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acture network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Balmuccia peridotite using drone-based photogrammetry,implications for active-seismic site survey for scientific drilling 被引量:1
1
作者 Niccolo Menegoni Yuri Panara +3 位作者 Andrew Greenwood Davide Mariani Alberto Zanetti Gyorgy Hetenyi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10期3961-3981,共21页
The presence of discontinuities(e.g.faults,fractures,veins,layering)in crystalline rocks can be challenging for seismic interpretations because the wide range of their size,orientation,and intensity,which controls the... The presence of discontinuities(e.g.faults,fractures,veins,layering)in crystalline rocks can be challenging for seismic interpretations because the wide range of their size,orientation,and intensity,which control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rock and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resulting in equally varying seismic responses at different scales.The geometr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adjacent outcrop discontinuity networks allow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subsurface rocks and aids seismic interpretation.In this study,we characterise the discontinuity network of the Balmuccia peridotite(BP)in the IvreaeVerbano Zone(IVZ),northwestern Italy.This geological body is the focus of the Drilling the Ivrea eVerbano zonE(DIVE),an 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and two active seismic surveys,SEismic imaging of the Ivrea ZonE(SEIZE)and high-resolution SEIZE(Hi-SEIZE),which aim to resolve the sub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DIVE drilling target through high-resolution seismic imaging.For fracture characterisation,we developed two drone-based digital outcrop models(DOMs)at two different resolutions(10^(-3)-10 m and 10^(-1)-10^(3)m),which allowed us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se the orientation,size,and intensity of the main rock discontinuities.These properties affect the seismic velocity and consequent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ismic data.We found that(i)the outcropping BP discontinuity network is represented by three more sets of fractures with respect to thos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ii)the discontinuity sizes follow a power-law distribution,indicating similarity across scales,and(iii)discontinuity intensity is 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outcrop.Our results help to explain the seismic behaviour of the BP detected by the SEIZE survey,suggesting that the low P-wave velocities observed can be related to the discontinuity network,and provide the basic topological parameters(orientation,density,distribution,and aperture)of the fracture network unique to the BP.These,in turn,can be used f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EIZE seismic survey and forward modelling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fracture intensity Digital outcrop model(DOM) Rock discontinuity fault seismic imaging of the Ivrea zone(SEIZE) IvreaeVerbano zone(IVZ) Crystalline rock
下载PDF
Response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through fault fracture zone to random ground motion
2
作者 Dai Wang Zhuobin Wei Jianwen Li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1年第4期351-363,共13页
It is assumed that a pipeline is laid through a vertical fault fracture zone, and is excited by seismic ground motion modelled as stationary stochastic process. For horizontal incidence of waves, the cross-PSD (Power... It is assumed that a pipeline is laid through a vertical fault fracture zone, and is excited by seismic ground motion modelled as stationary stochastic process. For horizontal incidence of waves, the cross-PSD (Power Spectral Density) function is developed using wave propagation theory, while for vertical incidence of waves the cross-PSD function is composed by auto-PSD model, coherence model and site response model. As the seismic input, the eross-PSD function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the axial and lateral seismic responses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through the fracture z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ident directions of seismic waves, width and soil property of the fracture zone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underground pipelin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lexible joints with appropriate stiffness should be added into the pipeline near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fracture zone and the surrounded me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fracture zone flexible joint underground pipeline seismic excitation
下载PDF
Numerical modelling of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distributed on‑fault induced seismicity:implication for seismic hazards
3
作者 Atsushi Sainoki Adam Karl Schwartzkopf +1 位作者 Lishuai Jiang Hani Mit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08-123,共16页
Induced seismicity is strongly related to various engineering projects that cause anthropogenic in-situ stress change at a great depth.Hence,there is a need to estimate and mitigate the associated risks.In the past,va... Induced seismicity is strongly related to various engineering projects that cause anthropogenic in-situ stress change at a great depth.Hence,there is a need to estimate and mitigate the associated risks.In the past,various simulation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induced seismicity analysis,but there is still a fundamental diference between simulation results and feld observations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events and its frequency.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evelop a method to simulate spatially distributed on-fault seismicity whilst reproducing a complex stress state in the fault zone.Hence,an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is constructed,based on a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within a fault damage zone,by employing the crack tensor theory.A fault core is simul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model as a discontinuous plane.Using the model,a heterogeneous stress state with stress anomalies in the fault zone is frst simulated by applying tractions on the model outer boundaries.Subsequently,the efective normal stress on the fault plane is decreased in a stepwise manner to induce slip.The simulation result is validated in terms of the b-value and other seismic source parameters,hence demonstrating that the model can reproduce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distributed on-fault seismicity.Further analysis on the parameters shows the variation of 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large seismic events.This variation is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feld observations,thus suggesting the potential use of this simulation method in evaluating the risk for seismic hazards in various engineering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ced seismicity fracture network fault damage zone Crack tensor theory
下载PDF
甘肃舟曲江顶崖古滑坡形成演化机理与堆积体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涛 张明 +2 位作者 王立朝 杨龙 殷保国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8,共13页
古滑坡堆积体复活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也是我国西部正在建设的重大交通和水利工程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因此,对古滑坡的形成演化机理进行研究并对其堆积体进行稳定性评价,显得极为重要,可以为古滑坡堆... 古滑坡堆积体复活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也是我国西部正在建设的重大交通和水利工程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因此,对古滑坡的形成演化机理进行研究并对其堆积体进行稳定性评价,显得极为重要,可以为古滑坡堆积体复活的早期识别与防治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甘肃省舟曲县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近十年来数次局部复活形成滑坡堵塞白龙江,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通过现场调查和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手段,查明了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演化机理和动力学过程,再结合InSAR变形数据对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定性评价。结果显示,江顶崖古滑坡是典型的大型地震滑坡,其滑体沿3个方向坐落式下滑,形成了如今多级台阶状的堆积体形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古滑坡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中上部震动-拉裂、前缘锁固段剪断-滑坡启动、后缘拉裂-滑体加速、前缘受阻-滑体减速、稳定阶段。由于古滑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整体下滑,导致上部堆积体内存在大量结构完整的岩体,因此较为稳定;而中下部堆积体大都为断层破碎带和破碎岩体组成的软弱结构,稳定性较差,未来极有可能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顶崖古滑坡 堆积体复活 演化机理 堆积体稳定性 地震荷载 断层破碎带
下载PDF
SH波入射下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相互作用分析
5
作者 黄磊 周颜婷 +2 位作者 刘中宪 段更月 张传秀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0-880,共11页
采用一种高精度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IBIEM),开展了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整体模型对地震波的散射作用模拟,考虑了三种影响因素:入射波强度、隧道与断层破碎带间距以及破碎带动力特性,模拟了其对山体表面及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采用一种高精度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IBIEM),开展了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整体模型对地震波的散射作用模拟,考虑了三种影响因素:入射波强度、隧道与断层破碎带间距以及破碎带动力特性,模拟了其对山体表面及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的存在使得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整体系统内相互作用更加复杂,山体表面位移幅值以及隧道的位移和应力幅值主要呈现放大效应,山体表面断层破裂处破坏异常严重,位移幅值陡增,可达10以上;在衬砌的拱肩、拱脚处的应力集中较为明显,衬砌的顶部和底部应力较小;地震波低频入射时,隧道内外壁应力和位移曲线较平缓,随着入射频率的增大,波的相干效应更加明显,衬砌隧道应力和位移发生空间重分布,出现峰值多段集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体 断层破碎带 隧道 地震波散射
下载PDF
考虑断层破碎带影响的隧道结构地震反应研究
6
作者 董捷 郑英豪 +4 位作者 李兆琦 陈洪运 宫凤梧 闫鑫 刘洋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为研究跨断层隧道在渗流-地震耦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以宣绩铁路周湾村隧道穿越富水断层为背景,基于Biot固结动力方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进行多场耦合数值计算。本文主要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宽度对隧道衬砌特征点加速度、孔压、位移... 为研究跨断层隧道在渗流-地震耦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以宣绩铁路周湾村隧道穿越富水断层为背景,基于Biot固结动力方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进行多场耦合数值计算。本文主要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宽度对隧道衬砌特征点加速度、孔压、位移及应力响应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隧道结构不同位置而言,加速度响应规律一致,均为正常段加速度<破碎带加速度<交界面加速度。耦合场作用下,地层与破碎带交界处围岩位移及应力均发生突变。随着断层宽度的增加,应力及位移突变范围有所增大,孔隙水压力峰值也进一步扩大。此时隧道受压区增大,衬砌结构易发生局部破坏。通过加设注浆层的方式,可有效减少耦合场作用引起的拱圈应力分布不均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断层破碎带 流固耦合动力模型 地震响应 Biot固结动力方程
下载PDF
基于改进广义S变换时频分析的“板状”断控油藏油柱高度预测
7
作者 袁晓满 李相文 +5 位作者 张洁 但光箭 卢忠沅 韩重阳 张磊 许建洋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3期768-776,共9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碳酸盐岩断控领域油气资源丰富。断控“板状”油藏油水界面的识别是该类油藏效益开发的关键工作。钻井探测油藏油水界面的成本高、工程实现难度大,而采用地球物理的方法识别油水界面是一种高效措施。文章提出一种基... 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碳酸盐岩断控领域油气资源丰富。断控“板状”油藏油水界面的识别是该类油藏效益开发的关键工作。钻井探测油藏油水界面的成本高、工程实现难度大,而采用地球物理的方法识别油水界面是一种高效措施。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广义S变换时频分析的应用方法,通过大量过井地震道时频分析结果与开发动态分析数据联合分析,发现地震资料主频随深度/时间的变化与油层厚度具有正相关关系,提出采用地震道时频道集能量包络异常拐点判别油水界面的思路。实验表明,针对“板状”油藏,当油柱厚度OCH<120 m时,分析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当120≤OCH≤250 m时,分析结果基本可靠;当OCH>250 m时,油层厚度可靠。应用表明,在富满油田某区某断裂破碎带预测油层厚度主体为200~520 m,与当地开发实际相符,可指导开发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破碎带 断控油藏 油层厚度 地震探测 时频分析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井-震结合下的断裂破碎带规模识别与应用
8
作者 许胜利 孙玉红 +3 位作者 王彬 姬长方 许靖康 张雨同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17-23,共7页
断层及断层破碎带是影响渤海地区井漏的重要因素,针对该区多期次构造叠加、应力分布复杂等情况,结合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优选井-震相结合的方法精细刻画断层破碎带。首先,利用地震方差体进行断层破碎带的边界刻画;其次,在地震方差体的基础... 断层及断层破碎带是影响渤海地区井漏的重要因素,针对该区多期次构造叠加、应力分布复杂等情况,结合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优选井-震相结合的方法精细刻画断层破碎带。首先,利用地震方差体进行断层破碎带的边界刻画;其次,在地震方差体的基础上,利用主动蚂蚁体和被动蚂蚁体相结合的方法精细识别断层面和充填带,实现对断裂破碎带宽度半定量的识别;最后,通过测井三孔隙度裂缝解释成果等对地震属性进行标定,并在井-震结合下实现对充填物的性质、破碎带物性、宽度进行精细定量刻画。实际应用表明,在井-震结合下可以有效预测和定量精细刻画断裂破碎带的规模,其成果在实际钻井过程中可提高对井漏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破碎带 方差体 蚂蚁体 裂缝
下载PDF
北京平原夏垫断裂齐心庄探槽古地震事件分析 被引量:47
9
作者 江娃利 侯治华 +1 位作者 肖振敏 谢新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3-422,共10页
齐心庄探槽位于 1679年三河 -平谷 8级地震夏垫地表地震破裂带东段。探槽内出露的断错地层、崩积楔、堰塞塘堆积、张裂楔及微细地层层理的揉皱现象 ,显示夏垫断裂全新世以来曾发生 4次强震事件。这 4次强震分别发生在距今 ( 10 85~ 9 ... 齐心庄探槽位于 1679年三河 -平谷 8级地震夏垫地表地震破裂带东段。探槽内出露的断错地层、崩积楔、堰塞塘堆积、张裂楔及微细地层层理的揉皱现象 ,显示夏垫断裂全新世以来曾发生 4次强震事件。这 4次强震分别发生在距今 ( 10 85~ 9 71)ka、( 7 39~ 6 68)ka、( 5 4 16~ 2 2 33)ka及 1679年 (即三河 -平谷 8级地震 )。这 4次强震的时间间隔分别为 ( 3 2 4 5± 0 336)ka、( 3 2 11±0 815)ka及 ( 3 553± 0 796)ka ,平均强震间隔为 ( 3 336± 0 396)ka。 4次强震的平均同震垂直位移为 ( 1 4± 0 5)m。在齐心庄实施的探槽工程 ,除邻近断面开挖的探槽外 ,还在探槽南北 4 0 0m范围内开挖了 4个探坑 ,对认识断层下降盘地层的展布形态及确定断面堰塞塘的分布提供了帮助。在这些野外工作基础上 ,对齐心庄探槽研究结果与前人沿夏垫断裂其它地点的探槽及钻孔资料进行了对比 ,在古地震事件认识上大部分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 夏垫断裂 古地震 地震破裂带 探槽
下载PDF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震害机理研究 被引量:101
10
作者 何川 李林 +2 位作者 张景 耿萍 晏启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7-434,共8页
首先对汶川"5.12"等各次大地震中跨越断层破碎带隧道震害进行了资料调研,然后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及数值计算对跨断层破碎带隧道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围岩与隧道结构的加速度响应特性、地层变形及衬砌结构内... 首先对汶川"5.12"等各次大地震中跨越断层破碎带隧道震害进行了资料调研,然后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及数值计算对跨断层破碎带隧道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围岩与隧道结构的加速度响应特性、地层变形及衬砌结构内力分布规律等。分析结果表明:震害调研结果、振动台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有较好的吻合性,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在地震中易于产生破坏;隧道断层带段围岩有较大的加速度响应特性,加速度响应在断层接触段不连续;地震过程中断层带段隧道结构对地层具有明显的追随性和依赖性;断层带隧道错动破坏主要由断层带隧道围岩与较好段围岩位移不同步性而造成的位移差值引起,且位移差值与断层带和隧道较好围岩类型有关;隧道断层破碎带段与较好围岩段衬砌结构横断面具有基本相同的内力分布规律,衬砌内力在共轭45°方向最大,但断层破碎带段衬砌具有最大的内力峰值,更易于在地震过程中产生破坏等。以上成果对于合理认识跨越断层破碎带隧道的地震响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隧道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抗震设防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震害机理 断层破碎带 振动台模型试验 隧道地震响应特性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北段超深层裂缝储层的地震属性表征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军 龚伟 +4 位作者 黄超 李伟 李弘艳 董晓彬 蒋恕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共11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及其伴生裂缝的分布控制了储层的形成和油气的运聚成藏。如何选择对裂缝储层响应好的地震属性并用其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是裂缝型储层预测的研究基础。由于研究区不同尺度断裂裂缝发育规模差异较大及客观上存...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及其伴生裂缝的分布控制了储层的形成和油气的运聚成藏。如何选择对裂缝储层响应好的地震属性并用其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是裂缝型储层预测的研究基础。由于研究区不同尺度断裂裂缝发育规模差异较大及客观上存在地震分辨率的差异,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及其组合对不同尺度和特征的断裂裂缝进行识别。地震属性对比测试表明倾角约束的高精度相干体和面状特征属性可表征断距超过40 m的大尺度断裂;分频融合相干和应变能属性可表征断距15~40 m的中尺度断裂;断裂似然体刻画和缝洞增强体可表征断距15 m以下的小尺度断层和裂缝。然后将典型地震属性与成像测井解释得到的实际裂缝数据及裂缝密度曲线进行相关性拟合,进而优选出混沌属性、面状属性、结构张量第三分量、分频融合相干4种属性,并将4种属性融合成新的属性用于裂缝密度体计算,最后用该方法半定量预测裂缝的分布。裂缝预测结果表明以走滑断裂带中部的压扭性断裂处为中心,约1.5 km范围的鹰山组下段地层整体裂缝最为发育,为优势储层勘探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裂缝 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 裂缝密度 地震属性 走滑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丽江—剑川地区地应力测量与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15
12
作者 丰成君 陈群策 +2 位作者 李国歧 秦向辉 孟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4-534,共11页
为获得川滇块体腹地现今的地应力场,分析边界断裂发生地震活动的危险性,进而探讨块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2010—2011年,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的丽江—剑川地区,开展2个300m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结果揭... 为获得川滇块体腹地现今的地应力场,分析边界断裂发生地震活动的危险性,进而探讨块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2010—2011年,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的丽江—剑川地区,开展2个300m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地壳浅表层现今主应力的分布规律。结合研究区部分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及20世纪80年代地应力结果,分析了跨度近30a后该区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动力学指示意义。依据断层滑动摩擦准则,讨论了丽江—剑川地区现今地震活动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贵宣 郑大林 +1 位作者 张肇诚 于淑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1-226,共6页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鲜水河断裂带自1725年到现在可分为两个大的活动周期,其中6.0级以上地震有由康定依次向甘孜迁移的特点。在每一个大的地震活动周期中,地震基本上两次重复由康定向甘孜迁移的过程,而且较强地震多发生在第二次迁移过程中,1982年甘孜地震标志着断裂带在第二幕地震活动高潮中,中强震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由断裂带东南端向西北端迁移的过程。同时考虑到断裂带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估计鲜水河断裂带目前已进入新的平静阶段。前两个大的活动周期之间,平静了近一个世纪。按历史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估计在新的活动期地震仍将从康定方向开始,逐步向甘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迁移 地震激动性 增长概率 强震
下载PDF
临潼-长安断裂带古地震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师亚芹 冯希杰 +3 位作者 李晋 任隽 戴王强 李晓妮 《震灾防御技术》 2007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长安二中探槽是在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和钻探的基础上开挖的,探槽中有丰富的砂土液化现象,根据液化砂脉的切割关系,判断有4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根据探槽中地层没有明显错动和临潼-长安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活动较弱,以... 长安二中探槽是在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和钻探的基础上开挖的,探槽中有丰富的砂土液化现象,根据液化砂脉的切割关系,判断有4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根据探槽中地层没有明显错动和临潼-长安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活动较弱,以及历史上无6级以上地震活动记录的特点,本文认为4次古地震事件与临潼-长安断裂带无关,该断裂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潼-长安断裂带 古地震 地震危险性评价 探槽
下载PDF
华北平原周边北西向强震地表地震断层及全新世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江娃利 张英礼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3-270,共8页
讨论了华北平原周边1975年海城地震、1937年荷泽地震及1830年磁县地震3次强震的地表地震破裂特征以及这3个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3次强震地表破裂显示较弱,断续分布,仍反映了存在北西向地... 讨论了华北平原周边1975年海城地震、1937年荷泽地震及1830年磁县地震3次强震的地表地震破裂特征以及这3个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3次强震地表破裂显示较弱,断续分布,仍反映了存在北西向地表破裂带,活动方式呈左旋走滑兼正倾滑。这3个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全新世活动,反映了北西向构造强震的原地重复。全新世活动构造与这个地区强震构造的密切关系表明,研究全新世的构造活动更接近于研究现今强震构造,同时也表明华北平原深浅构造与强震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 地表破裂带 全新世 活动断裂 华北平原
下载PDF
断层破碎带影响下隧道的震害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廷春 张乃杰 +1 位作者 刘建章 王辉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68-74,共7页
断层破碎带对隧道震害影响巨大,利用FLAC3D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空间方位断层破碎带影响下隧道的地震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断层破碎带是隧道震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相交断层破碎带处,与隧道横断面大角度相交的工况比小角度... 断层破碎带对隧道震害影响巨大,利用FLAC3D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空间方位断层破碎带影响下隧道的地震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断层破碎带是隧道震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相交断层破碎带处,与隧道横断面大角度相交的工况比小角度相交的工况不利,且破坏的部位发生在与断层破碎带相交的位置;在非相交断层破碎带处,倾角为30°的工况最不利,且隧道破坏发生在左边墙肩部和右边墙角部,位于地震波输入的水平和竖直扰动的剪切波和疏密波的合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破碎带 隧道 地震 震害规律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泗县徐井段晚第四纪新活动的宏微观现象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海刚 姚大全 +3 位作者 赵朋 杨源源 王行舟 疏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9-1223,共5页
探槽揭示,郯庐断裂带安徽泗县徐井一带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表现为逆断型崩积楔、张裂楔、碎裂流和地震断层。根据现场分析初步认为,中更新统沉积后,探槽所在部位先遭受挤压,晚白垩世砖红色砂岩自西向东上冲垮塌到中更新世沉积之上,形成... 探槽揭示,郯庐断裂带安徽泗县徐井一带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表现为逆断型崩积楔、张裂楔、碎裂流和地震断层。根据现场分析初步认为,中更新统沉积后,探槽所在部位先遭受挤压,晚白垩世砖红色砂岩自西向东上冲垮塌到中更新世沉积之上,形成逆断型崩积楔-1;接着发生张性断裂活动,形成开口向上的张裂楔;随后,所在部位又遭受挤压,沿张裂楔的东边界断面挤压逆冲活动产生碎屑物质上抛流动,形成逆断型崩积楔-2;其上逐步形成更新沉积,当黑土层堆积以后,再次遭受挤压,使得断面上下黑土层堆积厚度显现差异。这表明中更新统沉积以后,断裂曾先后发生挤压-引张-挤压-挤压共4次活动,最新活动在全新世早期。根据逆断型崩积楔、张裂楔和地震断层等的成因,这几次活动应属高速粘滑活动,对应几次强烈的史前地震活动事件。上述认识部分得到原态微观观测分析结果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带 晚第四纪 逆断型崩积楔 碎裂流 张裂楔 地震断层 微观
下载PDF
基于隧道与断层破碎带距离因素的震害规律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廷春 吕连勋 +2 位作者 刘建章 张仕林 吕学安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61,共10页
断层破碎带是引起隧道震害的关键因素之一,隧道破坏程度与断层的相对位置、距离等因素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对12种典型数值模型的模拟分析,研究了隧道与断层破碎带距离因素影响下隧道结构的地震破坏规律。为确定模型的加载方式,依据地震... 断层破碎带是引起隧道震害的关键因素之一,隧道破坏程度与断层的相对位置、距离等因素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对12种典型数值模型的模拟分析,研究了隧道与断层破碎带距离因素影响下隧道结构的地震破坏规律。为确定模型的加载方式,依据地震几何学原理与地震动衰减效应进行地震波传播的理论研究;以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的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块为平台,将计算得到的地震波输入到隧道模型中;通过对计算结果的系统分析,探讨了隧道与断层不同距离对隧道结构的震害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结构的震害主要发生在边墙肩部和角部等位置,其破坏区域大致在共轭45°方向上;隧道与断层破碎带相交,衬砌的变形破坏主要发生在与破碎带接触的部位;隧道位于断层上盘,距离因素对震害影响显著,且距离约10 m时最严重;隧道位于断层下盘,距离因素对震害影响不明显。研究成果对跨断层隧道的震害风险评估及防震、减震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断层破碎带 震害规律 相对位置 距离
下载PDF
断层破碎带特大断面公路隧道抗减震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梁波 杨仕恒 +1 位作者 任兆丹 赵冯兵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6-142,共7页
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计算软件,对断层破碎带特大断面隧道抗减震技术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刚度衬砌材料以及注浆加固围岩形式对断层破碎带衬砌抗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刚度较大的混凝土衬砌应力结果偏大,纵向影响范围有略微的增... 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计算软件,对断层破碎带特大断面隧道抗减震技术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刚度衬砌材料以及注浆加固围岩形式对断层破碎带衬砌抗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刚度较大的混凝土衬砌应力结果偏大,纵向影响范围有略微的增大的趋势;随着衬砌刚度的减小,最大主应力减小趋势不是线性的,具有明显的放缓的趋势,持续减小衬砌刚度的减震效果变得不明显;注浆加固形式对断层破碎带特大断面隧道衬砌的拱脚和拱腰部位具有明显的抗震效果,可以改善特大断面隧道衬砌受力;全环间隔注浆的抗震效果要优于全环接触注浆形式;建议在特大断面隧道断层破碎带处采用间隔1 m、注浆厚度为4 m的间隔注浆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断面隧道 断层破碎带 抗减震技术 衬砌刚度 注浆加固
下载PDF
长乐-诏安断裂带活动特征与继承性活动 被引量:23
20
作者 林锦华 《华南地震》 1999年第2期57-61,共5页
对长乐- 诏安断裂带的新、老断裂构造不同时期的活动规模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断裂在晚第四纪时期以继承性活动为特征,
关键词 断裂带 断层活动 地震活动性 继承性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