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1
作者 Li Dalong Zhang Qiuyue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3期1-13,共13页
Building multiethnic China was primarily driven by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main ethnic groups within Chinese territory, but the process was recorde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ethnic group discourse system of an... Building multiethnic China was primarily driven by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main ethnic groups within Chinese territory, but the process was recorde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ethnic group discourse system of ancient China, so there is some doubt whether “nation state” theory can interpret it precisely. This paper manages to figure out the trajectory of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main ethnic groups propelled by ancient Chinese people from the Xia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by focusing on traditional views on ethnic groups of ancient China. This paper contend that although there were the phenomena of naming the products of the integrations after the regimes they belonged to,“Han people,”“Hua people” and even “Zhonghua(Chinese) people,” became the designations of main cohesive ethnic groups in China over time, and the concept of “Chen Min(subjects)” and the appearance of “nationals” that develope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their identity, which Liang Qichao referred to as “Chinese nation”. Efforts by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to bridge the gaps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by developing a community of “subjects”(Chenmin), produced the concept of “Chinese nation” which included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with the “Han people” as the main group. This new community merely represents the present-day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internal integration contin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 PEOPLE HAN PEOPLE Zhonghua PEOPLE CHINESE nation
下载PDF
夏号考
2
作者 冯时 《文物季刊》 2024年第3期79-88,共10页
有关夏代的国号问题,向无异辞,传世文献及东周金文皆称其为“夏”。然而据此梳理夏商及西周史料,对夏史的追寻却了无踪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文邑”朱书,闻喜酒务头商墓出土的文氏铜器,以及传世的有关文氏与文夏的铭文资料,为重... 有关夏代的国号问题,向无异辞,传世文献及东周金文皆称其为“夏”。然而据此梳理夏商及西周史料,对夏史的追寻却了无踪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文邑”朱书,闻喜酒务头商墓出土的文氏铜器,以及传世的有关文氏与文夏的铭文资料,为重建有夏国号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考证夏代初以“文”为其本号,体现了夏道重文崇德的文化传统。商人则以覆屋之形的“文”作为亡夏之氏,更晚又增地名“夏”而以“文夏”为氏,最终则剔除“文”字,仅存“夏”而为国号。有夏国号转变事实的揭示对夏史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号 文邑 文夏
下载PDF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中国式”国家治理 被引量:2
3
作者 臧明 顿一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08-115,共8页
“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 “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为国家与民众认可的“礼仪标识”,促成了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形成,为后世开创了治国理政的典范。从“夷夏之辨”到“夷夏若一”,公羊经师根据时代之变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损益阐释,而王朝的更迭则使“大一统”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一环,并不断拓展到了信仰世界、社会治理、文化认同等领域,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整合。这既保证了中国的持续一统,亦体现了“和而不同”“华夷一统”“多元一体”等治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夷夏 多元一体 中国式国家治理
下载PDF
治与不治:不同境况下王船山对待夷狄的两种判断
4
作者 王羿龙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14,共6页
随着明朝瓦解、满人入关,夷夏之辨再次成为时人关切的焦点。以船山为代表的明朝遗民也非常关注由政治动荡引发的文化冲突以及这一冲突对中国文明的纯粹性的影响。王船山十分重视地理对天命的承载与分殊作用,在强调“夷狄”一语文化义的... 随着明朝瓦解、满人入关,夷夏之辨再次成为时人关切的焦点。以船山为代表的明朝遗民也非常关注由政治动荡引发的文化冲突以及这一冲突对中国文明的纯粹性的影响。王船山十分重视地理对天命的承载与分殊作用,在强调“夷狄”一语文化义的同时,也从族群生成的角度对“夷狄”进行了区分。王船山延续了《春秋公羊传》中的“王者不治夷狄”观念,一方面,从天命分殊、事有善恶的角度,将“不治”限制在“四裔之夷狄”之下,并为这种“不治”的正当性做了形而上学的说明;另一方面,对于九州之内的夷狄,注重其中国属性,从而将“不治”引向了“不得不治”。这两种境况下的不同判断共同为船山夷夏观中的民族主义面向做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夷夏观 民族主义 文化冲突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内天下”观:概念、维度与实践
5
作者 都永浩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0,共14页
“天下”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的“自在”形式,本文从中华民族相对封闭的天赐地理空间出发,讨论“天下”地理空间的内部性、人文空间的“内聚性”以及“内聚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形容为“漩涡内聚”。“内天下”之下必然导致族类及... “天下”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的“自在”形式,本文从中华民族相对封闭的天赐地理空间出发,讨论“天下”地理空间的内部性、人文空间的“内聚性”以及“内聚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形容为“漩涡内聚”。“内天下”之下必然导致族类及其文化的明显差异,如何化解这种明显差异产生的张力?如何让“五方之民”在“天下”共存共在?需要适应“内天下”状态的观念之形成,并且要把这些观念付诸实践。“内天下”观的形成和成熟促成了两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曰中华民族的内聚属性;二曰中华民族的内聚化进程。内聚属性与“天下”的“漩涡内聚”效应及观念相关,而“内聚化”则是“内天下”观的实践过程,其最高目标和成果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实现“天下”一体的目标就是要在“内天下”观的统摄下,形成化解内部矛盾和冲突的各种方法,实现“夏夷互变”“声教”定“天下”“化异为和”等。“内天下”观是今天进行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内天下”观 中心 夏夷 共同体
下载PDF
华夏考 被引量:21
6
作者 詹鄞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8,共26页
在殷墟甲骨文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文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爱”。本文主要通过甲骨文字形与周秦两汉古文字中已确认的“华... 在殷墟甲骨文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文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爱”。本文主要通过甲骨文字形与周秦两汉古文字中已确认的“华”、“夏”等字的形体比较,考释甲骨文(华)“夏”二字。“华”和“夏”本来都是地理上的名称,分别指华山和大夏。两者对峙于黄河南北,遥遥相望,迤逦相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河”神擘开“华、夏”的神话。由此得以理解甲骨卜辞“河”、“华”、“夏”三神相提并祀在认识上的根源。“华夏”一带正是上古尧舜禹和商周秦各代相继据有的核心重地,被视为“中土”。“华”“夏”由此转化为“中国”(指中土)的代称,而与“四方”、“四夷”相对;又以处“中”之义转化为“中华”、“中夏”之称,均为地域概念;然后以地域文化的内涵转化指“中国”人民。“华夏”作为民族之称,代表的不是血缘上的,而是地域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论文分四部分:一、释甲骨文;二、释甲骨文“夏”;三、“华”“夏”地望及开辟神话;四、“华”“夏”地位与华夏族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HUA 山川祭祀 "夏"字 右宗 大夏地望 巨灵神话 中土 中国 中华 中夏 华夏民族 中华民族 地域文化 起源 华夏文明
下载PDF
论西夏人的尚武精神 被引量:5
7
作者 樊丽沙 杨富学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66-70,共5页
党项是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于1038年至1227年间以银川为中心建立了雄强一时的西夏王朝。在西夏国家形成过程中以及西夏立国期间,西夏人剽悍粗犷、尚武善战的民族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后来,随着统治阶级的腐化,经济生活的... 党项是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于1038年至1227年间以银川为中心建立了雄强一时的西夏王朝。在西夏国家形成过程中以及西夏立国期间,西夏人剽悍粗犷、尚武善战的民族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后来,随着统治阶级的腐化,经济生活的农业化,尤其是儒学与佛教思想的输入,尚武精神逐渐弱化,最终亡于蒙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游牧民族 尚武精神 历史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 被引量:9
8
作者 汪高鑫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53,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偏激、落后,以蔑视少数民族、鼓吹"戎晋不杂"论的江统的《徙戎论》为代表;而南北朝时期则是南北方政权都以正统自居,斥对方为僭伪;而在这种相互争正统的政治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民族关系 夷夏之辨 《徙戎论》 历史文化认同
下载PDF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的民族政策 被引量:3
9
作者 颜丙震 《绥化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70-72,共3页
范仲淹曾在北宋庆历年间担任庆州知州,主持西北军务。此地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使得能否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成为关乎宋夏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范仲淹上任后认真分析了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政策。他... 范仲淹曾在北宋庆历年间担任庆州知州,主持西北军务。此地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使得能否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成为关乎宋夏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范仲淹上任后认真分析了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政策。他对待诸羌恩威并施、安抚笼络,并对其中的熟户、生户,采取不同对策以争取民心。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当地民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羌民为宋所用,巩固了宋代边防,扭转了宋夏战争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宋夏战争 民族政策
下载PDF
夏族起源、活动区域与禹都阳城探索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隆文 《殷都学刊》 2010年第4期44-54,共11页
夏族兴起於河济之间、禹都阳城在河南濮阳的说法均不正确。夏族兴起应在伊洛流域,禹都阳城在河南登封。
关键词 夏族 都阳城 伊洛流域
下载PDF
先秦民族史观钩沉--兼论周朝“夷夏”之辨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共11页
如何看待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时期的民族,我们固然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吸收以“文化”判别“民族”这一观点,亦即通过后天的文化因素(如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礼制风俗、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民族意... 如何看待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时期的民族,我们固然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吸收以“文化”判别“民族”这一观点,亦即通过后天的文化因素(如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礼制风俗、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民族意识等)来判别民族。除此主观标准之外,实则不可忽视一个客观标准,即先天的生理因素是鉴定民族的客观标准,如生理特征(遗传特征)、血缘关系(包括祖先传说与世系追记)等。对蛮夷戎狄的民族偏见与民族歧视是周朝“夷夏观”的主体内容,而“以夏变夷”则是其主流导向,这是周朝“夷夏之辨”的要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周朝 民族 夷夏 人类学
下载PDF
论金代文学中所表现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扬忠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0-90,共11页
宋、金对峙时期,双方都以华夏正统自居。南宋一方,由于遭到金的侵略,退处半壁江山,因而爱国主义高涨。而在金朝内部,伴随着整体性汉化的趋势,同时因为证明其统治中原地区合法性的需要,也产生了“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这种思想意... 宋、金对峙时期,双方都以华夏正统自居。南宋一方,由于遭到金的侵略,退处半壁江山,因而爱国主义高涨。而在金朝内部,伴随着整体性汉化的趋势,同时因为证明其统治中原地区合法性的需要,也产生了“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这种思想意识在金代文学中有着系统而鲜明的表现。金代文学表现“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熙宗、海陵二朝,汉化的开展与政治统治的需要催生了华夏正统意识,这种意识一产生,便在诗文作品中有所表现;二、世宗、章宗二朝,汉化的完成和“文治”盛世的出现,使得华夏正统意识空前高涨,甚至出现了自居华夏正统而视南宋为“蛮”、“夷”的极端思想,这些思想意识在当时的代表性作家那里有鲜明的反映;三、卫绍王、宣宗、熙宗三朝,由于中原地区受蒙古、南宋的双向进攻,金人的“中国”意识和华夏正统观念不弱反强,在亡国之际大放光芒。这种光芒投射到了元好问等一批金末文学家的反映沧桑之变的作品里,而元好问编纂《中州集》更表明金人的这种思想意识已经得以升华。这种思想意识最终为南宋遗民所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金代文学 汉化 华夏正统
下载PDF
试论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史观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珍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4-50,共7页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史学中民族史观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正统观念的变化与史书求实风气的影响 ,宋代民族史观在理论形式与史学实践中都表现出相当多的积极因素 ;但同时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也出现了更为理论化的形...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史学中民族史观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正统观念的变化与史书求实风气的影响 ,宋代民族史观在理论形式与史学实践中都表现出相当多的积极因素 ;但同时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也出现了更为理论化的形态。辽、夏、金作为以武力建国的少数民族政权 ,在吸纳汉族文化的同时 ,本民族文化也取得长足进展 ,与此相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观 史学 中都 风气 少数民族政权 正统观念 汉族文化 武力 民族矛盾 国史
下载PDF
西夏军事体育概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广茂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5-27,共3页
通过对我国北宋时期长期存在和发展 ,并与之相抗衡的以党项族为主要民族的西夏国的军事体育内容的发掘、研究与展示 ,使我们了解了一个处于鼎盛时期的西夏古国的军事体育及其带有原始体育痕迹的军事训练和作战等各方面的内容 ,可以看出... 通过对我国北宋时期长期存在和发展 ,并与之相抗衡的以党项族为主要民族的西夏国的军事体育内容的发掘、研究与展示 ,使我们了解了一个处于鼎盛时期的西夏古国的军事体育及其带有原始体育痕迹的军事训练和作战等各方面的内容 ,可以看出在冷兵器时代体育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军事体育 党项族 部落斗争 社会背景 后备兵源
下载PDF
夏后氏同姓国族考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郜丽梅 《殷都学刊》 2008年第4期33-38,共6页
据《史记》记载,夏后氏有11个同姓国族,其存亡断续及地理分布,历来聚讼不已。考古和文献证实,夏后氏大部分同姓国族都曾迁徙,而多迁往黄河下游所谓"东夷"一带。同姓国族的东迁,使文献中夏代同名国族在不同地域出现,为后世研... 据《史记》记载,夏后氏有11个同姓国族,其存亡断续及地理分布,历来聚讼不已。考古和文献证实,夏后氏大部分同姓国族都曾迁徙,而多迁往黄河下游所谓"东夷"一带。同姓国族的东迁,使文献中夏代同名国族在不同地域出现,为后世研究带来混乱,这同时也显示夏代政治活动中心的变迁,为夏文化的内涵提供新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后氏 同姓国族 夏文化
下载PDF
“华夏”考——兼论中国早期国家政制的酝酿与形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富祥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37-45,共9页
“华夏”一词起于时代称谓“虞夏” ,兼包地域、政治、民族、文化诸涵义 ,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代称。华夏民族滥觞于传说古史上的“五帝”时代 ,其间颛顼的宗教改革标志着中原部落大联盟的日趋成熟 ,而到虞舜为盟主时 ,大联盟的... “华夏”一词起于时代称谓“虞夏” ,兼包地域、政治、民族、文化诸涵义 ,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代称。华夏民族滥觞于传说古史上的“五帝”时代 ,其间颛顼的宗教改革标志着中原部落大联盟的日趋成熟 ,而到虞舜为盟主时 ,大联盟的政治体制已基本具备早期华夏国家的雏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 颛顼 虞舜 民族文化共同体 中国早期国家政制
下载PDF
北宋“正统”“夷夏”“中国”诸观念问题新探——以士大夫言论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灿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59,共12页
"正统""夷夏"和"中国"诸观念,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思想观念。对北宋时期这些相关观念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严重分歧: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总体上仍遵循前代传统,并未产生质的变化;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格外... "正统""夷夏"和"中国"诸观念,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思想观念。对北宋时期这些相关观念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严重分歧: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总体上仍遵循前代传统,并未产生质的变化;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格外强调民族区隔,实际上产生了新的类似于近世民族主义的思想因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通过大量史料可以证明:北宋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情势的特殊性,虽有一些相应的与时代相关的特殊内容,但是,其在总体思想倾向上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是一直延续着古代中国的基本思想文化传统,故其不能被论断为"近世中国民族意识的远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正统 夷夏 “中国” 民族意识
下载PDF
论黄震遐创作的基本思想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钱振纲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2-56,共5页
黄震遐是民族主义文艺派的重要作家。《陇海线上》、《黄人之血》、《大上海的毁灭》是其代表性作品。《陇海线上》站在国民党蒋系的立场上反对国民党其他派系 ,却以“报效国家”为标榜 ;《黄人之血》表层意识是鼓吹大亚西亚主义 ,深层... 黄震遐是民族主义文艺派的重要作家。《陇海线上》、《黄人之血》、《大上海的毁灭》是其代表性作品。《陇海线上》站在国民党蒋系的立场上反对国民党其他派系 ,却以“报效国家”为标榜 ;《黄人之血》表层意识是鼓吹大亚西亚主义 ,深层意识则是反苏 ;《大上海的毁灭》表面上是在歌颂抗日英雄 ,实际上却是为蒋介石的对日妥协政策辩护。三部作品分别表现了黄震遐对待国内军阀战争、中苏关系、中日关系的不同态度。而在这些不同态度的背后 ,却有着基本的思想特征。这就是以民族主义为旗号 ,而又体现国民党蒋系的政治意志。由于他所维护的党派在政治代表性上的狭隘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震遐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民族主义
下载PDF
“夷”与“满汉”:晚清民族主义起源探微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文哲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27-34,共8页
清初,满洲皇帝通过建构"满洲共同体",消解了传统的"夷夏之辨"。鸦片战争期间,"外夷"入侵又冲击了清前期判别"夷""夏"的准则和"夷夏之辨"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 清初,满洲皇帝通过建构"满洲共同体",消解了传统的"夷夏之辨"。鸦片战争期间,"外夷"入侵又冲击了清前期判别"夷""夏"的准则和"夷夏之辨"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夷夏之辨"模式认知"世界"的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夷"被以条约的形式禁止,阻塞了传统"夷夏之辨"对西方列强的认识。不过"夷"在晚清的运行轨迹却因为这种阻塞发生了转变:指称更加明晰,内涵趋于僵化。清末满汉之争日趋激烈,"夷"又转为"满洲"的象征符号,"夷夏之辨"再起并与西方传入近代民族主义相"会通",形成"外拒白种,内覆满洲"的民族主义。"夷"之地位与内涵的转换是晚清民族主义内涵多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族主义 满汉 夷夏观
下载PDF
论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确立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伟杰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4-78,共5页
梁启超虽然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启蒙者,但是其自身民族主义思想的确立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观念的角度来看,梁启超最初产生的是夷夏有别意识,但他后来却高举起天下主义及黄色种族主义大旗。经过理性的思考,梁启超最终依据西方民族主... 梁启超虽然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启蒙者,但是其自身民族主义思想的确立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观念的角度来看,梁启超最初产生的是夷夏有别意识,但他后来却高举起天下主义及黄色种族主义大旗。经过理性的思考,梁启超最终依据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确立了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夷夏有别 天下主义 黄色种族主义 民族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