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iang Jing and Qu Guangci
1
作者 Diana Freundl 《大美术》 2007年第5期139-146,共8页
The subject of art couples, such as Frida Kahlo and Diego Rivera, is an intriguing combination of gender and power which never fails to excite a public curious to know what goes on behind closed doors. With their ecce... The subject of art couples, such as Frida Kahlo and Diego Rivera, is an intriguing combination of gender and power which never fails to excite a public curious to know what goes on behind closed doors. With their eccentric personalities, progressive lifestyles and ambitious pursuits, how well do artists coexist yet maintain creative borders, and how, if at all, does their relationship pervade their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ng jing and Qu Guangci
下载PDF
何以园林——浅议中国传统园林的象与境
2
作者 史文娟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142-146,共5页
该文在时空两个维度论证中国传统园林“境生象外”的特质。首先陈述“园以人存”的普遍现象,通过比较中西哲学,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问题为主题,园林作为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艺术,实为生命的工具、人生价值的载体,与主人在儒家“... 该文在时空两个维度论证中国传统园林“境生象外”的特质。首先陈述“园以人存”的普遍现象,通过比较中西哲学,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问题为主题,园林作为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艺术,实为生命的工具、人生价值的载体,与主人在儒家“三不朽”价值体系中共享永生,是时间维度的“境生象外”。其次,园林设计遵循“天人合一”原则而不拘泥于固定形式,追求主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空间维度的“境生象外”。最后总结了传统园林时空上的“象”虽变动,而其“境”的底层逻辑和价值标准却始终不变。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传统园林的流变、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下园林形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园林 物质存在 三不朽 境生象外 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
下载PDF
荆襄磷矿优质磷块岩的形成与藻类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陈辉能 朱士兴 罗其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6-185,T001,共11页
中国荆襄磷矿共有4个含矿层,自下而上分别为ph1、ph2、ph3和ph4,ph1是该区主要由磷质叠层石构成的最高品位的磷块岩。它不仅具有特征的化学成分和丰富的藻类化石,而巨其中的磷质主要富集在叠层石柱体、富藻层和藻化... 中国荆襄磷矿共有4个含矿层,自下而上分别为ph1、ph2、ph3和ph4,ph1是该区主要由磷质叠层石构成的最高品位的磷块岩。它不仅具有特征的化学成分和丰富的藻类化石,而巨其中的磷质主要富集在叠层石柱体、富藻层和藻化石中,磷的含量分别达到36.90%、38.10%和40.02%,而在叠层石柱间和富屑层中仅为3.22%和1.32%。这些资料表明,高品位磷块岩的凝聚和富集,主要是由古代生活在清水潮坪中的藻类生物代谢活动造成的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床 磷块岩 矿化 藻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南北对峙区域城镇防御空间分析——以荆襄地区城镇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炜 王铭杰 +1 位作者 阮建 赵西萍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74,共10页
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南北对峙区域的历史城镇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分期回顾,概述了南北对峙区域城镇的历史环境与防御体系基本特点,以荆襄地区为例重点揭示了南北对峙区域历史城镇的防御空间策略,从区域角度... 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南北对峙区域的历史城镇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分期回顾,概述了南北对峙区域城镇的历史环境与防御体系基本特点,以荆襄地区为例重点揭示了南北对峙区域历史城镇的防御空间策略,从区域角度展现了城镇军事防御空间的主从关系与联动机制,分析了城池防御空间的结构形态特点,并就南北对峙区域城镇防御空间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对峙 历史城镇 荆襄地区 区域防御体系 城池
下载PDF
《经律异相》的校理与异文语料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董志翘 赵家栋 张春雷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68,共7页
成书于南朝梁代的最早的佛教类书《经律异相》,其收录的佛经故事性强,语言也较为通俗,较全面地反映东汉至梁代丰富的语言事实,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之一。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对《经律异相》进行校理,汇集其异文类语料,考察分析异文材... 成书于南朝梁代的最早的佛教类书《经律异相》,其收录的佛经故事性强,语言也较为通俗,较全面地反映东汉至梁代丰富的语言事实,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之一。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对《经律异相》进行校理,汇集其异文类语料,考察分析异文材料的语言价值,是中古汉语语料建设和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律异相》 校理 异文 语料价值
下载PDF
《经律异相》(5-11卷)校读札记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家栋 董志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165-169,共5页
对《经律异相》进行校理,汇集其异文类语料,考察分析异文材料的语言价值,是中古汉语语料建设和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充分考察《经律异相》异文语料的差异和共性,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和汉语俗字理论知识,并结合音韵训诂手段,就《经律异... 对《经律异相》进行校理,汇集其异文类语料,考察分析异文材料的语言价值,是中古汉语语料建设和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充分考察《经律异相》异文语料的差异和共性,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和汉语俗字理论知识,并结合音韵训诂手段,就《经律异相》(5-11卷)中异文语料以札记的形式进行分析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律异相》 校读 札记
下载PDF
论“苏黄米蔡”的形成——蔡襄、蔡京之争的关捩 被引量:4
7
作者 韩立平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136,共5页
"苏黄米蔡"之"蔡"究属蔡襄还是蔡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捩是还原"宋四家"的形成过程。南宋时期形成了"苏黄米"并举、"米蔡"对举以及推尊蔡襄的批评传统,这是元人提出"宋四家"... "苏黄米蔡"之"蔡"究属蔡襄还是蔡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捩是还原"宋四家"的形成过程。南宋时期形成了"苏黄米"并举、"米蔡"对举以及推尊蔡襄的批评传统,这是元人提出"宋四家"说的基础。"宋四家"排列次序在元代并不固定,明代始确定为"苏黄米蔡"并引出争议。有宋一代,蔡京从未进入过"宋四家",也不存在所谓以"襄"代"京"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四家 苏黄米蔡 形成
下载PDF
杜诗记载的唐代荆湘地区寒冬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马亚玲 崔玉娟 +2 位作者 方修琦 贾丹 袁存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诗中,有15首记载了公元768和769年唐代荆湘地区连续2年冬季出现的寒冷气候。公元768和769年冬季,洞庭湖及以南的潭州(今湖南长沙)地区出现降雪,公元769年早春甚至出现洞庭湖局部结冰的现象。杜诗记... 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诗中,有15首记载了公元768和769年唐代荆湘地区连续2年冬季出现的寒冷气候。公元768和769年冬季,洞庭湖及以南的潭州(今湖南长沙)地区出现降雪,公元769年早春甚至出现洞庭湖局部结冰的现象。杜诗记载的冷冬及洞庭湖结冰事件,在其他史料中未曾发现,是对史料中唐代洞庭湖地区寒冷和结冰记录的补充。公元768和769年气候寒冷事件发生在8世纪中叶以后,是公元750年之后唐代气候变冷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荆湘地区 寒冷气候事件 古气候 唐代
下载PDF
试论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1-127,共7页
女子学校教育、女子留学教育、女子平民教育是向警予女子教育思想的3个主要方面,她强调把女子教育与以工农劳动妇女为主体的妇女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革命女子教育观,堪称我党早期教育思想的瑰宝。
关键词 教育救国 教育权 教育内容 学校管理 向警予 女子教育 妇女解放 教育思想 留学教育 平民教育
下载PDF
“象”与“境”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壮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3-49,共7页
在中国古人那里,“形”与“象”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指事物实在的形体;而“象”指人对事物的意象感受,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诗歌创作中,作为抒情之中介的景物,并非脱离人的主观感受的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诗人对... 在中国古人那里,“形”与“象”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指事物实在的形体;而“象”指人对事物的意象感受,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诗歌创作中,作为抒情之中介的景物,并非脱离人的主观感受的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诗人对景物的生动意象。所以中国诗学中往往以“象”字来说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从创作的角度上说,诗中所写之“象”,是诗人看物时所形成的主观意象;从欣赏的角度上讲,赏诗所得之“象”,是读者看待后呈现于头脑中的无客观对应物的、虚幻的主现感受。因此,中国诗学又从佛学中借用了具有虚幻感受之含义的“境”字,来代替原来的“象”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象" "境" 意象 意境 主观感受
下载PDF
《营造法式》“看详”的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成丽 王其亨 《建筑师》 2012年第4期66-69,共4页
宋《营造法式》被尊为解读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文法课本",全书三十六卷中有"看详"一卷。学者们深入研究,认为"看详"具有"阐释"或"说明"之意.成为建筑史学界的共识,但当代各类辞书... 宋《营造法式》被尊为解读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文法课本",全书三十六卷中有"看详"一卷。学者们深入研究,认为"看详"具有"阐释"或"说明"之意.成为建筑史学界的共识,但当代各类辞书的诠释却与此歧义。本文稽考史料,证实建筑史学界的释绎剀切无误进而在宋代法制背景下,剖析"看详"卷的内容,其对书中"净条"即三十四卷法规正文的阐释意义更臻明晰,李诫编修该书的创新精神也由此凸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法式》看详 净条 法规 阐释
下载PDF
技术变革视野下唐宋间荆襄经济盛衰原因论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尚兵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2-118,共7页
在技术变革视野下,唐代荆襄地区通过运用新技术培育出茶叶、襄器、朱橘、楚练生产等四大主导产业,使区域经济各要素得到了合理的优化配置,既形成了多增长极的产业结构形态,又有良好的运转绩效,从而造就了唐代荆襄经济的繁荣。唐以后荆... 在技术变革视野下,唐代荆襄地区通过运用新技术培育出茶叶、襄器、朱橘、楚练生产等四大主导产业,使区域经济各要素得到了合理的优化配置,既形成了多增长极的产业结构形态,又有良好的运转绩效,从而造就了唐代荆襄经济的繁荣。唐以后荆襄之衰,既是囿于产业构成中的结构性缺陷,更主要的是唐季以后的长期战乱摧垮了其赖以持续创新的文化存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荆襄 技术变革 区域经济结构
下载PDF
水稻新品种“申香粳4号”抗稻瘟病性能测定初报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军 殷丽青 +1 位作者 施德 陶荣祥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135-138,共4页
应用软X射线辐射选育的矮秆、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申香粳4号抗稻瘟病菌谱广,在所测的88个菌株中(分属于7群24小种),能抵抗87个菌株中,抗菌株率达98.86%。而秀水122、秀水04、丙620和花培15等品种,抗菌... 应用软X射线辐射选育的矮秆、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申香粳4号抗稻瘟病菌谱广,在所测的88个菌株中(分属于7群24小种),能抵抗87个菌株中,抗菌株率达98.86%。而秀水122、秀水04、丙620和花培15等品种,抗菌株率较低,分别为18.0%、22.99%、23.19%和13.64%。同时,在全国稻瘟病防治研究、品种抗瘟性联合鉴定试验中,申香粳4号品种抗叶瘟的抗性平均为2.5级,穗瘟抗性平均为0.64级。与抗病对照品种Tetep的抗性相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申香粳4号 稻瘟病 抗病性
下载PDF
《经律异相》所录譬喻类佚经考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洪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84-389,393,共7页
“佛典翻译文学”是研究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史影响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南北朝时期三种佚经———康法邃十卷《譬喻经》、失译十卷《譬喻经》和失译十卷《杂譬喻经》———的钩沉、流传和特征等问题的剖析 ,可以透视中国“佛典翻译文学”
关键词 经律异相 譬喻经 辑逸 佛典翻译文学
下载PDF
一种中国式审美现代性——论现代民乐室内乐的审美趣味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宽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91,I0002,共9页
中国民族乐器有着极为丰富的演奏技法和自身独特的音色和韵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大批现代民乐室内乐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陌生化与中国性是中国现代民乐室内乐的两个关键词,一方面,作曲家们竭力摆脱我们所熟悉的、可预见的常... 中国民族乐器有着极为丰富的演奏技法和自身独特的音色和韵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大批现代民乐室内乐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陌生化与中国性是中国现代民乐室内乐的两个关键词,一方面,作曲家们竭力摆脱我们所熟悉的、可预见的常规民乐声音,致力于开发陌生的、富于想象力的民乐新音响。另一方面,现代民乐又表现出鲜明的中国性。陌生化与中国性的融汇,塑造出一种鲜明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理解现代民乐室内乐,建立游戏的观念至关重要,陌生化的中国声音经过有序性组织,便可以编织成富有趣味的音响游戏。以《清风静响》和《竹枝词》为例,二者审美趣味不同,前者着力于音色的挥洒,后者精心构筑一个基于音高的声音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民乐室内乐 腔音 中国性 陌生化 游戏 《清风静响》 《竹枝词》
下载PDF
意象与意境关系新论——基于意象特征的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绍时 《怀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83-88,共6页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范畴。意象的直观性、形上性、整体性三大特征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意象的三个特征与意境"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相关联的。...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范畴。意象的直观性、形上性、整体性三大特征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意象的三个特征与意境"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相关联的。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在于意象偏重"意",意境偏重"境",意象重在实,意境重在虚,意境在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两个层次之上还有着追求无限时空境界的第三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特征
下载PDF
中国书画艺术元素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艺术的成功探索——简论曾景祥对现代包装设计艺术的贡献 被引量:4
17
作者 范为超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22-124,共3页
曾景祥对于现代包装设计艺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明确了中国书画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的意义;二是梳理了中国书画艺术运用于包装设计的历史轨迹;三是描绘了中国书画艺术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的美好前景;四是提出了中国书画艺术... 曾景祥对于现代包装设计艺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明确了中国书画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的意义;二是梳理了中国书画艺术运用于包装设计的历史轨迹;三是描绘了中国书画艺术运用于现代包装设计的美好前景;四是提出了中国书画艺术有效融入现代包装设计的创新之路。曾景祥的研究,对于现代包装设计艺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个贡献,对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景祥 中国书画艺术 现代包装设计 探索 贡献
下载PDF
从“边区”到“政区”:明代湖广行都司的制度运行与社会秩序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4-144,共11页
鄂、豫、陕、川四省交界的内地边区,因山多林密、人口不多,明初采取了"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的措施。但到明中期,这里还是酿成荆襄流民变乱。在平定变乱后,明中央决定在这里新置郧阳府、湖广行都司等机构以加强管理,并设置郧... 鄂、豫、陕、川四省交界的内地边区,因山多林密、人口不多,明初采取了"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的措施。但到明中期,这里还是酿成荆襄流民变乱。在平定变乱后,明中央决定在这里新置郧阳府、湖广行都司等机构以加强管理,并设置郧阳抚治(巡抚)来统辖,"边区"因此演化为"政区"。湖广行都司是权兼军事和行政的管理机构,在明中期设置时已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虽然中间有被裁撤的经历,但终因卫所事务的特殊性,湖广行都司建置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从有明一代湖广行都司制度设计、运行及实效可见,作为军政管理的重要机构,都司卫所在明清时期社会秩序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广行都司 卫所制度 荆襄流民 郧阳 巡抚
下载PDF
论《桃花扇》的三种文化意象——兼及其与当时思想意识之构合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之梅 《北方论丛》 2002年第6期86-90,共5页
孔尚任通过清流名士、秦淮名妓、清客艺人三种文化意象,来咀嚼旧国昔年的文化诗意。作为清流名士,侯方域风流放纵,且具备出众的文采和经世才略。作者并无针砭侯方域之意,对他给予充分的肯定。李香君代表了秦准名妓既有文士风又有侠者慨... 孔尚任通过清流名士、秦淮名妓、清客艺人三种文化意象,来咀嚼旧国昔年的文化诗意。作为清流名士,侯方域风流放纵,且具备出众的文采和经世才略。作者并无针砭侯方域之意,对他给予充分的肯定。李香君代表了秦准名妓既有文士风又有侠者慨的文采、见识、胆略,以及她们的择夫标准和相夫原则。从柳敬亭们的身上,反映了晚明民间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的交融,使二者相得益彰;也反映了明清之际士大夫阶层对下层人的全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扇》的 文化意象 孔尚任 李香君 侯方域 柳敬亭
下载PDF
论杜甫荆湘时期的生存危机与自我冲突 被引量:1
20
作者 封 野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22,共4页
杜甫大历三年(768)至大历五年(770)流寓荆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本文根据杜甫当时的生存环境,着重分析困境形成的原因、杜甫的应对方式及其内心冲突。本文认为,托迹官府是杜甫的理想生活方式,而与州府官员的深密交谊则是这种生... 杜甫大历三年(768)至大历五年(770)流寓荆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本文根据杜甫当时的生存环境,着重分析困境形成的原因、杜甫的应对方式及其内心冲突。本文认为,托迹官府是杜甫的理想生活方式,而与州府官员的深密交谊则是这种生活得以维持的前提。由于杜甫与卫伯玉等荆湘官员的交谊没有达到预期的深度,故其寻求官府援济的愿望未能得到积极回应,导致生活状况急剧恶化,陷入穷途末路之境。在如何应对危机的问题上,杜甫徘徊于托迹官府与遁迹山林两种方式之间而难以决断,欲托迹官府但投靠无门,欲遁迹山林却与自己毕业所追求的生活目标相背离,由此激起内心无可排遣的冲突与焦虑,最终在彷徨无着中结束了苦难的人生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荆湘之行 生存危机 自我冲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