坡折体系确定深湖-半深湖分布范围、生化指标确定湖盆古环境特征、构造强度确定湖盆规模”等分析,对低勘探区的深湖-半深湖区进行确认并对潜在发育烃源岩的洼陷进行初步遴选,研究认为文昌期HF33等洼陷和下恩平期HZ5等洼陷具备发育深湖-半深湖泥岩的潜力。其次,通过古物源、古环境和沉积体系的分析,结合构造古地貌发育特征,开展源-汇系统重建及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发育的地质背景分析,通过源-汇系统各配置要素的数值模拟,指出中等物源供给强度、细物源粒度、高湖平面、大可容空间及欠补偿-均衡补偿型盆地有利于富泥型湖泊相沉积。最后,以成熟勘探区已钻遇优质烃源岩的钻井为基础,分析与烃源岩层对应的4类深湖-半深湖地震相及其地质背景,构建成熟区“烃源岩相(烃源岩地震相)”,结合对珠一坳陷主要富烃洼陷富烃要素的系统总结,开展低勘探区优质烃源岩多因素、多维度评价与最终排序。通过研究,指出LF22,HF33,HZ24(上、下文昌组),LF7和HZ10(下文昌组)等洼陷为Ⅰ级潜在富生烃洼陷;HZ5和HZ11洼陷(下恩平组)为Ⅱ级潜在生烃洼陷。部分洼陷烃源岩的预测和评价结果在实际勘探中已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地震相 烃源岩预测 低勘探区 源-汇系统 古近系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缺资料地区多源降水产品适用性评价——以巴西巴拉那河为例
13
作者 吕振豫 李梦杰 +2 位作者 梁犁丽 刘志武 刘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68,共8页
作为地面站降水监测的补充,以卫星遥感为代表的多源降水产品是准确识别区域特别是缺资料地区降水分布的关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决定系数(R 2)、纳什效率系数(NSE)和相对误差(RE)为评价指标,以地面站实测降水信息为参照,比较评估... 作为地面站降水监测的补充,以卫星遥感为代表的多源降水产品是准确识别区域特别是缺资料地区降水分布的关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决定系数(R 2)、纳什效率系数(NSE)和相对误差(RE)为评价指标,以地面站实测降水信息为参照,比较评估了CFSv2、ERA5和基于改进model-X knockoffs的随机森林方法遥相关建模形成的降水产品(TPP)在巴西巴拉那河上游流域降水信息识别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TPP和ERA5预测研究区降水量与实测值拟合精度高于CFSv2产品。时间上,交叉时段3种典型降水产品计算研究区的面雨量与实测值拟合R^(2)和NSE均表现为ERA5>TPP>CFSv2,其中,CFSv2产品存在计算的面雨量较实测值偏大问题,拟合RE为28.2%;ERA5则相反,与实测值拟合RE为-10.3%;TPP产品计算的面雨量与实测值拟合RE最小,仅为0.33%。空间上,3种产品与遴选气象站点实测降水量拟合R 2和NSE表现为ERA5>TPP>CFSv2,|RE|则表现为TPP<ERA5<CFSv2,其中,CFSv2和ERA5产品在流域东南部高海拔少雨区与实测值拟合精度高于流域西北部低海拔多雨区。研究成果可为相似降水产品适用性评价研究提供借鉴,为巴拉那河流域径流预报、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降水产品 CFSv2降水产品 ERA5降水产品 气候遥相关模型 适用性评价 缺资料地区 巴拉那河上游流域
下载PDF
天河流域化学完整性评估研究
14
作者 张楠 胡玉 +5 位作者 田芬 吴月 陈玉婷 洪婉云 但秋笛 潘晓斌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10期37-39,共3页
河流的化学完整性评价对了解河流健康状况有重要作用。通过水质优劣程度、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状况和营养状态等指标评估可知,2021年,天河水库河段和六官坪河段各监测点位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贾家坊河段各监测点位Ⅰ~Ⅲ类水质比例为... 河流的化学完整性评价对了解河流健康状况有重要作用。通过水质优劣程度、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状况和营养状态等指标评估可知,2021年,天河水库河段和六官坪河段各监测点位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贾家坊河段各监测点位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5%。湖北省天河各监测河段Ⅰ~Ⅲ类水质比例均大于90%,水质优劣程度赋分均为100分。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状况赋分为100分。2021年3月,天河水库的营养状态指数为37.9,它处于中营养状态,营养状态赋分为82.6分;9月,天河水库的营养状态指数为50.5,它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营养状态赋分为59.5分。该研究结果将为天河流域水体的综合治理、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体系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河流域 化学完整性 水质优劣程度 水源地水质达标状况 营养状态
下载PDF
乌江源区阳长流域化学侵蚀作用的碳汇效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焦树林 罗福家 +6 位作者 梁虹 孙婷 丁蓉 王茂强 田青英 胡松 代正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47,54,共5页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输出反映了流域化学侵蚀消耗大气CO2的碳汇强度,其碳汇效应是全球大气"遗漏汇"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乌江源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阳长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 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输出反映了流域化学侵蚀消耗大气CO2的碳汇强度,其碳汇效应是全球大气"遗漏汇"的主要组成之一,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乌江源区喀斯特广泛发育的三岔河流域阳长水文站断面的水文与水化学过程进行1个水文年的观测,其总溶解物质(TDS)的年输出通量达到2.68×1011 g,其化学侵蚀模数为1.02×108 g/(km2.a),流域断面的DIC年输出量为1.88×109 mol,其流域DIC的输出模数达到7.12×105 mol/(km2.a)。按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对河水中DIC的贡献率为98%计算,约消耗大气二氧化碳9.56×108 mol,流域碳汇模数达到3.63×105 mol/(km2.a),其中雨季6-11月的碳汇约占92%,其碳汇强度约为非喀斯特流域的2~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源流域 喀斯特 水文过程 化学侵蚀 河流溶解无机碳 碳汇
下载PDF
江河源区地域界定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冯永忠 杨改河 +1 位作者 杨世琦 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4,共4页
 通过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江河源区主要包括江源地区和河源地区,江源地区主要指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其流域面积约为19.4578万km2;河源地区主要指黄河源区,其流域面积为12.3612万km2(不包括甘川大转弯);...  通过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江河源区主要包括江源地区和河源地区,江源地区主要指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其流域面积约为19.4578万km2;河源地区主要指黄河源区,其流域面积为12.3612万km2(不包括甘川大转弯);江河源区流域面积在青海省境内为31.8190万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地域界定 流域面积 文献资料 遥感资料 实地考察
下载PDF
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程捷 姜美珠 +5 位作者 昝立宏 刘学清 续晓璟 陆平 张绪教 田明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9-246,共8页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洪积物和河流沉积物; 全新统主要由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和湖积物构成。黄河源区的冰期可划分为3期, 即末次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倒数第三次冰期, 末次冰期又可分为2个冰阶。黄河源区的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3个阶段: 早更新世的湖泊范围小; 中更新世的湖泊范围明显扩大, 在位置上也较早更新世的湖泊南移; 晚更新世的湖泊经历了两次的扩张—收缩变化, 到了全新世, 除现今还发育的几个湖泊外, 大多数地区的湖水已退出, 基本上转变为河流环境。在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 封闭黄河源区的多石峡被切开, 湖水外泄, 现今的黄河形成了, 同时发生了袭夺长江水系的水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第四系层序 冰期 冰盖 湖泊演化 水系变迁
下载PDF
基于SRTM DEM和ASTER GDEM的辽河流域河网提取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兰艳 周春平 +2 位作者 胡卓玮 王志恒 马国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692-2695,共4页
以SRTM DEM数据和ASTER GDEM作为基本的地形数据,借助Arc Hydro Tools扩展模块,研究基于地表径流漫流模型的数字河网水系提取方法,并对提取结果对比分析。研究显示,通过引入河网密度参数来确定集水面积阈值,提取结果与1∶25万地形图各... 以SRTM DEM数据和ASTER GDEM作为基本的地形数据,借助Arc Hydro Tools扩展模块,研究基于地表径流漫流模型的数字河网水系提取方法,并对提取结果对比分析。研究显示,通过引入河网密度参数来确定集水面积阈值,提取结果与1∶25万地形图各级河网拟合程度较好,可运用于辽河流域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实际运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密度 集水面积阈值 辽河流域
下载PDF
利用DEM提取河网时集水面积阈值的确定 被引量:99
19
作者 孔凡哲 李莉莉 《水电能源科学》 2005年第4期65-67,共3页
在O′callaghan和Mark方法中引入了集水面积阈值的概念,对于同一流域利用不同集水面积阈值得到不同的河网。提出了利用河源密度(或河网密度)与集水面积阈值的关系确定理想的集水面积阈值,当河源密度(或河网密度)趋于稳定时的面积阈值为... 在O′callaghan和Mark方法中引入了集水面积阈值的概念,对于同一流域利用不同集水面积阈值得到不同的河网。提出了利用河源密度(或河网密度)与集水面积阈值的关系确定理想的集水面积阈值,当河源密度(或河网密度)趋于稳定时的面积阈值为所需要的。将该方法应用于沿渡河流域得到的河网与地形图中的“蓝线”河网拟合较好。提出的方法排除了在选取集水面积阈值时的主观随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河网 集水面积阈值 河源密度 河网密度
下载PDF
基于SRTM_DEM的泾河流域特征信息提取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峥 Nguyen Thi Tinh +2 位作者 马孝义 尹京川 胡杰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36,共5页
流域特征信息的提取对于水文地理信息分析、模拟技术和水文模型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TRM_DEM数据,在ArcGIS 9.3环境下,提取泾河流域坡度、坡向等地形特征,以及河网、流域边界和面积等水文要素,并划分子流域。分析表明,当阈值取5 000(... 流域特征信息的提取对于水文地理信息分析、模拟技术和水文模型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TRM_DEM数据,在ArcGIS 9.3环境下,提取泾河流域坡度、坡向等地形特征,以及河网、流域边界和面积等水文要素,并划分子流域。分析表明,当阈值取5 000(40.5km2)时,生成的流域河网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地区水系。根据河网分级、低级集水区域生成结果和流域地形特征,可划分为32个子流域,为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SRTM_DEM提取泾河和部分支流流域面积误差均较小,说明提取结果与实际非常接近。结果表明,SRTM_DEM数据和ArcGIS 9.3提取流域特征信息方便快捷,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TM_DEM 泾河流域 河网 子流域 流域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