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Ar/T-net:一种用于以业务单据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建模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颖 刘国华 黄震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35-1941,共7页
为分析业务流程中关键数据的特性及数据之间的交互关系,用可扩展标记语言形式描述业务流程中的数据实体Artifact的结构及其操作,提出一种高级Petri网的变体XAr/T-net,对以Artifact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进行建模。研究结果表明,XAr/T-net模... 为分析业务流程中关键数据的特性及数据之间的交互关系,用可扩展标记语言形式描述业务流程中的数据实体Artifact的结构及其操作,提出一种高级Petri网的变体XAr/T-net,对以Artifact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进行建模。研究结果表明,XAr/T-net模型既可以分析各个独立的业务子流程中Artifact的唯一性、可达性和持久性,又可以表达业务流程中各类型Artifact之间的交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务流程 ARTIFACT PETRI网 可扩展标记语言文档 xar T-net模型
下载PDF
基于XAr/T-net的业务流程建模与分析
2
作者 王颖 李季辉 黄震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6-90,共5页
Petri网是对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有效工具,但已有的基于Petri网的建模方法无法体现流程中关键业务数据的变化。Artifact作为业务流程中的数据实体,是具有嵌套结构的复杂数据对象。用一种图形化的XML模式定义语言描述Artifact的结... Petri网是对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有效工具,但已有的基于Petri网的建模方法无法体现流程中关键业务数据的变化。Artifact作为业务流程中的数据实体,是具有嵌套结构的复杂数据对象。用一种图形化的XML模式定义语言描述Artifact的结构。将XML文档的操作与Petri网流程的定义相结合,对以Artifact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建立一种可计算的XAr/T-net模型。在XAr/T-net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业务流程逻辑结构,并采用覆盖图分析Artifact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Artifact为中心 PETRI网 xar T-net模型 业务流程分析
下载PDF
双原子分子XAr^(n+)体系的量子拓扑研究
3
作者 蔡新华 孟令鹏 郑世钧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5期338-342,共5页
采用Ab initio(6-31G**)计算了XAr^(n+)(X=Li、Na、Mg、H、B、C、N、F,n=1、2、3)系列分子体系,根据它们的电子密度分布函数,着重从量子拓扑学的角度讨论了X—Ar化学键的性质。结果表明:XAr^(n+)的形成过程可以看作X、X^(1+)、X^(2+)与A... 采用Ab initio(6-31G**)计算了XAr^(n+)(X=Li、Na、Mg、H、B、C、N、F,n=1、2、3)系列分子体系,根据它们的电子密度分布函数,着重从量子拓扑学的角度讨论了X—Ar化学键的性质。结果表明:XAr^(n+)的形成过程可以看作X、X^(1+)、X^(2+)与Ar^(1+)相互作用分别形成一价、二价、三价分子离子体系,Ar^+的电负性大于Cl而与F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原子分子 xar 量子拓扑
下载PDF
Macro-and Microstructural, Textural Fabric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Calcite Mylonites from Xar Moron-Changchun Dextral Shear Zone,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
4
作者 LIANG Chenyue LIU Yongjiang +3 位作者 ZHENG Changqing LI Weimin Franz NEUBAUER ZHANG Q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477-1499,共23页
The calcite mylonites in the Xar Moron-Changchun shear zone show a significance dextral shearing characteristics. The asymmetric(σ-structure) calcite/quartz grains or aggregates, asymmetry of calcite c-axes fabric di... The calcite mylonites in the Xar Moron-Changchun shear zone show a significance dextral shearing characteristics. The asymmetric(σ-structure) calcite/quartz grains or aggregates, asymmetry of calcite c-axes fabric diagrams and the oblique foliation of recrystallized calcite grains correspond to a top-to-E shearing. Mineral deformation behaviors, twin morphology, C-axis EBSD fabrics, and quartz grain size-frequency diagrams demonstrate that the ductile shear zone was developed under conditions of greenschist facies, with the range of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from 200 to 300°C. These subgrains of host grains and surrounding recrystallized grains, strong undulose extinction, and slightly curved grain boundaries are probably results of intracrystalline deformation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implying that the deformation took place within the dislocation-creep regime at shallow crustal levels. The calculated paleo-strain rates are between 10-7.87s-1 and 10-11.49s-1 with differential stresses of 32.63-63.94 MPa lying at the higher bound of typical strain rates in shear zones at crustal levels, and may indicate a relatively rapid deformation. The S-L-calcite tectonites have undergone a component of uplift which led to subhorizontal lifting in an already non-coaxial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regime with a bulk pure shear-dominated general shear. This E-W large-scale dex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Xing’an-Mongolian Orogenic Belt, and results from far-field forces associated with Late Triassic convergence domains after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TE MYLONITES EBSD analysis finite-strain determination kinematic vorticity paleopiezometry Solonker- xar Moron-Changchun-Yanji SUTURE Belt
下载PDF
数智赋能视域下西藏高校档案学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
5
作者 张兆基 侯希文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98,102,共5页
西藏高校档案学一流专业应对数智时代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的挑战,以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行业规划、标准、要求为支撑,对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行业特色发展需求,探索创新,通过数智赋能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培... 西藏高校档案学一流专业应对数智时代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的挑战,以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行业规划、标准、要求为支撑,对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行业特色发展需求,探索创新,通过数智赋能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和课程建设等四个方面,促进档案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着力提升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西藏档案学专业教育和档案事业的崛起与变革蓄力,推动西藏档案领域数字化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赋能 西藏高校 档案学 一流专业 师资队伍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数智化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双井子中三叠世同碰撞壳源花岗岩的确定及其对西伯利亚与中朝古板块碰撞时限的约束 被引量:392
6
作者 李锦轶 高立明 +2 位作者 孙桂华 李亚萍 王彦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5-582,共18页
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双井子花岗岩侵入古生代晚期增生-碰撞杂岩,遭受了中生代强烈韧性构造变形的改造,在岩石学方面以含有白云母为特征,在岩石化学方面表现为富SiO_2、Al_2O_3和碱质,Na_2O/K_2O比值小于1,A/CNK比值为1.02~1.08,A... 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以北双井子花岗岩侵入古生代晚期增生-碰撞杂岩,遭受了中生代强烈韧性构造变形的改造,在岩石学方面以含有白云母为特征,在岩石化学方面表现为富SiO_2、Al_2O_3和碱质,Na_2O/K_2O比值小于1,A/CNK比值为1.02~1.08,A/NK比值为1.20~1.35,轻稀土元素富集,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中Ti和Sc亏损、特别是Nb和Ta亏损、Th相对富集,^(143)Nd/^(144)Nd同位素比值介于0.512229~0.512286,^(143)Nd/^(144)Nd初始比值为0.512068~0.512199,其ε_(Nd)(t)均为负值,介于-2.71~-5.28,Nd模式年龄介于1000~1300Ma;^(87)Sr/^(86)Sr同位素比值介于0.713516~0.722096,^(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5756~0.709187。这些特征揭示出该岩体是壳源的,可能主要来源于古生代增生-碰撞杂岩和相对古老的大陆边缘的重熔。从该岩体采集的两个样品选出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29.2±4.1Ma和237.5±2.7Ma,表明该岩体是在三叠纪中期侵位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推测西伯利亚与中朝古板块之间沿西拉木伦缝合带的碰撞始于二叠纪中期(约270Ma),于三叠纪中期结束;从三叠纪岩浆岩的露头推测,这一碰撞事件形成了从北山向东通过内蒙古南部到吉林中部的近东西走向的巨型山脉;区域上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形成于该山脉演化晚期的伸展构造背景,标志着该区地壳演化新阶段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西拉木伦缝合带 双井子二云母花岗岩 壳源 三叠纪
下载PDF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217
7
作者 刘永江 张兴洲 +8 位作者 金巍 迟效国 王成文 马志红 韩国卿 温泉波 赵英利 王文弟 赵喜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3-951,共9页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晚古生代具有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晚古生代早期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在~320Ma向北的俯冲过程中古亚洲洋板块发生断离,形成火山弧,同时导致其北侧"贺根山"弧后洋的拉开,持续的向北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并于~280Ma贺根山洋已经完全闭合。佳—蒙地块南缘开始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转入内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古亚洲洋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佳—蒙地块 东北
下载PDF
内蒙古西拉木伦成矿带库里吐钼(铜)矿区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及含矿性分析 被引量:39
8
作者 吴华英 张连昌 +1 位作者 陈志广 万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67-878,共12页
西拉木伦成矿带库里吐钼(铜)矿大地构造位于华北板块北缘造山带中段。通过对矿区含矿岩体的主量、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组成进行测试和研究,表明矿区含矿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其SiO_2含量为70.60%~72.95%,Na_2O和K_2O的含量分别为3.98%~4... 西拉木伦成矿带库里吐钼(铜)矿大地构造位于华北板块北缘造山带中段。通过对矿区含矿岩体的主量、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组成进行测试和研究,表明矿区含矿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其SiO_2含量为70.60%~72.95%,Na_2O和K_2O的含量分别为3.98%~4.40%和4.57%~5.49%,里特曼指数σ介于2.9~3.1之间,均小于3.3,指示其属钙碱性岩石系列;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重稀土元素(HREE)分馏轻微[(Gd/Yb)_N=1.05~1.86],轻稀土元素有一定分馏[(La/Sm)_N =4.27~6.41],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分馏较强[(La/Yb)_N=8.03~19.27],具有较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65~0.77);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解上,都显示出Nb、Ta、Ti、P、Ba等元素亏损,Rb、Th、U、K等元素富集的特征;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岩石初始^(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组成变化范围分别为18.3281~18.9980、15.5902~15.6644和37.7778~38.4129;(^(87)Sr/^(86)Sr)_i及ε_(Nd)(t)变化范围分别为O.706113~0.706783和-0.90~+2.04。通过研究该区含矿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本文初步认为该区二长花岗质岩浆来源于新生陆壳,形成于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间的后碰撞阶段;同时本文还对含矿二长花岗岩含矿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矿床研究和进一步找矿预测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后碰撞 库里吐钼(铜)矿 西拉木伦成矿带
下载PDF
内蒙古巴林左旗九井子蛇绿岩锆石U-Pb定年:对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形成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35
9
作者 刘建峰 李锦轶 +2 位作者 孙立新 殷东方 郑培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47-1962,共16页
本文对位于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东段的九井子蛇绿岩中辉长岩脉以及蛇绿岩的围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274.7±1.7)Ma,MSWD=0.079,属于早二叠世晚期;结合前人地层、古生物、岩浆岩等方面的资料,表明... 本文对位于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东段的九井子蛇绿岩中辉长岩脉以及蛇绿岩的围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274.7±1.7)Ma,MSWD=0.079,属于早二叠世晚期;结合前人地层、古生物、岩浆岩等方面的资料,表明内蒙古东南部早二叠世晚期还可能存在大洋盆地。与九井子蛇绿岩呈断层接触的粉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大致构成4个峰值:2350~2700Ma、1700~2100Ma、370~470Ma和250~290Ma,通过与区域构造热事件的对比分析,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中朝古板块的北缘。粉砂岩中最小的锆石年龄为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249±4.7)Ma),该年龄与内蒙古东南部海相地层消失的时代、安加拉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出现混生的时代、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古纬度曲线收敛的时代以及区域上与碰撞相关的岩浆岩形成时代大致相同,据此本文认为九井子蛇绿岩的构造侵位时代应为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初,同时也可能代表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南部 西拉木伦河蛇绿岩 构造演化 古亚洲洋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双井子杂岩锆石LA-MC-ICP-MS测年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江思宏 梁清玲 +1 位作者 聂凤军 刘翼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8-1123,共16页
双井于杂岩产出在内蒙古东部林西县西拉木伦河的南北两侧,由片岩、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组成。前人对其形成时代认识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属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属于早中生代构造强烈变形产物。本文通过对双井子杂岩开展较... 双井于杂岩产出在内蒙古东部林西县西拉木伦河的南北两侧,由片岩、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组成。前人对其形成时代认识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属于前寒武纪变质岩,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属于早中生代构造强烈变形产物。本文通过对双井子杂岩开展较为系统的LA-MC-ICP-MS锆石年代学研究,来限定这套杂岩的形成年代。锆石测年结果表明,绿泥石片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值变化于146.3~1 970 Ma,年龄比较分散,没有获得一个比较可靠的加权平均年龄。黑云斜长片麻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值变化于146.3~1736 Ma,获得2组比较可靠的年龄:一组由10个点组成,加权平均年龄值为(290.5±2.1)Ma,MSWD=0.36,为早二叠世;另一组由5个点组成,加权平均年龄值为(247.5±3.4)Ma,MSWD=0.12,为早三叠世,可能分别代表原岩中两期岩浆的侵位时间。侵位于杂岩中的花岗伟晶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值变化于206.9~2122 Ma,年龄比较分散,也没有获得一个比较可靠的加权平均年龄。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值为(278.4±1.4)Ma,MSWD=1.9,可以代表原岩岩体的侵位年龄,为早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双井子杂岩岩石(包括绿泥石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成分复杂,其主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SiO_2含量变化于61.97%~77.18%,但是所有的岩石样品均具有轻稀土分异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的特征,都是U、Nb、Sr、P、Ti相对亏损,而Th、K、Ce、Nd、Hf、Sm、Y和Yb相对富集。与杂岩中的岩石相比,花岗伟晶岩显示明显不同的Ba亏损和Ta富集,而其他元素的富集和亏损趋势则与其几乎一致。因此,总的来说,双井子杂岩是由不同成分和时代的岩石(包括地层和岩浆岩)混合组成。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上述锆石年龄数据,推测双井子杂岩的形成年龄在230~206 Ma。因此,笔者认为本区可能并不存在前寒武纪基底,双井子杂岩可能是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沿西拉木伦河深断裂形成的一套变形程度较高的中浅变质岩系,并有可能遭受了燕山中晚期的再次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MC-ICP-MS测年 杂岩 双井子 西拉木伦河 内蒙古
下载PDF
西拉木伦河断裂在松辽盆地下部的延伸 被引量:14
11
作者 韩国卿 刘永江 +4 位作者 金巍 温泉波 李伟 梁琛岳 梁道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0-1020,共11页
西拉木伦河断裂作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缝合线,其西段的展布较为明确,但其东段尤其是在松辽盆地下部的延伸一直没有定论。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西部边界嫩江—八里罕断裂、中央断裂构造性质的研究,证实它们都具有左行走滑剪切... 西拉木伦河断裂作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缝合线,其西段的展布较为明确,但其东段尤其是在松辽盆地下部的延伸一直没有定论。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西部边界嫩江—八里罕断裂、中央断裂构造性质的研究,证实它们都具有左行走滑剪切的特征,据此初步提出了西拉木伦河断裂在松辽盆地下部被嫩江—八里罕断裂和中央断裂左行错移的认识。结合已报道的松辽盆地基底高精度锆石年龄数据,松辽盆地南部重力异常特征、MT剖面以及地壳和岩石圈厚度特征,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在松辽盆地下部沿开鲁—通辽—科尔沁左翼中旗—长春一线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河断裂 嫩江-八里罕断裂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基于数字剖面的河流阶地与新构造运动研究——以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河流阶地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文孝 葛梦春 +3 位作者 于庆文 李超岭 赵温霞 谢德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95-1001,共7页
野外调查发现在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存在12级阶地序列。利用数字剖面野外系统对该河流阶地剖面的记录完成全程数字化采集,并进行数字剖面桌面系统厚度自动计算和剖面图、柱状图自动生成,发现该阶地序列中T7、T8、T9保存完好,而时... 野外调查发现在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存在12级阶地序列。利用数字剖面野外系统对该河流阶地剖面的记录完成全程数字化采集,并进行数字剖面桌面系统厚度自动计算和剖面图、柱状图自动生成,发现该阶地序列中T7、T8、T9保存完好,而时代最为古老的T12,根据基座玄武岩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年龄,其形成时代应为上新世—早更新世。通过计算新构造运动抬升速率,将其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数据表明,自中新世以来,该地区新构造运动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总体上新构造运动的强度逐渐趋于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剖面 西拉木伦河 河流阶地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中二叠统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孙跃武 丁海生 +3 位作者 刘欢 张德军 公繁浩 郑月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8-1283,共16页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广兴源乡于家北沟组模式剖面植物化石和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分析,确认于家北沟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以Gigantonoclea hallei Asama、Fascipteris sine...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广兴源乡于家北沟组模式剖面植物化石和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分析,确认于家北沟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以Gigantonoclea hallei Asama、Fascipteris sinensis Stockm.et Math.、Pecopteris taiyuanensis Halle、Pterophyllum daihoense Kaw.等众多华夏植物群典型分子为特征,属于典型的华夏植物群。目前,在中二叠世植物群中,从未发现有华夏和安加拉两大植物群的混生现象,这一事实进一步表明,中二叠世横亘于华北板块和佳蒙地块之间的古亚洲洋尚未闭合,在植物地理分布上起着重要的阻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世 华夏植物群 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 华北板块 佳蒙地块 古亚洲洋
下载PDF
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之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苏美霞 赵文涛 +3 位作者 张慧聪 孙会玲 李红威 范亚丽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4年第5期949-955,共7页
内蒙古地域辽阔,全区跨越了西伯利亚、华北、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四大板块。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构造环境极其复杂。历年来关于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界限的位置,始终是地质工作者讨论的热点。笔者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 内蒙古地域辽阔,全区跨越了西伯利亚、华北、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四大板块。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构造环境极其复杂。历年来关于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界限的位置,始终是地质工作者讨论的热点。笔者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带之地球物理场(重磁场)特征,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应是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终极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 西伯利亚板块 地球物理 西拉木伦河断裂带 缝合带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上二叠统林西组碎屑锆石LA-ICP-MS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健 张德军 +4 位作者 郑月娟 陈树旺 张海华 苏飞 黄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90-1103,共14页
为厘清内蒙古林西县会长地一带出露的一套生物化石匮乏的砂砾岩组合的地质时代、地层归属及其碎屑物质来源,进而探讨西拉木伦河缝合带的形成演化,对研究区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结果主要分布在6个年龄区... 为厘清内蒙古林西县会长地一带出露的一套生物化石匮乏的砂砾岩组合的地质时代、地层归属及其碎屑物质来源,进而探讨西拉木伦河缝合带的形成演化,对研究区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结果主要分布在6个年龄区间:(285±4)^(246±4)Ma(峰值为264 Ma)、(317±5)^(293±4)Ma(峰值为310Ma)、(610±10)^(344±6)Ma(主峰值为423Ma)、(992±14)^(907±13)Ma、(1467±18)^(1424±22)Ma、(1948±14)^(1768±16)Ma,另具3颗年龄分别为(1171±17)、(1238±17)和(2443±31)Ma的锆石。锆石CL图像与Th/U值共同指示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结晶锆石。264Ma的峰值年龄限定了地层的沉积下限为晚二叠世,应属林西组;沉积物源区示踪显示砂岩沉积时具佳蒙板块(北方地块群)与华北板块两个物源区,指示佳蒙板块(北方地块群)与华北板块于晚二叠世时已拼合,拼合位置为西拉木伦河一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西组 岩屑砂岩 碎屑锆石 同位素年代学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下载PDF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河漫滩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包创 陈岳龙 李大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159-3172,共14页
本文利用LA-MC-ICP-MS分析技术,对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河漫滩沉积物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西拉木伦河河漫滩沉积物样品XL中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分为4个组:108~550Ma、699~918Ma、1789~2109Ma和2347~2633Ma;西拉木伦河河漫... 本文利用LA-MC-ICP-MS分析技术,对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河漫滩沉积物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西拉木伦河河漫滩沉积物样品XL中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分为4个组:108~550Ma、699~918Ma、1789~2109Ma和2347~2633Ma;西拉木伦河河漫滩沉积物样品XL2中的碎屑锆石主要分为3个组:122~526Ma、1791~1969Ma和2176~2692Ma。1.8Ga和2.5Ga是华北板块的两个特征年龄,700~900Ma的碎屑锆石在兴蒙造山带中存在,华北板块北缘却不存在。Lu-Hf同位素分析,西拉木伦河河漫滩沉积物大量碎屑锆石为t DM2<1000Ma和εHf(t)>0,部分碎屑锆石t DM2分布在2.7Ga附近。以上特征均表明西拉木伦河河漫滩沉积物具有华北板块北缘与兴蒙造山带的混合特征。但是在有兴蒙造山带物质加入之后,样品XL2中却缺少700~900Ma的碎屑锆石,根据河漫滩沉积物的粒度分析及西辽河U-Pb年龄结果,原因可能是河流的分选作用。根据碎屑锆石U-Pb年龄和t DM2累积曲线的线性混合,华北板块北缘与兴蒙造山带加入到西拉木伦河河漫滩沉积物的比例为1∶1。依据前人公式计算了西拉木伦河河漫滩沉积物物源区各不同时期的重熔/增生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河 碎屑锆石 U-PB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地球物理剖面揭示大兴安岭域壳幔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鹿琪 张宫博 +3 位作者 刘财 杨宝俊 田有 韩江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401-4416,共16页
大兴安岭域,包括大兴安岭及其两侧盆地,穿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和辽源地体.本文在东北地区已有的近东西向的全球地学断面(GGT)资料基础上,在大兴安岭两侧补充了2条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剖面,组构了综合地球物理栅状图;又结... 大兴安岭域,包括大兴安岭及其两侧盆地,穿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和辽源地体.本文在东北地区已有的近东西向的全球地学断面(GGT)资料基础上,在大兴安岭两侧补充了2条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剖面,组构了综合地球物理栅状图;又结合区域内其他7条经综合解译的地球物理剖面,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壳幔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得到如下初步结果:(1)研究区莫霍界面以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为分界,西部和东部深度有明显差异;以索伦山—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为界的南北岩石圈-软流圈界面(LAB)深度、软流圈有明显差异.呈现出地壳东西分带、岩石圈地幔南北分块的特征.(2)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具有较稳定的岩石圈地幔组构,与南部的中朝板块的岩石圈地幔具有较大差别;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岩石圈特征更为接近.(3)获得古缝合带位置线索.林西以南的翁牛特下方存在明显的LAB南北向抬升,这是古亚洲洋闭合在岩石圈尺度上留下的遗迹;索伦山缝合带东延至西拉木伦河,是古亚洲洋闭合的场所.(4)大兴安岭域跨过两条板块缝合带,该区域北部与中部岩石圈组构特征相近,但它们的岩石圈地幔基底并不相同,这是在塔源—喜桂图缝合带于早古生代的拼合之后由数亿年的长期壳幔物质横向均衡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域 壳幔结构 地球物理剖面 地球物理栅状图 索伦山-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构造带的性质与演化: 来自变形和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进 曲军峰 +8 位作者 刘建峰 王艳楠 赵衡 赵硕 张北航 郑荣国 云龙 杨亚琦 牛鹏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0-217,共28页
中亚造山带东段何时与何地关闭,从俯冲到关闭的过程以及随后的陆内演化又经历了什么主要事件,目前还存在不同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林西地区的蛇绿混杂岩及其周围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表明,以杏树洼蛇绿混杂岩和双井片岩为代表的西拉木伦... 中亚造山带东段何时与何地关闭,从俯冲到关闭的过程以及随后的陆内演化又经历了什么主要事件,目前还存在不同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林西地区的蛇绿混杂岩及其周围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表明,以杏树洼蛇绿混杂岩和双井片岩为代表的西拉木伦河构造带是一个晚古生代的增生楔,在该混杂岩带中发育了典型的岩块被包裹在基质中的构造。该楔体被中、晚二叠世克德河砾岩所覆盖。增生楔中最早的近东西向构造代表了向南俯冲阶段的变形,随后继续经历向北的逆冲推覆,卷入了中、晚二叠世地层,形成了碰撞期的变形;在晚二叠世末期-三叠纪早期,蛇绿混杂岩以及上覆的克德河砾岩又经历了区域性的强烈的右行韧性剪切,并发生应变分解。晚二叠世区域性的右行韧性剪切在中亚造山带南缘普遍发育,代表了中亚造山带已经全部进入陆内环境。双井片岩也经历了与蛇绿混杂岩类似的变形事件,在增生楔下部经历变质作用,并在碰撞期抬升至地表,晚期为区域性的右行剪切。同时,结合锆石与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测试表明,双井片岩和蛇绿混杂岩共同经历了中、晚侏罗世源自北侧蒙古-阿霍茨克大洋关闭导致的近南北向挤压、早白垩世期间遍及东亚的区域性伸展以及晚白垩世短暂的构造反转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西拉木伦构造带 蛇绿混杂岩 低温热年代学 双井片岩
下载PDF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蛇绿岩带中二叠纪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7
19
作者 王玉净 樊志勇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8-69,共12页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杏树洼蛇绿岩带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11属9种1相似种4末定种及伴生的1个台型牙形类Mesogondolelasp.,这些化石常见于日本西南部,北美西部Oregon、Nevada等地区,菲律宾巴拉...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杏树洼蛇绿岩带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11属9种1相似种4末定种及伴生的1个台型牙形类Mesogondolelasp.,这些化石常见于日本西南部,北美西部Oregon、Nevada等地区,菲律宾巴拉望,泰国东南部,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孟连地区中二叠世Guadalupian期地层中,它们属于FolicuculusscholasticusFo.ventricosus带,Fo.bipartitusFo.Charveti带或NeoalbailelaoptimaNeo.ornithoformis带中的重要分子。这个动物群的时代最有可能是Guadalupian中、晚期的,这个时间也可能是蛇绿岩带形成和蒙古洋最后封闭形成缝合线的时间。该蛇绿岩带应属于海西期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西拉木伦河断裂是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的缝合线,其北部蛇绿岩带不是属于中朝板块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二叠纪 蛇绿岩带 内蒙古 西拉木伦河
下载PDF
西拉木伦河断裂重、磁、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袁永真 张小博 +1 位作者 张鹏辉 钟清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5年第6期1299-1304,共6页
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主体位于天山—兴蒙地槽系的中东部,沿西拉木伦河近东西走向延伸,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带。该断裂带的界限位置一直是地质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对于断裂带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对大... 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主体位于天山—兴蒙地槽系的中东部,沿西拉木伦河近东西走向延伸,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带。该断裂带的界限位置一直是地质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对于断裂带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对大兴安岭以东的地区研究甚少。笔者从重、磁、电的角度分析了西拉木伦河断裂在大兴安岭以东地区的重、磁、电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各异常场进行了分离,基于获得的含有异常信息的各阶图像,并结合大地电磁剖面,综合推断出西拉木伦河断裂的空间展布情况,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是一条超壳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河断裂 小波细节 大地电磁测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