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有宇 祝志强 +2 位作者 殷继超 王向阳 刘诗若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10期60-64,共5页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小醒脑开窍 针刺治疗 韦氏整脊手法
下载PDF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3
2
作者 董华 张建明 +1 位作者 胡伟 倪光夏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52-656,共5页
目的:观察"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9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5 mg,每日1次,共治... 目的:观察"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9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5 mg,每日1次,共治疗21 d);治疗组给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印堂、内关(双)、三阴交(双)、百会、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21 d。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眩晕症状积分的变化;经颅多谱勒测定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血管搏动指数(PI)的变化;3个月后随访,观察复发率,以评价其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34/4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和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和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VA、RVA及BA的Vm及P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LVA、RVA及BA的Vm及PI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9.51%(8/41),对照组复发率为50.00%(17/34),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明显改善PCIV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针刺改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提高脑组织血液供应有关,其治疗本病的近、远期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 眩晕 后循环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