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泌阳凹陷下二门地区核桃园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区分析
1
作者 刘蕊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2期51-55,共5页
为了深化下二门地区核桃园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研究,利用ICP-AES对下二门及其周缘核桃园组砂岩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并探讨物源区砂岩成分的相似程度、母岩类型和风化强度。结果表明,下二门地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元素聚类分析结果存... 为了深化下二门地区核桃园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研究,利用ICP-AES对下二门及其周缘核桃园组砂岩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并探讨物源区砂岩成分的相似程度、母岩类型和风化强度。结果表明,下二门地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元素聚类分析结果存在明显南北差异;化学组分变化指标(ICV)和化学蚀变作用指标(CIA)均反映区内砂岩的碎屑成分未受到强烈风化作用,为低等风化条件下的初次沉积;区内北部受侯庄物源影响,为中远源沉积,母岩是酸性岩浆岩,而南部主要为梨树凹物源,母岩为变质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二门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母岩类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关中西部金文地名探源——以“漆”“杞”为例
2
作者 王博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11,共7页
夏朝灭亡后,夏族的一支曾西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并与周人联姻。周人后为戎狄所迫,向南向西迁至今陕西关中西部地区自称“有夏”,迁徙沿途地名印证了两族先民的足迹。《亳鼎》中的地名“杞”与《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囘中”... 夏朝灭亡后,夏族的一支曾西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并与周人联姻。周人后为戎狄所迫,向南向西迁至今陕西关中西部地区自称“有夏”,迁徙沿途地名印证了两族先民的足迹。《亳鼎》中的地名“杞”与《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囘中”之“囘”当为一处,是为夏族后裔西迁后的所居之地,即《左传·僖公三十年》“杞子”所在的秦境之“杞”。《散氏盘》中的“漆”地为随周人迁徙所经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族 迁徙 周人
下载PDF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以下二门油田核三段砂体为例 被引量:24
3
作者 周红 杨永利 鲁国甫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0-82,共3页
以河南省下二门油田核三段为例 ,详细阐述了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方法。该油田研究层段属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前缘相带 ,可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四种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对岩心和测井资料的分析 ,建立... 以河南省下二门油田核三段为例 ,详细阐述了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方法。该油田研究层段属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前缘相带 ,可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四种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通过对岩心和测井资料的分析 ,建立了该区的岩—电关系图版 ,并绘制了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下二门油田 测井相 沉积微相 测井资料 砂层组
下载PDF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_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蔡佳 姜华 +2 位作者 赵忠新 陈少平 罗家群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3期53-58,共6页
综合应用测井、岩心、地震剖面等资料,分析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共识别出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三角洲、湖泊及深水重力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H31层序不同位置的体系域单元所包含的沉积相类型,结合层序内... 综合应用测井、岩心、地震剖面等资料,分析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共识别出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三角洲、湖泊及深水重力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H31层序不同位置的体系域单元所包含的沉积相类型,结合层序内部各体系域单元的砂岩等厚图所反映出的空间展布特征,可分析研究区沉积物的物源通道及主要的供给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沉积相 下二门油田 泌阳凹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33
5
作者 牛海青 陈世悦 +1 位作者 张鹏 鄢继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49-758,共10页
对岩芯进行观察,并对薄片进行电镜扫描和物性分析及鉴定,对储层成岩作用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夏地区二叠系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中成岩期A亚期—晚成岩期... 对岩芯进行观察,并对薄片进行电镜扫描和物性分析及鉴定,对储层成岩作用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夏地区二叠系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中成岩期A亚期—晚成岩期;储层的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机械压实作用、化学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储集性能变差的主要因素,孔隙损失分别达23.65%和4.30%;长石颗粒、火山岩岩屑、钠长石、沸石、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及刚性颗粒的破裂作用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因素,明显提高了乌夏地区二叠系砂岩储集性能,孔隙增生量达4.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乌夏地区 二叠系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云质岩类成因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朱世发 朱筱敏 +3 位作者 陶文芳 刘诗奇 陈贺贺 张越迁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5,共8页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风城组发育的云质岩类是一套特殊成因的、重要的油气储层。岩石学、扫描电镜能谱和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发生白云岩化作用的母岩是火山凝灰物质,白云岩化的流体来自风城组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咸化滨浅湖卤水以及下伏...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风城组发育的云质岩类是一套特殊成因的、重要的油气储层。岩石学、扫描电镜能谱和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发生白云岩化作用的母岩是火山凝灰物质,白云岩化的流体来自风城组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咸化滨浅湖卤水以及下伏佳木河组和石炭系残留的富镁海水。凝灰岩中富含大量的斜长石,其中的富钙长石在二氧化碳参与下水解蚀变,沉淀方解石(即方解石化)。后期富镁卤水渗滤早期形成的方解石,成岩交代形成白云岩。富镁流体运移受火山喷发产生的热流驱动,产生热对流环。同时,乌夏断裂同生逆掩活动加快深层富镁流体上侵,并使流体在层间快速渗透、流动。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或断裂对白云岩的形成及优质储层分布起到决定性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白云岩 火山物质 裂缝 风城组 乌夏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富孔熔结凝灰岩成因及油气意义——以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9
7
作者 朱世发 朱筱敏 +4 位作者 刘继山 姚远 鲜本忠 牛花朋 赵长永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通过大量的岩心和薄片观察,分析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风城组熔结凝灰岩岩石学特征和孔隙发育特征,探讨富孔熔结凝灰岩成因和气孔发育机制。风城组沉积期火山作用以发育熔结火山碎屑岩为典型特征,岩石组分以塑性玻屑为主,棱角圆化,脱玻... 通过大量的岩心和薄片观察,分析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风城组熔结凝灰岩岩石学特征和孔隙发育特征,探讨富孔熔结凝灰岩成因和气孔发育机制。风城组沉积期火山作用以发育熔结火山碎屑岩为典型特征,岩石组分以塑性玻屑为主,棱角圆化,脱玻化特征明显;常见塑性浆屑变形揉皱、晶屑熔蚀现象。熔结凝灰岩中发育大量石泡,使熔结凝灰岩结构特征模糊。气孔是石泡构造的空腔,为冷凝收缩成因,受脱玻化作用影响挥发分或水蒸气散溢,形成的孔隙空间后期未被充填或少量充填。一个冷凝单元中石泡体发育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自下而上,气孔由少增多再减少。石泡孔洞的发育提高了熔结凝灰岩的储集能力,受熔结作用影响,石泡体未被压扁破坏。深埋、高孔熔结凝灰岩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研究区高孔熔结凝灰岩具有良好的含油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结凝灰岩 气孔 石泡构造 火山碎屑流 风城组 乌—夏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宁南旱区土壤水分、玉米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8
8
作者 高飞 贾志宽 +3 位作者 路文涛 韩清芳 杨宝平 侯贤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77-783,共7页
在宁南半干旱区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水分、春玉米生长性状、关键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为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小麦秸秆按3000 kg/hm2(L)、6000 kg/hm2(M)、,9000 kg/hm2(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 在宁南半干旱区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水分、春玉米生长性状、关键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为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小麦秸秆按3000 kg/hm2(L)、6000 kg/hm2(M)、,9000 kg/hm2(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 kg/hm2(L)、9000 kg/hm2(M)、13500 kg/hm2(H)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秸秆被粉碎机打碎成5cm左右的小段,人工均匀翻埋至25cm左右深度的土层。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量(高、中、低)下,播前各处理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均较CK(对照)有显著提高,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增加量是30.17—32.83 mm,不同还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玉米株高、茎粗和单株叶面积显著增加,和对照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还田处理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12:00—15:00持续出现高值,高、中、低3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分别显著高出对照6.52、3.74、3.20μmol.m-.2s-1(P<0.05),蒸腾速率分别高于对照2.08、1.63、0.72μmol.m-.2s-1。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高、中、低3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8.3%、36.7%和5.4%,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较CK分别提高38.5%、31%和0.9%。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和蓄水能力,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而使作物增产。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对干旱地区作物光合作用来说将是最大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光合效率 玉米生产力 土壤水分 宁南旱区
下载PDF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油气成藏机制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尹伟 吴胜和 +1 位作者 孙琦 周志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5-81,共7页
为了弄清下二门油田的油气成藏机理,利用包裹体、平衡剖面和生烃史模拟等技术,详细分析了其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早期(古近纪核二末期至核一末期)油气小规模缓慢充注,形成早期小规模油气藏;中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受差异... 为了弄清下二门油田的油气成藏机理,利用包裹体、平衡剖面和生烃史模拟等技术,详细分析了其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早期(古近纪核二末期至核一末期)油气小规模缓慢充注,形成早期小规模油气藏;中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受差异抬升构造运动影响,油气大规模快速充注,形成中期大规模原生背斜油气藏;晚期(新近纪上寺组沉积末期)断裂发育,早、中期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同时深凹区核三下、上段生成的高成熟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补给,油气大规模沿断层向上运移,遇遮挡形成大量次生油气藏和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次 构造演化分析 成藏机理 成藏模式 下二门油田
下载PDF
宁南山区草田轮作研究 Ⅱ.不同轮作制度下的农田水分平衡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忠民 山仑 +1 位作者 邓西平 辛业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67-71,共5页
通过对宁南山区不同轮作方式的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评价,结果发现:在当前生产水平下,各种作物收获后0~2m土层内都还存有一定数量的有效水分;粮豆轮作较春小麦连作具有较强的调节土壤水分的能力,对水的利用效率较高,适应于本区... 通过对宁南山区不同轮作方式的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评价,结果发现:在当前生产水平下,各种作物收获后0~2m土层内都还存有一定数量的有效水分;粮豆轮作较春小麦连作具有较强的调节土壤水分的能力,对水的利用效率较高,适应于本区降水不均的气候条件、苜蓿耗水量大,能造成土壤深层水分枯竭,但随种植年限加长,耕作层的水分可得到恢复。研究表明,只要安排合理,在半干旱的宁南山区发展以苜蓿为主的草粮轮作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草田轮作 水分平衡 轮作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不整合发育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被引量:47
11
作者 杨勇 查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4-309,共6页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二叠系至侏罗系发育多期不整合,包括削截及多期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褶曲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有3种典型岩石组合:底砾岩-风化壳-淋滤带型,主要分布在断裂...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二叠系至侏罗系发育多期不整合,包括削截及多期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褶曲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有3种典型岩石组合:底砾岩-风化壳-淋滤带型,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北部,呈条带状分布,底砾岩滞留原地,风化壳保存较好,淋滤带发育;水进砂体-风化壳(风化黏土)-淋滤带型,因湖侵导致的远物源搬运,砂层分选、磨圆度都很好;砂泥层-风化泥岩型或砂泥岩叠合型,是多次水进水退形成的。构造部位不同、构造变形强度不同、沉积物源不同是造成不整合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整合成因模式。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与不整合有关的油藏众多,主要有削截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形成的不整合面遮挡油气藏和超覆不整合形成的地层超覆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乌尔禾-夏子街地区 不整合 成因模式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东段下二叠统风城组白云质岩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朱世发 朱筱敏 +4 位作者 刘英辉 陈相亦 王俊怀 王小军 马爱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3-1122,共10页
白云质岩类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东段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二叠系风城组最为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已提交石油三级储量近亿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分析手段,探讨这套特殊白云质岩的成因机制,为准噶尔盆... 白云质岩类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东段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二叠系风城组最为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已提交石油三级储量近亿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分析手段,探讨这套特殊白云质岩的成因机制,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白云质岩致密油勘探、评价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通过X衍射、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观察及岩石薄片镜下鉴定认为,发生白云石化作用的母质为火山凝灰物质以及陆源的、细粒的凝灰岩碎屑。白云石普遍发育"雾心亮边"和"环带"等交代残余结构,非传统的沉积成因;从岩层厚度以及矿物组成等判断,不是热水成因。元素分析表明,随着白云石化成岩作用强度的增加以及外部流体的参与,岩石化学组分(包括主量元素如Fe、Mn和微量元素)或富集、或流失亏损,呈规律性变化。白云质岩中的Yb/Ca与Yb/La比值分布在岩浆成因的范围内。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的白云质岩的交代原始物质为凝灰物质,堆积之后发生蚀变、方解石化,在镁离子参与下进而发生不均匀白云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质岩 火山物质 成岩蚀变 风城组 乌尔禾—夏子街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调节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9
13
作者 许多年 王伟锋 +2 位作者 邱贻博 辛也 郭建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0-412,共3页
构造调节带的有关问题在我国东部伸展盆地中研究较多,而在西部挤压盆地中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研究,把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调节带分为3种类型:同向接近型、同向叠覆型和同向共线型。同向接近型调节带主要分布在夏子街地区,同向叠覆型调节... 构造调节带的有关问题在我国东部伸展盆地中研究较多,而在西部挤压盆地中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研究,把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调节带分为3种类型:同向接近型、同向叠覆型和同向共线型。同向接近型调节带主要分布在夏子街地区,同向叠覆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地区,同向共线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乌夏及夏红3个区块的过渡带。由于调节带控制砂体展布,而紧邻的断层又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因此调节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场所。研究指出,百乌断裂和乌南断裂之间、夏59井断裂和夏红南断裂之间以及乌尔禾断裂带和乌夏断裂带、乌夏断裂带和夏红断裂带之间的调节带,是该区形成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乌尔禾-夏子街地区 调节带 形成机制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乌夏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集层裂缝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明 戴俊生 +1 位作者 冯建伟 王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2-424,共3页
乌夏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集层储集空间中裂缝发育,是油气渗流的重要通道,其构成了油气储集的重要空间,控制了储集层分布。针对该区火山岩储集层分布和结构构造特点,研究和分析了火山岩的裂缝特征,利用岩心观测和成像测井等方法对火山岩... 乌夏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集层储集空间中裂缝发育,是油气渗流的重要通道,其构成了油气储集的重要空间,控制了储集层分布。针对该区火山岩储集层分布和结构构造特点,研究和分析了火山岩的裂缝特征,利用岩心观测和成像测井等方法对火山岩储集层的构造裂缝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这些方法能更准确地进行了裂缝参数的判定与裂缝孔隙度的计算及火山岩储集层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乌尔禾-夏子街地区 二叠系 火山岩 裂缝 裂缝孔隙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下三叠统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查明 李秀鹏 +1 位作者 曾洪流 杨俊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2,19,共6页
以地震沉积学为主要方法,通过对典型地层切片和单井相沉积特征分析,研究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下二叠统沉积相发育特征,并总结乌夏地区三叠系的沉积过程。结果表明:乌夏地区中下三叠统90°相位地震资料与岩性相关性较好,90°相... 以地震沉积学为主要方法,通过对典型地层切片和单井相沉积特征分析,研究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下二叠统沉积相发育特征,并总结乌夏地区三叠系的沉积过程。结果表明:乌夏地区中下三叠统90°相位地震资料与岩性相关性较好,90°相位地震资料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砂泥岩层对应一致;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和下切谷等沉积;乌夏地区三叠纪百口泉组时期发育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体系,克拉玛依组时期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乌夏地区 三叠系 地震沉积学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敏 王伟锋 +2 位作者 辛也 谢正霞 郑英杰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69-372,共4页
通过对乌夏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二叠系油源充足,圈闭众多,储层虽岩性较复杂,但分布有规律,生储盖组合有利,断裂活动期与烃源岩生烃期相匹配,且在二叠系油气成藏后,构造活动变弱,对二叠系油气藏的破坏作用小.有利储层为二叠... 通过对乌夏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二叠系油源充足,圈闭众多,储层虽岩性较复杂,但分布有规律,生储盖组合有利,断裂活动期与烃源岩生烃期相匹配,且在二叠系油气成藏后,构造活动变弱,对二叠系油气藏的破坏作用小.有利储层为二叠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二叠系勘探部署中,重点应在碎屑岩储层中找次生孔隙发育带,在非碎屑岩储层中找裂缝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乌夏地区 二叠系 油气成藏条件
下载PDF
陆相页岩气的泥页岩评价——以延长下寺湾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为例 被引量:57
17
作者 杨镱婷 张金川 +4 位作者 王香增 曹金舟 唐玄 王龙 杨升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7,4,共8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的延长下寺湾区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陆相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在样品实验数据分析和单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泥页岩的发育与分布特点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陆相页岩气的泥页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延长下寺湾区延长组长7段泥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的延长下寺湾区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陆相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在样品实验数据分析和单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泥页岩的发育与分布特点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陆相页岩气的泥页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延长下寺湾区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主要为浅湖—深湖相沉积,泥页岩累计厚度适宜,有机质类型以Ⅱ1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具备页岩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有机质演化主要处于成熟阶段.分析美国海相产气页岩与中国陆相产气页岩的综合特征,长7段泥页岩脆性矿物质量分数大于25%,有利于储层的后期改造.相对美国储层物性较好的页岩,根据现场解析法测得的长7段泥页岩含气量较高(平均为4.5m3/t),埋深适中,分布稳定,具有勘探潜力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泥页岩 页岩气评价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成熟度 有机质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 下寺湾区 长组
下载PDF
河南三门峡地区夏秋季常见嗜尸性蝇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董迎春 朱怡 +2 位作者 王磊 董春泽 廖志钢 《刑事技术》 2009年第2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三门峡地区常见嗜尸性苍蝇种类、演替规律及其在法医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笼诱法观察7月中旬-10月中旬兔尸上嗜尸性苍蝇种类演替规律及生活习性。结果出现的双翅目嗜尸性苍蝇有3科9属13种,主要为蝇科的舍蝇、市蝇、厩... 目的探讨三门峡地区常见嗜尸性苍蝇种类、演替规律及其在法医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笼诱法观察7月中旬-10月中旬兔尸上嗜尸性苍蝇种类演替规律及生活习性。结果出现的双翅目嗜尸性苍蝇有3科9属13种,主要为蝇科的舍蝇、市蝇、厩腐蝇、元厕蝇、斑蹠黑蝇、兰翠蝇;丽蝇科的大头金蝇、丝光绿蝇、亮绿蝇、巨尾阿丽蝇;麻蝇科的棕尾别麻蝇、褐须亚麻蝇和尾黑麻蝇;且出现时间有很强的规律性。结论河南三门峡地区夏秋季常见嗜尸性蝇类在兔尸上的出现有一定的演替规律,可望为该地区法医学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地区 嗜尸性苍蝇 种类
下载PDF
云南环洱海地区城镇聚落用地扩展特征及模式分析——以大理市下关镇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磊 李君 +1 位作者 武友德 李灿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1-347,共7页
基于2000年、2012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运用扩展动态分析法、象限方位分析法、同心圆分析法及土地利用转换分析法,对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的扩展特征及模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3年间,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整体扩展态势明显,呈明显... 基于2000年、2012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运用扩展动态分析法、象限方位分析法、同心圆分析法及土地利用转换分析法,对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的扩展特征及模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3年间,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整体扩展态势明显,呈明显的南北分异,南部地区用地扩展规模与速度远低于北部;在距离镇政府2 000~2 500m及3 000~3 500m的圈层范围内为城镇聚落用地的主要扩展区;随用地扩展,城镇聚落用地海拔整体提升,低坡缓丘地区为用地扩展的首要选择。随时间演进,新建城镇聚落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形态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主要由耕地和非聚落人工覆被用地转入,呈现出城镇扩张推动型、交通干线引致型及工业发展衍生型等3类扩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聚落 用地扩展 模式分析 环洱海地区 下关镇
下载PDF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6-57,共12页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关系重大。在沙州回鹘国时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归义军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鹘的主导下掀起营造高潮,新开、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营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鹘裔裕固族佛...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关系重大。在沙州回鹘国时期(1036—1068)及其此前的曹氏归义军晚期,敦煌石窟在回鹘的主导下掀起营造高潮,新开、重修洞窟27所。及至元代晚期,在豳王家族支持下,敦煌石窟的营建再掀高潮,其中,回鹘裔裕固族佛教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术界所谓的"西夏窟",除榆林窟第29窟外,其余大多应为元窟,莫高窟北区和东千佛洞很可能分别为豳王家族沙州西宁王系和瓜州肃王系之王家寺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 回鹘 蒙古 西夏窟 莫高窟北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