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始意蕴 被引量:22
1
作者 焦国成 赵艳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0,共6页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德。自"孝"文化产生时代起,它就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在中国古代,孝文化经历了一个由神本到人本、由家庭道德到政治道德的历史变迁。"善事父母"不是"孝"字的原...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德。自"孝"文化产生时代起,它就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在中国古代,孝文化经历了一个由神本到人本、由家庭道德到政治道德的历史变迁。"善事父母"不是"孝"字的原始涵义,而追祀事鬼、"继志述事"更接近"孝"的原始义。甲骨文的"孝"字与金文之后的"孝"字结构及其涵义的差别,反映的是殷周之际伦理文化的变革,即由"神本"伦理到"人本"伦理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神本 人本
下载PDF
黄孝片方言■韵系的历史层次及来源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杨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4-86,共3页
江淮官话黄孝片方言中分布着以■为介音或韵腹的■韵系。■韵系的异读现象反映了其语音历史层次。■来源于~*u(<^(*i)u<~*iu)的高顶出位舌尖化,这是撮口呼的另一条发展路径。
关键词 江淮官话黄 Ч韵系 撮口呼 来源
下载PDF
孔子“孝”非反思先行性之哲学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温海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4-131,共8页
孔子"孝"之非反思性的先行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证:"孝"之为人伦中心与"仁"可以打通;孔子对于"孝"的非反思性的先行性的确立其实可以回溯到他对天地自然运动的深刻领会,而将个体的"... 孔子"孝"之非反思性的先行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证:"孝"之为人伦中心与"仁"可以打通;孔子对于"孝"的非反思性的先行性的确立其实可以回溯到他对天地自然运动的深刻领会,而将个体的"孝"经验上升到全体人类的"仁"境,最直接的基础是宗教感情,由此可以论证"孝"之非反思先行性的宗教性维度。由此可见,孔子提倡的"孝",不仅仅是其中心思想"仁"的根基,而且可以与孔子对于天地自然的本体论理解相通,也可以与基于祖先崇拜的宗教情感相通,如此,"孝"就由个体源初的感情,上升到人类全体以致世界全体,成为人非反思地面对世界全体的不可移易的先行性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反思 先行性
下载PDF
逢年过节:继承与传播孝文化的载体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琛发 《孝感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4-20,共7页
孝道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报恩"与"亲亲",尽孝的行为态度主要源自"报恩"与"亲亲"两种感情取向,并由两者互构而成,由此可以演延出以亲子孝道体验作为基础而推己及人的"仁道"设想。由于... 孝道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报恩"与"亲亲",尽孝的行为态度主要源自"报恩"与"亲亲"两种感情取向,并由两者互构而成,由此可以演延出以亲子孝道体验作为基础而推己及人的"仁道"设想。由于许多节日传统以孝道作为核心价值,并且拥有周而复始的特征,因此,节日作为孝文化的载体,足以强化学习孝文化与社会化孝文化的氛围。当代人在提倡节日文化的同时,若能友善地为老弱者设计无障碍环境,也会有利于解放老龄人生产力以及增加老龄者活动能量,更有助于打造孝亲敬老的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恩 亲亲 文化 节庆 载体 无障碍环境 推己及人 和谐社会
下载PDF
《明孝宗实录》修纂凡例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程彩萍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明孝宗实录》在《明实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其凡例的书写也颇具特色。其规定的书写范围与正德初期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体现了编纂官的政治倾向,同时根据孝宗朝时代特点有所损益。其修纂内容绝大部分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旨在记... 《明孝宗实录》在《明实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其凡例的书写也颇具特色。其规定的书写范围与正德初期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体现了编纂官的政治倾向,同时根据孝宗朝时代特点有所损益。其修纂内容绝大部分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旨在记录当时国家机器的职能与运作。该凡例为《明孝宗实录》资料的选取提供了方向与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其规定较为笼统,导致该书出现某些内容记载矛盾、模糊不清等失误。这便要求官方修史时,需制定更为详细而明确的编纂凡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宗实录》 凡例 编纂宗旨 书写规则
下载PDF
髡、耐、完刑关系考辨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全民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5期130-135,共6页
髡、耐、完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要刑罚。关于完与髡、耐二刑的关系,前人虽有多种说法,但都不能对有关材料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完的涵义并不一样:先秦至汉初,完相当于髡;而汉文帝以后,完又相当于耐。... 髡、耐、完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要刑罚。关于完与髡、耐二刑的关系,前人虽有多种说法,但都不能对有关材料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完的涵义并不一样:先秦至汉初,完相当于髡;而汉文帝以后,完又相当于耐。汉文帝的刑制改革以及汉代儒家“孝”观念的影响是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n刑 耐刑 完刑 刑制改革 ""观念 刑罚 毛发刑
下载PDF
儒家伦理学的特质
7
作者 石永之 《国际儒学论丛》 2016年第1期50-58,249,共10页
伦理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伦理学是中国最发达的学术之一。儒家伦理学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家伦理学以普遍内在的恻隐仁爱为根基;以孝为仁爱情感培养的出发点;以天为终极价值依据;以培养君子为儒家伦理学的着力点。
关键词 儒家伦理 君子
下载PDF
试论《文选》对作家顺序的编排 被引量:10
8
作者 曹道衡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4,共6页
本文以东汉前期朱浮和东汉后期孔融作品在《文选》中排列次第颠倒这一事实为线索,具体考察了《文选》对作家顺序编排的种种疏误,认为很多是原本如此。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文选》所录采自当时已有的选本或总集,二是出于众手,且编纂时间... 本文以东汉前期朱浮和东汉后期孔融作品在《文选》中排列次第颠倒这一事实为线索,具体考察了《文选》对作家顺序编排的种种疏误,认为很多是原本如此。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文选》所录采自当时已有的选本或总集,二是出于众手,且编纂时间仓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元剧 也里可温 儒教 中国文化 编排次序 作家顺序 作家年代
原文传递
北魏鲜卑人的宇宙观——从鲜卑人的祭天礼制看宇宙观的变迁
9
作者 孙险峰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2-87,共6页
鲜卑人来到盛乐以后,在首次举行祭天仪式时,就受到了汉文化的改正朔思想的影响,其施行的正朔就是参照了周正历法。并且该历法一直延续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而北魏建国时又施行夏正历法,可以说两种历法并行是北魏的历法特点。其次是鲜卑... 鲜卑人来到盛乐以后,在首次举行祭天仪式时,就受到了汉文化的改正朔思想的影响,其施行的正朔就是参照了周正历法。并且该历法一直延续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而北魏建国时又施行夏正历法,可以说两种历法并行是北魏的历法特点。其次是鲜卑人在漠北生活期间,其宇宙观是天圆地圆,进入中原以后,开始逐渐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转变,而方坛正是两种宇宙观交汇的产物。最后是"天子"作为天之子祭天,不但是完成祭天礼制,也有表达"孝"的人间伦理的含义。从而天子与天构建出汉文化独有的"孝"的宇宙观思想。北魏建国时便接受了"孝"的宇宙观,并对其后的唐王朝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宇宙观 正朔 方坛 西郊祭天 穹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