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in Urban Rural Fringe Zone——A Case Study of Xigu District in Lanzhou City
1
作者 周冬梅 张军 +1 位作者 程文仕 岑国璋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年第7期26-30,共5页
This study aim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 optimized land use of Xigu District in Lanzhou City,Gansu Province.With the support of GIS platform,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11 land use types in Xigu District... This study aim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 optimized land use of Xigu District in Lanzhou City,Gansu Province.With the support of GIS platform,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11 land use types in Xigu District were analyzed by utilizing fragmentation degree,shape index,fractal dimension,diversity and such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structure landscape index spatial pattern Xigu district
下载PDF
融合山景塑造聚落格局风貌的本土规划经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小龙 刘丫丫 +1 位作者 原野 赵子良 《中国名城》 2023年第1期63-70,共8页
立足中国山水人文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结合当下城乡规划建设“望山见水记乡愁”的实践需求,探索融合利用山景资源构建聚落特色空间格局的本土规划经验。通过遴选关中地区典型城乡案例,运用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法,挖掘和解析经典聚... 立足中国山水人文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结合当下城乡规划建设“望山见水记乡愁”的实践需求,探索融合利用山景资源构建聚落特色空间格局的本土规划经验。通过遴选关中地区典型城乡案例,运用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法,挖掘和解析经典聚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历史形态,总结本土规划的山水关联融合智慧,提炼历史实践在山景发掘识别、山景呼应设计、山景体验强化等关键环节的方法与准则,诠释其中蕴含的在地“四望”与“寻胜”、朝对山景的聚落轴线骨架定向、关联山景的城市标志建筑营建、强化内外关联性秩序的在地体验等技术要点,构建融合山景、塑造聚落特色格局风貌的本土规划经验体系,进而从落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要求、指引城乡人地景观良性发展的角度,探讨本土规划经验的现代价值与传承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山景 山水人文空间格局 本土规划经验 规划传承 关中传统聚落
下载PDF
城市新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基于景观格局和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婷 任云英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景观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国家级新区——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方... 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景观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国家级新区——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方法,对研究区2010—202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评价分析,并科学识别生态源地,构建源地间的生态廊道,提出沣东新城GI网络格局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沣东新城的生态环境在10年间不断恶化:景观格局破碎化严重;核心生态源地分布不均匀,重要和一般生态源地分布分散;现有连接廊道连通性差,未形成完整的网络连接,不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针对问题,在研究区内增补13个生态源地、44个小场地以及56条连接廊道,优化GI网络,提高其完整性,为高度破碎化的城市新区GI网络修复和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形态空间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秀萍 李新宇 +3 位作者 李延明 赵松婷 戴子云 段敏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321-8331,共11页
快速城市化直接导致生境日益破碎化,景观连通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环境不断恶化。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能够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基于2019年6... 快速城市化直接导致生境日益破碎化,景观连通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环境不断恶化。构建完善的生态网络能够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基于2019年6—8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解译提取的土地覆盖数据,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方法识别提取了生态源地,通过构建生态阻力面和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了潜在生态廊道并应用重力模型对廊道系统进行了重要性分级,最后采用网络指数对研究区生态网络进行评价和优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态网络优化对策。结果表明:研究区核心区面积为349.4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73%;生态源地16块,总面积85.15km^(2),占总面积的8.2%;潜在生态廊道120条、生态节点49个,其中一级生态廊道39条、二级生态廊道81条。在生态网络优化方面,新增4块生态源地、70条规划生态廊道和17个生态节点,规划建设20处“踏脚石”,识别修复72个主要生态断裂点。实施这些优化措施后,网络闭合(α)指数、点线率(β)指数、网络连接度(γ)指数均有所提高,表明生态网络连接度得到有效优化。研究区虽具备较丰富的绿地资源,但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生态斑块破碎化、分布不均衡、连通性较差等生态问题,生态源地和廊道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永定河流域绿地以及东南部平原造林区,应重点加强研究区中北部的生态建设与修复。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对于该区域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建设与优化修复、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景观连通性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大兴区
下载PDF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韧性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周丽彬 《福建建设科技》 2023年第1期1-3,13,共4页
韧性景观有利于构建生态城市。文章基于生态韧性理念,研究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韧性景观。其分别从宏观的城市山水空间韧性景观体系、中观的历史街区韧性景观体系和微观的宅院韧性景观体系等三个层面深入剖析多层次韧性景观分布特... 韧性景观有利于构建生态城市。文章基于生态韧性理念,研究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韧性景观。其分别从宏观的城市山水空间韧性景观体系、中观的历史街区韧性景观体系和微观的宅院韧性景观体系等三个层面深入剖析多层次韧性景观分布特点、空间形态特征和营造设计特质。揭示“城市-街区-宅院”联动的多元尺度韧性景观设计可以营造高效稳定的街区韧性空间结构,应对城市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以期构建和谐人地关系,为绿色、活力、健康的生态城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景观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山水空间格局 绿色生态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干扰效应模拟 被引量:49
6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2 位作者 胡海清 吴承祯 陈先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602-1610,共9页
景观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它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共同作用的结果 ,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干扰研究对于准确掌握景观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及进一步开展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它... 景观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它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共同作用的结果 ,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干扰研究对于准确掌握景观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及进一步开展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它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 ,运用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及景观破碎度等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时期景观格局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 ,运用分室理论对未来 5 0 a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在不同干扰程度下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1从 1996年至 2 0 0 1年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斑块数从 4 2 1块增加到 4 5 2块 ,景观破碎度呈增大趋势。景观多样性从 0 .6 0 6 6减少至 0 .6 0 2 8,而景观均匀度却增加了 0 .0 0 2 6 ,但景观格局总体上未出现显著的变化 ,即仍以天然马尾松林为基质景观 ,其它景观类型镶嵌其中的景观格局 ,表明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 ;2从局部上看 ,5 a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各景观类型除河流景观外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其中杉木林、农田与马尾松林景观面积减少量居前 3位 ,分别减少了 0 .5 6 4 4、0 .2 833、0 .2 80 4 ,而茶园与居住地面积却分别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景观 空间格局 干扰 模拟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安全度时空分异规律 被引量:53
7
作者 游巍斌 何东进 +4 位作者 巫丽芸 洪伟 詹仕华 覃德华 游惠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317-6327,共11页
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武夷山中受自然和人类生态过程作用最为强烈和频繁的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安全度指数,并借助空间统计学方法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安全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 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武夷山中受自然和人类生态过程作用最为强烈和频繁的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安全度指数,并借助空间统计学方法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安全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异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1986—2009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安全度总体上呈递增趋势;②1986—2009年风景区景观生态安全度Morans's I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1986—1997年间正相关关系明显增强,且景观生态安全度全局自相关存在尺度响应;③1997年和2009年风景区景观生态安全度局域自相关格局较一致,而景观生态安全度的集群结构及显著水平在1986—1997年间发生明显改变;④风景区各时期景观生态安全度所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是结构性因素和非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结构因素对风景区景观生态安全度的空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而非结构因素(旅游开发建设、毁林种茶、弃农种茶等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演变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尺度 生态安全度 空间统计分析 时空分异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2 位作者 胡海清 陈炳荣 王国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4-179,共6页
In order to preserve Wuyi Mountain effectivel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landscape structure,the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which was disturbed stronger than the other 3 parts of Wuyi Moun... In order to preserve Wuyi Mountain effectively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landscape structure,the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which was disturbed stronger than the other 3 parts of Wuyi Mountain,was chosen for the study,and its spatial pattern was studied by landscape indices at two scale levels of landscape element and the whole landscape.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①Pinus massoniana forest was the matrix landscape in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its dominance was very obvious(60.01% of area).Farmland(12.89%) and Camellia sinensis plantation(11.68%) was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respectively;②From the results of mean patch shape index(MSI i),mean proximate circular index(MPCI i) and mean patch stretch index(MPSI i),showed that Pinus massoniana forest,farmland and Camellia sinensis plantation were three most complicated in patch shape,while residential area was the simplest;③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mean patch area(MPA i),patch density(PD i) and fragmentation index(FN i)indicated that the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was highest,that of Camellia sinensis plantation and economic forest ranked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respectively,while that of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was lowest.In addition,the separation index(SI i)also revealed that the separation degree of residential area was highest,while that of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was lowest.These results proved powerfully that human activity wa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breaking the landscape into fragments;④At the whole landscape level,the values of biodiversity(H),dominance(D),evenness (H′) and degree of fragmentation(FN) of the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 were 0.573 1,0.426 9,0.405 7 and 0.005 6 respectively.After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 and other areas(including forest landscape,agriculture landscape,urban landscape,wetland landscape and desert oases landscape)were further analyzed,it was concuded that the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 is one of the areas which have been well preserved up to n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景观 空间格局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区森林景观土壤物理性质异质性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55
9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2 位作者 胡海清 吴承祯 陈炳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5-179,共5页
The condition of soi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soil fertility.The soil heterogeneity,which embodies the landscape heterogeneity,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ealing the form mechanism,function and vari... The condition of soil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soil fertility.The soil heterogeneity,which embodies the landscape heterogeneity,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vealing the form mechanism,function and variation of landscape.In this paper,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y heterogeneities of six types of forest landscape in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 include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economic forest,bamboo forest,broad leaved forest and Camellia sinensis planta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fractal model was used to study the soil aggregate struc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y heterogeneities of different forest landscapes were distinct.The stand structure of three natural forests(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 and broad leaved forest)were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three artificial forests(economic forest,bamboo forest and Camellia sinensis plantation),thus,their fractal dimensions of soil aggregate were lower,the contents of the particle > 0.25 mm aggregate and > 5 mm aggregate were higher,the capacity of stable aggregate composition under water and permeability of soil were more splendid,the performance of self-regulation and resistance were better,and the non-capillary pore of soil were more flourishing than artificial forests. The regression models for fractal dimension (D)of aggregated structure and water stable aggregate(>0.25 mm and >5 mm)content,and for D and destroyed structure percentage were further established,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their regression relationships of all the models were remarkable,therefore,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soil structure could be used as an index in characterizing the soil fert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区 森林景观 土壤 异质性 分形维数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游巍斌 何东进 +7 位作者 黄德华 洪伟 詹仕华 巫丽芸 覃德华 陈炳容 俞建安 蒋鑫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7-687,共11页
在运用3S技术对世界自然文化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风景区1986、1997、2009年三个关键时期的景观要素、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 在运用3S技术对世界自然文化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景观生态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风景区1986、1997、2009年三个关键时期的景观要素、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近23年来,风景区茶园、建设用地大面积持续增加,马尾松林、农田、裸地大面积减少;②1986—1997年,马尾松向茶园、农田向建设用地、杉木林向茶园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94.80 hm2、176.73 hm2、152.68 hm2;茶园面积增加量最大(增加了577.93hm2),建设用地次之(增加了358.73 hm2),杉木林面积减少量最多(减少了431.87 hm2),农田次之(减少了248.01hm2);此阶段茶园只为输入景观,风景区景观变幅大,受人为干扰特别显著。③1997—2009年,杉木林向茶园、农田向茶园、灌草层向马尾松林转移面积居前三位,分别为280.82 hm2、96.65 hm2、76.15 hm2;此期间茶园增加面积最多(增加了360.81 hm2),农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318.87 hm2);该阶段景观变化幅度较1986—1997年减小,人为干扰有所减弱。④23年来不同景观类型特征及其变化各异,主要表现为农田破碎度增加,建设用地趋于规则化,茶园受到干扰显著,河流景观形状最为复杂且受干扰小;景观多样性程度提高,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呈均匀化趋势。⑤自然环境的制约作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生产行为模式转变、人口和旅游发展带来的开发建设、政策法规和管理的导向作用等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3S技术 景观格局 演变 驱动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 被引量:31
11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3 位作者 胡海清 吴承祯 陈炳容 余建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29-734,共6页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 ,在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了适合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含代表性、稳定性、协调性、奇特性、观赏性、社会性和梯度性等 7个指标 .然后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 ,在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了适合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含代表性、稳定性、协调性、奇特性、观赏性、社会性和梯度性等 7个指标 .然后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进而得到各景观类型的综合评价指数 .根据综合评价指数 ,将风景区划分为 3种景观生态等级 ,即理想景观、正常景观和危急景观 .研究结果表明 :在组成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 10种景观类型中 ,河流与马尾松林属于理想景观 ,居住地与农田属危急景观 ,其余 6类景观皆为正常景观 ,正常景观 (含理想景观 )面积占整个景区面积的 85 %以上 ,表明了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景观生态现状良好 ,确实受到较为积极有效的保护 .图 1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景观生态评价 指标
下载PDF
武夷山景区主要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及其等级尺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1 位作者 胡海清 吴承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1-25,共5页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 ,运用景观分类生态原则和群落生态学原则 ,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 10类景观类型 ,并提取各类型斑块的面积、周长、数量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 ,运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Г 分布、Bata ...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 ,运用景观分类生态原则和群落生态学原则 ,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 10类景观类型 ,并提取各类型斑块的面积、周长、数量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 ,运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Г 分布、Bata 分布及负指数分布等 6个常见的概率分布 ,分别在 3种等级划分条件下 ,对各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多数斑块大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少数服从Г 分布和Weibull分布 ,而所有类型的斑块大小均不服从正态分布 ;对于同一景观类型而言 ,不同划分等级对其斑块大小的分布规律产生一定的影响 ,即斑块大小分布存在着等级效应 ,其中以b等级划分相对比较理想 ;对不同的景观类型而言 ,斑块大小分布规律依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而且就整个景区所有斑块大小分布来说 ,尚未有一种概率分布能理想地加以刻画 ;由具有相同分布规律的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构成的整体 ,其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不变 ,而由不同分布规律的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构成的整体 ,其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发生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景观类型 斑块大小 概率分布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特征 被引量:26
13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2 位作者 胡海清 陈炳荣 国礼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4-26,共3页
运用景观分类生态原则和群落生态学原则 ,建立了武夷山风景区景观二级分类系统。其中 ,一级景观包括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茶园、农田、河流、居住地和裸地 10个景观类型 ,二级景观包括马尾松幼龄林、中龄林、近成... 运用景观分类生态原则和群落生态学原则 ,建立了武夷山风景区景观二级分类系统。其中 ,一级景观包括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茶园、农田、河流、居住地和裸地 10个景观类型 ,二级景观包括马尾松幼龄林、中龄林、近成熟林和成过熟林 4个景观类型。在此基础上 ,对各景观类型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以期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景观生态特征 景观分类 群落生态学 二级分类系统
下载PDF
山岳旅游地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分异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游巍斌 何东进 +5 位作者 巫丽芸 洪伟 詹仕华 黄德华 覃德华 游惠明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3-120,共8页
以山岳型旅游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估算了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分析1986年、1997年、2009年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揭示风景区景观... 以山岳型旅游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估算了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分析1986年、1997年、2009年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揭示风景区景观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间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为水体(9 3707元/(hm2.a)),最低为裸地(354元/(hm2.a)),建设用地价值(12 000元/(hm2.a))仅高于裸地、农田、灌草等景观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阔叶林等森林景观服务价值相差不大;2.风景区内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在1986—1997年间服务价值有较大损失,在1997—2009年间得到一定程度弥补,但1986-2009年间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呈亏损趋势,植被景观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导致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的降低;3.风景区内景观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坡向除外)间呈现中等相关性,其中,郁闭度与生态服务价值相关系数最高(0.7**),环境因子中蓄积量与郁闭度相关系数最高(0.86**);4.植被景观生态服务价拟合结果(R2=0.7524,p<0.0001)值优于非植被景观(R2=0.5370,p<0.0001),拟合效果能较好地揭示景观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间的数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价值 时空分异 环境因子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山岳型旅游地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勇生 洪滔 +3 位作者 何东进 胡海清 卞莉莉 陈笑玲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78-81,共4页
采用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包括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景观空间格局以及植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5.6099 T/(hm2.a),处于较高的稳定平... 采用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包括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景观空间格局以及植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5.6099 T/(hm2.a),处于较高的稳定平衡状态;全年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较大,为Dy=494.7万人次/a;景观破碎化程度低,景观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因此,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总体生态安全性状与维护较好,但仍要注意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对局部脆弱区域应加以严格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生态安全 环境容皱 景观格局 植物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森林景观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何东进 洪滔 +3 位作者 胡海清 王英姿 刘勇生 范圣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9-13,共5页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植物群落调查样地资料为基础,运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对构成该区森林景观的6类森林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和茶园)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6类森林景观不同生长...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植物群落调查样地资料为基础,运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对构成该区森林景观的6类森林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和茶园)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6类森林景观不同生长型的物种丰富度存在差异,表现为灌木层物种丰富度较高,而乔木层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较低,除个别森林类型外,各森林类型物种丰富度的垂直结构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木层;不同森林景观类型的物种多样性亦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趋势为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茶园>经济林,符合物种多样性的一般性规律,即天然林景观>半人工林景观>人工林景观;基质景观天然马尾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随演替进展而逐渐增加。不同研究区物种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森林景观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及其尺度效应初探 被引量:21
17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2 位作者 胡海清 陈炳容 余建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9-23,共5页
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及其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存在尺度效应 ,尺度变化对破碎化程度高的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影响较大 ,而对破碎化程度低的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影响较小。研究景观类型空间关系时其取样尺度... 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及其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存在尺度效应 ,尺度变化对破碎化程度高的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影响较大 ,而对破碎化程度低的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影响较小。研究景观类型空间关系时其取样尺度不宜太大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以 2 0 0m× 2 0 0m取样尺度最佳。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特征为低海拔高度区呈现出以居民点为中心的由农田、河流等向周围扩散的干扰景观格局 ,而中高海拔高度区则呈以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景观类型 空间关系 尺度效应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何东进 洪伟 +2 位作者 胡海清 陈先珍 俞建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74-577,共4页
针对近年来开展生态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给风景区带来巨大生态影响的问题 ,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的角度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及破碎化进行初步的研究 ,以期为今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针对近年来开展生态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给风景区带来巨大生态影响的问题 ,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的角度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及破碎化进行初步的研究 ,以期为今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中 ,马尾松林、茶园与农田是风景区中 3个主要景观类型 ,三者面积与周长之和分别占全区的 84 .5 81%和 81.6 6 9% ;景观要素的面积、周长、斑块数的分布极不平衡 ,尤其在 3类主要景观类型中 ,在斑块面积、周长方面差异显著 ;各景观要素面积与周长的分布极为相似 ,而斑块数的分布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景观要素面积、周长、斑块数等斑块特征分析表明 ,茶园、居住地、经济林等人工或半人工经营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 ,而马尾松各天然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低 ,从而证明了人类经营活动的干扰是导致自然风景区景观破碎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景观要素分析 斑块特征 景观破碎化
下载PDF
基于MSPA与最小路径方法的巴中西部新城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225
19
作者 许峰 尹海伟 +1 位作者 孔繁花 徐建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425-6434,共10页
目前快速城市化导致了生境斑块的日益破碎化,景观之间的连通性不断降低。构建生态网络可以连接破碎的生境斑块,增加绿地景观的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度景观破碎化的四川省巴中西部新城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 目前快速城市化导致了生境斑块的日益破碎化,景观之间的连通性不断降低。构建生态网络可以连接破碎的生境斑块,增加绿地景观的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度景观破碎化的四川省巴中西部新城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提取出对研究区生态网络构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核心区和桥接区两类景观要素,并选用整体连通性(IIC)、可能连通性(PC)和斑块重要性(d I)等景观指数,分别对核心区和桥接区进行景观连接度评价,遴选出对维持景观连通性贡献最大的10个核心区生境斑块作为生态网络的源地,并根据斑块对维持景观连通的重要性程度将其他核心区和桥接区进行类型划分,以此作为景观阻力的赋值依据,融入消费面模型中,最后采用最小路径方法构建了研究区潜在的生态网络,并基于重力模型对重要生态廊道进行了识别与提取,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网络优化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MSPA方法能够科学的辨识出研究区内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构性要素,例如作为物种栖息地的核心区和物种迁移通道的桥接区,这些要素是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连通性的计算,明确了研究区景观要素的保护重点,为最小路径方法中的景观阻力赋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基于MSPA与最小路径方法的生态网络分析框架综合了现有景观结构性要素识别、连通性分析以及物种潜在迁移路径分析等方法,将景观中潜在的生态源地和结构性廊道的连通性作为构建生态网络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从而使得生态网络的构建更科学。研究结果可为高度破碎化地区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参考与依据,对其他地区生态网络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通性 最小路径方法 生态网络 巴中西部新城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点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春英 洪伟 +3 位作者 吴承祯 洪滔 郑少峰 范海兰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4,共5页
为准确高效地处理数据资料,利用可视化程序语言V isual FoxPro与结构化查询语言相结合的方式编辑“风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规律的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最近邻点距离法(R尺度法),对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研... 为准确高效地处理数据资料,利用可视化程序语言V isual FoxPro与结构化查询语言相结合的方式编辑“风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规律的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最近邻点距离法(R尺度法),对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的分布为聚集分布,研究结果对于武夷山世界双遗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特征 武夷山 风景名胜区 最近邻点距离法 聚集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