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旅融合背景下武夷山民宿业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小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131-134,共4页
民宿业在乡村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旅融合理念下民宿经营者应加强对乡村文化包括乡村古民居、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将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融入乡村民宿建设,打造集自然、人文、乡村美食... 民宿业在乡村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旅融合理念下民宿经营者应加强对乡村文化包括乡村古民居、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将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融入乡村民宿建设,打造集自然、人文、乡村美食、康养休闲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文化体验型民宿品牌。武夷山民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经营者需融入乡村农业生活体验、茶文化生活体验,设计具有文化创意和乡村美学的民宿起居、休闲空间,提升顾客期待型、魅力型需求体验,从而提高乡村民宿吸引力和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旅融合 乡村民宿 武夷山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武夷山黑麂生境适宜性评价
2
作者 吴旻 严绍裕 +3 位作者 孙华 黄连英 应兴亮 胡喜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6-222,共7页
道路网络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阻隔了野生动物的通行和交流,影响或破坏了生境。武夷山是地球上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栖息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本研究以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目标物种,对其生境适宜性... 道路网络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阻隔了野生动物的通行和交流,影响或破坏了生境。武夷山是地球上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栖息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本研究以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目标物种,对其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借助水文分析模拟动物潜在的运动轨迹。结果表明:黑麂最适宜生境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53%,其他依次是一般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占比分别是29.63%、22.69%、20.77%和10.38%。最适宜生境主要集中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通过模拟得到的动物足迹与道路网络叠加,发现5处动物足迹受到道路的阻隔,其中与高速公路相交1处、与省道相交1处、与县道相交1处和与乡道相交2处。研究结果可为制订生境保护和修复政策提供参考,对野生动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性 黑麂 动物足迹 道路网络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野外认药实践虚拟仿真线路与图片库建设实践
3
作者 刘小芬 黄泽豪 +4 位作者 许少华 卢伟 范世明 杨成梓 王英豪 《海峡药学》 2024年第9期61-64,共4页
实地收集福建省武夷山三港至后山、华光庙、龙渡、挂墩等不同方向的5条实践线路中常见、重点、特色中药资源物种,整合汇总不同线路共400种物种图片,结合物种地理位置信息形成虚拟仿真线路与数字图片库。图片库的建设优化了教学方式,拓... 实地收集福建省武夷山三港至后山、华光庙、龙渡、挂墩等不同方向的5条实践线路中常见、重点、特色中药资源物种,整合汇总不同线路共400种物种图片,结合物种地理位置信息形成虚拟仿真线路与数字图片库。图片库的建设优化了教学方式,拓展了学生的野外视野,提供了预习与复习的途径,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学习氛围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实践 虚拟仿真 武夷山
下载PDF
福建省植物分布新纪录——小繁缕叶龙胆等5种
4
作者 陆瑜心 宋强 +3 位作者 郑笑 陈水飞 丁晖 段一凡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5期192-195,共4页
于2021—2023年,经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了5种植物的福建省新分布纪录,分别为小繁缕叶龙胆[Gentiana rubicunda var.samolifolia(Franchet)C.Marquand],木本牛尾菜(Smilax ligneoriparia C.X.Fu&P.Li),小叶韩... 于2021—2023年,经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了5种植物的福建省新分布纪录,分别为小繁缕叶龙胆[Gentiana rubicunda var.samolifolia(Franchet)C.Marquand],木本牛尾菜(Smilax ligneoriparia C.X.Fu&P.Li),小叶韩信草(Scutellaria indica var.parvifolia Makino),华中桑寄生(Loranthus pseudo-odoratus Lingelsh.)和尼泊尔酸模(Rumex nepalensis Spreng.),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亚热带森林植物区系及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武夷山 植物区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武夷山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研究
5
作者 朱炜茜 宝力格 瞿志 《城市建筑》 2024年第7期49-54,85,共7页
福建武夷山古村落类型多样,然而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使武夷山区域景观的现状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得出的研究成果,利用平面图和立面图的图示表达方法,以1000 m、500 m、200 m、1 m、1 dm五种长度为... 福建武夷山古村落类型多样,然而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使武夷山区域景观的现状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得出的研究成果,利用平面图和立面图的图示表达方法,以1000 m、500 m、200 m、1 m、1 dm五种长度为尺度单位,从外在环境特征的角度出发,对环境基因、布局基因及建筑基因进行识别及特征解读,从而构建出武夷山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并结合具体的典型案例,构建景观基因组合图谱,为该地区地域景观营造与保护提供更加系统科学、直观清晰的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地区传统聚落 区域景观 景观基因 图谱构建
下载PDF
山岳型生态系统服务“高供给--脆弱性”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分区--以武夷山脉为例
6
作者 龚晓玲 孙晓宇 +1 位作者 高扬仪 朱里莹 《台湾农业探索》 2024年第2期67-78,共12页
【目的/意义】提升管理保护山岳型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提高生态适应能力,为今后更合理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GIS空间分析为支撑,从生态系统服务高供给和脆弱性的双重内涵与需求出发,构建武夷山脉国土空间保护修复关... 【目的/意义】提升管理保护山岳型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提高生态适应能力,为今后更合理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GIS空间分析为支撑,从生态系统服务高供给和脆弱性的双重内涵与需求出发,构建武夷山脉国土空间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的“高供给—脆弱性”协同分析框架,对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进行空间集成,并提出生态保护修复差异化分区治理策略。【结果/结论】结果表明:(1)武夷山脉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价值整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2)武夷山脉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整体上表现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武夷山脉边缘沿线城市生态脆弱性整体较高,且武夷山脉南部生态脆弱性略高于武夷山北岸;(3)武夷山脉生态系统服务高供给—脆弱性匹配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低供给—高脆弱性区逐步向外以半环状过渡到高供给—低脆弱性区的趋势,且空间错位现象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脉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修复 高供给 脆弱性
下载PDF
清以降武夷山脉人虎关系
7
作者 臧婕 《闽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清以降,武夷山脉虎患频发,危害性极大,涉及范围广。从时间上看,清初、晚清时期武夷山区的虎患发生频次较高;从地域上看,武夷山东侧虎患较西侧更甚,尤以建宁县、南平县、长汀县等县受灾严重。究其原因,除了受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的... 清以降,武夷山脉虎患频发,危害性极大,涉及范围广。从时间上看,清初、晚清时期武夷山区的虎患发生频次较高;从地域上看,武夷山东侧虎患较西侧更甚,尤以建宁县、南平县、长汀县等县受灾严重。究其原因,除了受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的影响之外,还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近代厦门、福州开埠通商,闽赣等省木业、纸业快速发展,加剧了对山林的破坏,虎患发生频次增加。人虎关系折射出当地笃信虎神的地域文化,以及虎信仰背后独特的“孝”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脉 虎患 人虎关系 清以降
下载PDF
武夷山植被带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58
8
作者 何容 汪家社 +5 位作者 施政 方燕鸿 徐自坤 权伟 张增信 阮宏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38-5144,共7页
土壤微生物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和高山草甸(AM)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土壤微生物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和高山草甸(AM)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0~10cm土壤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增大,AM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为4.07g·kg-1,分别为DF、CF和EBF的2.06、3.21倍和3.91倍;AM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大于DF、CF和AM(p<0.01),DF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大于EBF、CF(p<0.05),EBF和CF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10~25cm土壤层的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与上层基本一致;在0~10cm土壤层,不同海拔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硫含量以及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10~25cm土壤层,不同海拔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武夷山亚热带森林年平均土壤微生物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硫和土壤湿度可能是调控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武夷山 海拔梯度 变化特征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 被引量:36
9
作者 吴则焰 林文雄 +5 位作者 陈志芳 刘金福 方长旬 张志兴 吴林坤 陈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5-112,共8页
运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S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海拔土壤中共检测到25种PLFA生物标记,EBF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种类和总量明显... 运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S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海拔土壤中共检测到25种PLFA生物标记,EBF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种类和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种类和含量逐渐下降。4个海拔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8:1ω9c,16:1ω7c,16:00和cy17:0。3种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土壤中分布不同,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放线菌分布量最小。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用不同指数表示,均呈现相似规律,即EBF>CF>SDF>AM。主成分分析表明:与土壤微生物PLFA群落多样性相关的2个主成分分别解释变量方差的59.23%和35.46%,基本能够区分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第1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磷脂脂肪酸为16:1ω9c,a17:0,18:1ω9c和16:1ω7c,对第2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为i17:0,16:1ω5c和cy17:0。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各总PLFA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性,总有机碳、全氮和过氧化氢酶对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总PLFA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海拔上升、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生物量、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微小动物、植物根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FA 群落结构 海拔 土壤微生物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甜槠群落 凋落物的产量及其动态 被引量:28
10
作者 林益明 何建源 +3 位作者 杨志伟 刘初钿 林鹏 李振基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80-286,共7页
主要讨论了武夷山先峰岭甜槠(Castanopsiseyrei)群落1992~1995年4年凋落物的产量和季节动态.甜槠群落1992~1995年的凋落物产量分别为556.26、379.20、364.35、258.70g... 主要讨论了武夷山先峰岭甜槠(Castanopsiseyrei)群落1992~1995年4年凋落物的产量和季节动态.甜槠群落1992~1995年的凋落物产量分别为556.26、379.20、364.35、258.70g/m2,凋落物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4年的平均值为389.63g/m2,4年中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为2.15∶1.1993年营养元素通过凋落物的归还量分别为:N3.645、P0.139、K1.282、Na0.057、Ca2.623、Mg0.548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槠群落 凋落物 武夷山 森林生态系统 产量
下载PDF
武夷山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 被引量:68
11
作者 丁晖 杨云方 +7 位作者 徐海根 方炎明 陈晓 杨青 伊贤贵 徐辉 温小荣 徐鲜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2-1154,共13页
以福建武夷山典型常绿阔叶林1.44 hm2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4个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139种9,116株,隶属于34科65... 以福建武夷山典型常绿阔叶林1.44 hm2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4个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139种9,116株,隶属于34科65属;样地内有稀有种23种,偶见种46种,优势树种不明显。区系特征明显,科级与属级地理成分以温带性质较强。群落及重要值>3的12个植物种群径级结构呈倒"J"字型。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这12个植物种群和4个主要种群的大、中、小径木都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但集聚度有所差异。大部分物种随着径级的增加集聚度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常绿阔叶林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武夷山
下载PDF
闽西南玮埔岩体和赣南菖蒲混合岩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对武夷山加里东运动时代的制约 被引量:69
12
作者 徐先兵 张岳桥 +3 位作者 舒良树 贾东 王瑞瑞 许怀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7-285,共9页
闽西玮埔岩体和赣南菖蒲混合岩位于武夷山构造带南部地区。对NNE向展布的闽西玮埔岩体两个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测年,获得的年龄为447.1±4.7Ma和440.8±3.4Ma,证明这个岩体不是原来认为的印支期花岗岩,而属于加里东岩体... 闽西玮埔岩体和赣南菖蒲混合岩位于武夷山构造带南部地区。对NNE向展布的闽西玮埔岩体两个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测年,获得的年龄为447.1±4.7Ma和440.8±3.4Ma,证明这个岩体不是原来认为的印支期花岗岩,而属于加里东岩体。赣南菖蒲混合岩发育于罗浮岩体的北侧,早期将罗浮岩体归于燕山早期岩体。对混合岩进行的锆石La-ICPMSU-Pb测年,获得的年龄为445.9±3.8Ma,确定这个岩体为加里东期。这些新的高精度年龄学数据为武夷山加里东构造运动时限和性质提供了精确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南玮埔岩体 赣南菖蒲混合岩 La—ICPMS测年 加里东运动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及对温度的敏感性 被引量:33
13
作者 施政 汪家社 +5 位作者 何容 王国兵 方燕鸿 徐自坤 张增信 阮宏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57-2363,共7页
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实验基地,研究了4种不同海拔高度上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温度的敏感性,以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不同海拔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且一致的季节变化,其中夏季土壤呼... 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实验基地,研究了4种不同海拔高度上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温度的敏感性,以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不同海拔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且一致的季节变化,其中夏季土壤呼吸速率最大,为3.10~6.57μmolCO2.m-2.s-1,冬季最小,为0.27~1.15μmolCO2.m-2.s-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不同样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率和凋落物输入量的关系各不相同;高海拔地区土壤呼吸的Q10值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在中亚热带地区,不同海拔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波动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海拔地区的土壤可能释放更多的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海拔梯度 武夷山 Q(10)值
下载PDF
江西冷水坑Ag-Pb-Zn矿田碳、氧、硫、铅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38
14
作者 王长明 徐贻赣 +8 位作者 吴淦国 张达 杨磊 刘建光 万浩章 狄永军 余心起 何明跃 张垚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9-193,共15页
江西冷水坑矿田是武夷山地区重要的银铅锌集中区之一。无论是世界上少有的斑岩型银铅锌矿床还是火山沉积-热液改造矿床都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该矿田的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为-3.80‰~6.94‰,平均为1... 江西冷水坑矿田是武夷山地区重要的银铅锌集中区之一。无论是世界上少有的斑岩型银铅锌矿床还是火山沉积-热液改造矿床都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该矿田的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为-3.80‰~6.94‰,平均为1.87‰。大约为-4.11‰的δ13C值与峰值约为2‰的δ34S值的很窄分布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碳和硫来源于深部岩浆,并不排除地层提供一部分硫和碳的可能性。硫化物矿石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7.771~17.867、15.564~15.685和38.235~38.652。地层中火山岩、火山岩沉积岩以及变质岩石的206Pb/204Pb比值为17.899~18.220,与矿石铅既有联系又有分离。然而,矿石和花岗斑岩的长石铅中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是相近的,它们在208Pb/204Pb-206Pb/204Pb和207Pb/204Pb-206Pb/204Pb图上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铅同位素混合线两个端员分别为上地壳和地幔。这些证据都强烈地支持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斑岩岩浆系统,地层对于成矿流体和物质的贡献不可或缺。冷水坑是一个典型的与次火山岩有关的岩浆热液成因的Ag-Pb-Zn矿田,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中国东部燕山中期陆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坑Ag-Pb-Zn矿田 同位素地球化学 成矿物质 成矿机制 武夷山
下载PDF
福建武夷山北段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家泉 祁士华 +2 位作者 谭凌智 张俊鹏 邢新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2-667,共6页
于2009年3月采集福建武夷山北段106个表层土壤样品,并用气相色谱(GC-ECD)内标法分析其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探讨了研究区土壤中OCPs的残留水平、空间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中HCHs及DDTs的异构体或衍生物的检出率在82.1%~... 于2009年3月采集福建武夷山北段106个表层土壤样品,并用气相色谱(GC-ECD)内标法分析其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探讨了研究区土壤中OCPs的残留水平、空间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中HCHs及DDTs的异构体或衍生物的检出率在82.1%~100%之间,土壤中HCHs、DDTs的检出率高达100%.HCHs和DDTs含量范围(平均值)分别为1.05~25.07ng/g(3.98ng/g),0.01~107.99ng/g(7.48ng/g).通过与南极、西藏地区等地区土壤含量比较,该地区土壤中OCPs含量属于低污染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中总OCPs含量排序为:水田〉蔬菜地〉林地.来源分析表明该地区HCHs污染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而DDTs近年来仍有输入,这可能与DDT的替代品-三氯杀螨醇的使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北段 土壤 HCH DDT 来源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被引量:123
16
作者 李凌浩 林鹏 邢雪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37-340,共4页
对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在不同群落发育阶段下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细根在养分归还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槠成熟林细根生物量为10.645t·hm-2,生长量为7.3715t·... 对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在不同群落发育阶段下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细根在养分归还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槠成熟林细根生物量为10.645t·hm-2,生长量为7.3715t·hm-2·a-1,分解量为4.6775t·hm-2·a-1,年周转率0.69次;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随林龄增长的变化模式为单峰型曲线,生物量至34龄时达到最大值,生长量至群落郁闭阶段(58龄)达到最大值;甜槠成熟林中,通过细根死亡的N素归还量占群落年归还总量的49.5%,多于凋落物途径,P、Mg归还量所占比例为42.3%和28.9%,略低于凋落物途径;K、Ca归还以降水淋溶为主,其次是凋落物途径,而细根途径仅占总归还量的19.3%和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生长量 周转率 林龄 甜槠林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甜槠林水文学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李凌浩 林鹏 +5 位作者 王其兵 贺金生 何建源 刘初钿 金昌善 陈仁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93-402,共10页
对武夷山甜槠林成熟林水文学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年大气降水量2678.78mm,林内雨量2182.04mm,林冠截留量为496.74mm;林内雨中,穿透雨量2082.08mm,树干茎流99.96mm;到达甜槠... 对武夷山甜槠林成熟林水文学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年大气降水量2678.78mm,林内雨量2182.04mm,林冠截留量为496.74mm;林内雨中,穿透雨量2082.08mm,树干茎流99.96mm;到达甜槠林地作用面的林内雨量中,被地表枯枝落叶层截留的雨量为159.84mm,地表径流量11.6mm,地下渗流量109.32mm,其余林内雨量形成土壤含水量增量并由地表物理蒸发、根系吸收以及植物蒸腾所消耗;甜槠林地0~20cm土层水分初渗率78.6mm·min-1,稳渗率15.5mm·min-1,达到稳渗历时45min,地表枯枝落叶最大持水量5.2mm,土壤蓄水量154.0mm。与国内其它地区不同类型的森林相比较,武夷山甜槠林具有较强的水文学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水文学 水文学效应 甜槠林 武夷山
下载PDF
沿海拔梯度武夷山3种典型森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动态 被引量:18
18
作者 黄石德 黄雍容 +3 位作者 高伟 聂森 蔡斌 林捷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4-402,共9页
为了解武夷山森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特征,对武夷山3个海拔典型森林的凋落物量和养分动态开展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645 m)、针阔混交林(1 028 m)和针叶林(1 442 m)的凋落物总量分别为471.25、453.77和409.84 g/m^2,森林... 为了解武夷山森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特征,对武夷山3个海拔典型森林的凋落物量和养分动态开展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645 m)、针阔混交林(1 028 m)和针叶林(1 442 m)的凋落物总量分别为471.25、453.77和409.84 g/m^2,森林凋落物总量随海拔升高呈减少的趋势。武夷山3种典型森林的凋落物总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呈双峰型,但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的凋落物总量峰值和次峰值出现时间近似相反。3种典型森林凋落物中落叶占绝对优势(78.1%~87.6%),落枝和其他组分较少。武夷山3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的养分年归还量均表现为C> N> K> P,且养分归还总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较高,可能与环境条件和植被特征相关。这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森林碳循环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凋落物 养分归还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黄山松群落能量的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林鹏 林益明 +3 位作者 李振基 杨志伟 刘初钿 何建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04-508,共5页
在生物量、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干重热值测定,对黄山松( Pinus taiw anensis)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能量净固定量及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分析讨论。测定结果表明:(1)黄山松群落各组分样品的干重热值具有一定的... 在生物量、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干重热值测定,对黄山松( Pinus taiw anensis)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能量净固定量及太阳能转化效率进行分析讨论。测定结果表明:(1)黄山松群落各组分样品的干重热值具有一定的差异,树皮的干重热值最高,为 2214k J/g,枯根的干重热值最低,为 1627k J/g。(2)黄山松群落的能量现存量为 3798323k J/m 2,其中地上部分为 2754880k J/m 2 (占 725% ),地下部分为 1043443k J/m 2 (占 275% );1993 年黄山松群落的能量净固定量为206541k J/m 2·a,其中用于群落自身增长的能量为 138944k J/m 2·a,而释放至其它子系统的能量为 67597k J/m 2·a。(3)林地太阳光合有效辐射能的转化效率为 099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群落 干重热值 能量现存量 武夷山
下载PDF
武夷山九曲溪水体营养水平与原生动物群落变化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冯伟松 范小鹏 +1 位作者 沈韫芬 余育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0-583,共4页
2 0 0 0年研究了武夷山九曲溪水体的营养状态与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关系。发现并非水越清洁PFU原生动物种类就越多 ,这要决定于水体的营养状况。当水体是贫营养时 ,水越清洁 ,PFU原生动物种类反而会越少。研究结果表明 ,即使在低营养水平... 2 0 0 0年研究了武夷山九曲溪水体的营养状态与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关系。发现并非水越清洁PFU原生动物种类就越多 ,这要决定于水体的营养状况。当水体是贫营养时 ,水越清洁 ,PFU原生动物种类反而会越少。研究结果表明 ,即使在低营养水平的水体中 ,PFU法一样能准确反映人类活动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水体营养水平 原生动物群落 水域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