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哌卡因联合针刺下髎、长强穴治疗混合痔患者术后肛门坠胀及并发症临床研究
1
作者 赵艳 魏大明 +1 位作者 戴红 杨永晖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与针刺下髎穴、长强穴用于混合痔术后对患者肛门坠胀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混合痔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观察者在此基础上针刺下髎穴和长强...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与针刺下髎穴、长强穴用于混合痔术后对患者肛门坠胀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混合痔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观察者在此基础上针刺下髎穴和长强穴,观察者术后两组患者症状消退时间、肛门坠胀程度、炎性因子和疼痛因子水平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肛门坠胀及水肿消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的肛门坠胀评分有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肛门坠胀评分较低(P<0.05),观察组肛门坠胀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混合痔患者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术后采用与针刺下髎穴、长强穴联合治疗能有效调节机体炎性因子和疼痛因子水平,缓解肛门坠胀,缩短症状消退时间,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痔 罗哌卡因 针刺治疗 肛门坠胀 长强穴 下髎穴
下载PDF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程先宽 孙迎春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6期646-649,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会阳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会阳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OT)、间歇导尿等治疗。治疗组加电针八髎、会阳。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残余尿量、导尿次数、导尿量、尿白细胞计数、尿失禁量表问卷评分等评定,进行疗效评价及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导尿次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导尿量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白细胞计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CI-Q-SF评分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八髎、会阳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尿失禁状况,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脊髓损伤 神经源膀胱 尿失禁 八髎 会阳
下载PDF
穴位注射下髎穴治疗肛提肌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闵丽 张辉 +2 位作者 熊国华 陈波 应光耀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9期1115-1118,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下髎穴治疗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肛提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下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健康调查...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下髎穴治疗肛提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肛提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下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项评分、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收缩压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费用。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SF-36各项评分、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收缩压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SF-36部分评分[生理机能(PF)、躯体疼痛(BP)、精力(VT)和社会功能(SF)评分]、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费用为(327.31±13.42)元,对照组为(408.45±21.56)元,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注射下髎穴是一种治疗肛提肌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针 下髎 肛提肌综合征 生物反馈疗法
下载PDF
MiR-34a通过抑制Pgc-1β和线粒体生成促进小鼠骨骼肌脂肪异位沉积 被引量:1
4
作者 文凤云 位治国 +7 位作者 李晓丽 杨在清 李彬 李磊 陈艺 刘艺婷 王晴 梁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6-933,共8页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β(peroxisome proliferative 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β,Pgc-1β)与线粒体生成相关。已有研究证明,miR-34a在肝组织脂肪异位沉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否与骨骼肌的脂肪异位沉积相...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β(peroxisome proliferative 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β,Pgc-1β)与线粒体生成相关。已有研究证明,miR-34a在肝组织脂肪异位沉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否与骨骼肌的脂肪异位沉积相关尚不清楚。本研究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尾静脉注射miR-34a模拟物,探讨miR-34a过表达对小鼠骨骼肌脂肪沉积的影响。组织切片进行油红O染色及甘油三酯含量测定揭示,miR-34a过表达的小鼠骨骼肌组织中脂滴积累及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显示,与对照鼠比较,miR-34a处理的小鼠骨骼肌组织中的脂肪酸合成酶(Fas)表达显著上调,而脂肪酸氧化分解相关基因产物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α(Cpt 1α)表达显著下调,提示miR-34a调控骨骼肌内脂肪的沉积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脂肪酸生成和抑制脂肪酸分解实现的。qRT-PCR和Western印迹证明,miR-34a可抑制Pgc-1β蛋白的表达。CoxⅡ/28S比例(线粒体定量指标)测定提示,注射miR-34a模拟物导致小鼠骨骼肌线粒体数目显著下调。生物信息分析显示,Pgc-1βmRNA的3'-UTR存在miR-34a的潜在识别位点,因此miR-34a可能通过靶向识别Pgc-1β的3'-UTR抑制Pgc-1β表达,从而抑制线粒体生成。上述结果证明,miR-34a能通过靶向抑制PGC-1β表达,抑制线粒体生成,继而减少脂肪酸氧化分解,导致骨骼肌脂肪沉积增加。此外,上调脂肪酸合成酶也可能是miR-34a导致骨骼肌脂肪沉积增加的另一原因,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4A C57BL/6J小鼠 骨骼肌 脂肪异位沉积
下载PDF
泻法针刺中髎、下髎配合电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30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肖倩 刘春强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0期1842-1844,共3页
目的:观察泻法针刺中髎、下髎配合电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所致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肛肠科门诊治疗的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泻法针刺中髎、下髎配合电针治... 目的:观察泻法针刺中髎、下髎配合电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所致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肛肠科门诊治疗的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泻法针刺中髎、下髎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平补平泻法针刺中髎、下髎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8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功能长度、初始便意感容积、直肠肛管压力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泻法针刺中髎、下髎配合电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痉挛综合征 针刺 电针 中髎 下髎
下载PDF
麻木病机及常用穴位浅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华聪 张治楠 黄泳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2期1898-1901,共4页
麻木病位在筋脉,风、虚、瘀、痰为主要致病因素,基本病机表现为气血失衡,筋脉失养。将麻木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证为风、寒、湿、痰、瘀、气滞,虚证为气虚、血虚、营卫虚弱、液少、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等。治疗麻木常用穴位有:膈俞穴、风市... 麻木病位在筋脉,风、虚、瘀、痰为主要致病因素,基本病机表现为气血失衡,筋脉失养。将麻木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证为风、寒、湿、痰、瘀、气滞,虚证为气虚、血虚、营卫虚弱、液少、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等。治疗麻木常用穴位有:膈俞穴、风市穴、阳陵泉穴、太冲穴、十宣穴、阿是穴。常用治疗穴位作用:膈俞穴从"血"而治,既可活血化瘀治麻,又可补血养血祛麻;风市穴从"风"而治;阳陵泉从"筋"而治;太冲穴行气化痰治麻,取治痰先治气之意;十宣穴可有效解决手指部麻木;阿是穴针对性较强,主治局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木 病机 膈俞穴 风市穴 阳陵泉穴 太冲穴 十宣穴 阿是穴
下载PDF
miR-34 a/Bcl-2在听神经皮层的表达及调控
7
作者 叶咏怡 黄秋红 郑亿庆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22-1525,共4页
目的 验证B淋巴细胞瘤(Bcl)-2在不同年龄C57BL/6小鼠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调控微小核糖核酸(miR)-34a观察Bcl-2在蛋白水平上的差异.方法 采用小鼠大脑相关图谱对不同年龄段C57BL/6小鼠及1 d内的乳鼠听皮层精确定位,动物模型即小鼠听皮层取... 目的 验证B淋巴细胞瘤(Bcl)-2在不同年龄C57BL/6小鼠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调控微小核糖核酸(miR)-34a观察Bcl-2在蛋白水平上的差异.方法 采用小鼠大脑相关图谱对不同年龄段C57BL/6小鼠及1 d内的乳鼠听皮层精确定位,动物模型即小鼠听皮层取材,观察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Bcl-2的蛋白表达差异;细胞部分即乳鼠取材进行原代培养,用NeuN进行细胞鉴定,质粒瞬时转染过表达miR-34a,观察在蛋白水平上Bcl-2表达的差异,从而研究Bcl-2、miR-34a在听皮层神经元细胞机制.结果 NeuN在小鼠大脑皮层4周龄组比12月龄组表达多;在蛋白水平上,Bcl-2在小鼠听皮层组织年轻组比老年组表达多.进一步在听皮层细胞中调控促进miR-34a,能减少Bcl-2的表达,反之,则Bcl-2表达提高.结论 Bcl-2在小鼠年轻组比老年组表达多,调控miR-34a在听皮层细胞上的表达能改变Bcl-2的表达量,且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皮层神经元细胞 B淋巴细胞瘤-2 MIR-34A 定位取材 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 C57BL/6乳鼠
下载PDF
针刺下髎、长强穴治疗混合痔PPH术后肛门坠胀临床观察 被引量:40
8
作者 龙庆 李艳 +4 位作者 李俊 闻永 杜位良 万川 岳朝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3-606,共4页
目的:比较针刺下髎、长强穴与口服西药地奥司明片治疗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后肛门坠胀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行PPH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术后第1d开始针刺下髎、长强穴,得气后留... 目的:比较针刺下髎、长强穴与口服西药地奥司明片治疗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后肛门坠胀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行PPH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术后第1d开始针刺下髎、长强穴,得气后留针30min,每天1次,共治疗7d;对照组在术后第1d开始口服地奥司明片,每次0.9g,每日2次,共治疗7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2、3、7d的肛门坠胀程度、坠胀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情况,并评定其疗效。结果:在术后第1d,两组肛门坠胀程度、坠胀持续时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肛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低于治疗前(P<0.05);在术后第2、3、7d,两组肛门坠胀程度、坠胀持续时间及肛门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疗程结束时(术后第7d),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27/30)vs 83.3%(25/30),P<0.05]。结论:针刺下髎、长强穴治疗混合痔PPH术后肛门坠胀疗效优于口服地奥司明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痔 肛门坠胀 PPH术 针刺 下髎 长强 地奥司明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陈旧性外踝关节扭伤31例(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钟峰 孙婧 李晓亮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13年第1期59-60,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于陈旧性外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1例陈旧性外踝扭伤患者,针刺患侧解溪穴透申脉、阳陵泉,留针30 min,针刺1次,1个月后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经过1次治疗即痊愈,随访1月未复发。结论:针刺治疗陈旧性外踝关节... 目的:观察针刺对于陈旧性外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1例陈旧性外踝扭伤患者,针刺患侧解溪穴透申脉、阳陵泉,留针30 min,针刺1次,1个月后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经过1次治疗即痊愈,随访1月未复发。结论:针刺治疗陈旧性外踝关节扭伤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外踝扭伤 针刺疗法 解溪 申脉 阳陵泉
原文传递
电针“中髎”“下髎”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5-羟色胺信号系统及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嘉泽 陈鹏 +2 位作者 张加敏 丁康 周惠芬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01-1106,1112,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中髎”“下髎”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5-羟色胺(5-HT)信号系统及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STC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洛哌丁胺灌胃建立... 目的:观察电针“中髎”“下髎”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5-羟色胺(5-HT)信号系统及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STC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洛哌丁胺灌胃建立STC大鼠模型。阳性药组予6 g/kg乳果糖灌胃治疗,电针组电针“中髎”“下髎”,每次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干预14 d。观察各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及粪便含水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4受体(5-HT4R)、色氨酸羟化酶1(TPH1)、5-HT转运体(SERT)相对表达量;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5-HT含量及粪便中SCF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5),粪便含水率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5-HT含量及5-HT4R、TPH1、SERT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血清SP含量降低(P<0.05),VIP含量升高(P<0.05);粪便SCFA含量(除异丁酸外)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阳性药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P<0.05),粪便含水量升高(P<0.05);结肠组织中5-HT含量及5-HT4R、TPH1、SERT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粪便中乙酸及丁酸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电针组血清SP含量升高(P<0.05),VIP含量降低(P<0.05)。电针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阳性药组显著降低(P<0.05);结肠组织TPH1、SERT蛋白表达量较阳性药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中髎”“下髎”可以通过干预5-HT信号系统的多个环节促进肠道动力,从而缓解S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传输型便秘 电针 中髎 下髎 5-羟色胺信号系统
原文传递
电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62
11
作者 龙庆 李艳 +4 位作者 李俊 闻永 杜位良 万川 岳朝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0-584,共5页
目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评价电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临床疗效,探寻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将9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耳穴贴压组和电针联合耳穴贴压组(针耳联合组),每组30例。3组均... 目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评价电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临床疗效,探寻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将9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耳穴贴压组和电针联合耳穴贴压组(针耳联合组),每组30例。3组均在术前30min进行干预,电针组予下髎、长强穴电针治疗,每天1次;耳穴贴压组取穴双耳神门、皮质下、交感及肛门,予耳穴贴压,每天按压3~6次,每次按压3~5 min;针耳联合组为电针加耳穴贴压联合干预。3组均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6分时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比较3组患者术后第4、12、24、48、72小时各时间点肛门疼痛VAS和肢体活动评分情况;术后第1~3天24h内最大VAS评分(T24max VAS)和术后72h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结果:针耳联合组在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VAS评分、肢体活动评分、术后第1~3天T24max VAS和术后72h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均低于电针组及耳穴贴压组(均P<0.05);在术后第4、12、24小时的VAS评分、肢体活动评分及术后第1天T24max VAS,电针组低于耳穴贴压组(均P<0.05);在术后第48、72小时的VAS评分、肢体活动评分及术后第2、3天T24max VAS,耳穴贴压组低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电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优于单纯应用电针或耳穴贴压,电针镇痛起效快,耳穴贴压镇痛持续时间长,两者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痔 疼痛 外剥内扎术 电针 耳穴贴压 下髎 长强 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