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是否传记文学——兼与“部编版”人教社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商榷 |
周显波
|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2
|
左翼群体中的个人化写作——以萧红创作路径为例 |
任钰镯
|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3 |
0 |
|
3
|
“萧红现象”的文化意义 |
刘勇
张悦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6 |
5
|
|
4
|
萧红与张爱玲之比较——以女性主义视角 |
季红真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5
|
萧红小说与“五四”文学传统 |
陈国恩
任秀霞
|
《北方论丛》
|
2004 |
3
|
|
6
|
萧红·萧红作品·萧红网页 |
赵靖
|
《图书馆建设》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7
|
萧红作品与抗战文学 |
刘晓丽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5
|
|
8
|
萧红文学创作中性别冲突的独特言说 |
葛雪梅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9
|
东北现代文学中民俗文化元素的存在形态与功能 |
周青民
|
《地方文化研究》
|
2016 |
3
|
|
10
|
个人记忆的狂欢-论抗战时期的两类非主流文学 |
王海燕
|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1
|
|
11
|
《呼兰河传》:萧红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作” |
杨锦鸿
|
《宿州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2
|
萧红步入革命文学的受动特征和时代推动 |
孙宝灵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3
|
萧红小说创作视点的深刻意蕴 |
胡勇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4
|
萧红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
单元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 |
2
|
|
15
|
移动的乡土——略论萧红抗战时期的行走写作 |
周晓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6
|
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启蒙视角观照下的东北乡村——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 |
管晓莉
韩晓芹
|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7
|
论台港及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萧红书写 |
于文秀
贾雨薇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8
|
论萧红的文学观 |
王玉屏
|
《惠州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9
|
《萧红自传》所展现的全景萧红及其文本价值 |
王天臣
|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0 |
|
20
|
论萧红对女性文学的贡献 |
廖冬梅
|
《嘉应学院学报》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