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部的设立与猗卢时期的拓跋政局
1
作者 刘兵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04,共8页
猗卢“总摄三部,以为一统”,并未一举实现对原拓跋东、中、西三部的深度整合。南部的设立,在对汉人、乌桓人占相当比重的原中部属众实现集中迁徙和管控的同时,也成为猗卢尝试打破原三部结构的突破口。猗卢由西部进驻中部后,南部成为两... 猗卢“总摄三部,以为一统”,并未一举实现对原拓跋东、中、西三部的深度整合。南部的设立,在对汉人、乌桓人占相当比重的原中部属众实现集中迁徙和管控的同时,也成为猗卢尝试打破原三部结构的突破口。猗卢由西部进驻中部后,南部成为两重新旧之争的交汇处,故猗卢末年的动乱最终以南部叛乱的形式爆发出来。猗卢“总摄三部”之际,除以六脩统领南部外,应还分别授予了普根、郁律对东、西两地的监管职权,由此决定了猗卢死后三人先后夺得拓跋君位的历史走向。猗卢的“总摄”“一统”以及相关措置,为拓跋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帝制国家的迈进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南部 穆帝猗卢 新旧之争 分部制度
下载PDF
鲜卑族乞伏部南迁时间与路线新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艾冲 孟洋洋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3期161-165,共5页
通过对《后汉书》、《晋书》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代文献的剖析,探明鲜卑族乞伏部等四部落自漠北南迁的时间为东汉安帝建光元年至顺帝永建元年间(121—126)。其时,北部鲜卑接南匈奴叛首逢侯之踵越过大漠迁至漠南草原,继而穿过狼山汉... 通过对《后汉书》、《晋书》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代文献的剖析,探明鲜卑族乞伏部等四部落自漠北南迁的时间为东汉安帝建光元年至顺帝永建元年间(121—126)。其时,北部鲜卑接南匈奴叛首逢侯之踵越过大漠迁至漠南草原,继而穿过狼山汉长城障塞,渡过黄河而寇掠南匈奴部落的牧畜。乞伏部等鲜卑四部落自漠北地域度漠南迁的路线应是循逢侯"亡还"之途行进,即自"涿邪山"(今蒙古国南部戈壁阿尔泰山脉西段)向东南行走,穿过大漠(今中蒙边界地带的戈壁荒漠区),再经由"满夷谷"(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哈鲁乃山乌兰布拉格峡谷)而穿过"大阴山"(今内蒙古狼山西段及其余脉哈鲁乃山);再间歇性地辗转游牧而南迁,经由"乞伏山"(今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石嘴子)、"夏缘"(今宁夏南部山水河上游),而迁入"高平川"(今宁夏南部清水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乞伏部 鲜卑族四部 南迁时间 南迁路线
下载PDF
段氏鲜卑起源考 被引量:4
3
作者 辛迪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4,共3页
段氏鲜卑一直以东部鲜卑的族称出现于历史记载中,然而考查其起源的历史过程,却不同于匈奴、蒙古等其他古代民族,有其特殊性。它不是由血缘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而是由鲜卑族的段氏家族招集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地域集团,它可以被称作段部... 段氏鲜卑一直以东部鲜卑的族称出现于历史记载中,然而考查其起源的历史过程,却不同于匈奴、蒙古等其他古代民族,有其特殊性。它不是由血缘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而是由鲜卑族的段氏家族招集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地域集团,它可以被称作段部、段国,却不是鲜卑族的民族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氏鲜卑 起源 血缘部落
下载PDF
段部族源辨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军 《晋阳学刊》 CSSCI 2010年第6期22-24,共3页
段部最初是由乌桓化的高车段氏家族领导的乌桓部落,在进入辽西以后,吸纳当地各少数民族,使其民族成份发生变化,是以乌桓人为主体还是以鲜卑人为主体尚难断定。段部灭亡以后,其后裔以及与之相关的乌桓部落和高车部落全部鲜卑化,并融入北... 段部最初是由乌桓化的高车段氏家族领导的乌桓部落,在进入辽西以后,吸纳当地各少数民族,使其民族成份发生变化,是以乌桓人为主体还是以鲜卑人为主体尚难断定。段部灭亡以后,其后裔以及与之相关的乌桓部落和高车部落全部鲜卑化,并融入北朝的鲜卑人之中,因此史书才称其为鲜卑部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部 族源 鲜卑 乌桓 高车
下载PDF
北魏建都平城刍议 被引量:1
5
作者 康玉庆 《太原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72-75,共4页
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而统一北方,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至深。平城及其京畿所在的大同盆地是内蒙古高原与山西高原的接合地,因盆地周边有多处山口,形成天然关隘,而为古代游牧族进入中原之通道,战略地位异常重要。魏晋十六... 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而统一北方,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至深。平城及其京畿所在的大同盆地是内蒙古高原与山西高原的接合地,因盆地周边有多处山口,形成天然关隘,而为古代游牧族进入中原之通道,战略地位异常重要。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等游牧民族纷纷入塞南下,大同盆地是各民族南下中原之枢纽,鲜卑拓跋部经过力微、猗卢、什翼犍等几代首领的努力,向大同盆地进军,奠定了北魏建都平城的基础。到十六国后期北魏建立,拓跋利用该地区独特的战略地位,击败周边诸多政权,由此南下中原,建都平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伟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卑拓跋部 北魏 平城 大同盆地 战略地位
下载PDF
论拓跋部源自索离 被引量:3
6
作者 温玉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9-44,115,共7页
关于拓跋部的起源,千余年来有多种说法,近代史学家大都以为是鲜卑族。文章通过对嘎仙洞"八石阵"(八部联盟)的解读,对南迁"大泽"的考古学文化的判定以及对《魏书.序纪.力微纪》的剖析,廓清千年历史疑案,证明拓跋部... 关于拓跋部的起源,千余年来有多种说法,近代史学家大都以为是鲜卑族。文章通过对嘎仙洞"八石阵"(八部联盟)的解读,对南迁"大泽"的考古学文化的判定以及对《魏书.序纪.力微纪》的剖析,廓清千年历史疑案,证明拓跋部起源于古老的"北夷索离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部 鲜卑 八部联盟 索离
下载PDF
北魏学校教育与鲜卑族的汉化 被引量:3
7
作者 常倩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3-55,99,共4页
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 ,没有强制推行本民族的文化 ,而是自觉的被汉文化征服。借教育来推行汉化 ,是北魏统治者奉行的重要的治国方针 ,它在促成鲜卑拓跋氏成员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汉化 ,加快民族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鲜卑拓跋部 汉化 学校教育 儒学
下载PDF
鲜卑探源 被引量:2
8
作者 傅义汉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7-38,44,共3页
鲜卑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晋与十六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先后建立过十几个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关键词 鲜卑 起源 发展 融合
下载PDF
鲜卑族入主中原的意义
9
作者 管芙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38-41,共4页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北魏、北周、北齐、西夏等封建政权。长期以来,对于以鲜卑族为首的少数民族进入黄河流域并建立割据政权,传统史家多冠之以"五胡乱华"。事实上,北方各民族相继...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北魏、北周、北齐、西夏等封建政权。长期以来,对于以鲜卑族为首的少数民族进入黄河流域并建立割据政权,传统史家多冠之以"五胡乱华"。事实上,北方各民族相继南下入主中原,带来的绝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那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从而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活力与生命,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卑族 入主中原 民族融合
下载PDF
慕容氏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间融合的个案研究
10
作者 李海叶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68,共8页
从辽东到中原、再重返辽东,随着立国形势及慕容氏与汉士族政治关系的改变,慕容氏与统治下的其他部族的民族关系也经历了重大变革。部族在辽东时期被排抑,进入中原以后政治势力上升,这与不同历史时期慕容氏对待各部族的民族政策不同有关... 从辽东到中原、再重返辽东,随着立国形势及慕容氏与汉士族政治关系的改变,慕容氏与统治下的其他部族的民族关系也经历了重大变革。部族在辽东时期被排抑,进入中原以后政治势力上升,这与不同历史时期慕容氏对待各部族的民族政策不同有关。双方正是在复杂的共存中逐步走向融合,展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形成与融合的一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氏 五燕 辽东鲜卑 民族融合 民族政策
下载PDF
敦煌莫285窟鲜卑族男子圆领袍服底摆探疑
11
作者 米春玉 谢静 《服装设计师》 2021年第1期113-119,共7页
敦煌莫高窟莫285窟的壁画上的供养人形象是研究鲜卑族服饰十分珍贵的资料,文章以敦煌莫285窟壁画上的鲜卑族供养人为研究对象,对圆领袍服底摆款式进行探究。通过图像法、对比法对男子圆领袍服底摆三角形面料的归属问题进行探索。圆领袍... 敦煌莫高窟莫285窟的壁画上的供养人形象是研究鲜卑族服饰十分珍贵的资料,文章以敦煌莫285窟壁画上的鲜卑族供养人为研究对象,对圆领袍服底摆款式进行探究。通过图像法、对比法对男子圆领袍服底摆三角形面料的归属问题进行探索。圆领袍服的三角形底摆是受到中原画风的影响,是画师为了更好地体现生动形象的人物动态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莫285窟内绘画风格的不同,反映了此时正处于西域画风与中原画风交融的激荡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285窟 鲜卑族 圆领 男子袍服 底摆
下载PDF
鲜卑金器的形制、制作与演变
12
作者 倪润安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0,164,共18页
檀石槐鲜卑系统金器包括马形牌饰、鹿形牌饰、漩涡纹耳饰等,呈现出与中原文化反差强烈的文化面貌。该系统金器为了解鲜卑金匠、金器制作及其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线索。其设计内涵在于追求草原情感因素的表达,以及对欧亚草原西部图像造型... 檀石槐鲜卑系统金器包括马形牌饰、鹿形牌饰、漩涡纹耳饰等,呈现出与中原文化反差强烈的文化面貌。该系统金器为了解鲜卑金匠、金器制作及其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线索。其设计内涵在于追求草原情感因素的表达,以及对欧亚草原西部图像造型的借鉴。檀石槐鲜卑系统金器主要发现于檀石槐鲜卑大联盟的东部和西部,中部很少见,这一特点应与檀石槐鲜卑王庭、制作部落和金矿资源的分布有关。其中塔坨墓地所属部落后来成为段氏鲜卑集团的一部分,使段氏掌握了金器原料和生产技术,一度势力强大。段氏被慕容鲜卑吞并后,其金器技术又促进了三燕金器的发展和兴盛。三燕金器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步摇冠,是鲜卑金匠将汉式与草原风格两方特点糅合后创造出的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石槐鲜卑系统金器 设计内涵 制作部落 金步摇冠
原文传递
北魏鲜卑丧葬习俗考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范兆飞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9-137,共9页
北魏鲜卑葬俗的演变过程体现出汉化和胡化混合交叉的复杂特征。北魏鲜卑葬俗从胡风到汉俗的转型,以太和改制为分水岭。改制以前,鲜卑葬俗以本族丧葬风格为主,如葬送之日伴以歌谣、鼓舞、杀牲和烧葬,甚至还可婚娶作乐。改制以后,鲜卑葬... 北魏鲜卑葬俗的演变过程体现出汉化和胡化混合交叉的复杂特征。北魏鲜卑葬俗从胡风到汉俗的转型,以太和改制为分水岭。改制以前,鲜卑葬俗以本族丧葬风格为主,如葬送之日伴以歌谣、鼓舞、杀牲和烧葬,甚至还可婚娶作乐。改制以后,鲜卑葬俗呈现出儒家化的进程;但鲜卑族的丧葬传统并未完全遗弃,并显示出多元胡化的特征,如突厥化的倾向。魏末元怿葬礼所呈现的混合元素,正是北魏鲜卑丧葬习俗多元文化冲突整合的鲜活体现。北魏鲜卑丧葬习俗的演变过程,显示出北魏胡汉、胡胡民族融合与文化互动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鲜卑葬俗 胡化 汉化
原文传递
内蒙古三道湾和东大井墓地为檀石槐鲜卑遗存论 被引量:5
14
作者 倪润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7-90,109,共14页
三道湾和东大井墓地的时代和文化性质相同,除具有早期拓跋、匈奴、平洋文化、中原汉文化因素外,新兴的檀石槐鲜卑文化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应归属于檀石槐鲜卑遗存。辨识出这类遗存,可以尽量真实地反映东汉晚期北方草原民族的发展状况,并... 三道湾和东大井墓地的时代和文化性质相同,除具有早期拓跋、匈奴、平洋文化、中原汉文化因素外,新兴的檀石槐鲜卑文化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应归属于檀石槐鲜卑遗存。辨识出这类遗存,可以尽量真实地反映东汉晚期北方草原民族的发展状况,并将对拓跋鲜卑的考古学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道湾墓地 东大井墓地 檀石槐鲜卑遗存 拓跋鲜卑
原文传递
北朝镇墓兽造型与鲜卑族汉化的关系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洪波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5-148,共4页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鲜卑族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作用甚为重大。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符号,北朝镇墓兽产生和造型的演变,与鲜卑汉化过程密切相关。
关键词 北朝 镇墓兽 鲜卑族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嘎仙洞遗迹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温玉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4-53,共10页
新发现的嘎仙洞洞顶遗迹,应是公元443年以后北魏太武帝修造祖庙的遗存,因其去世而废止。洞底的"八石阵"应是献帝瞵氏"七分国人",确立八个部落大联盟的遗存,是"石庙"的神主。通过对"祭祖祝文"... 新发现的嘎仙洞洞顶遗迹,应是公元443年以后北魏太武帝修造祖庙的遗存,因其去世而废止。洞底的"八石阵"应是献帝瞵氏"七分国人",确立八个部落大联盟的遗存,是"石庙"的神主。通过对"祭祖祝文"等分析,推断拓跋部起源于黑龙江东北的北夷索离国。他们南下"大泽"后建立八部联盟,第二次南下后自谓鲜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仙洞 八石阵 北魏太武帝 拓跋部 鲜卑
原文传递
新见十六国时期“宁西将军云中王”葬母石铭初释
17
作者 杨建林 张海斌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1-70,共10页
201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新发现一方十六国时期的石铭,经考证为389年贺兰部首领贺讷与染干为其母亲辽西公主的葬事而立,是目前所见贺兰部唯一存世遗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贺兰部是十六国时... 201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新发现一方十六国时期的石铭,经考证为389年贺兰部首领贺讷与染干为其母亲辽西公主的葬事而立,是目前所见贺兰部唯一存世遗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贺兰部是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中的重要一支,与拓拔部关系密切,其部族首领甚至可以影响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政治。通过该石铭,确认史学界一直存疑的贺兰部世居领地在百灵庙。该石铭可能与百灵庙沙凹地墓地有关,证明该墓地为贺兰部墓葬,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东汉晚期至檀石槐迄轲比能鲜卑大联盟时期的鲜卑墓葬。石铭所反映出的贺兰部的多元文化,是十六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实物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十六国时期 贺兰部 石刻 鲜卑考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