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香火庙:诉讼与械斗——以晚清黄冈县个案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徐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176,共6页
从庙宇的建立、神灵的选择等方面均可看出香火庙在两湖的家族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宗族争夺香火庙的过程中可见,在地域社会中人们为各自利益而争斗不休,从而反映了传统社会的变动不居。
关键词
香火
庙
地域社会
宗族
清代
湖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代庙产反复争讼中的确权争议——以泰山后石坞元君庙土地讼案为例
2
作者
朱学斌
《法律史评论》
2024年第2期125-139,共15页
清代地权问题是明清法律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其中涉及宗教的庙产又有其特殊性。本文以《后石坞执照碑》为主要线索,综合多种背景材料复原泰山后石坞元君庙自顺治初年至康熙四十七年间先后三次围绕香火地的诉讼。其间香火地产权由道观到佃...
清代地权问题是明清法律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其中涉及宗教的庙产又有其特殊性。本文以《后石坞执照碑》为主要线索,综合多种背景材料复原泰山后石坞元君庙自顺治初年至康熙四十七年间先后三次围绕香火地的诉讼。其间香火地产权由道观到佃户再转移到佛寺,而之后佛寺又追回被私下盗卖的土地。跨越代际的长期争讼是基于严酷现实生存环境激烈博弈的结果,由于相关产权变更交杂了民事与刑事案件,庙产原先缺乏有效土地执照又历经朝代更迭,官府判决的不彻底在之后又引起了持续纠纷,因此争讼过程一波三折。僧尼通过追认与道姑的师徒关系获得庙产的方式,对相关研究亦颇具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地权
泰山
香火
地产权
土地执照
庙
产纠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开枝散叶——清末民初南洋汉传佛教的“宝烛傌”制度
3
作者
王琛发
《普陀学刊》
2019年第1期252-275,共24页
"宝烛傌"或称"香烛傌",是一种承包制,是清末民初在南洋盛行的佛教事业经营制度。南洋地区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一直缺乏汉传寺庙,未曾出现完整的汉传丛林建设,"宝烛傌"曾经是僧侣赖以落脚,使佛法以接地气的...
"宝烛傌"或称"香烛傌",是一种承包制,是清末民初在南洋盛行的佛教事业经营制度。南洋地区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一直缺乏汉传寺庙,未曾出现完整的汉传丛林建设,"宝烛傌"曾经是僧侣赖以落脚,使佛法以接地气的形式传播的一种方便制度。直到现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还有许多佛教寺庙,一方面维持着本寺庙运作,另一方面也还是延续着昔日"宝烛傌"制度,仍然承包各市镇并非属于自身庙产的民间庙祀,贩卖香烛元宝,以及日常替人们添油祈福或做佛事;其目的在帮补寺庙开销,并且以自负盈亏换取使用香火庙的主权,完成传播佛教、举办佛学讲座等等任务。以马来亚与新加坡为例,可知这种制度源自清代至民国期间中国闽浙两地佛教下南洋,本是僧侣为着在南洋各地落地生根的一种发明,以此筹款支持在华本寺,并且在当地组织弘法利众的活动。那时有好些法师都是依靠这种制度筹款回国维持寺庙,进而办理各种社会事业。他们的实践可谓是太虚法师提倡人间佛教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烛傌
南洋汉传佛教
香火
庙
弘法
福建
社会公益事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香火庙:诉讼与械斗——以晚清黄冈县个案为例
被引量:
2
1
作者
徐斌
机构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1-176,共6页
文摘
从庙宇的建立、神灵的选择等方面均可看出香火庙在两湖的家族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宗族争夺香火庙的过程中可见,在地域社会中人们为各自利益而争斗不休,从而反映了传统社会的变动不居。
关键词
香火
庙
地域社会
宗族
清代
湖北
Keywords
xiang-huo-miao
(
香火
庙
)
community
kin
Qing Dynasty
Hubei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代庙产反复争讼中的确权争议——以泰山后石坞元君庙土地讼案为例
2
作者
朱学斌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法律史评论》
2024年第2期125-139,共15页
基金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春秋文字隶定研究”(项目号:2023JG003-EYY679)的研究成果。
文摘
清代地权问题是明清法律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其中涉及宗教的庙产又有其特殊性。本文以《后石坞执照碑》为主要线索,综合多种背景材料复原泰山后石坞元君庙自顺治初年至康熙四十七年间先后三次围绕香火地的诉讼。其间香火地产权由道观到佃户再转移到佛寺,而之后佛寺又追回被私下盗卖的土地。跨越代际的长期争讼是基于严酷现实生存环境激烈博弈的结果,由于相关产权变更交杂了民事与刑事案件,庙产原先缺乏有效土地执照又历经朝代更迭,官府判决的不彻底在之后又引起了持续纠纷,因此争讼过程一波三折。僧尼通过追认与道姑的师徒关系获得庙产的方式,对相关研究亦颇具启发性。
关键词
清代地权
泰山
香火
地产权
土地执照
庙
产纠纷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D929 [政治法律—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开枝散叶——清末民初南洋汉传佛教的“宝烛傌”制度
3
作者
王琛发
机构
马来西亚道理书院
出处
《普陀学刊》
2019年第1期252-275,共24页
文摘
"宝烛傌"或称"香烛傌",是一种承包制,是清末民初在南洋盛行的佛教事业经营制度。南洋地区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一直缺乏汉传寺庙,未曾出现完整的汉传丛林建设,"宝烛傌"曾经是僧侣赖以落脚,使佛法以接地气的形式传播的一种方便制度。直到现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还有许多佛教寺庙,一方面维持着本寺庙运作,另一方面也还是延续着昔日"宝烛傌"制度,仍然承包各市镇并非属于自身庙产的民间庙祀,贩卖香烛元宝,以及日常替人们添油祈福或做佛事;其目的在帮补寺庙开销,并且以自负盈亏换取使用香火庙的主权,完成传播佛教、举办佛学讲座等等任务。以马来亚与新加坡为例,可知这种制度源自清代至民国期间中国闽浙两地佛教下南洋,本是僧侣为着在南洋各地落地生根的一种发明,以此筹款支持在华本寺,并且在当地组织弘法利众的活动。那时有好些法师都是依靠这种制度筹款回国维持寺庙,进而办理各种社会事业。他们的实践可谓是太虚法师提倡人间佛教的先声。
关键词
宝烛傌
南洋汉传佛教
香火
庙
弘法
福建
社会公益事业
分类号
B949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香火庙:诉讼与械斗——以晚清黄冈县个案为例
徐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清代庙产反复争讼中的确权争议——以泰山后石坞元君庙土地讼案为例
朱学斌
《法律史评论》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开枝散叶——清末民初南洋汉传佛教的“宝烛傌”制度
王琛发
《普陀学刊》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