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analysis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Xiamen Island 被引量:10
1
作者 LI Xinhu LIN Tao +3 位作者 ZHANG Guoqin XlAO Lishan ZHAO Qianjun CUI Shenghu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3期503-520,共18页
Most of the world's cities are concentrated in coastal areas. As a special geographical component of the coastal system,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s the outcom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 Most of the world's cities are concentrated in coastal areas. As a special geographical component of the coastal system,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s the outcom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takes Xiamen Island,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China,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its determinants by combining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urban overall plans,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analysis using historical maps and remote sensing photographs. Firstly, we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the Xiamen Cit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st 100 year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the embryonic modern city and early development from 1908 to 1949;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expansion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from 1950 to 1979; special economic zone construction and rapid urbanization from 1980 to 2003; and Bay City construction since 2003. The dynamic changes to the coastline, island shape, built-up area, transportati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major land use type conversion which occurred during approximately the past 100 yea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were concluded: early expansion from a central point, followed by expansion along a section of coastline, and expansion from the coastline inland. Secondly, we discussed the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ncluding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urban master planning revis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pographical factors, coastal area reclamation, transportation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Finally, the effects of each potential determinant on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were concluded. Isl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s the result of a synthesis of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which are not independent but interacting. Built-up area expansion is the major driver of island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changes. By this paper, we hope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contributing to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island and coastal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world beyo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land URBANIZATION spatial expansion determinants xiamen
原文传递
Remote sensing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and its changes in Xiamen City of SE China 被引量:52
2
作者 XUHan-qiu CHENBen-q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76-281,共6页
World-wide urbanization has significantly modified the landscape, which has important climatic implications across all scales due to the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atural land cover and introduction of urban materials. ... World-wide urbanization has significantly modified the landscape, which has important climatic implications across all scales due to the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atural land cover and introduction of urban materials. This resulted in a phenomenon known as an urban heat island(UHI). A study on the UHI in Xiamen of China was carried out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imag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surface radiant temperatures. Thermal remote sensing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band 6 of two Landsat TM/ETM\++ images of 1989 and 2000 to observe the UHI changes over 11-year period. The thermal infrared bands were processed through several image enhancement technologies. This generated two 3-dimension-perspective images of Xiamen's urban heat island in 1989 and 2000, respectively, and revealed heat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UHI. To find out the change of the UHI between 1989 and 2000, the two thermal images were first normalized and scaled to seven grades to reduce seasonal difference and then overlaid to produce a difference image by subtracting corresponding pixels. The difference image showed an evident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in the 11 years. This change was due largely to the urban expansion with a consequent alteration in the ratio of sensible heat flux to latent heat flux. To quantitatively compare UHI, an index called Urban-Heat-Island Ratio Index(URI) was created. It can reveal the intensity of the UHI within the urban area. The calculation of the index was based on the ratio of UHI area to urban area. The greater the index, the more intense the UHI was. The calculation of the index for the Xiamen City indicated that the ratio of UHI area to urban area in 2000 was less than that in 1989. High temperatures in several areas in 1989 were reduced or just disappeared, such as those in old downtown area and Gulangyu Island. For the potential mitigation of the UHI in Xiamen, a long-term heat island reduction strategy of planting shade trees and using light-colored, highly reflective roof and paving material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lans of the city planers, environmental managers and other decision-maker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urban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urban heat island urban-heat-island ratio index digital brightness model xiamen City
下载PDF
Study on the Dry Island Effect in Xiamen City
3
作者 张少丽 郑礼新 +3 位作者 郑世文 邹夷 吕文惠 黄阳霞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7期28-32,共5页
Using relative humidity data from two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Xiamen and absolute humidity calculated from temperature and water vapor,the annual,seasonal and monthly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relative humidity and ... Using relative humidity data from two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Xiamen and absolute humidity calculated from temperature and water vapor,the annual,seasonal and monthly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relative humidity and absolute humidity were comprehensive analyzed.Then the dry island effect of Xiamen city was studied.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because of unique geographical features,the air humidity showed different change rules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There was no obvious dry island effect in urban and suburb at last century.The change trend of average air humidity was unapparent before 90th of last century.From early 90th of last century,the air humidity in suburb began to decrease obviously.There was dry mutation for these two stations in 1993 and 2004 respectively.From the beginning of early of this century,both areas became dry obviously.The seasonal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of Tongan station decreased each season,but what in Xiamen station changed unapparent.The seasonal average absolute humidity of Tongan station decreased apparently in spring and summer,but what did not change obviously in autumn and winter.The seasonal average absolute humidity of Xiamen station decreased apparently in summer,but what did not change apparently in other seasons.As respect from climate change of air humidity of each time,it decreased obviously at all four times at Tongan station.Relative humidity diminished most apparently at 8 and 20 o'clock.Absolute humidity diminished most apparently at 14 o'clock.For Xiamen station,relative humidity diminished most apparently at 14 o'clock.Absolute humidity diminished most apparently at 2 and 20 o'c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men City Dry island effect Air humidity Climate change China
下载PDF
基于供需匹配的厦门岛骑行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4
作者 闫水玉 刘雯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统有助于与营造出舒适、安全、便捷的城市环境。近年来,在绿色健康城市理念之下,骑行环境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被众多城市重视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统有助于与营造出舒适、安全、便捷的城市环境。近年来,在绿色健康城市理念之下,骑行环境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被众多城市重视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民骑行需求的区域分异特征及骑行环境的趋适性是发展骑行交通的基础。然而,目前已建成的骑行环境是否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以及如何科学构建城市骑行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选择厦门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共享单车大数据与城市用地类型,通过ArcGIS平台,分别测度了居民骑行的现状需求、潜在需求及其空间上存在的差异,同时通过城市建成环境中与骑行相关的十个指标分析了城市骑行环境建设的空间差异。进而通过对城市骑行环境供需的IPA分析,将厦门岛划分为四类骑行区。通过总结四类骑行区的建成环境特征,并进一步将四类骑行区内的现状、潜在骑行需求与表征骑行便捷性、骑行安全性与骑行舒适性的十个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目前岛内的骑行环境建设并没有显著符合骑行需求。基于该研究结果以及各类骑行区的供需匹配关系进一步提出岛内骑行环境优化策略。本文提出了城市骑行需求的一种量化方法与骑行环境建成特征的评估体系,发现骑行需求与骑行环境建设均存在空间差异且二者不完全相关。将两者结合进行供需对比分析,能够有效地确定城市中各地区骑行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为城市骑行环境建设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行需求 供需匹配 骑行环境 优化策略 厦门岛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厦门岛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起讫点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周艳 邵海雁 靳诚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不同城市肌理上的共享单车出行活动迥然相异.基于共享单车和兴趣点(POI)等多源数据,运用核密度和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厦门岛共享单车起讫点分布格局及建成环境对其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厦门岛共享单车的平均骑行距离为1.... 不同城市肌理上的共享单车出行活动迥然相异.基于共享单车和兴趣点(POI)等多源数据,运用核密度和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厦门岛共享单车起讫点分布格局及建成环境对其影响作用.研究发现:(1)厦门岛共享单车的平均骑行距离为1.08 km,平均骑行时间为7.19 min.(2)起讫点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一带多核”的分布特征.(3)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是共享单车起讫点分布的核心驱动因子,中心可达性和道路交叉口密度则是主要驱动因子.(4)不同建成环境因子围绕2个核心因子形成协同增强效应,不同要素优化组合是共享单车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共享单车 大数据 地理探测器 厦门岛
下载PDF
厦门岛滨海公园外来园林植物入侵风险评估
6
作者 江怡萱 王生生 +4 位作者 林希霆 毛玥 刘阳 蔡耀欣 邓传远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11-1520,共10页
本研究通过样线法调查厦门岛8个滨海公园的植物种类,统计得出厦门岛8个滨海公园共有园林植物288种,其中外来园林植物127种,占总数的44.10%。排除部分在厦门岛不具有入侵性的外来植物,得到具有入侵可能的外来园林植物80种。通过文献整理... 本研究通过样线法调查厦门岛8个滨海公园的植物种类,统计得出厦门岛8个滨海公园共有园林植物288种,其中外来园林植物127种,占总数的44.10%。排除部分在厦门岛不具有入侵性的外来植物,得到具有入侵可能的外来园林植物80种。通过文献整理法和专家咨询构建厦门岛滨海公园外来园林植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该评价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5个一级指标以及20个二级指标。将80种具有入侵可能的外来园林植物代入厦门岛滨海公园外来园林植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得出对应得分。得分在38.00~58.85之间的为高风险植物,共有13种;得分在23.00~38.00之间的为中风险植物,共有18种;得分在9.30~23.00之间的为低风险植物,共有49种。对于未列入《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中的高风险植物应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进行控制,对中风险植物实施阶段性清除并采用乡土植物替换,对低风险植物应进行监控和管理。厦门岛8个滨海公园的外来园林植物中,大多数为低风险植物,其中,五通灯塔公园、海湾公园以及牛头山公园应用外来植物种类数量居于前三,建议今后不再引进外来园林植物;音乐广场应用外来园林植物种类最少,建议适当引入低风险植物以增加公园的植被多样性。本研究对厦门岛滨海公园的外来植物种类进行梳理,针对外来植物提出相关防治建议,为保护厦门岛滨海公园的生态安全,进一步丰富小尺度区域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评估研究,以及为其他地区滨海公园引入外来植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岛 滨海公园 外来园林植物 入侵风险评估
下载PDF
厦门岛轨道交通站点共享单车接驳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饶传坤 雷思静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8,共9页
共享单车凭借其高效便利的优势在全国各大城市快速普及,已成为轨道交通站点重要的接驳方式,但其供需失衡、乱停乱放等问题也给城市交通与环境带来挑战。利用厦门市共享单车及城市空间等多源大数据,通过Python、GIS解析共享单车出行的时... 共享单车凭借其高效便利的优势在全国各大城市快速普及,已成为轨道交通站点重要的接驳方式,但其供需失衡、乱停乱放等问题也给城市交通与环境带来挑战。利用厦门市共享单车及城市空间等多源大数据,通过Python、GIS解析共享单车出行的时空特征,探究轨道站域骑行特征及其来自土地利用、城市建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共享单车具有短时空距离利用的特征,为城市地铁站点的接驳交通提供了重要支撑;站点周边共享单车的接驳利用受城市多种因素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站点开发的阶段性和差异性;根据共享单车出行特征,轨道交通站点可归纳为四类,应根据站点的不同类型因站施策,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促进共享单车骑行,加强轨道交通站域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单车 轨道交通站点 土地利用 供需匹配 厦门岛
下载PDF
厦门岛南部滨海开放空间声景优化研究
8
作者 钱林燕 王绍森 王波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9期272-275,共4页
滨海开放空间是海滨城市的标志性空间,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滨海开放空间声环境对提高公众幸福感以及城市环境品质均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城市滨海空间的特点,以厦门岛南部滨海开放空间为例,通过实地勘测、现场访谈、... 滨海开放空间是海滨城市的标志性空间,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滨海开放空间声环境对提高公众幸福感以及城市环境品质均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城市滨海空间的特点,以厦门岛南部滨海开放空间为例,通过实地勘测、现场访谈、公众调查等方式,从客观声学特征和主观感知评价两方面对滨海开放空间声景观进行研究,并从降低人工噪声声级、引入和发掘自然声、优化声景功能分区等方面提供可持续性的声景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滨海空间声景观改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岛南部 滨海开放空间 声景观 声景漫步 声景设计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高峰出行的非线性影响——以厦门主岛为例
9
作者 汪晴 崔珩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旨在探究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高峰出行的影响,为解决单车供需时空不平衡问题提供理论参考。以厦门为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探究不同时段下建成环境要素对单车到达密度的非线性影响,发现土地利用因素对单车出行的影响最显著,且存在明显的阈... 旨在探究建成环境对共享单车高峰出行的影响,为解决单车供需时空不平衡问题提供理论参考。以厦门为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探究不同时段下建成环境要素对单车到达密度的非线性影响,发现土地利用因素对单车出行的影响最显著,且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交通站点对单车到达密度影响具有距离衰减效应;道路设计因素对单车到达密度存在明显的U型影响关系。在促进低碳出行的背景下,应当识别单车活动的重要区域和各时段单车流向,综合考虑街区尺度、骑行安全性与通行效率、站点驳接距离特点,提升公共交通与单车衔接度,科学规划骑行基础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单车骑行目的地 随机森林 建成环境 非线性影响 厦门岛
下载PDF
背景噪声频率-贝塞尔变换法研究厦门岛浅层S波速度结构
10
作者 李海艳 陈晓非 +4 位作者 陈举庆 蔡辉腾 刘琦 冯旭平 张功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54-2667,共14页
为获取厦门岛浅层三维速度结构,本文使用福建省地震局于2019年布设的50个流动地震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所记录到的垂向分量波形数据,计算背景噪声互相关,利用频率-贝塞尔变换(F-J)法提取子台阵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行反演,获取子台阵... 为获取厦门岛浅层三维速度结构,本文使用福建省地震局于2019年布设的50个流动地震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所记录到的垂向分量波形数据,计算背景噪声互相关,利用频率-贝塞尔变换(F-J)法提取子台阵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行反演,获取子台阵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并通过插值得到厦门岛4 km以内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厦门岛S波速度随深度增加呈现递增趋势,在近地表处的横向不均匀性显著.0~1 km深度的S波速度大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与岩性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深度的递增,高低速特征分布逐渐呈现为连续性较好,近北东向展布的条带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本文推测这一现象与厦门岛岩层在不同时期受到挤压和拉张作用形成的褶皱和断裂相关,反映了厦门岛所经历的多次构造变动和岩浆侵入事件.垂向剖面的速度差明显区与研究区断裂带位置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岛的构造演化研究和地质灾害评估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频率-贝塞尔变换法 厦门岛 浅层S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2015—2019年厦门岛PM_(2.5)污染特征及后向轨迹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巫晶晶 曾舒芬 +3 位作者 龙美锟 王颂阳 林锦美 陈锦芳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473-480,共8页
为促进厦门岛向“清洁空气”目标前进,利用2015—2019年厦门岛国控大气监测站提供的逐时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展开PM_(2.5)污染特征、污染月传输及轨迹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厦门岛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由2015年的(29.59... 为促进厦门岛向“清洁空气”目标前进,利用2015—2019年厦门岛国控大气监测站提供的逐时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展开PM_(2.5)污染特征、污染月传输及轨迹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厦门岛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由2015年的(29.59±13.22)μg/m 3降至2019年的(24.08±11.58)μg/m 3。1—3月及11月PM_(2.5)月均质量浓度相对较高(31.68~35.86μg/m 3),6—8月则相对较低,均在20μg/m 3以下,具有“冬高夏低,春降秋升”的季节变化特点,污染月主要集中在1、2、3和11月。在污染集中的月份,温度和湿度对PM_(2.5)影响不显著,而风速是影响PM_(2.5)的主要因素。短距离气流输送是造成厦门岛PM_(2.5)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来自西北及偏北方向的长距离输送加剧了厦门岛PM_(2.5)污染。冬季污染潜在源区为闽东部沿海区域及浙、皖、赣、粤与闽交界区域,具有污染轨迹数高、短距离输送的特点。春季污染潜在源区集中在川、赣、湘等地区,具有污染轨迹数占比高、长距离输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轨迹特征 厦门岛
下载PDF
融合卷积、注意力和MLP的出租车目的地预测
12
作者 余丹青 邬群勇 +1 位作者 姚江涛 邝嘉恒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2-311,共10页
出租车目的地预测是基于位置服务的重要内容,对城市交通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出租车历史轨迹数据进行出行目的地预测,存在数据稀疏性问题与轨迹数据的特征单一性问题,影响目的地预测的精度。针对数据稀疏问题,利用出租车原始轨迹... 出租车目的地预测是基于位置服务的重要内容,对城市交通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出租车历史轨迹数据进行出行目的地预测,存在数据稀疏性问题与轨迹数据的特征单一性问题,影响目的地预测的精度。针对数据稀疏问题,利用出租车原始轨迹数据(出租车速度、行驶方向角和时间)结合轨迹截断方法确定模型输入特征,克服轨迹稀疏性问题。针对多层感知机具有参数过多、训练困难和大量参数导致较快的过拟合等问题,提出利用卷积的参数共享机制解决参数冗余。进一步提出采用注意力机制使神经网络把更多的计算资源分配给更重要的任务,聚焦重要信息提升模型预测性能。基于此构建了一种融合卷积、注意力模块和多层感知机的出租车目的地预测方法(CCMLP),在克服MLP和卷积各自结构不足的同时,对目的地实现了更为准确的预测,通过不同数据与实验验证CCMLP模型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选取轨迹前m点与末n点及其对应行驶方向角、速度、车牌号和时间特征作为模型输入特征有效提高目的地预测精度;提出的CCMLP方法具有较好特征学习能力,相比于基于MLP预测模型的距离误差下降了10%,相比于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距离误差下降了19.6%;基于工作日与非工作日不同数据分布数据集划分,基于CCMLP目的地预测模型距离损失分别为2.25 km与2.23 km,验证了CCMLP对于不同数据分布的泛化能力;基于轨迹前十点,40%、60%、80%不同完整度轨迹得到的距离损失分别为2.23 km、1.80 km、0.97 km、0.68 km,验证给定不同轨迹完整度对目的地预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租车轨迹 目的地预测 厦门岛 神经网络 注意力模块 多层感知机
下载PDF
厦门岛道路绿化植物调查与应用分析
13
作者 刘贝宁 李刘敏 陈发兴 《东南园艺》 2023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目的】城市道路是连接一座城市的大动脉,城市道路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厦门岛123条道路的绿化植物从植物种类组成、观赏特性、道路绿带应用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厦门岛道... 【目的】城市道路是连接一座城市的大动脉,城市道路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厦门岛123条道路的绿化植物从植物种类组成、观赏特性、道路绿带应用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厦门岛道路绿化植物有154种,分属于83科137属,其中乔木61种、灌木66种、草本27种;筛选出厦门岛2种基调树种和25种骨干树种;总结出厦门岛道路绿化植物的相对频度、植物群落和植物配置形式,并对厦门岛道路绿化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结论】厦门岛道路绿化植物种类丰富,配置形式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绿化 道路绿带 基调树种 植物配置形式 厦门岛
下载PDF
人-境交互可供性视角下厦门环岛骑行道的供求差异
14
作者 王巧云 程建灿 +3 位作者 肖楚晗 徐诗旸 马梦祥 李霄鹤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3期125-132,共8页
合理的骑行道环境规划是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文章引入人-境交互可供性理论,从辅助交通、观光休闲、体育健身3个功能层面,系统探讨厦门环岛骑行道的供需求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厦门环岛骑行道可供性分布具备动态平衡的时... 合理的骑行道环境规划是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文章引入人-境交互可供性理论,从辅助交通、观光休闲、体育健身3个功能层面,系统探讨厦门环岛骑行道的供需求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厦门环岛骑行道可供性分布具备动态平衡的时空耦合规律,厦门环岛骑行道人-境交互可供性供需情况与类目层级之间存在“一核多心”网络结构特点,道路环境、缓冲环境、气候环境是可供性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具有环岛特色的骑行道规划策略,即建立分段式环岛特色骑行系统、科学布局服务设施、设计环境缓冲区等,以期为岛屿型城市环岛骑行道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境交互可供性 环岛骑行道 供求差异 厦门
下载PDF
沉积物粒度分析在厦门市第四纪环境研究和地层划分对比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5
作者 张璞 陈建强 +3 位作者 田明中 朱金芳 黄宗林 江春亮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88-94,共7页
 采用MS 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测试,利用计算机粒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绘制出样品的频率曲线、概率累积曲线以及粒度众数位值曲线等图件并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厦门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经历了中更新世同安组(含泥中粗砂、...  采用MS 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测试,利用计算机粒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绘制出样品的频率曲线、概率累积曲线以及粒度众数位值曲线等图件并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厦门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经历了中更新世同安组(含泥中粗砂、含泥细中砂、砂为主)海积冲积→更新统上部龙海组(含泥粗中砂、含泥细中砂、含泥粗砂、粗砂、细中砂、含细砾中粗砂、中细砂等)冲积洪冲积→更新世上部东山组(砂、砂砾、含泥中粗砂、粗砂、泥质中细砂、细砂、中粗砂等)冲洪积及部分海积(粉砂、细粉砂、含碳质泥、粘土、淤泥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等)→全新世长乐组(粉砂,淤泥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碳质粘土、含砂淤泥质粘土,粉砂质亚粘土、粉细砂亚粘土等)海湾沉积。在解释环境变化的同时,说明粒度变化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之一,并以此对研究区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沉积物粒度 亚粘土 地层划分 粉砂 碳质 淤泥质粘土 粗砂 粉细砂 厦门市
下载PDF
厦门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蔡明刚 黄奕普 +3 位作者 陈敏 刘广山 金德秋 周锡煌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46-453,共8页
本文研究了厦门地区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提出了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 =8.1 6δ18O + 1 0 .6 8,并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进行比较 ,揭示了该降水线方程的特征。对全年氘过剩值 (d)及降水线特征研究表明 ,厦门岛全年降水来源较为单... 本文研究了厦门地区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提出了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 =8.1 6δ18O + 1 0 .6 8,并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进行比较 ,揭示了该降水线方程的特征。对全年氘过剩值 (d)及降水线特征研究表明 ,厦门岛全年降水来源较为单一 ,主要为海洋性气团。降水中δD与δ18O的降水量效应明显 ,且该影响远远掩盖了温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大气降水 氢同位素 温度效应 降水线 降水量效应 厦门市
下载PDF
厦门岛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 被引量:20
17
作者 全斌 朱鹤健 +1 位作者 晏路明 李壁成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8-104,共7页
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和马尔柯夫预测模型的方法,获得了厦门岛1996年和2001年1∶5万土地利用各地类转化信息。从厦门岛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入手,预测其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居民点工矿地土地... 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和马尔柯夫预测模型的方法,获得了厦门岛1996年和2001年1∶5万土地利用各地类转化信息。从厦门岛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入手,预测其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居民点工矿地土地和交通用地是厦门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最为活跃的几种类型。其中,耕地的面积和比重均大幅度下降,50年(即2051年)后耕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约0 5%,其去向为居民点工矿地、交通用地和水域;而城市居民点工矿用地则呈快速扩张,50年后将增加13 5%,交通用地50年后将增加8 5%,其新增来源主要为耕地和园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等。这说明,厦门岛城市用地发展是以牺牲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等为代价的,而其中占用耕地的表现最为突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方面与人口不断地长、经济持续发展和岛屿面积狭小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土地等相关管理政策有关。基于这一分析,应采取土地利用制度的调整与创新,建议实施异地占补平衡政策,其次,土地利用上注重挖掘潜力,推广特色农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RS GIS 马尔柯夫链模型 厦门
下载PDF
厦门岛南岸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的示踪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蔡明刚 黄奕普 +2 位作者 陈敏 刘广山 金德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6,共6页
实测了厦门岛沿岸地区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 ,并据此开展了沿岸地下水水文学的同位素示踪研究。对地下水、海水及大气降水的δD~δ18O方程进行数理分析后表明 ,大气降水是厦门沿海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利用稳定同位素质量平... 实测了厦门岛沿岸地区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 ,并据此开展了沿岸地下水水文学的同位素示踪研究。对地下水、海水及大气降水的δD~δ18O方程进行数理分析后表明 ,大气降水是厦门沿海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利用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 ,估算9810号台风所致降水对地下水的贡献。结合水文资料 ,通过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 ,验证了地下水由北向南运移并最终排入沿岸海域的运移途径。研究还初步探讨了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对潮汐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岛 地下水 同位素 示踪 水文学
下载PDF
台湾海峡表层沉积硅藻栖性生态类型及其分布 被引量:9
19
作者 支崇远 王开发 +1 位作者 兰东兆 李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71-975,共5页
对厦门岛沿岸46个取样点表层沉积样品分析,共发现硅藻62个属的217个种及亚种;对台湾海峡44个取样点表层沉积样品分析,共发现硅藻36个属的181个种及亚种.各个取样点都有底栖种和浮游种出现,水浅的区域(厦门岛沿海)底栖种比例较高,水深的... 对厦门岛沿岸46个取样点表层沉积样品分析,共发现硅藻62个属的217个种及亚种;对台湾海峡44个取样点表层沉积样品分析,共发现硅藻36个属的181个种及亚种.各个取样点都有底栖种和浮游种出现,水浅的区域(厦门岛沿海)底栖种比例较高,水深的区域(台湾海峡)浮游种比例较高,硅藻对指示水深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底栖种和浮游种的比例可能还受水体流动性、地貌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表层沉积 栖性 分布 厦门岛 台湾海峡
下载PDF
厦门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3
20
作者 林更铭 杨清良 林金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0-45,共6页
本文分析了1990年厦门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4个季度月的312份网采样品。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细胞总量年高峰期在河口区出现在夏季,浮游植物种类数与盐度成负相关;在非河口区总量年高峰出现在春季,种类数与盐度成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 本文分析了1990年厦门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4个季度月的312份网采样品。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细胞总量年高峰期在河口区出现在夏季,浮游植物种类数与盐度成负相关;在非河口区总量年高峰出现在春季,种类数与盐度成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营养盐、水温、盐度,但因季节而异。骨条藻与硅酸盐呈密切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相关分析 厦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