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医大师王晞星基于阴火理论辨治癌性发热经验 被引量:1
1
作者 石智尧 房致永 +3 位作者 郭雨西 杨丽莉 郭智 王晞星(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169-2174,共6页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与肿瘤直接相关或因肿瘤治疗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国医大师王晞星教授从“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为癌性发热之关键病机,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三脏,当以甘温益气、健脾升阳、...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与肿瘤直接相关或因肿瘤治疗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国医大师王晞星教授从“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为癌性发热之关键病机,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三脏,当以甘温益气、健脾升阳、清泻阴火为首要治则;同时应重视“土木关系”,通过养血解郁、疏肝散火之法以调和肝脾;并通过滋阴清热、引火归元之法阻断阴火的传变。王晞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化裁创制补中调肝汤(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陈皮、蜈蚣、石见穿、八月札、炙甘草等),通过益中气、补肝血、调肝气、消癥散结,以调和人体寒热阴阳,可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癌性发热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发热 阴火理论 脾胃气虚 阴火上冲 补中调肝汤 国医大师 王晞星 名医经验
下载PDF
王晞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经验举隅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姝丹 王晞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0期1366-1369,共4页
食管克罗恩病、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消化系统的疑难病,其病缠绵难愈,病情反复,病机总属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是调和寒热的代表方剂,王晞星教授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王晞星教授运用... 食管克罗恩病、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消化系统的疑难病,其病缠绵难愈,病情反复,病机总属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是调和寒热的代表方剂,王晞星教授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王晞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切中病机,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疾病并且取得满意的效果。笔者有幸侍师身侧,收集病例,选取了三例临床典型验案,总结了王晞星教授以调和寒热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克罗恩病、胃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的宝贵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疑难病 半夏泻心汤 王晞星
下载PDF
王晞星教授治疗胰腺癌临床辨证经验总结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海富 王晞星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11期62-64,共3页
王晞星教授擅长治疗胰腺癌,本文总结了王晞星教授对胰腺癌病因病机的分析,和他的治疗方法和用药特点。
关键词 王晞星 胰腺癌 病因病机 治疗方法 用药特点
下载PDF
最早一幅西夏地图——《西夏地形图》新探 被引量:39
4
作者 黄盛璋 汪前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关于《西夏地形图》的绘制年代,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此图为宋人所绘,证据是文献记载此图出于宋人《范文正公集》;一种认为:此图为清人所绘,因为所见实物仅存于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一书中。本文作者由于在明万历... 关于《西夏地形图》的绘制年代,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此图为宋人所绘,证据是文献记载此图出于宋人《范文正公集》;一种认为:此图为清人所绘,因为所见实物仅存于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一书中。本文作者由于在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刻《宋两名相集》中找到了此图,从而否定了"清代说"。继而又结合图的内容和有关文献分析,推定地图为宋代官吏绘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从而基本上解决了地图的年代问题。文中还着重分析了这幅迄今所见最早西夏地图的地学内容和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制年代 西夏 地形图 宋两名相集
下载PDF
王晞星教授巧用滋水清肝饮验案举隅 被引量:2
5
作者 姚洁琼 李宜放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28期85-85,87,共2页
滋水清肝饮出自《医宗已任篇》,以滋阴清热、镇心安神为主,然而在临床上并未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王老师将其巧妙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本文选取4例验案,介绍王晞星教授巧用滋水清肝饮的经验。
关键词 王晞星 滋水清肝饮 验案
下载PDF
试论中日隐逸文学的异同——以陶渊明与西行法师为中心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贺英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5-109,共5页
中国与日本古代文学史上都出现过隐逸文学,陶渊明与西行法师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西行法师被称为日本隐逸文学的第一人。陶渊明与西行法师都在隐逸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他们所处的时代... 中国与日本古代文学史上都出现过隐逸文学,陶渊明与西行法师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西行法师被称为日本隐逸文学的第一人。陶渊明与西行法师都在隐逸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隐逸动机、所创作的诗歌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生活于乱世,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从隐逸动机上来看,陶渊明及中国的隐逸者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而西行法师及日本的隐逸者则更多是出于宗教上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隐逸文学 陶渊明 西行法师 异同
下载PDF
王晞星应用六君子汤合四逆散治疗吞咽不畅验案举隅 被引量:1
7
作者 姚洁琼 李宜放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31期80-81,共2页
吞咽不畅多由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所致,王老师将六君子汤与四逆散巧妙结合、有效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从方剂溯源、典型病案、心得体会三个角度介绍了王晞星教授应用六君子汤合四逆散治疗吞咽不畅的经验。
关键词 王晞星 六君子汤 四逆散 吞咽不畅 验案
下载PDF
董其昌的绘画意象创构论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以保 赵美玲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5期137-144,共8页
董其昌对绘画创作提出一系列观点,在心物关系上,提出"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主张师古人和师造化,进而以天地为师,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外师造化"观。在构思孕育上,主张"胸中脱去尘俗,自然丘壑... 董其昌对绘画创作提出一系列观点,在心物关系上,提出"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主张师古人和师造化,进而以天地为师,极大地发展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外师造化"观。在构思孕育上,主张"胸中脱去尘俗,自然丘壑内营",重视主体修养,也发展了"中得心源"观。在意象传达上,既推崇一挥而就的"墨戏",又反对过于"简率",表现出综合南北宗的特征。董其昌绘画创作思想影响晚明和清代画坛,为文人画审美意识成为中国山水画正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绘画创作 感兴 墨戏
下载PDF
碎屑重矿物分析对内蒙古西乌旗早二叠世寿山沟组的物源指示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英利 郭现轻 +2 位作者 孙立新 马收先 施立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5-1170,共16页
碎屑重矿物由于相对比较稳定,蕴含重要的成因信息,对其进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能够还原岩石形成的物源区和盆地构造背景。内蒙古西乌旗早二叠世寿山沟组一段主要由砂岩夹砾岩等组成,二段主要由粉砂岩、泥岩等组成。重矿物分析表明,寿山... 碎屑重矿物由于相对比较稳定,蕴含重要的成因信息,对其进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能够还原岩石形成的物源区和盆地构造背景。内蒙古西乌旗早二叠世寿山沟组一段主要由砂岩夹砾岩等组成,二段主要由粉砂岩、泥岩等组成。重矿物分析表明,寿山沟组一段和二段砂岩重矿物主要有锆石、尖晶石和石榴子石等,指示其物源区为岩浆岩和变质岩。重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电气石成分指示其具贫锂花岗岩和变沉积岩物源,尖晶石成分指示其具岛弧和洋中脊玄武岩类物源,石榴子石成分指示其具高级变质基性岩源区。综合物源分析显示,寿山沟组主要来源于迪彦庙蛇绿岩、锡林浩特杂岩和本巴图组玄武岩等。结合区域地质对比,认为寿山沟组形成于弧后盆地,古亚洲洋在早二叠世时期尚未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西乌旗 寿山沟组 物源分析 电子探针 弧后盆地
下载PDF
从《应星日记》看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振忠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1-132,共12页
绩溪民间文献《应星日记》以粮食供应和民间信仰为主,从一些侧面描述了此一时段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揭示明清鼎革之际乡土社会的纷乱图景:阶级矛盾与族姓纷争,应是17世纪中叶地方社会纷乱图景的不同侧面,族姓纷争加速了宗族的整合,并对地... 绩溪民间文献《应星日记》以粮食供应和民间信仰为主,从一些侧面描述了此一时段民众的日常生活,并揭示明清鼎革之际乡土社会的纷乱图景:阶级矛盾与族姓纷争,应是17世纪中叶地方社会纷乱图景的不同侧面,族姓纷争加速了宗族的整合,并对地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介绍《应星日记》的史料价值,可透视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星日记》 徽州 绩溪旺川 族姓纷争 社会
下载PDF
《易序》作者略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程林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50,共5页
《易序》为朱熹著作《周易本义》中的一篇序文,但此文也被收入程颐的《程子遗文》及程颐的弟子周行己的《浮洼集》中。谁是《易序》的真正作者,众说纷纭。本文从文献的角度和思想的关联上断定朱熹是这篇序文的真正作者。
关键词 《易序》 朱熹 程颐 周行己
下载PDF
朱熹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思考——朱子性论精神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士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8-29,62,共3页
朱熹关于性的论述相当深广,超越了以往人性论的范畴。其性论的第一个层次内容不但看重人类社会本身,而且强调人性的正向之理:仁义礼智。朱熹性论的第二个层次内容是广义的人物之性:性即理。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第一层次内容虽然... 朱熹关于性的论述相当深广,超越了以往人性论的范畴。其性论的第一个层次内容不但看重人类社会本身,而且强调人性的正向之理:仁义礼智。朱熹性论的第二个层次内容是广义的人物之性:性即理。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第一层次内容虽然是核心,但只有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才能使天人之理贯通,才能使人类的德性在更深刻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弘扬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性论 正向之理 性即理
下载PDF
李退溪对朱熹的性情论的阐发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品端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性和情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朱熹对性情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以"理"为本体的性情论。李退溪总结和发展了朱熹的性情学说,从"心与理"、"心与性情"、"道心与人心"三个方面... 性和情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朱熹对性情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以"理"为本体的性情论。李退溪总结和发展了朱熹的性情学说,从"心与理"、"心与性情"、"道心与人心"三个方面对朱熹的性情学说进行了阐发,使朱熹的性情学说更加完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退溪 朱熹 性情观 阐发
下载PDF
问题意识与话语构建:皋陶文化中的法刑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育良 郭文君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对于皋陶法刑文化的研究,宜取国家构建与社会转型为视角,揭示和围绕研究对象置身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触发的问题意识,梳理其法刑话语构建及逐渐形成的历史,探讨关于皋陶作刑、司法的种种比较分散的说法,逐渐汇合成皋陶为中国法刑源祖说的情... 对于皋陶法刑文化的研究,宜取国家构建与社会转型为视角,揭示和围绕研究对象置身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触发的问题意识,梳理其法刑话语构建及逐渐形成的历史,探讨关于皋陶作刑、司法的种种比较分散的说法,逐渐汇合成皋陶为中国法刑源祖说的情况;以及宋代"近世"化背景下,朱熹等人对于"明刑弼教"和"桃应难题"等相关话语的重新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皋陶文化 法刑 朱熹 明刑弼教 桃应难题
下载PDF
论王阳明的俟命之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胜军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24-27,共4页
王阳明认为"俟命"是初学立心之始,与朱熹将之作为修养工夫的最高层次不同,它展示了陆王心学关注现实生命、强调"知行合一"的特别进路。"俟命之学"贯穿了阳明一生的许多阶段,而在贵州龙场的悟道又对此有... 王阳明认为"俟命"是初学立心之始,与朱熹将之作为修养工夫的最高层次不同,它展示了陆王心学关注现实生命、强调"知行合一"的特别进路。"俟命之学"贯穿了阳明一生的许多阶段,而在贵州龙场的悟道又对此有某种开启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俟命 朱熹 知行 心学
下载PDF
论《封神演义》的作者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彦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59-61,共3页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明舒载阳刻本卷二题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二是清乾隆时编篡的《传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题解云:“《封神演义》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未知的否。”近数十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坚持陆西...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明舒载阳刻本卷二题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二是清乾隆时编篡的《传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题解云:“《封神演义》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未知的否。”近数十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坚持陆西星是《封神演义》的作者这一说法,但仍缺少强有力的论据以证此说。本文一方面借鉴柳存仁的论证方法,通过《封神演义》与陆西星的著述进行文本的细读和互勘,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从而推断出于一人之手笔;另一方面从陆西星的丹道思想中分析并推理与《封神》相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西星 内丹 性命 三教
下载PDF
朱熹知行关系新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磊 《宜宾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45-51,共7页
知行学说是朱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格物致知学说相互印照补充,其中知行关系独具特色:在知至之后知可以向行自然转化,在知至的基础上,知行具有一体性和合一性;在知未至时,则应当下主敬的劝勉工夫促成知行的转化。前者是知行合一的... 知行学说是朱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格物致知学说相互印照补充,其中知行关系独具特色:在知至之后知可以向行自然转化,在知至的基础上,知行具有一体性和合一性;在知未至时,则应当下主敬的劝勉工夫促成知行的转化。前者是知行合一的本体态,后者是知行合一的非本体态,即无论何种情形,朱熹都强调要知行合一。这两种"知行合一"态在工夫论和境界论的视域中可以完美地融合,它们貌似分离,实则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知至 知行 格物致知
下载PDF
颜元的批判精神与泥古情结——兼论清初士人的“文化宿命”
18
作者 田勤耘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49,共6页
清初思想家颜元对当时空疏的学风进行猛烈批判,力排宋学、汉学,主张"习行",从实事实物中求道,但因其自身气质性格及所凭藉思想资源都来自传说中的"三代",使得他在拿起批判的思想武器的同时又过于泥古而不知变通,无... 清初思想家颜元对当时空疏的学风进行猛烈批判,力排宋学、汉学,主张"习行",从实事实物中求道,但因其自身气质性格及所凭藉思想资源都来自传说中的"三代",使得他在拿起批判的思想武器的同时又过于泥古而不知变通,无法突破旧有思想的桎梏。这或许正是颜元以及与他同时代士人们所难以摆脱的"文化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元 习行 泥古情结
下载PDF
《西域行程记》与别失八里西迁考
19
作者 王继光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2,共7页
本文对明代陈诚《西域行程记》的路线、内容、成书时间、原抄本面貌、文献价值做了系统料理,并对所涉洪武、永乐时期明王朝与别失八里王国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考察,订正了别失八里王国西迁的时间。
关键词 《西域行程记》 别失八里王国 西迁 明王朝 陈诚
下载PDF
朱熹论“性”与“命”
20
作者 史少博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3期96-102,共7页
朱熹论“性”和“命”都离不开“理”本体之视阈。朱熹分析“性分”是以“理”言之、“命分”是“兼气”言之,又论述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与“理之命”“气之命”之关联。朱熹创造性地用“理一分殊”阐释“性”与“命”,诠释了通... 朱熹论“性”和“命”都离不开“理”本体之视阈。朱熹分析“性分”是以“理”言之、“命分”是“兼气”言之,又论述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与“理之命”“气之命”之关联。朱熹创造性地用“理一分殊”阐释“性”与“命”,诠释了通过“理一分殊”完成每人各一“性”“命”的过程,由此贯通了人性论、宇宙论和本体论。朱熹还通过阐发“理”作为“本然的性”存在于人,说明了道德修养对人恢复本体之明的重要性。然而,朱熹论“性”与“命”只是按照孔孟“性本善”路线用“理”阐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