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海域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黄良敏 谢仰杰 +2 位作者 李军 张雅芝 王家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6-132,共7页
根据厦门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历史资料和调查资料,系统整理了厦门海域的鱼类总名录和现有名录,并应用分类学等级多样性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析了厦门海域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有记录鱼类共649种;现有鱼类... 根据厦门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历史资料和调查资料,系统整理了厦门海域的鱼类总名录和现有名录,并应用分类学等级多样性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析了厦门海域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有记录鱼类共649种;现有鱼类有331种,隶属2纲22目90科181属,其中软骨鱼纲共5目9科9属15种,辐鳍鱼纲共17目81科172属316种。厦门海域鱼类总名录的等级多样性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分别为79.267和220.96;现有鱼类群落分类多样性指数Δ+和分类差异指数Λ+分别为77.504和245.34。分类多样性指数Δ+在冬、春季较高,秋季次之,而夏季最低;而分类差异指数Λ+夏季较高,秋季次之,冬春季较低。秋季和冬季鱼类组成的相似度最高,其次为夏季,最后为春季。与历史总名录相比,厦门海域的现有鱼类群落分类学范围较小,生态幅变窄,群落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分类学多样性 分类学差异 厦门海域
下载PDF
厦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摄食功能群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坤 林和山 +5 位作者 何雪宝 黄雅琴 林俊辉 牟剑锋 张舒怡 王建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5-105,共11页
根据2013年5月和11月在厦门周边海域60个取样站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运用功能群方法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9门160科411种,其中肉食者152种,浮游生物食者102种,碎屑食者103... 根据2013年5月和11月在厦门周边海域60个取样站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运用功能群方法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9门160科411种,其中肉食者152种,浮游生物食者102种,碎屑食者103种,杂食者48种和植食者6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丝鳃稚齿虫(Prionospio malmgreni)分别是该海域春、秋季的主要优势种。总体而言,浮游生物食者和肉食者为该海域的主要优势功能群,但各区域的优势功能群存在一定差异,围头湾的主导功能群为肉食者和碎屑食者,大嶝海域以肉食者和浮游生物食者为主,而九龙江口和同安湾则以碎屑食者和浮游生物食者占优势。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深和底温是影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时空格局的主要因素,活性磷酸盐、底盐、有机质和叶绿素a等对其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摄食功能群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厦门近岸海域
下载PDF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黄良敏 谢仰杰 +2 位作者 张雅芝 李军 刘秋狄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81-87,共7页
2006—2007年夏季(2006年8月)、冬季(2007年1月)、春季(2007年4月)和秋季(2007年10月)在厦门海域利用底拖网渔船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厦门海域(约2 713 km2)的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节渔业资源平均密度... 2006—2007年夏季(2006年8月)、冬季(2007年1月)、春季(2007年4月)和秋季(2007年10月)在厦门海域利用底拖网渔船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厦门海域(约2 713 km2)的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节渔业资源平均密度为981.97 kg/km2,其中秋季居首位,约为1 261.39 kg/km2;冬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951.31 kg/km2和936.93 kg/km2;而春季资源密度最低,约为778.24 kg/km2.各个季节的资源密度,鱼类均居首位,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各季节鱼类优势种分别为:春季鱼类优势种有6种,以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幼鱼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夏季有7种,以中华海鲶(Arius sinensi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秋季也有7种,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叫姑鱼和中华海鲶为主要优势种;冬季有4种,以叫姑鱼为最主要优势种.4个季节的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约为1 694.71 t;渔业潜在可捕量约10 523 t.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及盐度关系较密切.该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急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资源密度 渔业资源现存量 厦门海域 扫海面积法
下载PDF
厦门沿岸海域贝类适养面积和可养量的估算 被引量:20
4
作者 卢振彬 杜琦 +1 位作者 颜尤明 刘伟斌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9-204,共6页
分析了厦门沿岸海域贝类养殖的发展与现状及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 题。通过统计分析估计了贝类的适养面积,应用能流分析法和营养动态模式估算了贝 类的可养量。估算结果贝类的适养面积约 5 500hm~2,可养殖量为 100 225t。
关键词 贝类 适养面积 可养量 厦门沿岸 海域
下载PDF
厦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变化和最适捕捞力量的估算 被引量:8
5
作者 卢振彬 颜尤明 杜琦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09-316,共8页
本文以厦门沿岸海域历次渔业资源和生物调查及1984~1995年渔业统计资料为背景,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变动,重点对文昌鱼、真鲷、鳓鱼、大黄鱼、蓝点马鲛、长毛对虾、中国等重要经济种类资源变动的原因进行探讨。针对目前资源的变动... 本文以厦门沿岸海域历次渔业资源和生物调查及1984~1995年渔业统计资料为背景,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变动,重点对文昌鱼、真鲷、鳓鱼、大黄鱼、蓝点马鲛、长毛对虾、中国等重要经济种类资源变动的原因进行探讨。针对目前资源的变动趋向,指出了近期重点的保护对象和有开发潜力的种类,并以三种标准捕捞力量,应用了Schaefer和Fox两种剩余产量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MSY)和最适捕捞力量(fMSY)。估算结果MSY为9663~12113t,平均10324t。估算的fMSY为:(1)以五种作业的混合总功率15401~17330kw,平均16366kW;(2)以厦门机定置渔船功率为标准总功率28391~28471kW,平均28431kW;(3)以厦门机利网渔船功率为标准的总功率37196~45874kW,平均41535kW。1995年实际渔获量和捕捞力量均超过了两种模式估算MSY和fMSY平均值,表明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建议适当削减捕捞力量,控制渔获量,达到保护近岸渔业资源,以利持续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厦门 沿岸海域 资源变化 捕捞力量
下载PDF
厦门海域两头中华白海豚体内微量元素的积累 被引量:2
6
作者 边学森 冉春丽 +3 位作者 贡小清 虞锐鹏 刘洪波 杨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2-318,共7页
对2004年4月在厦门海域搁浅死亡的两头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进行了肝脏、胰、胃、肾、肠、肺、肌肉、心脏等多组织微量元素锌(Zn)、铜(Cu)、汞(Hg)、铅(Pb)、镉(Cd)和砷(As)浓度的测定。两豚各组织总体上必需元素Zn、Cu浓度高于... 对2004年4月在厦门海域搁浅死亡的两头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进行了肝脏、胰、胃、肾、肠、肺、肌肉、心脏等多组织微量元素锌(Zn)、铜(Cu)、汞(Hg)、铅(Pb)、镉(Cd)和砷(As)浓度的测定。两豚各组织总体上必需元素Zn、Cu浓度高于有毒元素Hg、Pb、Cd和As。XM20040430体内特别高的Zn、Hg、Pb、Cd浓度分别出现于皮肤(500μg/g干重)、肝脏(255μg/g干重)、肺(13.0μg/g干重)和肾(2.82μg/g干重)中,而Cu和As在各组织中的浓度较为相似。XM20040429体内仅肝脏中Zn(448μg/g干重)和Cu(52.0μg/g干重)的浓度远高于其他组织。虽然两海豚微量元素的总体积累多低于急性毒性水平,但有毒元素Hg、Pb、Cd、As的明显检出和XM20040429肝脏中异常高的Zn浓度均显示出进一步研究微量元素慢性胁迫效应的必要性。结果还显示厦门港海域近年来Hg、Cd、Pb污染未见减轻,As也明显检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后有关水生哺乳动物中As积累的研究也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海域 中华白海豚 积累
下载PDF
厦门海域浒苔种类鉴定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欢 黎中宝 +3 位作者 李元跃 陈强 李文静 戴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3年第4期70-75,共6页
根据形态特征,将采集的厦门海域浒苔进行分类,并分析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浒苔(Enteromorpha)的优势种类为缘管浒苔(Enteromorpha linza)、肠浒苔(Enteromorpha intestinakis)和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缘管浒苔、肠... 根据形态特征,将采集的厦门海域浒苔进行分类,并分析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厦门海域浒苔(Enteromorpha)的优势种类为缘管浒苔(Enteromorpha linza)、肠浒苔(Enteromorpha intestinakis)和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缘管浒苔、肠浒苔和条浒苔水分含量分别为(9.55±0.05)%、(8.33±0.08)%、(9.17±0.10)%;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3.15±0.91)%、(30.45±0.28)%和(26.13±0.91)%;粗脂肪含量分别为(0.26±0.06)%、(0.38±0.02)%和(0.31±0.01)%;灰分含量分别为(17.10±0.94)%、(14.24±0.15)%和(13.51±0.31)%。3种浒苔样品的17种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0.99%、20.23%和19.4%;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EAA/TAA)分别为35.26%、35.89%和36.3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EAA)分别为54.46%、55.98%和56.99%。就风味氨基酸而言,均是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其次是甜味氨基酸丙氨酸(Ala)和甘氨酸(Gly)。重金属元素测定结果表明,铜元素含量均低于18 mg/kg,其他有毒有害元素均未超过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研究表明,厦门海域浒苔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绿色藻类,能够成为优质饲料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海域 缘管浒苔 肠浒苔 条浒苔 营养成分
下载PDF
厦门海域水体富营养程度评价 被引量:34
8
作者 林辉 张元标 陈金民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4-161,共8页
根据 2 0 0 0年 1 1月和 2 0 0 1年 2、5、8月对厦门海域进行的大面调查所得数据 ,以化学需氧量 (COD)、溶解无机氮 (DIN)、活性磷酸盐 (PO34 P)和叶绿素a(Chl a)作为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指标 .以模糊数学作为评价手段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 根据 2 0 0 0年 1 1月和 2 0 0 1年 2、5、8月对厦门海域进行的大面调查所得数据 ,以化学需氧量 (COD)、溶解无机氮 (DIN)、活性磷酸盐 (PO34 P)和叶绿素a(Chl a)作为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指标 .以模糊数学作为评价手段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标权重矩阵及其确定方法的基础上 ,对厦门海域近期水体富营养化水平作出评价 .结果表明 ,厦门外港、东侧水道、九龙江口和浔江为中营养海区 ,  湖和马銮湾为富营养海区 ;厦门西港海域与马銮湾相邻的属于富营养海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海域 富营养化 水质评价 水体 模糊数学 溶解无机氮 化学需氧量 叶绿素
下载PDF
厦门海域春季浮游病毒的丰度及形态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蔡兰兰 殷思博 +1 位作者 杨芸兰 张锐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9-836,共8页
运用流式细胞仪(FCM)、表面荧光显微技术(EM)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EM),测定了厦门海域春季浮游病毒的丰度,并结合理化环境因子,分析了浮游病毒在厦门海域的分布特征,同时对该海域浮游病毒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厦门海域... 运用流式细胞仪(FCM)、表面荧光显微技术(EM)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EM),测定了厦门海域春季浮游病毒的丰度,并结合理化环境因子,分析了浮游病毒在厦门海域的分布特征,同时对该海域浮游病毒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厦门海域表层海水中浮游病毒的丰度为107 mL-1;FCM与EM的检测结果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且流式细胞仪结果约是荧光显微镜结果的1.76倍,差异显著(p<0.05).在厦门海域,浮游病毒丰度呈现出由近岸向靠近外海逐渐递减的趋势;浮游病毒的空间分布受细菌影响,并且与温度、盐度、硝态氮浓度显著相关(p<0.05).此外,通过TEM在厦门海域观察到了3类噬菌体形态的病毒颗粒,其中以长尾病毒科噬菌体居多,占所观察到病毒总数量的65.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海域 浮游病毒 空间分布 形态结构
下载PDF
厦门沿岸海域2种虾虎鱼染色体核型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丽斌 周宸 +1 位作者 黄瑞芳 林琪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3-477,594,594,共7页
采用鱼鳍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厦门沿岸海域2种虾虎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犬牙缰虾虎鱼(Amoya canin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臂数为NF=84,有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7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2对亚端部着丝... 采用鱼鳍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厦门沿岸海域2种虾虎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犬牙缰虾虎鱼(Amoya canin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臂数为NF=84,有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7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臂数为NF=68,有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6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10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未发现有异形染色体.其中犬牙缰虾虎鱼的染色体数目是文献中尚未报道的1类虾虎鱼染色体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虾虎鱼科 染色体 核型 犬牙缰虾虎鱼 髭缟虾虎鱼 厦门沿岸海域
下载PDF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评估 被引量:20
11
作者 卢振彬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2期51-56,共6页
以初级生产力和渔业统计资料为材 ,分别应用Tait沿岸海域生态系能流分析法、营养动态法和Cushing等 3种模式 ,估算厦门沿岸海域的渔业资源自然生产量。同时 ,分别应用Schaefer和Fox两种剩余产量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捕捞力量... 以初级生产力和渔业统计资料为材 ,分别应用Tait沿岸海域生态系能流分析法、营养动态法和Cushing等 3种模式 ,估算厦门沿岸海域的渔业资源自然生产量。同时 ,分别应用Schaefer和Fox两种剩余产量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捕捞力量。前 3种模式估算该海域的资源生产量分别为 2 0 1 0 5t,1 8463t和 1 7489t,平均 1 8686t。后两种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平均值分别为 9639t和 91 0 4t。估算的最大持续捕捞力量 :5种作业综合总功率为 1 5976kW ;以厦门机定置渔船单位功率渔捞效率为标准估算的总功率为 2 7351kW ;以厦门机刺网渔船单位功率渔捞效率为标准估算的总功率为 432 1 3kW。 1 997年实际渔获量和捕捞力量均超过了估算的最大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捕捞力量。文中还讨论了捕捞力量的调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海域 渔业资料 评估 生产力 捕捞力量
下载PDF
厦门至珠江口间沿岸海域中华白海豚分布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先艳 妙星 +3 位作者 吴福星 闫晨曦 刘文华 祝茜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5-230,共6页
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2个重要分布区,但对这两地之间沿海白海豚的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通过走访厦门至珠江口之间12个渔港码头或渔村的渔民,共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探讨了厦门至珠江口之间沿海历史上和当... 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2个重要分布区,但对这两地之间沿海白海豚的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通过走访厦门至珠江口之间12个渔港码头或渔村的渔民,共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探讨了厦门至珠江口之间沿海历史上和当今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渔民见过白海豚的比例越高;历史上(20~30a前),东山、汕头、甲子、汕尾和马宫等地沿海曾有较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如今,在东山湾和汕头海域还有中华白海豚的出没.通过进一步的截线抽样法调查,证实了汕头海域还有白海豚的分布,东山湾还有渔民观察到白海豚,但尚待进一步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中华白海豚 厦门海域 珠江口 沿岸海域 种群分布
下载PDF
厦门东西海域海洋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及摄食类型的初步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玉清 蔡立哲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3-98,共6页
2002年6月30日和7月1日在厦门海域2个采样点取样,对厦门东西海域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个站位共鉴定自由生活海洋线虫53种,西海域37种,东海域31种,其中优势种是茅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 2002年6月30日和7月1日在厦门海域2个采样点取样,对厦门东西海域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个站位共鉴定自由生活海洋线虫53种,西海域37种,东海域31种,其中优势种是茅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萨巴线虫Sabaticria sp.、霍帕线虫Hoppcria sp.、海洋拟齿线虫Parodontophora marina和星火线虫Marylymnia sp.;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表明,2个站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基本一致,但优势种的优势度有一定差异。西海域站位出现的种类多,但种类分布不均匀;东海域出现的种类少,但种类分布较均匀。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即1B型)和底上硅藻食性者(即2A型)是该海域两个站位的优势摄食类群。从优势种和摄食类群方面来看,厦门海域与台湾海峡南部、黄河口站位海洋线虫群落有一定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海域 海洋线虫 种类组成 摄食类型
下载PDF
环厦门海域水色变化的多光谱多时相遥感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徐涵秋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09-1218,共10页
采用基于影像光谱信息建立的水质遥感模型对环厦门海域1989~2003年间的水色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水体及其所含物质的物理光学性质分析,水质遥感模型的建立可以不依赖于和卫星同步的水质采样数据建立水质遥感.这使得遥感对水色分析的... 采用基于影像光谱信息建立的水质遥感模型对环厦门海域1989~2003年间的水色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水体及其所含物质的物理光学性质分析,水质遥感模型的建立可以不依赖于和卫星同步的水质采样数据建立水质遥感.这使得遥感对水色分析的应用更容易,而且还可以利用大量卫星存档数据来进行水质的历史变化分析.使用基于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创建的模型研究了离水信号和水中物质(悬浮物和浮游植物)的关系.提出了一套可用于Landsat TM/ETM+和SPOT 5影像的水专题处理流程,并用于揭示所研究海域中悬浮物和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利用基于影像光谱的水质遥感模型,可以快速有效地揭示长时间范围内水色的时空变化.总的看来,环厦门海域的悬浮物浓度在所研究的时期内,有显著的增加,叶绿素的浓度在局部也有明显的升高.最明显的是,高悬浮物浓度的海域面积所占的比例从1989年的0.2%上升到2003年的10.2%.综合分析表明,九龙江河口所带来的巨量悬浮物是该海域最主要的陆源排海物和污染源,过度的水产养殖是另一个主要的污染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模型 水色变化分析 环厦门海域
下载PDF
厦门市海水浴场泳季水质状况分析与污染防治对策
15
作者 杨东宁 袁东星 +1 位作者 许鹏翔 邓永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5-78,共4页
为调查厦门市海水浴场泳季水质状况,并为监测管理工作提出对策建议,根据1997-5~10月对厦门市3处有代表性的沙滩海水浴场主要水质指标,如粪大肠菌群(FC)、DO、SS及石油类等的监测分析,确认FC为主要污染因子,因... 为调查厦门市海水浴场泳季水质状况,并为监测管理工作提出对策建议,根据1997-5~10月对厦门市3处有代表性的沙滩海水浴场主要水质指标,如粪大肠菌群(FC)、DO、SS及石油类等的监测分析,确认FC为主要污染因子,因其含量单次测值间差异十分显著.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其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浴场水质状况基本符合本市潮间带功能区划的相应要求.建议加强对沙滩浴场的综合整治和陆源污水排海方式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市 海水浴场 水质监测 污染防治 泳季
下载PDF
厦漳近海角突仿对虾数量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6
作者 刘勇 马超 +1 位作者 徐春燕 庄之栋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143-148,共6页
根据2018年10月(秋季)和2019年4月(春季)在福建厦门和漳州近海(118°0′-119°0′E,24°0′-24°30′N)拖网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角突仿对虾数量的时空分布,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调查海域角... 根据2018年10月(秋季)和2019年4月(春季)在福建厦门和漳州近海(118°0′-119°0′E,24°0′-24°30′N)拖网定点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角突仿对虾数量的时空分布,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调查海域角突仿对虾年平均渔获率为234.4 g·h^(-1),春季略高于秋季,季节变化不明显(P>0.05)。角突仿对虾数量分布呈现春季近岸站点渔获率高,深水站点渔获率低,秋季则呈现相反的特点。最高值出现在秋季的ST18站,为1287.6 g·h^(-1)。角突仿对虾春、秋季体长均值和体质量均值差异不明显(P>0.05);体长(L)和体质量(W)的关系为W=1.644×10^(-5) L^(2.919);雌雄比为1:0.70;雌性个体性腺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分别占45.45%和32.73%;摄食等级以1级最多,2级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突仿对虾 数量分布 生物学特性 厦漳近海
下载PDF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软骨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6
17
作者 蒋新花 谢仰杰 +2 位作者 黄良敏 李军 张雅芝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406-413,共8页
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 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其中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 厦门沿岸海域 软骨鱼类 资源
下载PDF
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饶义勇 张慧萍 +5 位作者 林聃 颜露露 李想 傅素晶 陈昕韡 蔡立哲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7-585,共9页
根据2014年8月在厦门黄厝和十八线潮下带海区,以及2014年1月-6月在厦门玩月坡潮间带获得的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 根据2014年8月在厦门黄厝和十八线潮下带海区,以及2014年1月-6月在厦门玩月坡潮间带获得的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种、80.7 ind/m2和13.46 g/m2,十八线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种、76.2 ind/m2和6.53 g/m2。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指数(d)平均值略低于十八线潮下带,而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略高于十八线潮下带。黄厝潮下带、十八线潮下带的文昌鱼栖息密度分别为51.1 ind/m2和39.8 ind/m2文昌鱼生物量分别为4.63 g/m2和3.68 g/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了黄厝海区和十八线海区之间的文昌鱼体长呈显著差异,其余文昌鱼种群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均无显著差异。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径分选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玩月坡潮间带低潮区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贫乏。厦门海域文昌鱼的资源量与文昌鱼放流、海岸工程和采砂作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大型底栖动物 资源现状 海岸工程 厦门海域
下载PDF
厦门沿岸海域杂色鲍中产琼胶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千 曾润颖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6-222,共7页
琼胶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多糖降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经济价值日益凸显,从海洋生物中筛选琼胶酶菌株是获得琼胶酶的一种重要途径.从厦门沿岸海域养殖杂色鲍鱼体内分离得到5株产高效琼胶酶的菌株,其中最高的酶活力达到133.5 U/dm3.经16S r... 琼胶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多糖降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经济价值日益凸显,从海洋生物中筛选琼胶酶菌株是获得琼胶酶的一种重要途径.从厦门沿岸海域养殖杂色鲍鱼体内分离得到5株产高效琼胶酶的菌株,其中最高的酶活力达到133.5 U/dm3.经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这5株菌株分别属于弧菌属(Vibrio)和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 lteromonas).采用DNS法对这些菌株所产的琼胶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均为50℃,最适作用pH值为7.0;Na+可使A017菌株所产的琼胶酶酶活力提高5倍,Fe2+对A007、A008、A010、A021菌株所产的琼胶酶酶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琼胶酶 酶学性质 鲍鱼 筛选 厦门沿岸海域
下载PDF
厦门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及其变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申世常 黄良敏 +2 位作者 陈融斌 王家樵 李军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258-264,共7页
根据2014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15年2月(冬)厦门海域(117°54'~118°30'E,24°21'~24°39'N)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资源密度分布变化的特... 根据2014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15年2月(冬)厦门海域(117°54'~118°30'E,24°21'~24°39'N)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资源密度分布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有虾类19种,隶属5科、10属;渔获量以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调查海域四季中出现的优势种有9种:刀额仿对虾(Parapenaeopsis acultrirostri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锯齿长臂虾(Carpenter prawn)、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长毛明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多样性指数(H')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资源密度平均值为36.32 kg/km^2,并呈现出季节和地域差异,这与水温、水深、盐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类 厦门海域 种类组成 优势种 多样性 资源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