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五圩矿田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特征及物质来源 被引量:20
1
作者 蔡建明 徐新煌 刘文周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5年第3期63-68,共6页
五圩矿田各多金属矿床均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是一种低盐度富含CO_2的中-低温热液,其物质来源并非单一。其中,热液主要来自动热变质水,有部分岩浆热液掺合;主要成矿元素(Pb,Zn,Sb,... 五圩矿田各多金属矿床均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是一种低盐度富含CO_2的中-低温热液,其物质来源并非单一。其中,热液主要来自动热变质水,有部分岩浆热液掺合;主要成矿元素(Pb,Zn,Sb,As等)由赋矿地层提供;硫具混源特征。成矿时存在一个统一热力场,而且成矿作用以“脉动式”充填方式为主,因而,矿田内围绕矿化中心(热源),出现明显的矿床水平分带现象和多阶段矿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特征 成矿物质来源 多金属矿床 热液成矿
下载PDF
五圩多金属矿田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蔡建明 徐新煌 李保华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69-77,共9页
大量包裹体研究表明,五圩多金属矿田属中─低温热液成因,热液来自局部动热变质作用产生的变质热液和部分岩浆热液的混合。矿床分带性明显,并具多阶段矿化特征。空间上自矿化中心向外,时间上从早至晚,不仅包裹体特点有变化,而且温... 大量包裹体研究表明,五圩多金属矿田属中─低温热液成因,热液来自局部动热变质作用产生的变质热液和部分岩浆热液的混合。矿床分带性明显,并具多阶段矿化特征。空间上自矿化中心向外,时间上从早至晚,不仅包裹体特点有变化,而且温度、压力、含盐度、成分、氧逸度、CO2逸度等方面也有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CO2包裹体大量出现和高比值CO2/H2O可作为直接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床 矿包体 地球化学 液包体
下载PDF
桂北丹池成矿带南段五圩矿田构造变形、控矿特征和找矿预测 被引量:2
3
作者 曾广乾 梁恩云 +2 位作者 刘庚寅 邹光均 黄远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7-1748,共22页
五圩矿田处于桂北丹池成矿带南段,通过矿田尺度地质构造调查与矿床范围控矿构造解析,识别出4期构造应力场和2类控矿构造样式。4期构造应力场分别为:(1)NE向挤压(D_(1)),为印支运动的产物,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即印支地块与华南板块的碰... 五圩矿田处于桂北丹池成矿带南段,通过矿田尺度地质构造调查与矿床范围控矿构造解析,识别出4期构造应力场和2类控矿构造样式。4期构造应力场分别为:(1)NE向挤压(D_(1)),为印支运动的产物,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即印支地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拼合有关,(2)NWW—近EW向挤压(D_(2)),形成于中侏罗世中晚期的早燕山运动,其动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或伊泽奈崎板块)对华南板块的俯冲,(3)近SN向挤压(D_(3)),发生于晚白垩世早期,其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古太洋板块或伊泽奈崎板块对华南的N—NNW向俯冲、碰撞,(4)近SN向引张(D_(4)),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的高角度俯冲或板片后撤引发的弧后扩张作用有关。两类控矿构造样式分别是NEE—NE向切层断裂、裂隙控矿和顺层滑动破碎带控矿。切层断裂、裂隙于D_(4)期的伸展活动控制了雁列式脉状矿体的形成,使得单矿体具向西的侧伏趋势,而矿带则呈现朝东侧伏的规律。似层状矿体受D_(1)期褶皱虚脱空间和D_(3)期构造挤压影响,表现出局部膨大、尖灭再现等现象。根据构造控矿规律和控矿构造组合特征,认为Ⅰ号主矿体南南东方向(矿带侧伏方向)是下一步找矿的首选区段,近EW向褶皱、NEE—NE向断裂和NNW—近SN向顺层滑动破碎带的复合部位是重要的找矿方向,NNW—近SN向顺层滑动破碎带具等距性控矿特点,应加强其走向上的追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控矿特征 找矿预测 五圩矿田 丹池成矿带(南丹—河池成矿带)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